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心插柳卻填補行業空白,浙大國際校區新研究讓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

2020-08-11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王湛 通訊員 柯溢能

近日,浙江大學國際校區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聯合學院(ZJUI)的胡歡研究員在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的研究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填補了行業內精準測量微笑空間的技術空白。該研究發表於國際界面研究領域著名期刊《蘭格繆爾》(Langmuir),並作為封面之一重點報導。

觸角是昆蟲重要的感受器,通過感觸外界物體,做出相應反饋。在物質世界中,要更好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離不開原子力顯微鏡,而其核心構件探針,則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

然而長久以來,球形原子力顯微鏡探針(也稱膠體探針)在納米尺度的測量存在「盲區」。近日,浙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聯合學院胡歡研究員團隊,聯合美國IBM沃森研究中心以及東華大學機械系彭倚天教授團隊合作發明的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尺度空缺,解決了納米摩擦學領域的重要技術瓶頸。

第一個利用氦離子注入製造的納米球探針的工藝流程

原子力顯微鏡一個微懸臂梁和位於自由端的一個納米針尖構成,能夠通過探針將十分微小的的力,通過微懸臂梁反射的雷射信號測量出來,為探究納米尺度的物質世界打開一扇門。

例如,基於對機械部件界面之間摩擦力的研究,能夠指導研發降低摩擦力進而減小能耗的技術;對材料間的吸附力研究,能夠促進超級膠水的研製。對生物樣品如癌細胞的硬度進行測量,有可能判斷其是否更容易轉移,等等。

球形原子力探針是眾多類型原子力顯微鏡探針中的重要成員,球形在形變、硬度、力學屬性等方面更具優勢,進而有利於後續的科學分析。球形探針,十分適合界面力學的精準測量,因為接觸面積是球面,可以精確預測接觸面積和力的關係,因此可以精準的測試樣品的力學特性,且不容易破壞樣品,在生物領域如細胞,細菌和病毒的力學測試,膠體科學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但是,傳統顯微鏡上的球形探針,隨著科研發展的進程具有明顯的不足。這類探針尺寸在1-10微米,測試精度有限,缺乏在納米尺度的測量。與此同時,球形探針是通過膠水粘貼,本身粘貼位置就很難把控影響精確度,同時遇到高溫或液體常常容易脫落。

因此如何做小球形探針,如何讓球形探針粘上去不掉下來,成為擺在科學界面前的難題。

胡歡團隊長期從事各種納米製造技術的研究,對高能氦離子束並不陌生。

高能氦離子束可以聚焦成為直徑在0.5納米左右的束斑,像一把超級小的刀,能夠將材料在納米尺度任意切割,但在矽材料襯底中注入高能氦離子束則會形成隆起。「這是工業界非常不願看到的現象,這個隆起可以說是氦離子用於納米製造領域的一個瑕疵中。」胡歡介紹。

但是,這個瑕疵在胡歡看來「如獲至寶」。「從透射電鏡的照片中可以清楚的看到矽片表面在氦離子的注入下隆起來像一個球,正好聯想到原子力顯微鏡球探針一直以來難以製造納米球的結構這一技術瓶頸。」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陶錦暉博士評價稱:「利用矽材料在高能氦離子束轟擊下表面隆起為球形的效應,胡博士課題組開創性地加工出球形原子力顯微鏡探針。」

單晶矽在不同氦離子劑量注入下逐漸隆起

於是,胡歡研究組進行了第一個利用氦離子隆起效應製造納米球探針的實驗。通過聚焦離子刻蝕(FIB)在普通原子力顯微鏡探針上雕刻出一個平臺,然後在平臺上精準定位,注入高能氦離子束,使得單晶矽隆起,實現了一種穩定可靠的納米球探針技術納米製造工藝。具有高解析度、高準確性、耐高溫的球形探針由此製造而成了,球針尖的直徑實現了在100納米到1微米之間精確調控,填補了這一領域空白。

哈爾濱工業大學能源化工系主任甘陽教授評價該工作:「不但實現了亞微米/納米球的位置、尺寸和形狀精準可控,而且亞微米/納米球與探針的原生一體式結構確保了高結合強度和針尖表面無汙染。」

胡歡認為,新的探測工具的製造,將有利於促進納米摩擦學、生物材料的測試和研發,以及分子之間力的測量,對材料學、摩擦學、生物醫學都會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利用氦離子注入在矽片表面精準排列成的IBM和ZJUI標誌

卡爾蔡司公司離子顯微技術研發中心的首席科學家尉東光博士認為,「這項研究以非常低的成本,極大地拓寬了探針針尖的材料範圍,因而拓展了掃描探針技術的檢測、表徵能力。」

這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ZJUI啟動經費和唐仲英基金會的支持。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浙大學者新研究讓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
    在物質世界中,要更好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離不開原子力顯微鏡,而其核心構件探針,則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然而長久以來,球形原子力顯微鏡探針(也稱膠體探針)在納米尺度的測量存在「盲區」。
  • 浙大學者的這項新研究666,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
    觸角是昆蟲重要的感受器,通過感觸外界物體,做出相應反饋。在物質世界中,要更好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離不開原子力顯微鏡,而其核心構件探針,則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然而長久以來,球形原子力顯微鏡探針(也稱膠體探針)在納米尺度的測量存在「盲區」。
  • 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
    近日,界面研究期刊《蘭格繆爾》刊發了浙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聯合學院研究員胡歡團隊,聯合美國IBM沃森研究中心以及東華大學機械系教授彭倚天團隊新成果,並作為封面之一重點報導。他們合作發明的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尺度空缺,解決了納米摩擦學領域的重要技術瓶頸。觸角是昆蟲重要的感受器,通過感觸外界物體,做出相應反饋。在物質世界中,要更好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離不開原子力顯微鏡,而其核心構件探針,則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
  • 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新聞—科學網
    第一個利用氦離子注入製造的納米球探針的工藝流程 近日,界面研究期刊《蘭格繆爾》刊發了浙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聯合學院研究員胡歡團隊,聯合美國IBM沃森研究中心以及東華大學機械系教授彭倚天團隊新成果,
  • 浙大學者最新成果: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
    浙江大學胡歡研究員團隊及其合作者發明了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球形原子力顯微鏡探針在納米尺度的測量「盲區」。相關論文日前刊發在國際界面研究領域著名期刊《蘭格繆爾》(Langmuir)。
  • 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
    近日,界面研究期刊《蘭格繆爾》刊發了浙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聯合學院研究員胡歡團隊,聯合美國IBM沃森研究中心以及東華大學機械系教授彭倚天團隊新成果,並作為封面之一重點報導。他們合作發明的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尺度空缺,解決了納米摩擦學領域的重要技術瓶頸。觸角是昆蟲重要的感受器,通過感觸外界物體,做出相應反饋。在物質世界中,要更好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離不開原子力顯微鏡,而其核心構件探針,則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
  • 新型探針問世 測量原子力有了納米「觸角」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洪恆飛 柯溢能 記者江耘)記者日前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胡歡研究員團隊聯合美國IBM沃森研究中心以及東華大學彭倚天教授團隊合作發明出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尺度空缺,解決了納米摩擦學領域的重要技術瓶頸。
  • 浙大皮衛星研究填補中國空白,力圖滿足民生需求
    2010年,浙大研製的兩顆「皮星一號A」星發射成功,填補了中國在皮衛星研究領域的空白。在決勝全面小康關鍵之年、中國首顆皮衛星發射成功10周年之際,讓我們走近浙大微小衛星研究中心,揭曉「袖珍衛星」組隊飛上天背後的故事,以及皮衛星研發團隊的20年……2000年,由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發的世界首顆皮衛星發射成功並正常工作,僅重245克。
  • 曹國良在浙大國際聯合學院(海寧國際校區)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
    (海寧國際校區),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曹國良指出,   浙大是全國著名高校、世界知名學府。近年來,浙大與海寧攜手同行,合作成果顯著,浙大國際聯合學院(海寧國際校區)成功寫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未來將打造國際合作教育樣板區。接下來,校地雙方將開展新一輪戰略合作,開啟更深層次、更寬領域的務實合作,推動雙方高質量發展。   曹國良表示,   海寧區位優勢突出、人文底蘊深厚、產業基礎發達,是長三角民營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
  • 浙大皮衛星研發20年:填補中國空白 明年再發射20顆
    浙大提供2010年9月22日,「皮星一號A」星發射成功後在太空拍攝的地球畫面。浙大提供中新網杭州8月11日電 題:浙大皮衛星研發20年:填補中國空白 明年再發射20顆作者:謝盼盼 童笑雨「想像一下,將來颱風軌跡以分秒的速度更新,打開APP,就能調遣皮衛星為你服務。無論山村還是更偏遠的地區,流暢通信不再是夢。」
  • 新的宇宙圖填補了一些「麻煩」的空白
    研究所新的結果表明,宇宙是如何在110億年的時間內演化的,填補了我們知識的重要空白。eBOSS項目產生了23篇新的科學論文(以及新的地圖),這些論文今天已發布到arXiv預印伺服器。天體物理學家以前通過計算宇宙大爆炸後產生的元素的豐度並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初光的冷卻殘骸)來記載宇宙的最早時間。通過銀河圖和距離測量,科學家對最近的宇宙學歷史也有很好的把握。
  • 「翻譯家」柳鳴九:無心插柳柳成蔭
    原標題:「翻譯家」柳鳴九:無心插柳柳成蔭 他摩挲著《局外人》的封面,仿佛摩挲著他那顆「小石粒」 「一生只為打造一個人文書架」無心插柳,憑副業贏得至上學術榮光為小孫女翻譯一本兒童文學名著什麼樣的翻譯才是好翻譯 2018年11月24日上午
  • 填補全省昆蟲研究空白 武義發現尺蛾新種
    2018-06-25 15:20 | 金華晚報昨天,記者從武義縣了解到,當地自然科研有新進展,林業專業人員在當地山林中發現鱗翅目尺蛾科新記錄種——白點黃窗尺蛾,該發現不但填補了當地生物多樣性研究的空白,也填補了全省昆蟲研究的空白。
  • 新一代半導體雷射光動力治療儀填補國內空白
    科技日報訊 (王亞東)近日,由桂林市興達光電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研發的新一代半導體雷射光動力治療儀通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審批,獲得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書,填補了國內在光動力療法領域高端醫療器械的空白,是國內醫療行業自主創新的重大突破。
  • 浙大冰蟲,國家級工程項目光觸媒除甲醛踐行者
    、烏鎮·第三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世界工業設計大會等等這些國際級大會的順利召開對中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杭州G20峰會、一帶一路標誌性建築敦煌國際文博會館、中-
  • 填補行業標準空白!四會再添新材料科研成果突破
    近日,記者從廣東省標準化協會獲悉,由四會市廣東亞太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稱「亞太公司」)主導起草制定的《乘用車用碳纖維複合材料翼子板團體標準》已經通過評審,正式發布實施。標誌著亞太公司在汽車用高性能複合材料研發領域的重大突破,同時填補了國內該行業標準的空白,有效促進乘用車翼子板技術質量的規範和升級。
  • 今晚,兩項新團體標準在大瀝發布,填補國內全鋁家居行業空白!
    今晚,兩項新團體標準在大瀝發布,填補國內全鋁家居行業空白!活動上,中共佛山南海區全鋁家居行業協會黨支部揭牌成立,南海區全鋁家居行業協會集體商標和兩項新團體標準相繼發布。未來,大瀝鋁型材行業將在黨建引領下,走一條標準化、品牌化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大瀝鎮鎮長遊劍鋒表示,後疫情時代,家庭消費觀念、產品銷售渠道會發生變化,對全鋁家居行業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 深圳RHD血型研究填補國際相關領域多項空白
    新華網深圳10月28日電(廣東頻道記者 李南玲) 深圳市血液中心和輸血研究所的部級科研課題《中國人Rh血型分子背景研究和HD基因分子方法的建立》日前通過專家認證。
  • 填補國際空白!東北又出一項重大科研成果!
    近日,由大連理工大學建工學部張吉禮教授團隊承擔的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中國節能協會團體標準《建築基本單元信息模型》送審稿在北京中國建築標準設計研究院通過審查專家組審查,專家組認為"該標準模型具有原創性,標準填補了國際空白
  • 重慶雲陽世界級恐龍化石群又有新發現 或填補演化序列空白
    、中科院院士周忠和,世界權威恐龍學家、中科院研究員徐星,以及有「中國龍王」之譽的董枝明研究員,都對這個恐龍發掘地進行了書面鑑定認可,一致認為這個恐龍化石群是我國乃至世界恐龍研究領域的一個重大發現,且具有很高的科普價值和開發利用價值,極有可能彌補中侏羅世恐龍研究多項空白,甚至讓一些新的恐龍物種得以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