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帶大家進入熱掃描探針構築的奇妙納米世界

2020-11-30 儀器信息網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諾獎得主、物理學鬼才理察費曼在加州理工學院的物理年會上,作了題為《There'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的報告,極具前瞻性地提出了他對於納米尺度操作及控制的框架性想法,並由此開啟了無數科研工作者在納米尺度上探究物質世界奧秘並通過相關的納米技術來改變世界、造福人類的道路。

同樣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採用平面處理工藝批量製備電晶體的策略出現,由此開啟了集成電路產業的飛速發展。摩爾博士在六十年代中期提出了著名的摩爾定律「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而其中元器件數量的增多,是通過不斷縮小元器件的關鍵尺寸來實現的。

不論是在納米尺度上進行探索,或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都需要製備各種各樣的納米結構、納米功能單元或納米器件。而在製備各類納米結構的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操作就是通過光刻來實現在不同的材料上定義圖案區域。目前,在工業上,最先進的EUV光刻機具備7 nm技術節點的製備工藝中所需的圖形加工能力,但其單值極高,比一架F-35戰鬥機的價格還會高出不少。

對於科研工作者來說,目前通常採用的基於光學曝光原理的科研級光刻設備(科研級的無掩模曝光系統、掩模對準式曝光系統等),能夠實現的圖形加工解析度一般在微米尺度或亞微米尺度。而隨著研究對象尺度的不斷減小,對納米尺度結構構築的需求,上述基於光學曝光原理的科研級光刻系統顯然是不能夠完全滿足的。基於聚焦電子束、離子束的各類圖案化加工設備,比如電子束光刻系統、聚焦離子束系統等,能夠有效滿足科研中對於納米尺寸的圖形加工需求。然而,由於電子束流和離子束流需要聚焦,這類設備通常由較為複雜的電子光學系統構成,因此價格相較於上述科研級光學光刻設備要高出很多(即使是科研級的電子束曝光系統,其單值也遠超科研級的光學曝光設備)。另一方面,聚焦電子束、離子束系統的複雜性也對操作人員和設備維護人員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圖1 熱掃描探針光刻系統誘導材料局部變化的三種機制

 

在科研領域中,掃描探針光刻(thermal scanning probe lithography)是另一種頗受關注的圖案化工藝方案,能夠實現納米級(甚至原子級的)圖案製備的需求,其核心思路是通過納米針尖誘導材料表面局部的改性來實現圖案化。納米針尖誘導材料表面改性的機制有很多種,包括力學、電學、熱學、擴散等等,也由此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掃描探針光刻技術。在諸多的掃描探針光刻技術中,熱掃描探針光刻技術(thermal scanning probe lithography,t-SPL)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可快速、可靠、高精度地實現納米級圖案化工藝,其技術核心是利用加熱針尖的熱能來誘導局部材料的改性。通常,熱是材料轉化中較為普遍的驅動因素,在很多材料中能誘導結晶、蒸發、熔化等改性現象。在納米尺度上,由於只有很小的體積被加熱,所以材料改性的特徵時間是以納秒量級來計算的。因此,加熱幾微秒就足以改變針尖下的材料。對於刻寫速度而言,懸臂梁的機械掃描運動成為圖案化工藝速度方面的主要限制。然而,憑藉掃描探針領域良好的技術積累,目前可以實現高達20 mm/s的刻寫速度,能夠滿足大多數科研上的圖案化製備工藝需求。同時在微納圖案結構的加工精度及解析度方面,熱掃描探針光刻技術可以實現特徵線寬在10 nm以下的微納結構的製備。


圖2 利用熱掃描探針光刻進行熱敏抗刻蝕劑的圖案化工藝後,結合各類工藝實現的微納結構及器件案例

 

作為一種高精度圖案化工藝設備,近些年來熱掃描探針光刻技術得到飛速發展,然而很多研究人員還比較陌生。著眼於此,洛桑聯邦理工的S. T. Howell博士以及瑞士Swisslitho的F. Holzner博士撰寫了綜述《Thermal scanning probe lithography—a review》(已於2020年4月6日刊載在NPG旗下期刊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詳細信息可參考連結https://doi.org/10.1038/s41378-019-0124-8),Howell等人向大家詳細介紹了熱掃描探針光刻的歷史、原理、圖案轉移工藝以及在基於新型低維材料的微納電子器件、自旋電子器件、光子學微納結構、微納流控、微納機電等領域的應用案例。


圖3 利用熱掃描探針光刻進行定域材料轉換的應用案例

 

       另一方面,不同於很多新型光刻策略還停留在實驗室中,瑞士Swisslitho公司已經成功將熱掃描探針光刻技術商品化,名為NanoFrazor。在國內外的諸多用戶當中,已有不少基於NanoFrazor製備的結構而開展的研究,相關結果也都發表在了Science、Nature、PRL、等高水平期刊上。


圖4 熱掃描探針誘導的增材工藝的應用案例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儀器信息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默認儀器信息網有權轉載。

相關焦點

  • 掃描熱探針刻寫技術-綜述
    探討了掃描熱探針刻寫技術(thermal scanning probe lithography,t-SPL)的常規和獨特功能,尖細的探針快速準確的溫控實現納米級解析度的材料表面加工。  2. 總覽了t-SPL用於納米器件製備案例,從量子技術到材料科學t-SPL改進納米製備的過程。更多新興課題有待發掘。                      3.
  • Nanotechnology:採用熱掃描探針光刻和雷射直寫相結合的方法快速...
    來自IBM實驗室的Rawlings等人利用SwissLitho公司生產的3D納米結構高速直寫機NanoFrazor,結合其高分辨熱探針掃描技術和高效率的雷射直寫功能,製備出一種室溫下基於點接觸隧道結的單電子電晶體(SET)。
  • CCS Chemistry | 簡單靈敏,一種基於MOFs的螢光放大檢測探針構築策略
    武漢大學汪成課題組將螢光共振能量轉移給受體引入到金屬有機框架(MOFs)中,通過對給受體比例的簡單調控,簡單高效的構築了對食品添加劑(特丁基對苯二酚)具有螢光放大檢測性能的MOFs,從而發展了一種構建基於MOFs的螢光放大檢測探針的簡單策略。
  • 熱掃描探針光刻技術消除二維半導體材料-金屬肖特基勢壘——不止於...
    文中,Zheng等人採用熱掃描探針光刻(thermal scanning probe lithography,t-SPL)的方法,在二維原子晶體表面成功製備了圖形化電極。此方法具有極高的可重複性,並且具有小於10 nm的解析度,以及可觀的產率(單根針尖達到105?
  • 掃描探針顯微鏡原理及結構介紹_冉盛網
    掃描探針顯微鏡是一種新型的探針顯微鏡,是從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各種新型探針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靜電力顯微鏡,磁力顯微鏡,掃描離子電導顯微鏡,掃描電化學顯微鏡等)的統稱。它是近年來世界上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表面分析儀器。
  • 【JMAT作者介紹】李江宇:掃描探針顯微方法
    Strain and coupling are ubiquitous in nature, and exist in many processes involved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ergy conversion, and biological phenomena.
  • Nature子刊:南京大學郭子建/何衛江利用線粒體-溶酶體互作雙標記探針揭示線粒體局部黏度響應
    利用這一特點,該探針可用於同時觀測線粒體和溶酶體,顯現兩者間亞細胞水平相互作用的動態跟蹤。更重要的是,Coupa還能夠在亞細胞器水平精確定位黏度變化,從而首次發現線粒體-溶酶體接觸部位的局部黏度增加。Coupa雙色標記識別MLC接觸位點(綠色:商用線粒體MTG探針;藍色:Coupa-mito標記的線粒體部分;紅色:Coupa-lyso標記的溶酶體部分)。
  • 功能全面的多功能掃描探針顯微鏡AFM
    設備信息:Ntegra Solaris多功能掃描探針顯微鏡(SPM)-原子力顯微鏡(AFM)平臺2.技術參數:(1)在大氣環境下:掃描隧道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接觸+半接觸+非接觸)/橫向力顯微鏡/相位成像/力調製/力譜線/粘附力成像/磁力顯微鏡/靜電力顯微鏡/掃描電容顯微鏡/開爾文探針顯微鏡/擴展電阻成像/納米壓痕/刻蝕: 原子力顯微鏡(電壓+力)/壓電力模式/超聲原子力/外加磁場/溫度控制/氣氛控制等功能。
  • Nature子刊:納米顆粒增強腫瘤免疫療法異位效應!
    Nature子刊:納米顆粒增強腫瘤免疫療法異位效應!Wang等人利用PLGA製備了多種具有抗原捕獲功能的納米顆粒,提高了腫瘤免疫治療的效果。 圖2. 原理圖 研究人員發現,納米顆粒表面性能會影響其對蛋白抗原的捕獲行為。
  • 掃描探針顯微鏡(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SP
    橫向力模式:是接觸模式的擴展技術,針尖壓在樣品表面掃描時,與起 伏力方向垂直的橫向力使微懸臂探針左右扭曲,通過檢測這種扭 曲,獲得樣品納米尺度局域上探針的橫向作用力分布圖。 原子力顯微鏡專業模塊:   該模塊包含原子力顯微鏡輕敲模式和相移模式。
  • Nature子刊:南京大學郭子建/何衛江利用線粒體-溶酶體互作雙標記探針揭示線粒體局部黏度響應
    利用這一特點,該探針可用於同時觀測線粒體和溶酶體,顯現兩者間亞細胞水平相互作用的動態跟蹤。更重要的是,Coupa還能夠在亞細胞器水平精確定位黏度變化,從而首次發現線粒體-溶酶體接觸部位的局部黏度增加。圖片來源於Nature Communications這一工作不僅提供了用於定位和動態跟蹤活細胞中功能性線粒體-溶酶體的相互作用的探針,也提供了一種新的設計策略,利用線粒體中獨特的內部環境來轉換探針的結構,使其發出不同的顏色,從而實現多色標記。這一設計原則也可推廣用於設計其它多細胞器多色成像探針上。
  • 石墨烯納米帶近年來成果集錦:7篇Science/Nature
    通過掃描隧道電子顯微鏡對納米帶中的HOMO、HOMO+1、LUMO、LUMO+1結構進行分析。此外,作者發現了石墨烯納米帶中的磁性基態(magnetic ground state),並且石墨烯納米帶的電子和基底之間處於去耦狀態(和金屬基底上不同),因此能夠對負載於TiO2上的石墨烯納米帶測試其載流子輸運性質等問題。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2019年2月24日,Nature官網正式上線了一個新子刊:Nature Food。這是一本在線期刊,將於2020年1月正式啟動。
  • 張濤&李為臻&喬波濤Nature子刊:強金屬-載體相互作用,製備熱穩定單原子催化劑
    然而,SAC不太容易製備獲得,要以簡單且可大量的生產的方式製備熱穩定的SAC仍然是艱巨的挑戰。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張濤院士、李為臻研究員和喬波濤研究員報導了一種從商業RuO2粉末合成Ru SAC的方法。
  • Nature:逆向思維打造「極致」衍射光柵
    通過這種熱掃描探針直寫的方法可以製備出更高效、更精確的衍射光柵,光柵表面的均方根誤差只有1.3個納米。這項工作由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z)-機械工程系教授-David J. Norris領導的研究小組,聯合荷蘭烏得勒支大學(UU)-德拜材料研究所和海德堡儀器納米技術有限公司共同完成。封面圖:熱掃描探針刻寫衍射光柵。
  • 「掃描探針顯微鏡漂移測量方法」國際標準發布
    日前,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黃文浩教授主持制訂的國際標準「掃描探針顯微鏡漂移測量方法(ISO11039:2012)」已由國際標準化組織正式發布。自20世紀80年代掃描探針顯微鏡(Scanning-probe microscopy,SPM)發明以來,由於其具有原子量級的分辨能力,極大地促進了納米科學技術的發展,並已逐步形成了一種高新技術產業。SPM的工作原理是通過微小探針在樣品表面進行掃描,將探針與樣品表面間的相互作用轉換為表面形貌和特性圖像。
  • npj:高光譜掃描探針顯微成像—高斯過程建模
    近三十年來,掃描探針顯微鏡(SPM)已經成為納米和原子級結構和功能的主要表徵工具。來自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納米材料科學中心的Sergei V. Kalinin(本刊編輯委成員)領導的團隊,以信息量較弱的先驗(Priors)分析了帶激發獲取的壓電響應力顯微鏡數據,探索了高斯過程(GP)回歸在次分析中的適用性。他們研究了3D(x、y、頻率)參數空間中的信號,發現即使信息量較弱的先驗,GP方法也可以在空間和頻域中明確地確定成像過程的特徵長度尺寸。
  • Advanced Materials :基於DNA納米技術的三維DNA納米結構探針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所物理生物學實驗室和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合作發展了一種基於DNA納米技術的三維DNA納米結構探針,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一類新型的生物傳感平臺,實現了對基因和蛋白質高性能檢測。
  • 掃描探針加拉曼 強強聯合重構單分子化學結構
    然而拉曼光譜在空間解析度上的不足使其很難滿足科學家在納米與亞納米尺度上研究分子結構的要求,而且也缺少空間信息,無法確定化學基團的位置和連通性。這一問題的解決辦法是掃描探針顯微鏡與拉曼光譜的聯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很早就用於分子結構研究,超高空間解析度讓這些掃描探針顯微鏡可以對單分子骨架進行成像,但是顯微成像無法得到足夠的化學信息來準確判斷分子的化學結構。這一點完全可以與拉曼光譜互補。由拉曼光譜提供詳細的化學信息,而掃描探針顯微鏡則提供超高空間解析度與空間信息。
  • Nature子刊,今年首個IF就突破12分,明年或可衝18分
    來自WoS截圖今年是Nature Sustainability拿到的第1個IF,作為Nature子刊,首個IF就超12分,確實值得我們關注~期刊基本信息關於此刊的具體情況,大家可以看看:https://www.nature.com/natsust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