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曄旻
由於「銀荒」的關係,與外國相比,中國當時的銀價高出許多。比如1560年,歐洲的金銀比價是1比11,西屬墨西哥是1比13,而中國僅在1比4至1比8之間。也就是說,美洲白銀用來購買中國貨物時,其購買力即刻上升三倍。感覺佔了大便宜的西班牙人為之驚呼:「這兒所有東西都很便宜,幾乎是免費給!」備受歐洲人喜愛的中國絲織品因此更顯價廉物美,運到秘魯後的價格僅是西班牙產品的1/3。結果,美洲殖民地甚至西班牙本土的市場也迅速被大帆船所運去的中國絲織品所佔領,以至西班牙所有絲織工廠統統打烊關門了。
反過來再說大帆船從美洲運回的貨物。當大帆船在馬尼拉卸完貨後,停留在此的華商就會以中國商品交換大帆船運回來的貨物,之後就乘東南季風返回中國。最初幾年,大帆船上尚載著西班牙織物如天鵝絨、長筒襪以及荷法製造的亞麻布、葡萄酒,可也是只供生活在菲律賓的西班牙人消費,從未打入中國市場。很快,西班牙人尷尬地發現了這樣一個現實,自己所能與華商貿易的貨物,「沒有一樣不是中國所已經具備的。所以,對華貿易必須向中國輸送白銀。」在重商主義盛行的時代,流出白銀就等於流出鮮血,但西班牙人別無選擇。此時的西方殖民者還沒有「聰明」到用一種毒品(鴉片)來平衡貿易,更沒有強大到可以用武力打開中華帝國的大門。簡而言之,中國對西班牙殖民地帝國的貿易關係,就是(中國)絲綢流向菲律賓和美洲,白銀流向中國的關係。
當時,一艘大帆船從阿卡普爾科運往馬尼拉與中國商人貿易的白銀一般為1.8萬公斤,合明制48萬兩,僅此就遠遠超過了大明帝國一年的白銀產量,也因為如此,時人也將這樣的西班牙大帆船稱為「銀船」。有人統計,從1571年到1644年,由大帆船從美洲運往馬尼拉(而輸入中國)的白銀總數高達7620噸,約合明制二億兩!僅在1597年,從阿卡普爾科運到馬尼拉的白銀就高達34.5萬公斤(930萬兩),相當於明朝國內半個世紀的白銀產量!海量美洲白銀的輸入,不僅大大緩解了中國的「銀荒」,也使得墨西哥銀元「比索」(1比索=0.72兩)日益在中國市面流通。到了數百年後的19世紀,「比索」竟成為市面普遍接受的銀幣。甚至到了民國初期,歷屆北洋政府還都按照比索的重量和成色鼓鑄銀元(俗稱的「袁大頭」),此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