二戰時期的歐洲戰場和亞洲戰場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蘇德動不動就是大規模的機械化兵團決戰,幾百萬對戰幾百萬,而中日之間規模最大的淞滬會戰,也不過是國軍80萬對陣日軍20萬,很難通過一次兩次戰役就殲滅對方的有生力量,所以侵華戰爭持續了整整14年,日軍奈何不了中國軍隊,中國軍隊也奈何不了日軍。
戰爭的本質是國力的比拼,日本國土面積小,國內資源貧乏,侵華所需的很多物資都要從美國購買,尤其是石油等大宗產品,幾乎全部依賴美國。美國靠著日本發了幾年戰爭財,但隨即美國人意識到,如果讓軸心國佔領了歐洲和亞洲,那下一個要對付的不就是美國了嗎?
考慮到美國的未來,美國人終止了和日本的合作,逼著日本偷襲了珍珠港,太平洋海戰就此拉開了序幕。
中途島海戰之後,美軍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於此同時歐洲戰場上的蘇軍也是節節勝利,盟軍和蘇軍左右開弓,把德國拉入了兩面作戰的絕境之中,1945年5月7日,德國主動宣布無條件投降,歐洲戰事結束。按道理來說,軸心國的老大和另一個小弟義大利都降了,獨木難支的日本應該識時務,馬上投降爭取寬大處理。
可此時的日本軍政府已經喪心病狂了,德國投降之後,他們和美軍作戰更加瘋狂,神風敢死隊更是不惜用自殺式襲擊來破壞美國的航母,更讓美國人頭疼的還在後邊,美軍攻克硫磺島等日本外圍島嶼之後,接下來就要登陸日本本土作戰了。但日本軍政府打出了「一億玉碎」的口號,並讓駐守日本島的日軍日日操練國民,給他們發放武器,只要美軍敢進攻日本島,那日本會和美軍進行巷戰,遊擊戰,直到最後一個人倒下為止。
當時的日本島上還有9000架飛機,能夠參戰的大約有7000架,剩下的2000架也能用來發動自殺式襲擊,配合上日本人那種歇斯底裡的「武士道精神」,就算美國已經佔據了絕對的優勢,恐怕也會付出慘重的代價才能得手,畢竟血戰硫磺島的記憶仍在,攻克一個小島尚且如此之難,那和一億日本人作戰,恐怕會傷及美國根本。
美國自己悄悄算了一筆帳,最後得出結論:在最順利的情況下,美國至少要付出100萬美軍士兵的性命為代價,才能徹底戰勝日本。這對於美國和日本來說一定是一個雙輸的局面,美軍實力大損,在戰後瓜分利益的時候肯定要比蘇聯矮一頭,日本則人口銳減,幾十年內無法恢復經濟,一個千年古國的傳承可能會就此中斷。
任何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日本的失敗只是時間問題,關鍵是如何用最小的損失換取最大的利益。美國總統杜魯門就想到了一個一石三鳥之計,當時美國的原子彈已經試爆成功,本來只要日本投降,美國就不計劃使用,而是要把原子彈當作秘密武器用於戰後稱霸世界。結果日本不投降,那就丟兩顆威懾一下日本,讓他乖乖投降,乖乖當小弟,順便也威懾一下蘇聯,以確保戰後美國的主導權和話語權。
結果這一招果然有效,美國向廣島,長崎分別投了原子彈之後,日本民眾「誓死玉碎」的決心一下子就被打散了,強烈的悲痛蔓延了整個日本,動搖了日本軍政府的根基,它只能選擇投降,麥克阿瑟順勢接管了日本,成為了日本的「太上皇」,此後美軍在日本修建了軍事基地,日本徹底成了美國在東亞的「橋頭堡」。
蘇聯這邊一看,原子彈這玩意太厲害了,美國我惹不起,於是戰後重新制定世界秩序之時,美國的話語權最重,說啥就是啥,可見核威懾的成效還是很明顯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國一定要研發兩彈一星的原因,中華民族愛好和平,但也不能被任何形式的威懾裹挾,能擁有如今這個強大,獨立,有尊嚴的中國,我們一定不能忘記先賢們的不懈努力,
同時也要奮發自強,為祖國創造更強大的科技。因為美國的原子彈事件證明,科技真的可以改變一個國家取勝於世界的角度和途徑,中國想要彎道超車,那一定要在科技上獨領風騷,那樣我們才能真正擁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