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探針問世 測量原子力有了納米「觸角」

2020-08-07 環球網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訊 (洪恆飛 柯溢能 記者江耘)記者日前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胡歡研究員團隊聯合美國IBM沃森研究中心以及東華大學彭倚天教授團隊合作發明出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尺度空缺,解決了納米摩擦學領域的重要技術瓶頸。

原子力顯微鏡被用於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其核心構件探針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其中球形原子力探針在形變、硬度、力學屬性等方面更具優勢。然而傳統球形原子力探針尺寸為1—10微米,在納米尺度的測量存在盲區。與此同時,球形探針通過膠水粘貼,粘貼位置因難以把控而會影響精確度,遇到高溫或液體容易脫落。

「高能氦離子束可以聚焦成為直徑在0.5納米左右的束斑,像一把超級小的刀,能夠將材料在納米尺度任意切割,但在矽材料襯底中注入高能氦離子束會形成隆起。」胡歡說,研究組進行了第一個利用氦離子隆起效應製造納米球探針的實驗。通過聚焦離子刻蝕在普通原子力顯微鏡探針上雕刻出一個平臺,在平臺上精準定位後注入高能氦離子束,使得單晶矽隆起,實現了一種穩定可靠的納米球探針技術製造工藝,製成了具有高解析度、高準確性、耐高溫的球形探針,針尖的直徑可在100納米到1微米之間精確調控。

胡歡表示,該技術有利於促進納米摩擦學、生物材料的測試和研發,對材料學、摩擦學、生物醫學都會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研究論文刊發於學術期刊《蘭格繆爾》。

相關焦點

  • 新型納米球探針問世,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
    浙江新聞 圖記者日前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胡歡研究員團隊聯合美國IBM沃森研究中心以及東華大學彭倚天教授團隊合作發明出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尺度空缺,解決了納米摩擦學領域的重要技術瓶頸。
  • 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
    他們合作發明的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尺度空缺,解決了納米摩擦學領域的重要技術瓶頸。觸角是昆蟲重要的感受器,通過感觸外界物體,做出相應反饋。在物質世界中,要更好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離不開原子力顯微鏡,而其核心構件探針,則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
  • 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新聞—科學網
    他們合作發明的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尺度空缺,解決了納米摩擦學領域的重要技術瓶頸。 觸角是昆蟲重要的感受器,通過感觸外界物體,做出相應反饋。在物質世界中,要更好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離不開原子力顯微鏡,而其核心構件探針,則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
  • 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
    他們合作發明的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尺度空缺,解決了納米摩擦學領域的重要技術瓶頸。觸角是昆蟲重要的感受器,通過感觸外界物體,做出相應反饋。在物質世界中,要更好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離不開原子力顯微鏡,而其核心構件探針,則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
  • 浙大學者最新成果: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
    浙江大學胡歡研究員團隊及其合作者發明了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球形原子力顯微鏡探針在納米尺度的測量「盲區」。相關論文日前刊發在國際界面研究領域著名期刊《蘭格繆爾》(Langmuir)。
  • 浙大學者新研究讓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
    在物質世界中,要更好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離不開原子力顯微鏡,而其核心構件探針,則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然而長久以來,球形原子力顯微鏡探針(也稱膠體探針)在納米尺度的測量存在「盲區」。
  • 浙大學者的這項新研究666,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
    觸角是昆蟲重要的感受器,通過感觸外界物體,做出相應反饋。在物質世界中,要更好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離不開原子力顯微鏡,而其核心構件探針,則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然而長久以來,球形原子力顯微鏡探針(也稱膠體探針)在納米尺度的測量存在「盲區」。
  • 無心插柳卻填補行業空白,浙大國際校區新研究讓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
    觸角是昆蟲重要的感受器,通過感觸外界物體,做出相應反饋。在物質世界中,要更好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離不開原子力顯微鏡,而其核心構件探針,則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然而長久以來,球形原子力顯微鏡探針(也稱膠體探針)在納米尺度的測量存在「盲區」。
  • 今日科技話題:日冕磁場測量、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地球磁場、納米「觸角」、豬偽狂犬病毒、死亡恆星
    圖片來源:北京大學從北京大學獲悉,北大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太陽活動重點實驗室主任田暉等人在日冕磁場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測量到太陽日冕磁場的全球性分布,為日冕磁場測量這一世紀難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新的有效途徑,從而向實現日冕磁場常規測量的最終目標邁進了一大步。兩篇相關論文近日分別發表在《科學》和《中國科學:技術科學》上。
  • 沒有「異想」哪來「天開」|粒子|原子力|顯微|顯微鏡|探針_網易訂閱
    而科學家們仍然沒有滿足,他們期待能更深入地了解病毒複製、致病的過程,期待有更先進的技術來探索微觀世界的奧秘。  20世紀後期,迎來了多種新型高解析度顯微技術噴髮式發展的年代,縱觀這些發明,最先大多來自「離奇」的想法,某些看來不可能實現的事最終卻獲得了成功。
  • 聆聽納米電池的華美樂章: 熱離子原子力顯微技術
    在過去十餘年,這一特性被廣泛用於設計納米結構電極材料,優化電池性能。然而,納米結構對電極電化學特性影響極為複雜,難以直接測量和表徵。宏觀器件性能如何與納米結構直接關聯,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傳統的電化學表徵手段往往基於電流的測量,本質上是測量電荷量。在確定的電流密度下,電荷與測量面積成正比,因此隨著尺度的縮小呈平方關係的縮小。到了納米尺度,電流縮小到pA量級,準確測量非常困難。
  • Prime 95B助力新型近紅外激發電壓螢光納米探針問世!
    新型螢光電壓探針問世2020年4月8日,由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杜久林研究組與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施劍林、步文博研究組共同合作開發的一種新型可用近紅外激發並對電壓敏感的發光納米探針在《美國化學會志》期刊發表。
  • 納米科學:納米線作為新型原子力顯微鏡的傳感器!
    納米科學:納米線作為新型原子力顯微鏡的傳感器!納米線是非常微小的絲狀晶體,它是由各種材料分子構建的,現在由於它們的特殊性質而被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非常積極地研究。導線通常具有100納米的直徑,因此僅具有毛髮厚度的約千分之一。由於這個微小的尺寸,與它們的體積相比,它們具有非常大的表面。這一事實,它們的小質量和無瑕疵的晶格使它們在各種納米級傳感應用中非常具有吸引力,包括作為生物和化學樣品的傳感器,以及作為壓力或電荷傳感器。
  • 原子力顯微鏡
    是德科技原子力顯微鏡是一種納米級解析度的成像技術,通過探針與樣品表面接觸進行研究。
  • 熱離子原子力顯微技術獲《今日顯微鏡學》頒發2017創新獎
    此前,美國物理聯合會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還曾發布題為「Tiny Probe Could Produce Big Improvements in Batteries and Fuel Cells」的新聞報導,介紹這一新的納米調控與測量方法。
  • 壓電材料強化原子力顯微鏡-紅外光譜成像用於納米級分子表徵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貝克曼先進科學技術研究所的Rohit Bhargava團隊近日發布了一種新的閉環顯微鏡技術,可以在納米尺度高靈敏度地檢測化學成分。他們的設計依賴於一種壓電材料,這種材料會對原子力顯微鏡(AFM)探針探測樣品時產生的電壓做出響應。這種新方法可以幫助研究人員精確測量各種納米材料的光譜,包括分子尺度的生物樣品。
  • 海茲思原子力顯微鏡——中學多學科融合教學的好幫手
    在中學物理、化學等學科教材中都有非常多納米科技的知識點,比如觀察微觀物質裡的原子形貌特徵等,都需要用到微型教學掃描隧道顯微鏡。海茲思超微教學型原子力顯微鏡,關鍵在於「超微」二字,一般的原子力顯微鏡多用於科研機構或大學,操作及其複雜,且體積碩大。
  • 布魯克成功舉辦2013年原子力顯微鏡上海技術交流會及應用培訓班
    布魯克公司納米表面儀器部        作為表面觀測和測量技術的全球領導者,布魯克公司納米表面儀器部提供世界上最完整的原子力顯微鏡、三維非接觸式光學形貌儀、探針式表面輪廓儀以及摩擦磨損 測試系列產品。布魯克公司納米表面儀器部一直著眼於研發新的計量檢測方法和工具,不斷迎接挑戰,致力於為客戶解決各種技術難題,提供最完善的解決方案。
  • 第二屆原子力顯微鏡網絡會議將召開,日程揭曉
    基於多探針原子力顯微鏡的三維微納加工及原位測量系統研製李鵬(北京工業大學 講師)11:00--11:30薄膜光電器件中的界面能帶結構中國儀器儀表學會顯微儀器分會理事,中國宇航學會空間遙感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高等學校光學教學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納米測量方法與顯微儀器技術研究。上世紀90年代初師從姚駿恩院士,研製成功國內首批雷射檢測原子力顯微鏡。近年來承擔並完成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課題子課題、國家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20餘項。
  • 納米磁ezAFM原子力顯微鏡走進廣州、重慶
    近日,英國納米磁原子顯微鏡中國總代理北京中顯恆業攜ezAFM精緻型原子力顯微鏡走進廣州、重慶等相關儀器銷售公司。現場展示和演講ezAFM的工作原理、目標客戶和細分市場,受到了廣大儀器渠道商的熱烈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