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學者的這項新研究666,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

2021-01-18 浙江大學

觸角是昆蟲重要的感受器,通過感觸外界物體,做出相應反饋。在物質世界中,要更好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離不開原子力顯微鏡,而其核心構件探針,則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

然而長久以來,球形原子力顯微鏡探針(也稱膠體探針)在納米尺度的測量存在「盲區」。近日,浙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聯合學院胡歡研究員團隊,聯合美國IBM沃森研究中心以及東華大學機械系彭倚天教授團隊合作發明的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尺度空缺,解決了納米摩擦學領域的重要技術瓶頸。

這項研究刊發在了國際界面研究領域著名期刊《蘭格繆爾》(Langmuir),並作為封面之一重點報導。

第一個利用氦離子注入製造的納米球探針的工藝流程

球形探針的現實困難

原子力顯微鏡一個微懸臂梁和位於自由端的一個納米針尖構成,能夠通過探針將十分微小的的力,通過微懸臂梁反射的雷射信號測量出來,為探究納米尺度的物質世界打開一扇門。

例如,基於對機械部件界面之間摩擦力的研究,能夠指導研發降低摩擦力進而減小能耗的技術;對材料間的吸附力研究,能夠促進超級膠水的研製;對生物樣品如癌細胞的硬度進行測量,有可能判斷其是否更容易轉移,等等。

球形原子力探針是眾多類型原子力顯微鏡探針中的重要成員,球形在形變、硬度、力學屬性等方面更具優勢,進而有利於後續的科學分析。球形探針十分適合界面力學的精準測量,因為接觸面積是球面,可以精確預測接觸面積和力的關係,因此可以精準的測試樣品的力學特性,且不容易破壞樣品,在生物領域如細胞,細菌和病毒的力學測試,膠體科學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但是,傳統顯微鏡上的球形探針,隨著科研發展的進程具有明顯的不足。這類探針尺寸在1-10微米,測試精度有限,缺乏在納米尺度的測量。與此同時,球形探針是通過膠水粘貼,本身粘貼位置就很難把控影響精確度,同時遇到高溫或液體常常容易脫落。

因此如何做小球形探針,如何讓球形探針粘上去不掉下來,成為擺在科學界面前的難題。

無心插柳填補行業空白

胡歡團隊長期從事各種納米製造技術的研究,對高能氦離子束並不陌生。

高能氦離子束可以聚焦成為直徑在0.5納米左右的束斑,像一把超級小的刀,能夠將材料在納米尺度任意切割,但在矽材料襯底中注入高能氦離子束則會形成隆起。「這是工業界非常不願看到的現象,這個隆起可以說是氦離子用於納米製造領域的一個瑕疵中。」胡歡介紹。

但是,這個瑕疵在胡歡看來「如獲至寶」。「從透射電鏡的照片中可以清楚的看到矽片表面在氦離子的注入下隆起來像一個球,正好聯想到原子力顯微鏡球探針一直以來難以製造納米球的結構這一技術瓶頸。」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陶錦暉博士評價稱:「利用矽材料在高能氦離子束轟擊下表面隆起為球形的效應,胡博士課題組開創性地加工出球形原子力顯微鏡探針。」

單晶矽在不同氦離子劑量注入下逐漸隆起

於是,胡歡研究組進行了第一個利用氦離子隆起效應製造納米球探針的實驗。通過聚焦離子刻蝕(FIB)在普通原子力顯微鏡探針上雕刻出一個平臺,然後在平臺上精準定位,注入高能氦離子束,使得單晶矽隆起,實現了一種穩定可靠的納米球探針技術納米製造工藝。具有高解析度、高準確性、耐高溫的球形探針由此製造而成了,球針尖的直徑實現了在100納米到1微米之間精確調控,填補了這一領域空白。

哈爾濱工業大學能源化工系主任甘陽教授評價該工作:「不但實現了亞微米/納米球的位置、尺寸和形狀精準可控,而且亞微米/納米球與探針的原生一體式結構確保了高結合強度和針尖表面無汙染。」

胡歡認為,新的探測工具的製造,將有利於促進納米摩擦學、生物材料的測試和研發,以及分子之間力的測量,對材料學、摩擦學、生物醫學都會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利用氦離子注入在矽片表面精準排列成的IBM和ZJUI標誌

卡爾蔡司公司離子顯微技術研發中心的首席科學家尉東光博士認為,「這項研究以非常低的成本,極大地拓寬了探針針尖的材料範圍,因而拓展了掃描探針技術的檢測、表徵能力。」

這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ZJUI啟動經費和唐仲英基金會的支持。

文字記者:柯溢能

圖片來源:由受訪者提供

今日編輯:佳樂

責編編輯:金云云

相關焦點

  • 浙大學者新研究讓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
    在物質世界中,要更好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離不開原子力顯微鏡,而其核心構件探針,則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然而長久以來,球形原子力顯微鏡探針(也稱膠體探針)在納米尺度的測量存在「盲區」。
  • 浙大學者最新成果: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
    浙江大學胡歡研究員團隊及其合作者發明了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球形原子力顯微鏡探針在納米尺度的測量「盲區」。相關論文日前刊發在國際界面研究領域著名期刊《蘭格繆爾》(Langmuir)。
  • 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
    近日,界面研究期刊《蘭格繆爾》刊發了浙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聯合學院研究員胡歡團隊,聯合美國IBM沃森研究中心以及東華大學機械系教授彭倚天團隊新成果,並作為封面之一重點報導。他們合作發明的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尺度空缺,解決了納米摩擦學領域的重要技術瓶頸。觸角是昆蟲重要的感受器,通過感觸外界物體,做出相應反饋。在物質世界中,要更好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離不開原子力顯微鏡,而其核心構件探針,則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
  • 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新聞—科學網
    第一個利用氦離子注入製造的納米球探針的工藝流程 近日,界面研究期刊《蘭格繆爾》刊發了浙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聯合學院研究員胡歡團隊,聯合美國IBM沃森研究中心以及東華大學機械系教授彭倚天團隊新成果,
  • 無心插柳卻填補行業空白,浙大國際校區新研究讓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王湛 通訊員 柯溢能近日,浙江大學國際校區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聯合學院(ZJUI)的胡歡研究員在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的研究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填補了行業內精準測量微笑空間的技術空白。該研究發表於國際界面研究領域著名期刊《蘭格繆爾》(Langmuir),並作為封面之一重點報導。
  • 浙大學者《科學》發文:天然氣變甲醇身價成倍增長
    原標題:浙大學者《科學》發文:天然氣變甲醇身價成倍增長   浙江大學研究者新近發明了一種在溫和條件下把甲烷高效率轉化為甲醇的方法,憑
  • 新型探針問世 測量原子力有了納米「觸角」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洪恆飛 柯溢能 記者江耘)記者日前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胡歡研究員團隊聯合美國IBM沃森研究中心以及東華大學彭倚天教授團隊合作發明出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尺度空缺,解決了納米摩擦學領域的重要技術瓶頸。
  • 新突破!用於嵌入式溫度測量的磁性納米傳感器
    測量可到國際單位制(SI);換句話說,它的讀數可以精確地與開爾文的基本定義相關聯。(開爾文是世界上最基本的溫度單位) 該系統旨在測量200至400開爾文(K), -73至126攝氏度的溫度範圍。有可能實現更大的溫度範圍。 Dennis:「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如果我們能開發出來,我們有信心會用到更多領域,並做一些我們目前無法想像的事情。」
  • 浙大學者有新發現
    因此,海洋能源的開發利用,尤其是波浪能的研究可以說是海洋能源利用領域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工作,今年來成為了研究者們關注的焦點。然而,傳統的基於電磁發電技術的波浪能發電裝置在低頻低振幅的海浪作用情況下,很難有效的發揮發電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作為新一代的能源器件,能夠有效地將低頻和低振幅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為從海浪能中獲取能量提供了一種新的實用途徑。
  • 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
    近日,界面研究期刊《蘭格繆爾》刊發了浙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聯合學院研究員胡歡團隊,聯合美國IBM沃森研究中心以及東華大學機械系教授彭倚天團隊新成果,並作為封面之一重點報導。他們合作發明的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尺度空缺,解決了納米摩擦學領域的重要技術瓶頸。觸角是昆蟲重要的感受器,通過感觸外界物體,做出相應反饋。在物質世界中,要更好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離不開原子力顯微鏡,而其核心構件探針,則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
  • 發明納米顯微看到新世界
    發明納米顯微看到新世界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4.10.09 星期四     如今,「納米顯微」技術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運用,每天人類都能從其帶來的新知識中獲益。顯微鏡下的更小世界——解讀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科普    從光學顯微鏡到能探知納米世界(註:1納米為千分之一微米)的超分辨顯微鏡,人類已可以追蹤細胞內的活動。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所表彰的科學研究突破了以往物體觀測尺寸的界限,使人類得以研究更微小的世界。
  • 用納米海綿「吸走」新冠病毒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的張良方教授團隊聯合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的Anthony Griffiths教授團隊,在納米領域的頂尖期刊Nano Letters上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結果——該聯合團隊開發了一種納米海綿,已在細胞實驗中證實可以
  • 國家納米中心二維材料力學性能研究取得新進展
    國家納米中心二維材料力學性能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9-09-12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字體:受測試技術及納米尺度樣品操縱技術的制約,一直以來二維材料彎曲剛度實驗測量是一個技術挑戰。因此,研究人員大多沿用經典薄板理論中彎曲剛度(D)與彈性模量(E)、厚度(t3)的關係來估計材料的彎曲剛度。
  • 納米孔晶體材料傳質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葉茂研究員、劉中民院士團隊在納米孔晶體材料傳質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美媒:中國這項新技術一旦成熟,將會改變未來世界環境格局!
    在治理環境汙染這一方面中國可以說是典範的存在,就拿沙漠治理技術來說,任何一個國家的林地增長速度都沒有中國的快,而在避免汙染這一方面中國更是在努力突破,就有美媒表示:中國這項新技術一旦完善,將會改變未來世界環境格局!
  • 今日科技話題:日冕磁場測量、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地球磁場、納米「觸角」、豬偽狂犬病毒、死亡恆星
    圖片來源:北京大學從北京大學獲悉,北大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太陽活動重點實驗室主任田暉等人在日冕磁場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測量到太陽日冕磁場的全球性分布,為日冕磁場測量這一世紀難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新的有效途徑,從而向實現日冕磁場常規測量的最終目標邁進了一大步。兩篇相關論文近日分別發表在《科學》和《中國科學:技術科學》上。
  • 納米科學:表面化學的新面貌!
    納米科學:表面化學的新面貌!在掃描電子顯微鏡的漫長而自豪的歷史中,第一次解決了材料表面獨特的原子結構。科學成像的這一裡程碑是由多機構研究團隊開發的新分析技術實現的,其中包括美國能源部(DOE)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伯克利實驗室)的科學家,我們開發了一種合理的直接方法來確定表面的原子結構,這也解決了埋藏界面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分子鑄造廠國家電子顯微鏡中心(NCEM)的科學家Jim Ciston說。 ,美國能源部科學用戶設施辦公室。
  • 新型納米球探針問世,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
    浙江新聞 圖記者日前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胡歡研究員團隊聯合美國IBM沃森研究中心以及東華大學彭倚天教授團隊合作發明出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尺度空缺,解決了納米摩擦學領域的重要技術瓶頸。
  • 蘇州納米所GaN核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
    相對於常規的窄帶半導體核電池(如Si、GaAs等),GaN貝塔伏特效應核電池具有更高的輸出功率和轉換效率優勢,是新一代新型核電池的後起之秀。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納米加工平臺陸敏副研究員及其團隊使用以藍寶石為襯底的GaN晶片,經過不懈的理論模擬和微加工工藝的摸索,終於成功研製出GaN核電池原型器件。
  • 納米科學:X射線的新用途,用於不規則原子的雷達槍!
    納米科學:X射線的新用途,用於不規則原子的雷達槍!長期以來,X射線一直被用於拍攝微小物體,甚至是單個原子。現在,一個科學家小組已經發現了原子尺度X射線的新用途:使用它們像雷達槍一樣測量複雜和雜亂的原子團的運動和速度這有點像警察的速度陷阱 - 原子和納米級缺陷,」佛蒙特大學物理學教授Randall Headrick說。這項新技術於3月28日在「 自然物理學 」雜誌上發表。X射線具有很強的內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