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

2020-08-05 科學網

作者:崔雪芹

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

第一個利用氦離子注入製造的納米球探針的工藝流程

近日,界面研究期刊《蘭格繆爾》刊發了浙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聯合學院研究員胡歡團隊,聯合美國IBM沃森研究中心以及東華大學機械系教授彭倚天團隊新成果,並作為封面之一重點報導。他們合作發明的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尺度空缺,解決了納米摩擦學領域的重要技術瓶頸。

觸角是昆蟲重要的感受器,通過感觸外界物體,做出相應反饋。在物質世界中,要更好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離不開原子力顯微鏡,而其核心構件探針,則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

然而長久以來,球形原子力顯微鏡探針(也稱膠體探針)在納米尺度的測量存在「盲區」。

原子力顯微鏡一個微懸臂梁和位於自由端的一個納米針尖構成,能夠通過探針將十分微小的的力,通過微懸臂梁反射的雷射信號測量出來,為探究納米尺度的物質世界打開一扇門。

球形原子力探針是眾多類型原子力顯微鏡探針中的重要成員,球形在形變、硬度、力學屬性等方面更具優勢,進而有利於後續的科學分析。球形探針,十分適合界面力學的精準測量,因為接觸面積是球面,可以精確預測接觸面積和力的關係,因此可以精準的測試樣品的力學特性,且不容易破壞樣品,在生物領域如細胞,細菌和病毒的力學測試,膠體科學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但是,傳統顯微鏡上的球形探針,隨著科研發展的進程具有明顯的不足。因此如何做小球形探針,如何讓球形探針粘上去不掉下來,成為擺在科學界面前的難題。

胡歡團隊長期從事各種納米製造技術的研究,對高能氦離子束並不陌生。

高能氦離子束可以聚焦成為直徑在0.5納米左右的束斑,像一把超級小的刀,能夠將材料在納米尺度任意切割,但在矽材料襯底中注入高能氦離子束則會形成隆起。「這是工業界非常不願看到的現象,這個隆起可以說是氦離子用於納米製造領域的一個瑕疵中。」胡歡介紹。

但是,這個瑕疵在胡歡看來「如獲至寶」。「從透射電鏡的照片中可以清楚的看到矽片表面在氦離子的注入下隆起來像一個球,正好聯想到原子力顯微鏡球探針一直以來難以製造納米球的結構這一技術瓶頸。」

於是,胡歡研究組進行了第一個利用氦離子隆起效應製造納米球探針的實驗。通過聚焦離子刻蝕在普通原子力顯微鏡探針上雕刻出一個平臺,然後在平臺上精準定位,注入高能氦離子束,使得單晶矽隆起,實現了一種穩定可靠的納米球探針技術納米製造工藝。具有高解析度、高準確性、耐高溫的球形探針由此製造而成了,球針尖的直徑實現了在100納米到1微米之間精確調控,填補了這一領域空白。

哈爾濱工業大學能源化工系主任甘陽教授評價該工作:「不但實現了亞微米/納米球的位置、尺寸和形狀精準可控,而且亞微米/納米球與探針的原生一體式結構確保了高結合強度和針尖表面無汙染。」

胡歡認為,新的探測工具的製造,將有利於促進納米摩擦學、生物材料的測試和研發,以及分子之間力的測量,對材料學、摩擦學、生物醫學都會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ZJUI啟動經費和唐仲英基金會的支持。

相關論文信息: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langmuir.0c00923

相關焦點

  • 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新聞—科學網
    第一個利用氦離子注入製造的納米球探針的工藝流程 近日,界面研究期刊《蘭格繆爾》刊發了浙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聯合學院研究員胡歡團隊,聯合美國IBM沃森研究中心以及東華大學機械系教授彭倚天團隊新成果,
  • 浙大學者新研究讓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
    觸角是昆蟲重要的感受器,通過感觸外界物體,做出相應反饋。在物質世界中,要更好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離不開原子力顯微鏡,而其核心構件探針,則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然而長久以來,球形原子力顯微鏡探針(也稱膠體探針)在納米尺度的測量存在「盲區」。
  • 浙大學者最新成果: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
    浙江大學胡歡研究員團隊及其合作者發明了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球形原子力顯微鏡探針在納米尺度的測量「盲區」。相關論文日前刊發在國際界面研究領域著名期刊《蘭格繆爾》(Langmuir)。
  • 浙大學者的這項新研究666,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
    觸角是昆蟲重要的感受器,通過感觸外界物體,做出相應反饋。在物質世界中,要更好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離不開原子力顯微鏡,而其核心構件探針,則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然而長久以來,球形原子力顯微鏡探針(也稱膠體探針)在納米尺度的測量存在「盲區」。
  • 無心插柳卻填補行業空白,浙大國際校區新研究讓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
    觸角是昆蟲重要的感受器,通過感觸外界物體,做出相應反饋。在物質世界中,要更好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離不開原子力顯微鏡,而其核心構件探針,則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然而長久以來,球形原子力顯微鏡探針(也稱膠體探針)在納米尺度的測量存在「盲區」。
  • 新型探針問世 測量原子力有了納米「觸角」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洪恆飛 柯溢能 記者江耘)記者日前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胡歡研究員團隊聯合美國IBM沃森研究中心以及東華大學彭倚天教授團隊合作發明出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尺度空缺,解決了納米摩擦學領域的重要技術瓶頸。
  • 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
    近日,界面研究期刊《蘭格繆爾》刊發了浙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聯合學院研究員胡歡團隊,聯合美國IBM沃森研究中心以及東華大學機械系教授彭倚天團隊新成果,並作為封面之一重點報導。他們合作發明的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尺度空缺,解決了納米摩擦學領域的重要技術瓶頸。觸角是昆蟲重要的感受器,通過感觸外界物體,做出相應反饋。在物質世界中,要更好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離不開原子力顯微鏡,而其核心構件探針,則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
  • 今日科技話題:日冕磁場測量、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地球磁場、納米「觸角」、豬偽狂犬病毒、死亡恆星
    1我國科學家找到破解日冕磁場測量難題新途徑圖片來源:北京大學從北京大學獲悉,北大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太陽活動重點實驗室主任田暉等人在日冕磁場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測量到太陽日冕磁場的全球性分布,為日冕磁場測量這一世紀難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新的有效途徑,從而向實現日冕磁場常規測量的最終目標邁進了一大步。兩篇相關論文近日分別發表在《科學》和《中國科學:技術科學》上。
  • 新突破!用於嵌入式溫度測量的磁性納米傳感器
    它可以使溫度測量的精確度比最先進的技術提高10倍,精確度在100毫秒內達到25millikelvin。測量可到國際單位制(SI);換句話說,它的讀數可以精確地與開爾文的基本定義相關聯。(開爾文是世界上最基本的溫度單位) 該系統旨在測量200至400開爾文(K), -73至126攝氏度的溫度範圍。有可能實現更大的溫度範圍。
  • 新型納米球探針問世,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
    浙江新聞 圖記者日前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胡歡研究員團隊聯合美國IBM沃森研究中心以及東華大學彭倚天教授團隊合作發明出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尺度空缺,解決了納米摩擦學領域的重要技術瓶頸。
  • 簡述納米測量技術與微型智能儀器
    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這一領域的發展。相信不久的將來,傳感器技術將會出現一個飛躍,達到與其重要地位相稱的新水平。  電容位移傳感器採用平行極板之間的電容變化來反映兩極板距離變化,從而達到測微目的。電容傳感器靈敏度很高,並可進行非接觸測量,成為納米測量中重要的傳感器。
  • 發明納米顯微看到新世界
    發明納米顯微看到新世界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4.10.09 星期四     諾貝爾化學獎評審委員會8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宣布這一消息時認定,3名科學家成功突破傳統光學顯微鏡的極限解析度,將顯微技術帶入「納米」領域,讓人類能以更精確的視角窺探微觀世界。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 (約合111萬美元),將由三位獲獎者平分。
  • 昆蟲世界之昆蟲的觸角類型
    昆蟲常見的觸角類型蜻蜓--剛毛狀觸角:觸角很短,基部的一、二節較大,其餘的節突然縮小,細似剛毛。蝴蝶--棍棒狀觸角:觸角細長,近端部的數節膨大如橢圓球狀。蚊子--環毛狀觸角:除基部兩節外,每節具有一圈細毛,近基部的毛較長。
  • 我國高精度納米解析度線位移測量技術獲新突破
    由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承擔的應用基礎研究項目——「高精度納米解析度線位移測量技術研究」,日前在長春通過專家鑑定。鑑定委員會專家一致認為,該項研究所製成的高精度納米測量傳感器樣機達到四倍光學倍頻,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銅變"納米"就不導電 納米世界有多神奇?
    納米技術從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被炒得紅紅火火,到21世紀初慢慢冷卻,到現在又重新頻繁出現在人們視線中,「納米」的世界到底有何變化?      在納米尺度下看世界,景觀將會天翻地覆   一根頭髮絲直徑有8萬納米,物質尺寸小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質變   納米是一個計量單位,納米尺度的物質其實並不稀有,我們日常每天都與它們親密接觸。   讓人畏懼的PM2.5,其中就有許多納米級的顆粒,憑藉微小身軀可以侵入我們的肺部。
  • 世界 無角犛牛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會怎樣
    世界 無角犛牛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會怎樣時間:2019-07-08 13:2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世界 無角犛牛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會怎樣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會怎樣?
  • 中國科大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的研製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唐智勇研究員課題組、多倫多大學Edward Sargent教授團隊開展多方合作,在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合成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人員首次通過在一維納米結構單元中定點選擇性複合磁性材料,利用局域磁場調製電偶極矩與磁偶極矩之間的相互作用,成功合成了一類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
  • 使光和物質合二為一,開啟通往納米世界的新大門!
    瑞典查爾默斯理工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全新的方法,可以在納米水平上捕捉、放大和連接光與物質。利用一個由原子般薄的材料堆疊而成的小盒子,成功地創造了一種反饋迴路,光和物質在其中合二為一。這一發現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上,為納米光子學領域開闢了新的可能性。
  • 關注·走進科技新時代⑧:納米世界有多神奇?
    新華社記者 劉 潺攝 當我們「俯瞰」這個世界的時候,看到的是,將樹木製成紙張,將石頭刻成雕像,將鋼鐵鑄成鐵軌。那麼當我們站在「底部」仰望這個世界呢?是否可以從單個分子甚至原子出發,將它們按照自己的意願組裝成一片紙、一粒沙甚至一片森林? 在納米的世界裡,回答是肯定的。
  • 三大收購讓AFM四通八達 ——訪布魯克納米表面儀器部(BNS)中國區總...
    將化學信息納入AFM檢測版圖Anasys是美國一家開發和製造納米級紅外光譜和熱測量儀器的公司,其主要產品是基於AFM基礎的快速掃描納米紅外光譜產品Anasys nanoIR,在細分市場上是佔有率最高的品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