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 文/記者 王玉婷)天氣越來越熱,又到了該說防溺水的時候。
昨日,市公安局指揮情報中心梳理出的一份數據顯示:2019年,廈門110報警服務臺共接到溺水報警求助66起,其中,溺亡事件57起。
今天,結合110報警服務臺溺水報警警情、曙光救援隊水域救援任務等數據,本報為您歸納出廈門8個危險水域,以「防溺水地圖」的形式,讓您一眼看清溺水危險藏在哪裡,並請110水上救援志願服務隊和曙光救援隊,為您分析這些海域「暴脾氣」的原因。
根據近兩三年警方數據與曙光救援隊水域溺水救援任務情況,記者梳理出8大易發生溺水水域,值得關注的是,除了白城海域、曾厝垵海域、「一國兩制」標語牌附近海域、椰風寨海域、五緣灣海域這五個「老面孔」外,近幾年,海灣公園海域、海滄大道海角9號一帶海域、同安濱海西大道「浪漫海岸線」成為新的溺水悲劇多發地。
【同安濱海西大道「浪漫海岸線」】
沙灘下是大片淤泥且水下落差大
該處沿線沙灘下有大片淤泥。在海水衝刷下,越靠近海水,沙層越鬆軟。「還有的淤泥隱藏在海水中。」順著海平面的方向,曙光救援隊隊員孤狼向記者指出,有的地方走著走著就沒沙了,厚厚的淤泥一踩下去,很容易陷落。該片海域在水下有很大的落差,有的地方後腳還是1.5米左右的深度,再往前邁一步,水深就到了四五米,較大的落差造成了海流斷層。
與此同時,海水下密布大量礁石,後田一帶的海中還殘留不少之前船塢餐館澆築的水泥樁,幾乎每天都有遊客或市民在水下被劃傷。正是因為以上種種客觀條件限制,使得這片海岸線尚未有足夠條件建造合格、供開放的海濱浴場。
【海滄大道海角9號一帶海域】
船艇礁石小島多遊泳易遇上亂流
「該海域靠近海滄大橋的地方是一個喇叭口,周圍通過的船艇較多、體積較大,不適合下水遊泳。」曙光救援隊隊員許由說,同時,這片海域中有很多礁石、小島,它們會改變海水的流向和流速。不熟悉情況的人在遊泳時遇上亂流,容易發生事故。
【海灣公園海域】
航道上遊泳易被船隻所傷
海灣公園海域,不少野泳愛好者喜歡去,有些人特別喜歡挑在晚上。但海灣公園海域屬於航道,不少船隻都會行經此處,「船上人員極難發現在海上遊泳的人,船隻就很有可能會對他們造成傷害。且當有船隻高速駛過時,會形成一股水流,讓遊泳的人失去平衡。」110水上救援志願服務隊隊員告訴記者。
【廈大白城海域】
礁石多產生暗流和漩渦
該處海域退潮時,礁石及周圍沙灘露出海面,但漲潮時,沙灘會被海水淹沒,不熟悉潮汐規律的人,很可能因漲潮被困在礁石上。
另外,在潮汐作用下,礁石附近會產生暗流和漩渦,在這附近遊泳,很容易被捲入大海深處。
【曾厝垵海域】
沙土鬆軟易陷落礁石多且鋒利
這一帶海域沙土鬆軟,一不小心就會踩空或陷進去,易導致溺水事故發生。此外,曾厝垵海域礁石很多,非常鋒利,又很難發現,腳一踩容易受傷。
【椰風寨海域】
灘涂多人走不快易被淹沒
椰風寨海域同樣有不少暗礁、灘涂,留下安全隱患。
灘涂的存在,導致人沒法快步前行,只能慢步前進。如果人走出去太遠,一旦遇到漲潮,就可能來不及往回走,最終被海水淹沒。
【「一國兩制」標語牌附近海域】
有一處海床較深水流湍急
該處海域地質構造特殊,在臨近岸邊的沙灘中,有一片較深的海床,水流湍急,貿然下海,易被海浪捲走。
同時,這片海域海岸線很長,岸邊有很多礁石,若在礁石上欣賞風景,容易因漲潮被困在礁石上;一旦貿然往回走,掉進海裡,有可能被暗流捲走。
【五緣灣海域】
灣內退潮時易產生漩渦
該海域內的人造沙灘沙底鬆軟,同時,由於海水長期衝刷,海灘下深淺不一,有許多淤泥,容易陷進去。此外,灣內在退潮時容易產生漩渦,加上海水湍急,不時有遊艇行經,危險重重。
【數據】
2019年溺亡事件數量
據市公安局指揮情報中心數據統計,2019年,我市發生的57起溺亡事件中,大海溺亡事件最多,共發生42起,佔總數的73.7%。
溺水事件區域分布情況
溺水事件時間分布情況
溺水求助與氣溫呈正比,主要集中在6月至10月。
【分析】
溺水多發於傍晚至晚間原因有這三種
從曙光救援隊2017年至2020年水域任務統計表上,記者看到,除了溺水地點基本與警方統計吻合外,表格上還記錄下溺水原因與溺水時間。
「溺水大多發生在傍晚至晚間時段。」曙光救援隊隊長王剛分析,溺水原因主要分為三種。
下海遊泳發生意外
「溺水者缺乏安全意識,對自己的能力、體力評估不足,下水萬一出現溫度不適應、抽筋等症狀,很容易發生危險。」王剛告訴記者,在救援中,不少溺水人員被救後,都後怕地稱自己在泳池、湖中都遊得不錯,下海前信心滿滿以為沒問題,結果一下海、遊了沒多遠就出事。
忘情玩水忽略潮汐規律
王剛回憶說,去年,一對新婚夫婦來廈遊玩,就為了看看朝思暮想的大海,結果在白城海域遇到離岸流,男子直接被捲走,獲救的女子跪在海邊情緒幾近崩潰。「很多外地遊客不懂潮汐規律,不了解水域情況就下海遊泳,除了遇到退潮被海浪捲走外,被困礁石、陷入淤泥溺水的情況也時有發生。」王剛說。
「討小海」時陷入淤泥
「退潮後,海邊露出一大片灘涂。經常有不少人蹲在灘涂上『討小海』,不少家長還帶著孩子。」昨日,在海滄大道海角9號一帶海域,王剛指著岸邊「水深危險、請勿下海」的警示牌說,退潮後,灘涂還留有大大小小的水坑,水坑裡都是淤泥,一踩下去很難出來。此外,很多灘涂上有坑洞,落差大,海水漲潮退潮時會形成暗流,人一不小心就會被捲走。
「除了本地人外,最近我們也發現很多住在海域附近的外來人口加入『討小海』隊伍,近期,觀音山海域附近就發生了類似悲劇。」王剛說。
【提醒】
下海前了解潮汐規律最好沿海岸線橫向遊泳
警方提醒市民,下海遊泳前要先做足功課,充分了解潮汐規律和漲落潮時間,一定不要在退潮時下海遊泳,否則很容易會被潮水帶離安全水域。特別是對於外地遊客,不明水域、第一次接觸到的水域最好不要下水遊泳,更不要盲目帶未成年人下水。
一定要在規定安全海域內遊泳,並攜帶安全的浮具(如泡沫救生圈),用繩索與身體連接固定,以免被大浪打飛,失去防護。
未成年人下海,一定要有成年人陪伴,一個未成年人至少由一名成年人看護,監護人的視線不能離開未成年人。
大海不是靜水,它有「脾氣」、有潮汐規律,還受外圍氣候影響。另外,高速通過的快艇、航道上的大型郵輪、貨輪通過時產生的浪湧等,非常多不可預見因素都會產生風險。因此,最好是在安全海域沿著海岸線橫向遊泳,不要遊到離岸較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