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最常見的螳螂要屬中華刀螳了,這種壯碩的螳螂在中國多數地區相當常見,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辭》就有「巷有兮蚰蜓,邑多兮螳螂」的記載。
成年的中華刀螳可謂昆蟲中的猛虎,即使在遇到危險時,也常常會擺出誇張的攻擊姿態而非匆忙逃竄。和很多螳螂一樣,中華刀螳也會撐開寬大的翅膀虛張聲勢。正如齊莊公所說:「此為人,而必為天下勇武矣!「
作為漸變態昆蟲,中華刀螳的一生也包括了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每年秋季,大腹便便的雌性中華刀螳就會在灌叢的枝條上產下泡沫豐厚的卵鞘,卵被精心包裹在厚實的泡沫內,以抵擋寄生性天敵的侵害,並度過乾燥寒冷的冬季。這些卵鞘通常被稱為螵蛸[piāo xiāo],運氣好的話,雌性螳螂可以每隔1~2周產下一個新的螵蛸,直到身體逐漸衰老,最終在蕭條的深秋逝去。
中華刀螳的若蟲孵化後很快就會分散開活動。新生的小若蟲以各式各樣、力所能及捕到的小動物為食,絕大多數會是小型昆蟲、蜘蛛之類的小節肢動物。隨著一次次的蛻皮,小螳螂的體型逐漸增大,它們覬覦、下手的獵物也會越來越大。
直至成年時,雌性的中華刀螳甚至有能力捕食蜥蜴和小鳥。成年的雌性中華刀螳體長可達12釐米,被稱為昆蟲界頂尖殺手。
聞名世界武術界的中華螳螂拳,其創始人,乃清朝康熙年間的兵部督捕右侍郎,海陽人氏李贊元之玄孫李秉霄。李秉霄生於清乾隆年間,生性聰穎好學,秉承家傳醫術,精通醫理,成為救死扶傷的一名中醫。古代講究學而優則仕,當他躊躇滿志地參加了鄉試,官場的腐敗與黑暗,使他意識到自己雖有經天緯地之才,卻沒有發揮的舞臺。
遭此打擊,他心灰意冷,看淡了功名利祿。於是,天天以習武來排解心中的苦悶,只要聽說哪裡有好的武師,一定請教切磋,甚至包括牢獄之中的習武之人。李秉霄的祖上多人為修道之人。他習武之餘決定仿效祖父輩出家為道,號「升霄道人」。寄情於山水間,尋師訪友,度過他以武會友,從道入教的一生。
李秉霄在交遊中,又結識了許多江湖中俠客和世外高人,談武論道,。一日,李秉霄訪友歸家,獨行於招虎山中,此處峰巒秀美,蟬的鳴叫聲象一幅有聲的圖畫,令人賞心悅目。李秉霄行得乾渴,來到溪邊,蹲下掬水解渴,溪水清澈透涼,李秉霄著實喝了個飽。看著清純的溪水,濃密的樹蔭下還有一塊光滑的磨盤石,他心情愉悅地想躺在磨盤石上睡會兒覺,可不覺得蟬鳴成了煩人的噪聲。順手拾起一塊石頭,想轟飛鳴蟬。
睜眼望去,見一隻螳螂正朝著蟬兒爬過去,等靠得近了,突然腿足彈跳躍起,一隻刀臂將蟬牢牢地鉗住,蟬變了聲地「哇哇」撲楞著翅膀。不一會,叫聲嘎然而止,兩隻翅膀便耷拉下來。
李秉霄見此情景,禁不住為那蟬兒惋惜起來。正在此時,一隻鳥兒順著樹枝「啾啾」地叫著,蹦到螳螂的背後,秉霄心一緊,不禁又為那螳螂擔起心來。心想:螳螂休矣!說時遲,那時快,就在鳥兒的長喙毫不容情地啄向螳螂時,那螳螂似乎早有覺察,猛然掉轉身來,左邊刀臂撥開鳥兒的長喙,右邊刀臂閃電般地刺扎進鳥兒的眼睛,鳥兒悽厲地尖叫著,撲楞楞飛向高空,一會兒杳無蹤跡。
李秉霄被這一幕驚呆了,他良久才回過神來。而那螳螂仍然在那仰視著高空,揮動著兩把刀臂,就像擂臺上獲勝的武士,我自得,神採飛揚。秉霄由衷地讚嘆:真乃神蟲也!忽然,他腦子裡靈感一閃,閃出一個念頭來,我要把螳螂的動作優點運用到拳術中。這個念頭使得李秉霄激動得禁不住有些顫抖。也就是這個念頭,為中國武壇新添了一種拳法---螳螂拳!
【螳螂拳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