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2016]中年、晚年血壓變化均與痴呆風險相關

2020-12-01 醫脈通

[ANA2016]中年、晚年血壓變化均與痴呆風險相關

2016-11-25 來源:醫脈通

醫脈通編譯整理,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中年血壓升高與晚年血壓快速下降均與痴呆風險密切相關。作者指出:「這是首個確實地報告中年收縮壓(140 mmHg或更高)與晚年痴呆臨床相關的研究。」


主要作者Sudha Seshadri(波士頓大學醫學院)表示,這些結果並不因降壓藥物的使用而有所不同。「如果患者的血壓很高,雖然正在服用藥物也不會升高或降低整體風險。」


研究結果在神經病學學會(ANA)2016年會上公布。很多研究都已表明,中年血壓升高和晚年血壓降低與認知下降相關;然而,很少了解其對臨床痴呆發生的影響。


痴呆風險增加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對來自弗雷明漢後代隊列的1440例參與者的數據進行觀察,這些參與者每隔四年接受5次連續檢查,始於中年(1983–1987;平均年齡 55歲),持續到晚年(1998–2001;平均年齡69歲)。


在第五次檢查時無痴呆的參與者隨後被隨訪平均8年來評估痴呆的發展。在這些患者中,107例最後被診斷為痴呆,包括50%在此期間服用減壓藥物的患者。


中年收縮性高血壓定義為140/90 mmHg或更高,與痴呆風險增加相關(比值比 [HR], 1.70; 95% 置信區間 [CI], 1.14 - 2.53),晚年收縮性高血壓亦是如此(HR, 1.48; 95% CI, 1.01 - 2.19)。


研究過程中收縮性高血壓持續存在與痴呆風險顯著增加相關(HR, 2.15; 95% CI, 1.37 - 3.35),且中年-晚年收縮壓快速下降與風險增加之間也具有相關性(HR, 1.62; 95% CI, 1.08 - 2.44 斜率改變 < –0.5 vs > –0.5)。


Seshadri補充道,很多機制都可解釋高血壓與痴呆之間的關聯。「高血壓能通過許多方面影響痴呆風險。它可增加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風險,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硬化,大小動脈硬度增加,並降低大腦自我調節血流的能力。」 Seshadri說道。


「此外,高血壓還可損害心臟從而減少達到大腦的心輸出量;它還可能損傷腎臟,導致對大腦不利分子的積累;並且損傷血腦屏障的內皮組織。」


變化軌跡


Costantino Iadecola(威爾康奈爾醫學院)表示,「這些前瞻性數據是新穎的,並對血壓和痴呆之間的關聯提出了新見解。伴有穩定、持續高血壓或血壓快速下降的患者痴呆風險更高。」


他指出,研究的一個優點是充分測量血壓以了解血壓改變的軌跡。不同的病理生理機制可能參與到了痴呆的升高風險中,這種痴呆患者可以看到晚年的快速血壓下降。


一種可能性是,血壓的下降是由既往高血壓或其他腦部疾病導致腦部損傷的結果,例如阿爾茨海默病,這同樣與中年時期的高血壓和晚年的低血壓有關。


大腦對於通過神經體液機制調節血管內體積和外周血管阻力來維持血壓的正常水平至關重要。參與這種調節的腦區的功能紊亂和損傷都可能會導致血壓下降。


此外,高血壓可導致描述血壓和腦血流關聯的「自動調節曲線」右移。這種右移會導致大腦習慣於更高水平血壓。在血壓降低所致腦血流快速下降的患者中,自動調節失敗可能會導致血流下降從而導致腦功能障礙和損傷。


尚需更多的研究來更好的觀察這些關聯。「要想了解為什麼有些患者有血壓下降而有些患者有持續性高血壓,則其他的臨床標誌物數據,如同時發生的阿爾茨海默病,以及導致高血壓的原因都需要獲得。」

 

醫脈通編譯自:Midlife, Late-Life Blood Pressure Trends Linked to Dementia Risk. Medscape. November 24, 2016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中年心血管不健康會增加晚年患痴呆症風險
    新華社北京8月10日電 美國科學家發現,中年人如果有對心血管不利的健康問題或不良生活習慣,如糖尿病、高血壓和吸菸等,晚年患痴呆症的風險也會增加。這項日前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神經病學卷》上的研究意味著,心臟健康與大腦健康存在關聯,中年時注意控制相關風險因素,可能對老年健康有著雙重益處。
  • 新研究:中年女性壓力大晚年可能失憶風險比男性高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中年女性因離婚、失業或忙碌的家庭生活而承受的壓力會導致晚年記憶力減退,但男性卻不會這樣。研究發現,那些深受離婚、失業和孩子離家壓力影響的中年女性,十年後的單詞記憶能力更差,但男性的情況並非如此。
  • 答錯說明你痴呆 不信來試
    做好9件事就能防痴呆世界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的一項國際研究成果顯示,如果在生活中控制好9大因素,就可將罹患老年痴呆症的風險降低35%!3堅持學習良好的教育,能顯著降低未來痴呆的發生風險。不僅如此,學習好也會降低老年痴呆的風險!瑞典卡羅琳學院發現,那些成績優秀的人患老年痴呆症的風險下降了39%。
  • 7種標誌物或可預測痴呆風險
    復旦大學人類表型組研究院陳興棟團隊、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丁玎團隊和該研究院分子表型代謝組平臺唐惠儒團隊,帶領崔梅副教授和蔣豔峰博士,利用代謝組學技術發現了7種痴呆症的候選血清代謝生物標誌物,為痴呆發病機制及幹預治療措施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 睡太多有痴呆風險是什麼原因?不同年齡段一天睡幾個小時最好?
    睡太多有痴呆風險是什麼原因?  睡太多增加痴呆風險是什麼原因?國外專家研究顯示,過多的睡眠與大腦中被稱為腦白質高信號的病變有關,導致認知能力下降,增加痴呆和中風的風險。趕緊起來去上班啦!1.新生兒20到22小時,2.嬰兒18到20小時,3.幼兒13到15小時,4.少年10到12小時,5.青年8到10小時,6.中年7到8小時,7.老年6到7小時,8.超過60歲5到6小時。這是一般情況,並不是每個人都要刻板遵守,只要在這個範圍內,自己沒有不舒服就是最佳睡眠時間(什麼是健康睡眠?睡眠時間要多久?如何調整睡眠)。睡眠的重要性在哪裡?
  • 36歲的血管帶壞70歲大腦 研究發現,此年齡段血管風險因素越高,日後...
    36歲的血管帶壞70歲大腦 研究發現,此年齡段血管風險因素越高,日後痴呆風險越大 2019-12-12 17:24:43 來源:人民網  |  作者:王冰潔 | 字號:A+ | A-  36歲的血管帶壞70歲大腦研究發現,此年齡段血管風險因素越高,日後痴呆風險越大受訪專家: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邢巖說起老痴、認知障礙
  • 人學動物冬眠,或能預防痴呆
    當然,這個研究方向雖很有前景,但仍處於起步階段,5年後的現在,RBM3相關藥物的研發工作並未傳來好消息,不過馬魯奇等人倒是找到了一種RBM3相關的運動,那便是前文提到的冬泳。失去這些神經聯接導致了一系列痴呆相關症狀,包括記憶力減退、精神錯亂和情緒波動——以及隨著時間推移,大量腦細胞的死亡。那麼科學家是怎樣將痴呆與體溫降低聯繫上的呢?答案是冬眠的動物們。
  • PM2.5增痴呆風險,哈佛大學研究
    近日,柳葉刀子刊發表了一項哈佛大學的研究稱,PM2.5也與多種神經系統疾病如痴呆有關。該研究分析了6300多萬美國65歲以上老年人17年(2000-2016年)的住院數據。他們發現,空氣汙染與包括帕金森、阿爾茨海默氏症及相關痴呆症在內的多種神經系統疾病住院的風險增加顯著相關。研究期間,確診了100萬例帕金森氏症和340萬例阿爾茨海默病及相關痴呆症。
  • 打鼾&痴呆!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與阿爾茨海默病密切相關!
    對解剖後大腦組織的研究顯示,通常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有毒蛋白質沉積,似乎同樣出現在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患者的大腦中。這項新研究的首席研究員史蒂芬·魯濱遜解釋說:「我們知道,如果人在中年時出現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年老後更有可能患上阿爾茨海默病,而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
  • 新研究顯示聽力損失會增加痴呆症發病風險
    最近,一項來自中國臺灣人群的大型研究再次印證,聽力損失與痴呆症發病風險顯著升高有關,步入中年後的風險尤為突出。 研究結果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 在調整以上因素的影響後,統計顯示,聽力損失與痴呆症風險升高17%有關,在45-64歲人群中,這一關聯效應更明顯,中年聽力損失人群的痴呆症發病風險增加40%。 研究團隊提出,雖然觀察性研究有所局限,原始數據中有關教育程度、體重指數、身體活動、飲食等其他可能影響痴呆症發病的信息也有限。
  • 《柳葉刀》:改善12個風險因素就可延緩或預防40%的痴呆症 「蘇大強...
    痴呆的危險因素每3秒鐘,全球就有1名痴呆患者產生。目前,全球至少有5000萬痴呆患者,預計到2050年將達1.52億,其中約60%-70%為阿爾茲海默病(AD)患者。但針對阿爾茨海默病,目前還沒有任何可以治癒或逆轉的治療方法。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阿爾茨海默病是可以預防的。
  • 中年創作,晚年潤色,吳湖帆繪《雲瀑圖》
    這幅《雲瀑圖》是吳湖帆中年的作品,他臨仿南宋名家閻次平的作品進行創作。吳湖帆中年和晚年的畫風變化較大。中年的吳湖帆痴迷於摹古、臨古,關於這件事還有一個掌故。張大千曾經勸吳湖帆離開書房到處走走看看,根據壯美山河畫一批有新意的作品。吳湖帆的觀點是傳統技法博大精深,夠他學習一輩子,他在沒有學好、學夠的情況下,不會輕易改變畫風。
  • 血壓季節性變化歐洲共識出爐!
    遺憾的是,2017年美國心臟協會(AHA)/美國心臟病學學會(ACC)和2018年歐洲心臟學會(ESC)及歐洲高血壓學會(ESH)指南均未對執業醫生提供相關指導。近期,ESH就這一問題發布《血壓季節性變化共識》,為環境溫度造成的高血壓患者血壓波動的管理指明方向。
  • 最新研究發現,PM2.5與老年痴呆風險增加密切相關
    目前,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PM2.5 與過早死亡、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然而,關於 PM2.5 對帕金森病、阿爾茲海默病及痴呆等神經系統疾病的影響此前尚不清楚。在排除了社會經濟等潛在混雜因素後,研究人員發現,PM2.5 濃度每增加 5μg/ m3,則帕金森病、阿爾茲海默病和相關痴呆風險會增加 13%。同時,他們還發現,美國環境保護署制定的安全標準(PM2.5 濃度 12μg/ m3)並不安全,相比於 PM2.5 濃度更低的地區,他們的痴呆等神經系統疾病風險依舊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