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袁雪飛報導 近日,南京大學傳感與成像技術研究院與浙江省生態環境科學設計研究院舉行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薛海林、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單錦炎出席儀式並見證籤約。
協議約定,南大傳感院將與浙江省環科院共同研發浙江「生態眼」系統,構建天空地一體化、跨部門數據全聯通的新型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綜合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高光譜成像、超高清成像等先進技術,實現對生態系統的全面感知,為當地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智慧支撐。這也是南京新型研發機構在長三角生態環境科技一體化進程中的一次創新探索。
南大傳感院是南京一家新型研發機構,2018年5月由江蘇南大五維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團隊共同發起設立。由研究院作為核心技術支撐單位、南大五維作為建設單位的「生態眼」生態環境感知系統,目前已在長江南京段上線應用。
薛海林表示,在「生態眼」系統中,南京大學一批重要的技術成果,包括無人機高光譜成像、超高清成像、彩色夜視技術等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展現了南京大學技術成果對生態環境感知領域技術創新的支持和牽引。此次合作形成突破地緣桎梏優勢互補的融合創新新模式,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和長江流域大保護注入科技力量。
「目前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從傳統的環境要素監測,逐步向全方位的生態環境監測發展。未來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中,圖像感知手段和影像數據是核心,而衛星是公認獲取面數據的性價比最高的途徑。」研究院副院長潘巍松介紹,長江生態眼項目藉助建設單位南大五維公司及南大相關院系一直以來參與航天載荷研製和遙感分析服務的優勢,與航天部門深度合作,解決了過境的拍攝角度偏差及雲層遮擋等問題,把衛星數據採集周期提升至15—20天,保障長江南京段1000平方公裡區域每月獲取一張遙感影像,真正意義上在生態環境領域把衛星遙感監測手段常態化。
自「生態眼」運行以來,南京迅速成為當前國內衛星影像數據最多的城市之一。此外,南京「生態眼」與17個涉江部門23個信息化系統進行數據對接,打破了原來在生態環境監測領域的信息壁壘。在全面、透徹、實時、連續採集生態環境大數據的基礎上,「生態眼」面向生態環境業務應用需求,充分利用南大跨學科科研優勢,綜合運用人工智慧、遙感反演、計算視覺、地理信息等跨學科專業知識融合分析,實現區域生態環境的宏觀掌握和汙染事件的微觀解剖,促進精準治汙、科學治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