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測量單分子質量納米秤問世

2020-11-26 科學網

 

一個納米量級的振動梁能夠測量單個分子的質量。

 

圖片來源:Scott Kelber、Michael Roukes、Mehmet Selim Hanay

 

就像浴室裡的一臺小磅秤一樣,一個物理研究小組如今報告說,他們的一個搖擺的小發明已經能夠測量單個分子的質量。新的裝置為質譜學敞開了一扇新的大門——這是一種通過測量分子質量從而確定它們是什麼的科學。然而,對於這項技術的最終效用依然是眾說紛紜。

 

並未參與此項研究的美國馬裡蘭州蓋瑟斯堡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的生物物理學家John Kasianowicz表示:「如何將其運用到廣義質譜學中去,時間會告訴我們一切。但我認為這是一項巨大的進步。」

 

傳統質譜學利用一個磁場來彎曲帶電分子的路徑。它們的路徑彎曲的程度揭示了它們的質量。但這項技術對於巨大的生物分子——其質量大約是一個質子的100萬倍——並不理想。例如,這些巨大的分子移動得異常緩慢,因此並不會觸發位於磁場另一端的傳統粒子探測器。因此科學家一直在探索其他的替代方法。10多年來,帕薩迪納市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Caltech)的Michael Roukes及其研究小組嘗試了能夠切割出物質——例如矽——的微小振動梁。測量約一萬億分之一克的重量,可使振動梁在每秒周期內產生數以百萬計的從一側到另一側的振動。

 

原則上,這樣一種裝置能夠測量一個分子的質量。當一個分子黏附在這樣一個振動梁上時(這一過程被稱為物理吸附),其額外的質量促使振動梁以一種低頻產生振動。因此如果想要測量分子的質量,研究人員只須測量頻移便可。

 

然而這裡也有一個問題。這種頻移同時還取決於分子在振動梁上落腳的位置,因為一個較輕的分子停留在振動梁中間所產生的頻移,同一個較重的分子落在振動梁一端所產生的頻移是相同的。

 

如今,Roukes與他的博士後Mehmet Selim Hanay,及其在Caltech和法國原子能委員會的同事終於找到了一種解決辦法。關鍵就在於同時以兩個不同的頻率搖晃振動梁。研究人員在8月份出版的《自然—納米技術》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來源:中國科學報 趙熙熙)

 

相關焦點

  • 我學者發明「光秤」可測中性原子質量—新聞—科學網
    ,發明了第一個全光控制的高靈敏納米光學質譜儀——「光秤」。 「這將為量子測量技術、納米技術、生物醫學技術的發展提供嶄新的平臺和新穎的思維方式。」朱卡的說。 朱卡的和團隊成員李金金利用表面等離激元和納米材料的耦合系統,首次提出用全光控制方法測量微觀粒子質量。該方法可對生物DNA分子的質量、染色體的質量以及中性原子的質量進行無損高精度的光學測量。
  • 納米科學:能夠測量生物分子的電荷和質量的新型傳感器!
    納米科學:能夠測量生物分子的電荷和質量的新型傳感器!實驗設置用於基於電荷的變化檢測生物分子。傳感器結合在電路中,生物分子位於傳感器頂部的電解質填充的塑料井中。OIST的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新型傳感器,能夠測量生物分子的電荷和質量,並可用於醫療診斷。微流體平臺近年來已經徹底改變了醫療診斷。醫生不需要將血液或尿液樣本送到實驗室進行分析,而是可以在醫療點測試一滴患者的血液或尿液中的各種疾病,而無需使用昂貴的儀器。然而,在測試樣品之前,醫生需要將特定的疾病檢測生物分子插入微流體平臺。
  • 同時測量單蛋白分子的大小和電荷
    受到這些傳統的蛋白檢測原理的啟發,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物設計研究所生物電子和傳感器中心的王少鵬(Shaopeng Wang)團隊開發了一種單分子蛋白分析方法,該方法通過分析電場對單分子的作用,可同時測量出單蛋白的大小和電量。
  • 上海交大教授發明「光秤」 能稱出單個質子重量—新聞—科學網
    它用全光學的方法代替了傳統的電學測量,被美國物理學會認為「有望帶領納米科學進入一個嶄新的測量領域。」 朱卡的教授告訴記者,在量子信息和量子測量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對量子奇異世界的探索已成為各國研究學者的不懈追求。
  • 單分子質量實時測定系統問世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近日開發出僅有百萬分之一米大小的納米電子機械系統(NEMS)諧振器,可實時測定單個分子的質量。
  • 挑戰化學成像極限:中國科大實現單分子拉曼光譜成像
    單分子針尖增強拉曼散射測量原理與研究結果  圖片說明:左圖是STM 該研究工作是在科技部、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下完成的,是該研究團隊繼2005年實現單分子磁性調控(文章發表在《科學》雜誌上)後在單分子科學領域取得的又一項重大進展。
  • 新型納米球探針問世,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
    浙江新聞 圖記者日前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胡歡研究員團隊聯合美國IBM沃森研究中心以及東華大學彭倚天教授團隊合作發明出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尺度空缺,解決了納米摩擦學領域的重要技術瓶頸。
  • 世界最小鑷子問世 可夾住單個病毒或分子
    世界最小鑷子問世 可夾住單個病毒或分子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3月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西班牙和澳大利亞科學家研製出世界上體積最小的鑷子,可夾起單個病毒或分子。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物理學家馬修-胡安表示這種裝置能夠為希望操作生物學樣本或者使用納米晶體建造微小結構的科學家帶去福音。他說:「據我所知,這是迄今為止製造的世界上體積最小的鑷子,允許科學家操作、掃描和移動病毒等非常微小的物體。」與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鑷子不同,這種鑷子利用高度聚焦的光束抓取和操作物體。
  • 秤水果也不在話下 realme真我體脂秤99元測健康數據
    目前除了realme的智能耳機,realme Link新增健康選項,realme真我體脂秤就在其中,意味著realme Link開始發力,相信接下來會有更多的realme智能家居產品問世。 那麼擁有50g最小感知度、16項健康數據的realme真我體脂秤會為我們帶來什麼樣的使用體驗呢?
  • 體脂秤能測人體脂肪含量?體脂秤的測量原理解析
    而測定體內各種營養物質含量的儀器就叫做體脂秤。那體脂秤是通過什麼技術方法,能夠測出人體內部的物質含量呢?BIA(Bioelecteical Impedance Analysis)的理論根據BIA是一種根據不通身體組織具有不同導電性質而設計估算體組成的技術,身體組織被接上大於頻率50Hz的電流後,電流可由細胞外液通過。
  • 首個單分子電荷分布圖詳解
    以前研究人員曾測量過單個原子上的電荷,但是捕捉一個複雜分子裡的電子翩翩起舞的畫面顯然更加困難。這種開創性測量方法將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了解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電荷轉移」過程。 該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是由蘇黎世IBM研究所對極小的原子和分子進行研究得出的。
  • 小米體脂秤2首銷:可測13項身體數據
    昨天下午的新品發布會上,小米帶來了兩款體重測量新品:小米體重秤2、小米體脂秤2,售價分別為59元、99元,與上一代相比,功能升級價格減半。4月24日上午,這兩款新品正式開售全渠道開售,小米商城還贈送米粉卡,截至發稿依然有貨。
  • 如何測量地球的質量?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一點需要知道的是,物體質量與重量是有區別的,質量是物質本身的屬性,重量是物體所受的重力,二者並不能混為一談。任何有質量的物體之間都存在著引力,也就是牛頓所說的萬有引力,在地球上地球與其它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就是我們常說的重力。
  • 科技部發布2015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單分子磁共振入選
    科技部25日在京公布2015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實現單個蛋白質分子的磁共振探測、實現單光子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探測到宇宙早期最亮中心黑洞質量最大的類星體和解析細胞炎性壞死的關鍵分子機制等研究入選。  「2015年中國基礎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傑出人才和重大成果不斷湧現。」
  • ...智能電子秤人體秤家用體重秤高精準13項身體數據平衡測試 APP...
    【PConline 聚超值】 小米體脂稱 2 採用 G 字型錳鋼傳感器,可感知身體細微至 50g 的重量變化,讓小米體脂秤 2 的測量變得更精準,同時稱重支持斤、公斤、磅三種單位切換,方便用戶閱讀。
  • 高質量的電子皮帶秤真的具有高精度嗎?
    購買電子皮帶秤時,每個人最關心的是電子皮帶秤的準確性,精度越高,測量越精確。但是,客戶通常會在購買產品後發現測量精度與宣傳的精度相差甚遠。實際上,電子皮帶秤是存在誤差的,精度會受使用維護和環境的影響,並且波動範圍不確定。
  • 「分子光刻」,可編程DNA,3D無機納米
    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哥倫比亞大學、和以色列巴伊蘭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個途徑,可通過指定的組織製造3D超導納米體系結構。該研究成果論文,題為:「DNA組裝的超導3D納米級架構」,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新型探針問世 測量原子力有了納米「觸角」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洪恆飛 柯溢能 記者江耘)記者日前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胡歡研究員團隊聯合美國IBM沃森研究中心以及東華大學彭倚天教授團隊合作發明出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尺度空缺,解決了納米摩擦學領域的重要技術瓶頸。
  • 單原子存儲和單分子邏輯開關技術獲突破
    新聞來源:科技日報    納米技術取得兩項重大進展單     IBM稱是邁向建造分子級計算機的重大跨越     這是納米技術領域兩項最新的重大科學成就。     在第一份報告中,IBM科學家描述了在測量單個原子的磁各向異性特性方面取得的重大進展。每個原子內部都有磁體,但之前還無人能夠測量單個原子的磁各向異性特性。位於美國加州聖何塞的艾曼登實驗室的研究者們使用IBM的掃描隧道顯微鏡來操縱單個鐵原子,把它們在準備好的銅表面排列好,以觀察每個原子磁各向異性的方向和強度。
  • 朱熹曾這麼評價衡器,今最小秤可稱病毒重量
    期間,宋徽宗時期,李照發明樂秤,「以一合之水重一兩,一升之水重一升(斤),一鬥之水重一秤(十斤)」,但這項十進位的衡制創新並未得到推廣。直到民國時期,1929年度量衡法誕生,開始推廣十兩一斤的十進位,但是比較混亂。1959年,新中國發布《關於統一我國計量制度的命令》,對市秤確定為每斤10兩、每兩10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