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映×周濂:我們對人生宇宙的困惑,是因為科學發展還不夠充分嗎?

2020-08-18 界面新聞

記者 | 趙蘊嫻

編輯 | 黃月

科學的發展能否解決倫理、美學的問題?過去幾千年間,人文沒有講清楚的問題,科學能不能提供終極方案?科幻作家劉慈欣與哲學家江曉原曾經就這些問題有過一段對話。劉慈欣認為,科學和技術能夠解決人類的一切問題,現在還沒有全部解決,是因為科學的發展不夠充分。當江曉原質疑說,科學能否解決人生目的的問題時,劉慈欣給出了一個頗讓人吃驚的回答:「科學可能無法回答人生目的的問題,但我們可以通過科學來取消這個問題。」

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周濂看來,這是他「有限閱讀」中見過的「最極端的科學主義」:它不但要為世間所有的疑問提供答案,還要通過修剪問題的方式來確保其穩定性和唯一性。日前,周濂與哲學家陳嘉映在「Naive理想國」咖啡館圍繞「科學主義與科學精神」進行了一次「互為腳註」式的對談。

他們從伽利略對純粹客觀世界的發現談起,聊到了科學研究思路的特質、人文與科學的區別。在科學狂飆突進的今天,人們要麼採取科學主義的態度,認為科學可以取代人文,回答一切,要麼希望兩者可以井水不犯河水。針對當前的困境,周濂提出了自己對打破隔閡的「第三種文化」的構想,而陳嘉映則顯得不那麼樂觀。但毫無疑問,陳周二人都不贊成科學主義對人生目的等問題的統一式回答,「問題是坐落在每個人具體的生活語境中的,每個人都賦予問題以不同的答案。」科學精神指的是承認科學確立的事實和發現的真理,並接受其對嚴肅思辨的制約,而不是用科學壓倒、甚至取消一切。

研究科學不等於放棄人文,當代人的困境在於丟失了科學以外的精神

科學作為一種思考方式,其獨特性在哪裡?陳嘉映從伽利略所說的「第一類性質」與「第二類性質」出發,梳理了近代科學與人文的不同。

作為近代科學的先導者,伽利略將事物的性質分成了兩大類。第一類性質即客觀的性質,例如杯子的形狀、體積、材質等,它不但對人是原則性的,相對於其他事物來說,這種性質也不會有任何改變;而第二類性質卻與主觀有所關聯——它不但是人與人之間主觀判斷的差異性,還強調人類群體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差異性,例如大部分人類對顏色的認知沒有爭議,但對不怎麼依賴視覺的狗來說,世界本是無所謂顏色的。

伽利略認為,自柏拉圖以來,哲學中的經典問題已代代相爭了兩千年,後人的見解卻不見得比前人高明。這是因為他們在忙著琢磨萬物的性質及其關聯之前,沒有先對性質進行區分,抓住「世界的本質」——第一類性質。在他看來,哲學(當時科學還沒有從哲學中分立出來,伽利略等人即自稱「自然哲學家」)要想向前發展,首先得把兩類性質分清楚,而後再集中研究第一類性質。有關這類性質的真理不會因人類發生改變,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便能依靠可積累的真理認知把哲學帶出原地踏步的窘境。

除了區分兩類性質,伽利略還定義了何為「物我相關」的陳述,何為「物物相關」的陳述。當我們用「冷熱」這樣「物我相關」的語言來描述天氣時,常常陷入主觀式的爭論;但如果我們說「今天是37攝氏度」,爭議便不存在了——物物相關的陳述讓爭執不休的人們在同一個層面上達成共識,推進討論。「我們採取物物相關的陳述,採取量化的語言、數學的語言,便可以對第一性質做披荊斬棘的推進。」周濂說道。

可以說,伽利略所做的兩個「區分」是科學研究思路及其精神的核心。然而,人類能夠滿足於對第一性質的研究,而不關心美醜善惡、是非正義的問題嗎?陳嘉映特別強調,伽利略發現了一個純粹客觀的世界,但他不是科學主義者。「伽利略只是說,新的實驗哲學家,也就是後來的科學家,要想取得進步,就必須集中於對第一類性質的研究。但他並沒有說而且他也不認為,人類就應該滿足於研究第一類性質的生活。」

「牛頓沿著伽利略的路在走,但他也不是一個科學主義者。在人生的後幾十年,他沒有研究科學,而是在研究聖經,這和牛頓作為科學家的光輝形象有點不合,但牛頓的兩個形象不是互相矛盾的。對牛頓來說,他要弄清楚世界的結構,是因為他相信上帝絕對不會糊裡糊塗地造出一個世界來。上帝是充分理性,他一定是根據一個非常理性的圖景來創造世界。研究物理學,是為了更好的信仰上帝。」 陳嘉映指出,對牛頓和伽利略而言,無論再怎麼研究第一類性質,它也只是整體生活中的「一小塊」,這兩位科學革命的先導者與集大成者的背後有「更大的東西」。「現在科學主義與人文有這麼多衝突,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現代人已經丟失了這塊『背後的東西』。」

科學主義的問題在於用「how」來回答「why」

如果我們採用第一類性質與第二類性質的視角來追問哲學為何「原地踏步」,所得的答案大概與啟蒙運動時期的哲學家們一致:科學突飛猛進,哲學停滯不前,是由於我們沒有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何為正義,何為良善生活、人生目的、美醜善惡。啟蒙運動之後,就有一批哲學家嘗試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第二類性質的問題。在周濂看來,這種試圖用科學來解決一切非科學領域問題的做法帶有很強的還原論色彩。

還原論對問題的追溯永遠是朝下的。比如我們在談論經典的身心問題、自由意志問題時,一些科學家就想從粒子的層面去尋找答案,這就好比用腎上腺素解釋革命,用多巴胺闡釋愛情。「還原主義也許是成立的,但它是否能原路返回呢?」周濂認為,還原論在逆向復原建構的過程中,必然有所丟失。科學主義者可以用還原論將第二類性質的問題化歸到第一類性質中去,卻無法原路返回。

面對這樣的質疑,一些科學主義者可能會辯護說,現在的科學水平不能很好地去建構,也不能很好地去描述細節,是因為科學發展還不夠到位,我們對事實的認識還不夠充分。對此,陳嘉映回應道,還原論實際上還是在用「how」來回答「why」的問題。「為什麼巴勒斯坦的小孩看到以色列的軍隊會朝他們扔石子、扔自製炸彈?為什麼馬克龍在黎巴嫩則受到民眾歡迎?我們當然可以去查不同人群的神經系統與體液循環,但這只能告訴我們這些反應是如何做出的,而不是為什麼做出。最初的好奇心沒有得到解答,甚至可以說沒有被問。」

跨越科學與人文的「第三種文化」是否可行?

英國小說家C·P·斯諾在《兩種文化》中描述了人文與科學在現代社會的分道揚鑣。這兩種文化互不搭理,也不明白對方在說什麼。人文文化代表者不懂相對論,科學文化的代表者從不閱讀莎士比亞。今天,科學高歌猛進,一些人充滿信心地斷言,科學遲早取代人文,另一些人則主張相安無事的態度,讓科學的歸科學,人文的歸人文。在這兩種主流觀點之外,周濂提出了「第三種文化」的構想。

「所謂第三種文化,即是藉助現代科學,更深入地把握人文社科所關心的主題,與此同時,人文社科又能夠保持自己相對的獨立性,不完全被科學主義所吞噬,還原到粒子層面。」周濂說道。

在談論「第三種文化」的可能性時,周濂引用了美國語言學家史蒂芬·平克的兩句話。「平克說,科學告訴我們,世界是可以理解的。這句話看似卑之無甚高論,但仔細琢磨它的意思,實際上是在說,科學不是信口開河的,不是用圖像的、寓言的或者神話的方式去理解世界,它有特定的方式,人類能用這種嶄新的眼光來打量世界,本身就是極為詩意的浪漫。平克另一句話是說,要讓世界告訴我們,我們關於它的各種看法是否正確。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從古至今許多關於宇宙和人類自我的理解,都被顛覆掉了。科學雖然不能取代人文的理想,但它可以限制我們的各種理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對『第三種文化』有所期待。」

與之相反,陳嘉映對「第三種文化」的看法較為消極。他的這種態度可以從其對還原論的批判中看出端倪:「你沿著『how』的路走,不會回到『why』,你只不過會在路上慢慢遺忘掉後者而已。」一旦走上向下追溯的科學之路,就永遠不會回來。同時,陳嘉映也懷疑科學的勃興到底對人文理想提出了多少新的限制。在他看來,即使沒有科學,好的哲學也不是用空想的方式來思考的。

在提問環節,有觀眾提問,如果科學是在解釋「how」的問題,那麼人文真的能回答好「why」嗎?周濂說:「好的哲學提供較好的答案,壞的就提供壞一點的,但問題在於,哪怕提供了較好的答案,它也不是所有人都接受的答案。」「人文真的能回答好why嗎」這種提問方式本身就暗含了尋求唯一正確答案的傾向,而這正是科學主義者的雄心所在。「這個問法本身就錯了,因為問題是坐落在每個人具體的生活語境中的,每個人都賦予問題以不同的答案,這是人文想要保持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它和科學那種乘風破浪、一往無前的思路是極為不同的。」

相關焦點

  • 陳嘉映x周濂:科學能解答良好生活、正義社會、自由意志的問題嗎?
    在甚囂塵上的科學主義論調下,我們又能從哲學中獲得什麼樣的安慰,人類該何以自處?本期Naive咖啡館邀請到了陳嘉映和周濂進行了一場關於「科學主義與科學精神」的沙龍漫談。科學是什麼?科學是哲學嗎?它們怎樣在近代開始分道揚鑣?迷信科學的科學主義會造成什麼後果?什麼叫做還原論與建構論?人文文化與科學文化能達成某種平衡嗎?我們今天應該堅守怎樣的科學精神?
  • 陳嘉映x周濂:科學能解答良好生活、正義社會、自由意志的問題嗎?
    在甚囂塵上的科學主義論調下,我們又能從哲學中獲得什麼樣的安慰,人類該何以自處?本期Naive咖啡館邀請到了陳嘉映和周濂進行了一場關於「科學主義與科學精神」的沙龍漫談。科學是什麼?科學是哲學嗎?它們怎樣在近代開始分道揚鑣?迷信科學的科學主義會造成什麼後果?什麼叫做還原論與建構論?人文文化與科學文化能達成某種平衡嗎?我們今天應該堅守怎樣的科學精神?
  • 專訪丨陳嘉映:還沒有讀完《存在與時間》,這也很正常
    然而就像《存在與時間》原著本身也無意為芸芸眾生「量身訂製」如何過好這一生的法門,在一個半小時講座結束後的現場互動環節,依然有不少聽眾站起身來,在一番小心翼翼地措辭後,將問題落在了「我有一個關於認識自己的個人困惑」上。
  • 量子理論的困惑:宇宙的運轉真的是由概率和運氣決定的嗎?
    但是,「哥本哈根詮釋」也帶來了很多科學和哲學方面的問題和爭論。它的中心思想認為「觀察決定狀態」,我們之所以能感知到我們身邊真實的世界,是因為我們在觀測它,所以萬事萬物才表現出了這種確定的狀態。但是,作為物理學家中的保守派,愛因斯坦和薛丁格都認為「哥本哈根詮釋」得出的結論是荒謬的,因此有了愛因斯坦的名言「上帝不會擲骰子」和薛丁格的思想實驗「薛丁格的貓」。
  • 講座|哲學家陳嘉映談人文學科:研究的同時也應多聆聽
    正是在這三類主要的知識體系共同作用下,知識才能更好地轉化為應用於生活的方法,使得人類社會朝向更好、更繁榮的方向發展。我們十分關心的問題是,我們所從事的這門學科研究,在人類的知識體系中到底佔據一個怎樣的地位呢?又是什麼樣的原因,使得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三種知識體系得以自成一家?
  • 讓我們用慈悲智慧武裝自己行在探索宇宙奧秘感悟人生真理的大道上
    一葦宇宙人生感悟系列(一)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我們現在提倡人生而平等,不分地域、種族、膚色、語言和文化等,然人生而平等的本質含義應該是不以我們提倡與否而存在的一個事實。既然人生而平等,那麼聖人能做到的事情按道理說我們每一個人也都能做到,而事實上,如果我們還不能做到的話,主要原因或許正如釋迦牟尼所說的我們仍還存有妄想和執著不能破除。人生而平等並不是一句空話,需要我們每一個人以平和的心態不卑不亢地去踐行。
  • 王東嶽的「遞弱代償」原理是正確的嗎,要如何倡導科學發展?
    原理化解了既往進化論的深層困惑:即在宇宙演運的進化過程中,為什麼愈高級的物種,雖然它們的生存技巧越來越高強(亦即「衍存屬性」越來越繁華),卻不能改變它們的存在效力越來越衰微的總體趨勢。王東嶽認為:萬物演化的方向,都是越來越弱,生存度越來越低。這就做遞弱。相應的,萬物的屬性越來越豐富,技能越來越多。這就做代償。
  • 陳嘉映談普遍主義與相對主義:我們要如何理解他者
    5月28日,學者陳嘉映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與人文高等研究院舉辦了報告,他報告的題目為「普遍主義與相對主義」。陳嘉映先後就讀於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之後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回國以後先後在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任教,現在是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的特聘教授。
  • 宇宙的邊緣在何處?在光速下,我們能到達宇宙的邊緣嗎?
    時間旅行可能嗎?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是什麼?好奇、有求知慾的人會很自然的提出這樣的問題,但是隨著我們的目光越來越深入到宇宙的黑暗中,有一個問題出現了……我們能到達宇宙的邊緣嗎?發現太空的大小當人們想要近距離觀察太空時,發明瞭望遠鏡,從那時起,我們對太空的迷戀從沒有減緩。
  • 令人困惑的熵,宇宙的終極規則,給宇宙帶來混亂的無形力量
    熱力學第二定律熱力學對各種科學學科都很重要,從工程學到自然科學再到化學、物理學甚至經濟學。熱力系統是一個封閉的空間,它不讓能量進出。熱力學第一定律與能量守恆有關—你可能還記得以前聽說過,封閉系統中的能量保持不變(能量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破壞),除非它受到外界的幹擾。
  • 科學的盡頭是什麼?科學家通過宇宙起源,給出了最終答案
    很多人都會想,人類發展的盡頭是什麼呢?又或者說科學的盡頭是什麼呢?有不少人認為科學的盡頭其實就是神學。就連一些偉大的科學家在晚年的時候,也在研究神學,這讓人們不得不懷疑,我們還有必要研究科學嗎?在此,小編想說:「科學的研究是很有必要,有助於我們看待事物,也能改變我們的生活狀態,不管科學的盡頭的是不是神學,我們都不應該放棄科學。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認為科學的盡頭是神學?在我們生活中,存在很多我們無法解釋的事情,一旦出現了,我們常常會和封建迷信的神學相聯繫,認為是神仙搞的鬼,但其實這很不合理,也缺乏證據。
  • 若站在宇宙邊緣,我們會看到什麼畫面?專家:或許存在另一個你!
    從古至今人類對於外太空一直都是非常好奇的,因為在古代的時候人類對於地球之外的環境還不夠了解,而且在當時也沒有科技這一說,所以說古人的這種想法沒能得到實現,不過到現在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也使得科技實力越來越強大,人類不僅是能夠探索地球附近的身星體,而且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時候說製作出的旅行者一號,到現在來看的話已經快要離開太陽系了,這無疑是人類在探索宇宙的過程當中邁出的巨大的一步
  • 宇宙早期理論或將被推翻,全新星系的發現,讓科學家感到困惑
    這個世界是非常非常非常大的,大到人類無法想像,對於這個龐大的宇宙世界來說,地球就是一個極其渺小的星球,地球上的人類就更是微不足道的一種存在了。我們都知道我們所在的星系叫做銀河系,這也是我們人類發現的第一個星系,當然了這個宇宙如此的龐大,銀河系在這整個宇宙中也是微不足道的存在。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的不斷進步,我們的太空望遠鏡也可以看到越來越遠的地方了,所以我們也就發現了更多的星系。
  • 科學革命是什麼?這13本書告訴你
    《從封閉世界到無限宇宙》這場革命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框架和模式,近代科學和哲學既是其根源又是其成果。《科學與宗教的領地》 :「科學」與「宗教」概念是晚近三百年的發明,今日關於科學與宗教之關係的論說多數是時代誤置何為宗教?何為科學?宗教阻礙了科學發展嗎?科學與宗教果真水火不容嗎?「科學」和「宗教」是否適用於一切地域和民族?
  • 科學的發展是否唯一,意識或可改變物質,「修仙文明」存在嗎?
    即便愛因斯坦也不能給你一個百分百準確的答案,因為對宇宙的認知一直在隨著科學發展改變,人類文明剛剛出現,對於他們來說整個世界或許只是肉眼可以看到最遠的地方,雖然文明的發展,進入航海時代後,科學家發現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巨大的球體,就此推斷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
  • 尼採:病態的人生和健康的哲學
    下文摘自周濂新書《打開: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學課》中論述尼採的部分,澎湃新聞獲得授權刊載。要知道在同一年,尼採還寫出了《敵基督者》,作為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基督教的反對者,尼採竟然像指認耶穌基督一樣來指認自己,其中的反諷和緊張非常耐人尋味。我們會在尼採專題的最後再回到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先來看看尼採的出生。1844年尼採出生在德國東部的一個小村莊,五歲的時候父親因病去世,同年,兩歲的弟弟也因病去世。這兩件事情給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陰影。
  • 大學生困惑人生意義何在?畢淑敏:人生沒有意義你要給它一個意義
    「人生沒有意義,需要你給它一個意義。」當作家畢淑敏看到了大學生的困惑,做出這樣的回答的時候,臺下掌聲雷動,久久不能平息。很精彩的一句話。面對年輕人有這種成年人的困惑時,畢淑敏順勢引導大學生們,尋找自己對人生的定義,設立目標,並為之奮鬥,不虛度一生。其實人生的意義這個話題,中年人的困惑要大得多。中年是一個很尷尬的階段,家庭、事業、健康,件件都是大事。
  • 陳嘉映、殘雪、戴錦華、賈樟柯、金宇澄、劉道玉、李銀河……給...
    我們邀請了陳嘉映、殘雪、戴錦華、何偉(Peter Hessler)、賈樟柯、金宇澄、劉道玉、李銀河、羅新、王笛(按姓名首字母排列)十位名家,分享他們在疫情期間的閱讀,以期增添一份負載著個體經驗的書香,也希望借這一份書單串接起我們各自生長卻又彼此攸關的命運連接。我們還將推出系列問卷訪談,去了解和傾聽一眾知識分子的疫情生活、閱讀與思索。
  • 疑似構成靈魂的宇宙最小單位被發現,人類會被它所操控嗎?
    自從我們人類出現開始,我們每個人都相信了人類是有靈魂的,那麼人類生命到底是從哪裡誕生而來的呢?我們在死亡以後真的會有重生嗎,離開人世之後的我們又該何去何從?這些問題也都成為了我們人生中困惑的問題,當然,如今很多科學也都在對這件事進行研究。
  • 什麼是科學,我們為什麼需要科學(大白話10.3)
    雖然我們中華文化的確會有更重視"意",而不追崇"實",所以我們可能不太注重量化、定量定性,不夠精確,容易模糊化,包括我們可能更習慣於經驗主義。還比如說我們可能習慣於崇拜權威,而缺乏這種科學的懷疑精神。但我覺得這些問題,都不是最根本的問題,是可以容納和改進的問題。而且構成我們中華文化的底蘊,是來源於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