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學者最新成果: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

2021-01-14 浙江日報

浙江大學胡歡研究員團隊及其合作者發明了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球形原子力顯微鏡探針在納米尺度的測量「盲區」。相關論文日前刊發在國際界面研究領域著名期刊《蘭格繆爾》(Langmuir)。

原子力顯微鏡是探究納米尺度物質世界的重要工具,其感知外界的「觸角」就是探針。球形原子力探針在形變、硬度、力學等方面更具優勢,可精準地測試樣品的力學特性,不易破壞樣品。但傳統顯微鏡上的球形探針尺寸在1到10微米,缺乏在納米尺度的測量能力。探針通過膠水粘貼,遇到高溫或液體極易脫落。這些問題,成為納米摩擦學領域的技術瓶頸。

胡歡把納米製造工業中一個小瑕疵「變廢為寶」,開創性地加工出球形原子力顯微鏡探針。科研人員通過聚焦離子刻蝕(FIB)在普通原子力顯微鏡探針上雕刻出一個平臺,然後在平臺上精準定位,注入高能氦離子束,使得單晶矽隆起,實現了一種穩定可靠的納米球探針技術納米製造工藝。具有高解析度、高準確性、耐高溫的球形探針由此製造而成了,球針尖的直徑實現了在100納米到1微米之間精確調控,填補了這一領域空白。

專家認為,這項創新不但實現了亞微米/納米球的位置、尺寸和形狀精準可控,而且亞微米/納米球與探針的原生一體式結構確保了高結合強度和針尖表面無汙染。新的探測工具的製造,將有利於促進納米摩擦學、生物材料的測試和研發,以及分子之間力的測量,對材料學、摩擦學、生物醫學都會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相關焦點

  • 浙大學者新研究讓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
    觸角是昆蟲重要的感受器,通過感觸外界物體,做出相應反饋。在物質世界中,要更好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離不開原子力顯微鏡,而其核心構件探針,則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然而長久以來,球形原子力顯微鏡探針(也稱膠體探針)在納米尺度的測量存在「盲區」。
  • 浙大學者的這項新研究666,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
    觸角是昆蟲重要的感受器,通過感觸外界物體,做出相應反饋。在物質世界中,要更好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離不開原子力顯微鏡,而其核心構件探針,則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然而長久以來,球形原子力顯微鏡探針(也稱膠體探針)在納米尺度的測量存在「盲區」。
  • 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
    近日,界面研究期刊《蘭格繆爾》刊發了浙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聯合學院研究員胡歡團隊,聯合美國IBM沃森研究中心以及東華大學機械系教授彭倚天團隊新成果,並作為封面之一重點報導。他們合作發明的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尺度空缺,解決了納米摩擦學領域的重要技術瓶頸。觸角是昆蟲重要的感受器,通過感觸外界物體,做出相應反饋。在物質世界中,要更好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離不開原子力顯微鏡,而其核心構件探針,則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
  • 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新聞—科學網
    第一個利用氦離子注入製造的納米球探針的工藝流程 近日,界面研究期刊《蘭格繆爾》刊發了浙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聯合學院研究員胡歡團隊,聯合美國IBM沃森研究中心以及東華大學機械系教授彭倚天團隊新成果,
  • 無心插柳卻填補行業空白,浙大國際校區新研究讓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
    觸角是昆蟲重要的感受器,通過感觸外界物體,做出相應反饋。在物質世界中,要更好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離不開原子力顯微鏡,而其核心構件探針,則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然而長久以來,球形原子力顯微鏡探針(也稱膠體探針)在納米尺度的測量存在「盲區」。
  • 新型探針問世 測量原子力有了納米「觸角」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洪恆飛 柯溢能 記者江耘)記者日前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胡歡研究員團隊聯合美國IBM沃森研究中心以及東華大學彭倚天教授團隊合作發明出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尺度空缺,解決了納米摩擦學領域的重要技術瓶頸。
  • 浙大學者《科學》發文:天然氣變甲醇身價成倍增長
    原標題:浙大學者《科學》發文:天然氣變甲醇身價成倍增長   浙江大學研究者新近發明了一種在溫和條件下把甲烷高效率轉化為甲醇的方法,憑
  • 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
    近日,界面研究期刊《蘭格繆爾》刊發了浙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聯合學院研究員胡歡團隊,聯合美國IBM沃森研究中心以及東華大學機械系教授彭倚天團隊新成果,並作為封面之一重點報導。他們合作發明的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尺度空缺,解決了納米摩擦學領域的重要技術瓶頸。觸角是昆蟲重要的感受器,通過感觸外界物體,做出相應反饋。在物質世界中,要更好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離不開原子力顯微鏡,而其核心構件探針,則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
  • 最新海洋生物學研究:棘刺龍蝦觸角刮擦聲或遠傳千米之外
    中新社北京5月2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自然科研旗下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一項海洋生物學研究的成果論文稱,歐洲海域中棘刺龍蝦發出的噪聲(觸角刮擦聲)最遠能在水下3千米之外探測到。該論文指出,這種聲音源自龍蝦用觸角延伸部分摩擦眼部下方的「銼刀」,或有助於它們的通訊和捕食者防禦。研究人員認為,對這種聲音的探測或能助力海域龍蝦保育行動。
  • 今日科技話題:日冕磁場測量、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地球磁場、納米「觸角」、豬偽狂犬病毒、死亡恆星
    圖片來源:北京大學從北京大學獲悉,北大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太陽活動重點實驗室主任田暉等人在日冕磁場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測量到太陽日冕磁場的全球性分布,為日冕磁場測量這一世紀難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新的有效途徑,從而向實現日冕磁場常規測量的最終目標邁進了一大步。兩篇相關論文近日分別發表在《科學》和《中國科學:技術科學》上。
  • 夏季上新!復旦最新科研成果等你來pick!
    團隊利用預測和回溯測量的方法,實現了迄今含原子數最多的原子自旋壓縮以及突破標準量子極限的高靈敏度原子磁力計。5月13日,相關研究成果以《用預測和回溯測量實現千億個原子的自旋壓縮》為題在《自然》(Nature)主刊發表。
  • 高熵合金納米顆粒的最新研究成果
    打開APP 高熵合金納米顆粒的最新研究成果 發表於 2018-04-01 10:28:29 美東時間3月29日下午,美國Science雜誌刊登題為Carbothermal shock synthesis of high-entropy-alloy nanoparticles的封面文章,報導馬裡蘭大學胡良兵教授、麻省理工學院李巨教授、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王超教授關於高熵合金納米顆粒的最新研究成果。
  • 簡述納米測量技術與微型智能儀器
    綜述了國內外納米測量技術發展的現狀,重點討論了納米材料、納米電子學和納米生物學等領域所涉及的納米測量與性能表徵的難題和挑戰,論述了納米科技成果給納米測量技術帶來的發展機遇,最後對納米測量技術的發展方向做了展望。  微型智能儀器指微電子技術、微機械技術、信息技術等綜合應用於儀器的生產中,從而使儀器成為體積小、功能齊全的智能儀器。
  • 新突破!用於嵌入式溫度測量的磁性納米傳感器
    它可以使溫度測量的精確度比最先進的技術提高10倍,精確度在100毫秒內達到25millikelvin。測量可到國際單位制(SI);換句話說,它的讀數可以精確地與開爾文的基本定義相關聯。(開爾文是世界上最基本的溫度單位) 該系統旨在測量200至400開爾文(K), -73至126攝氏度的溫度範圍。有可能實現更大的溫度範圍。
  • 重慶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登上《Nature》,10 納米純金屬強化現象迎來...
    雷鋒網消息,近日,重慶大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上了《nature》期刊。一直以來,材料科學領域都在追求一個目標,即研發出具有更高強度的材料;其中,材料微觀組織的特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材料的強度——通常來說, 材料的微觀組織單元(稱為「晶粒」)越細小,其強度就越高。
  • 新冠疫苗新成果:中大張輝團隊開發新型納米顆粒疫苗
    北京時間11月25日,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Immunity》刊發了中山大學人類病毒學研究所教授張輝課題組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的最新成果。課題組發現,通過納米顆粒偶聯可以顯著增強蛋白疫苗的保護性免疫響應,目前,這款中大原創的新冠納米顆粒疫苗正在向國家藥監局申報臨床批件。
  • 新型納米球探針問世,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
    浙江新聞 圖記者日前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胡歡研究員團隊聯合美國IBM沃森研究中心以及東華大學彭倚天教授團隊合作發明出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尺度空缺,解決了納米摩擦學領域的重要技術瓶頸。
  • 發明納米顯微看到新世界
    發明納米顯微看到新世界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4.10.09 星期四 探索無止境    這一「納米顯微」技術問世前,人類憑藉光學顯微鏡對細胞內分子作用的觀察一直存在局限,而使用電子顯微鏡觀察的前提通常是將被研究細胞殺死。    按照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會的說法,3位科學家的成果將顯微技術帶入「納米」領域,讓人類能夠「實時」觀察活細胞內的分子運動規律,為疾病研究和藥物研髮帶來革命性變化。
  • 銅變"納米"就不導電 納米世界有多神奇?
    納米技術從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被炒得紅紅火火,到21世紀初慢慢冷卻,到現在又重新頻繁出現在人們視線中,「納米」的世界到底有何變化?   ……   這還只是納米應用的一個方面。目前,納米技術還在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信息產業、新材料等產業都有用武之地。未來世界,我們或許可以用著幾秒鐘就能充滿電的手機,有納米機器人幫我們治病……   「也正是因為納米技術是一項應用空間還十分巨大的新興技術,我們國家的納米技術發展與發達國家幾乎處在同一起跑線上。」任紅軒說。
  • 復旦大學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小型基因編輯...
    團隊利用預測和回溯測量的方法,實現了迄今含原子數最多的原子自旋壓縮以及突破標準量子極限的高靈敏度原子磁力計。5月13日,相關研究成果以《用預測和回溯測量實現千億個原子的自旋壓縮》為題在《自然》(Nature)主刊發表。  「我們所採用的預測和回溯的量子測量技術,今後的應用體系將不局限於原子,還可以是光機械體系、離子體系、固態量子體系等,在量子態參數估計、量子傳感中都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