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納米球探針問世,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

2021-01-20 瀟湘晨報

浙江新聞 圖

記者日前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胡歡研究員團隊聯合美國IBM沃森研究中心以及東華大學彭倚天教授團隊合作發明出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尺度空缺,解決了納米摩擦學領域的重要技術瓶頸。

原子力顯微鏡被用於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其核心構件探針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其中球形原子力探針在形變、硬度、力學屬性等方面更具優勢。然而傳統球形原子力探針尺寸為1—10微米,在納米尺度的測量存在盲區。與此同時,球形探針通過膠水粘貼,粘貼位置因難以把控而會影響精確度,遇到高溫或液體容易脫落。

「高能氦離子束可以聚焦成為直徑在0.5納米左右的束斑,像一把超級小的刀,能夠將材料在納米尺度任意切割,但在矽材料襯底中注入高能氦離子束會形成隆起。」胡歡說,研究組進行了第一個利用氦離子隆起效應製造納米球探針的實驗。通過聚焦離子刻蝕在普通原子力顯微鏡探針上雕刻出一個平臺,在平臺上精準定位後注入高能氦離子束,使得單晶矽隆起,實現了一種穩定可靠的納米球探針技術製造工藝,製成了具有高解析度、高準確性、耐高溫的球形探針,針尖的直徑可在100納米到1微米之間精確調控。

胡歡表示,該技術有利於促進納米摩擦學、生物材料的測試和研發,對材料學、摩擦學、生物醫學都會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研究論文刊發於學術期刊《蘭格繆爾》。

(原標題:新型探針問世 測量原子力有了納米「觸角」)

【來源:科技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
    他們合作發明的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尺度空缺,解決了納米摩擦學領域的重要技術瓶頸。觸角是昆蟲重要的感受器,通過感觸外界物體,做出相應反饋。在物質世界中,要更好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離不開原子力顯微鏡,而其核心構件探針,則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
  • 新型探針問世 測量原子力有了納米「觸角」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洪恆飛 柯溢能 記者江耘)記者日前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胡歡研究員團隊聯合美國IBM沃森研究中心以及東華大學彭倚天教授團隊合作發明出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尺度空缺,解決了納米摩擦學領域的重要技術瓶頸。
  • 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
    他們合作發明的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尺度空缺,解決了納米摩擦學領域的重要技術瓶頸。觸角是昆蟲重要的感受器,通過感觸外界物體,做出相應反饋。在物質世界中,要更好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離不開原子力顯微鏡,而其核心構件探針,則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
  • 浙大學者最新成果: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
    浙江大學胡歡研究員團隊及其合作者發明了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球形原子力顯微鏡探針在納米尺度的測量「盲區」。相關論文日前刊發在國際界面研究領域著名期刊《蘭格繆爾》(Langmuir)。
  • 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新聞—科學網
    他們合作發明的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尺度空缺,解決了納米摩擦學領域的重要技術瓶頸。 觸角是昆蟲重要的感受器,通過感觸外界物體,做出相應反饋。在物質世界中,要更好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離不開原子力顯微鏡,而其核心構件探針,則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
  • 無心插柳卻填補行業空白,浙大國際校區新研究讓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王湛 通訊員 柯溢能近日,浙江大學國際校區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聯合學院(ZJUI)的胡歡研究員在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的研究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填補了行業內精準測量微笑空間的技術空白。該研究發表於國際界面研究領域著名期刊《蘭格繆爾》(Langmuir),並作為封面之一重點報導。
  • 浙大學者新研究讓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
    在物質世界中,要更好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離不開原子力顯微鏡,而其核心構件探針,則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然而長久以來,球形原子力顯微鏡探針(也稱膠體探針)在納米尺度的測量存在「盲區」。
  • 浙大學者的這項新研究666,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
    在物質世界中,要更好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離不開原子力顯微鏡,而其核心構件探針,則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然而長久以來,球形原子力顯微鏡探針(也稱膠體探針)在納米尺度的測量存在「盲區」。
  • 今日科技話題:日冕磁場測量、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地球磁場、納米「觸角」、豬偽狂犬病毒、死亡恆星
    圖片來源:北京大學從北京大學獲悉,北大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太陽活動重點實驗室主任田暉等人在日冕磁場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測量到太陽日冕磁場的全球性分布,為日冕磁場測量這一世紀難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新的有效途徑,從而向實現日冕磁場常規測量的最終目標邁進了一大步。兩篇相關論文近日分別發表在《科學》和《中國科學:技術科學》上。
  • Prime 95B助力新型近紅外激發電壓螢光納米探針問世!
    為了更準確,更全面地了解神經元電活動,從傳統的離體和在體電生理記錄,到鈣離子螢光成像技術,科學家們可謂是費盡心思。電生理記錄是檢測神經元電活動最直接的手段,具有非常精準的時間解析度。但是它具有很明顯的缺陷,一來造成較大損傷,二來難以同時對大量神經元的群體活動進行檢測。
  • 綜述:生物大分子納米結構界面工程
    近年來,融合蛋白骨架和框架核酸結構的發展為提升界面生物分子的取向性、有序性和均一性提供了新思路。通過精確組裝不同尺寸的融合蛋白骨架和框架核酸探針可程序化調控傳感器的檢測靈敏度,實現超靈敏的標誌物分子檢測,用於臨床疾病的精準診斷。
  • 力學所納米結構陶瓷塗層界面粘結性能研究取得進展
    如航空發動機的葉片由於工作溫度高達一千度以上,金屬基底上往往要沉積或塗覆上一層幾百微米厚的耐高溫的陶瓷塗層以保護內部部件,而塗層與基底之間的界面粘結性能則關係到相關結構和部件的可靠性與服役壽命。一旦塗層與基底之間界面開裂,塗層剝落,暴露在高溫下的金屬基底將很快失效。因此研究塗層與基底之間的界面粘結性能、提高二者之間的界面結合強度一直是工業應用的迫切需求。
  • 中科院曾小亮:聚合物複合材料的界面熱阻,從理論模擬到精準測量
    本期青年雲沙龍聚焦「新型電介質材料與性能」,由學會青工委高電壓絕緣與等離子體學組和西安交通大學承辦。會議特邀了電氣絕緣領域的6位青年才俊,圍繞新型電介質材料的結構設計、性質和調控方法等分別做了精彩的學術報告並回答了現場聽眾的問題。在徵求會議演講專家的同意後,本號將把報告陸續分享給大家,請各位讀者持續關注。
  • Nature子刊帶大家進入熱掃描探針構築的奇妙納米世界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諾獎得主、物理學鬼才理察費曼在加州理工學院的物理年會上,作了題為《There'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的報告,極具前瞻性地提出了他對於納米尺度操作及控制的框架性想法,並由此開啟了無數科研工作者在納米尺度上探究物質世界奧秘並通過相關的納米技術來改變世界
  • 讓光照亮納米尺度上的動力學
    納米尺度,或納米級尺度,通常是指結構與長度適用於納米技術的尺度,通常為1-100納米。1納米是十億分之一米。這些材料通過在納米尺度上進行複雜的結構化,即通過在長度尺度上遠低於激發波長的最小構造塊的網格狀排列,來實現其非凡的性能。這樣的超材料的表徵和開發需要對入射光波撞擊這些微小結構、以及它們如何相互作用予以深入的了解。
  • 分子尺度解析鐵電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的界面效應
    實驗和理論結構均表明填料-聚合物基體的界面對鐵電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的介電,壓電,熱電和電卡性能的調控具有決定性作用。比如,通過適當的界面設計來調控納米複合材料的電極化,可以使其超過單純陶瓷或聚合物的電極化。
  • 新型納米溫度計及單細胞溫度探測研究取得進展
    細胞尺度一般在微米量級,傳統的手段難以實現對細胞內溫度的探測。目前,細胞內溫度探測往往藉助於納米溫度計——溫敏型納米發光探針。然而,在進行細胞內溫度探測時,現有納米發光探針的發光性質除受溫度影響外,往往還受細胞內複雜的生化環境(如: pH 、離子強度等)影響。而細胞內的 pH 、離子強度等生化環境在時間、空間上是高度動態的,嚴重影響了細胞內溫度探測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 簡述納米測量技術與微型智能儀器
    非接觸式掃描探針技術,一般是通過光束生成光探針,從而進行非接觸式三維形貌測量。光探針技術主要問題是探針光斑的最小值和傳感器所能探測到最小光斑的能力。  綜上所述,在掃描探針技術中,垂直解析度達到納米不成問題,而橫向解析度的提高是關鍵。橫向解析度,無論採用接觸式探針技術還是非接觸式探針技術,都較難達到納米尺度,這是由探針本身尺寸決定的。
  • :分子尺度解析鐵電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的界面效應
    實驗和理論結構均表明填料-聚合物基體的界面對鐵電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的介電,壓電,熱電和電卡性能的調控具有決定性作用。比如,通過適當的界面設計來調控納米複合材料的電極化,可以使其超過單純陶瓷或聚合物的電極化。文獻中廣泛引用的模型即多核唯象模型,是由Tanaka等於2005年提出的(IEEE Trans. Dielectr. Electr. Insul. 12, 669 (2005))。
  • 中國科學家實現石墨烯納米結構原子級精準可控摺疊
    據了解,探索新型低維碳納米材料及其新奇物性一直是當今科技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之一,而二維的石墨烯晶格結構被認為是其他眾多的碳納米結構的母體材料。理論預測發現,在原子尺度,通過對石墨烯的彎曲摺疊,可以構築出具有新奇電子學特性的納米結構,但在單原子尺度精確地摺疊石墨烯,特別是根據特殊需要沿特定方向對石墨烯進行摺疊,具有極大挑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