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的小夥小林(化名)近日感覺全身都不舒服,還說不出具體病症,脾氣大、沒耐心,有時胸悶氣短,睡眠不好,黑白顛倒,因此非常鬱悶。在朋友引薦下,來到中國醫大一院鞍山醫院心理門診諮詢,結果竟然是疫情期間不規律的生活方式帶來的「後遺症」。
鞍山醫院心理門診主任巴宇辰接診了小林,經了解,這位年輕的患者近幾個月入睡困難逐漸加重,逐漸已經幾乎整夜不睡了,覺得非常痛苦。在今年年初開始的疫情期間,因不用上班,他每日宅在家裡,每天玩遊戲到深夜,早晨起床也越來越晚,飲食自然也沒有規律。因與家人作息時間的差別,本就沒有多少時間交流,如今陷入「零交流」狀態,其實自己還想主動交流,但心焦又沒有耐心,整個人處於凌亂狀態。
與患者深入交流並進行了相關測評後,巴宇辰發現患者對疫情本身並無明顯的緊張擔憂,但其生活模式卻明顯受到疫情影響,卻沒有去良好適應疫情下的生活狀態,導致自己出現如今的適應障礙合併睡眠節律紊亂(睡眠時間後移),從而帶來一系列軀體不適和情緒問題。
經過溝通,小林知曉了自身狀態原因,恍然大悟。巴宇辰建議,首先選擇非藥物治療來進行調整,必要的話再考慮藥物治療。
巴宇辰提醒,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每個人帶來的除了疫情本身引起的緊張擔憂等應激表現外,對大家的日常生活模式和作息時間的調整也帶來了極大挑戰。大家既要做好疫情的防護工作,同時更要去調整和計劃自己在常態化疫情下該如何去生活,科學起居、規律飲食,保持健康樂觀的生活狀態。全媒體記者 巴茜
【來源:千山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