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生態眼」為長三角生態環保提供智慧支撐

2020-12-03 中國發展網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袁雪飛報導 近日,南京大學傳感與成像技術研究院與浙江省生態環境科學設計研究院舉行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薛海林、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單錦炎出席儀式並見證籤約。

協議約定,南大傳感院將與浙江省環科院共同研發浙江「生態眼」系統,構建天空地一體化、跨部門數據全聯通的新型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綜合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高光譜成像、超高清成像等先進技術,實現對生態系統的全面感知,為當地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智慧支撐。這也是南京新型研發機構在長三角生態環境科技一體化進程中的一次創新探索。

南大傳感院是南京一家新型研發機構,2018年5月由江蘇南大五維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團隊共同發起設立。由研究院作為核心技術支撐單位、南大五維作為建設單位的「生態眼」生態環境感知系統,目前已在長江南京段上線應用。

薛海林表示,在「生態眼」系統中,南京大學一批重要的技術成果,包括無人機高光譜成像、超高清成像、彩色夜視技術等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展現了南京大學技術成果對生態環境感知領域技術創新的支持和牽引。此次合作形成突破地緣桎梏優勢互補的融合創新新模式,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和長江流域大保護注入科技力量。

「目前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從傳統的環境要素監測,逐步向全方位的生態環境監測發展。未來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中,圖像感知手段和影像數據是核心,而衛星是公認獲取面數據的性價比最高的途徑。」研究院副院長潘巍松介紹,長江生態眼項目藉助建設單位南大五維公司及南大相關院系一直以來參與航天載荷研製和遙感分析服務的優勢,與航天部門深度合作,解決了過境的拍攝角度偏差及雲層遮擋等問題,把衛星數據採集周期提升至15—20天,保障長江南京段1000平方公裡區域每月獲取一張遙感影像,真正意義上在生態環境領域把衛星遙感監測手段常態化。

自「生態眼」運行以來,南京迅速成為當前國內衛星影像數據最多的城市之一。此外,南京「生態眼」與17個涉江部門23個信息化系統進行數據對接,打破了原來在生態環境監測領域的信息壁壘。在全面、透徹、實時、連續採集生態環境大數據的基礎上,「生態眼」面向生態環境業務應用需求,充分利用南大跨學科科研優勢,綜合運用人工智慧、遙感反演、計算視覺、地理信息等跨學科專業知識融合分析,實現區域生態環境的宏觀掌握和汙染事件的微觀解剖,促進精準治汙、科學治汙。

相關焦點

  • 南京新研機構研發遙感「生態眼」助力長三角生態環保
    根據協議,南大傳感院將與浙江省環科院共同研發浙江「生態眼」系統,構建天空地一體化、跨部門數據全聯通的新型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綜合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高光譜成像、超高清成像等先進技術,實現對生態系統的全面感知,為當地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智慧支撐。這也是南京新型研發機構在長三角生態環境科技一體化進程中的一次創新探索。
  • ...印發《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生態環境管理「三統一...
    形成統一的生態環境管理架構,推動區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促進一體化示範區經濟社會生態綠色高質量發展。為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的順利實施提供有效的制度示範和創新引領。   (二)基本原則   堅持系統謀劃、分步突破。
  • 蘇創| 戴上「生態眼」裝上「強健芯」,江蘇吹響水科技創新集結號
    南大還以國家有機毒物汙染控制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依託,在長江沿線江西、安徽、江蘇等地建設多個政產學研平臺,不斷求解大江大河的綠色「方程式」,推動了地方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如今,位於秦淮新河河畔的曹村泵站,池水清澈見底,昔日的「臭水溝」不見蹤影,這正是李愛民教授團隊承擔的一項環保治理工作。
  • 30多顆衛星為中央環保督察提供「天眼」
    新華網北京9月17日電(記者 曹瀅)記者日前從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了解到,衛星遙感、無人機、大數據以及「網際網路+」等新技術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全面技術支撐,已成為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等工作名副其實的「天眼」和「後盾」。
  • 汙染源普查為生態環境管理提供有力支撐
    市生態環境信息中心主任邵世保介紹說,汙染源普查成果正逐步應用於排汙許可登記發放、「十四五」規劃編制等環境管理工作中,為我市生態環境管理決策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結合名錄 梳排「底數」「我們將汙染源普查企業納入排汙許可監管,實現固定汙染源排汙許可全覆蓋,目前已基本完成所有行業排汙單位排汙許可證的核發與登記。」
  • 金川河再現清水綠岸 「生態畫筆」勾勒綠色畫卷
    「2010年,棲霞區啟動化工企業整治行動,向汙染亮劍、補民生短板,做好『產業、生態、民生』三篇文章,探索出一條協同推進老工業基地轉型、舊城更新、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的實踐道路。」南京市棲霞區委副書記孫愛軍向記者介紹,幕燕片區原有化工生產等各類企業404家,年產值約320億元,曾經是支撐南京市經濟發展的重要稅源地。時過境遷,這些企業環保標準不高、生產排放不達標,一度成為全市重汙染源。
  • 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用黑科技為長三角生態護航
    新華網南京10月17日電(龐雪汀)通過對水中環境DNA的檢測,就能了解到水中的生物類型構成;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提前15分鐘預報極端災害天氣……近日「潮湧長三角•共建進行時」主題網絡傳播活動採訪團來到南京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
  • 20年精耕生態環境領域,「中科宇圖」看好遙感衛星和數據智能融合...
    從成立初期,中科宇圖就已定位於環境智能化的業務方向,經過20年的積累與迭代,如今,已經能在生態環境領域為企業提供完善的「智慧環保」系統化解決方案,並結合無人機、無人船、機器人監測、衛星遙感等技術手段,將服務延伸到精準治霾、系統治水和科學治土領域,為生態環境全行業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
  • 智慧地球系列之智慧環保解決方案
    智慧昌南建設將按照實現「網絡、平臺、應用、產業」為方向,堅持應用示範和發展產業雙輪驅動,通過示範應用帶動產業發展,產業進步為應用示範提供有力支撐,搭建省內一流的移動物聯網公共服務平臺,在工業、農業、環保、城市管理、服務業等領域試點應用。
  • 生態環境部發布生態環保「十四五」規劃方向
    《指導意見》從戰略規劃、政策法規、制度體系、試點示範、國際合作等5個方面,建立健全統籌融合、協同高效的工作體系,推進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統一謀劃、統一布置,統一實施、統一檢查,加強源頭治理、系統治理、整體治理,實現減汙降碳協同效應,為碳達峰目標與碳中和願景實現提供支撐保障。
  • 中國氣象局:將開展全國臭氧氣象預報,為環保等部門提供支撐
    中國氣象局:將開展全國臭氧氣象預報,為環保等部門提供支撐 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2018-01-16 16:07 來源:澎湃新聞
  • 科技支撐 構建生態環境屏障
    ;強化基於氣象條件的減排策略研究,為避免「一刀切」式減排提供科學依據;研發環境氣象智能評估系統,為氣象部門在削峰降汙、精準治霾中發揮重要作用提供重要保障。2016年底印發的《河北省應對氣候變化「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加快推進環境氣象評估工作,開展風能、太陽能、生態旅遊氣候資源精細化評估;評價氣候變化對河北省區域大氣環境承載力的影響,為改善區域環境、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承德被明確定位為「京津冀西北部生態涵養功能區」。
  • 長三角議事廳|文化與生態資源價值實現路徑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 熊豐 圖陳雯:生態優勢如何轉化為增長新動能位於滬蘇浙交界處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河湖密布,水域佔比高,但地勢低洼,水流緩慢,流向多變,這也意味著生態敏感、水環境容量小。過去三四十年,在這片區域發展,特別是建設用地的擴張並不快。針對這種狀況,要麼為保護水環境選擇不發展,要麼選擇先發展,先汙染後治理。
  • 探訪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30餘顆衛星成為環保「天眼」
    「利用衛星遙感覆蓋範圍廣、獲取速度快、不受天氣等因素影響的優勢,基於高解析度遙感技術,可以有效監測尾礦庫排查尾礦庫分布、生產狀況及環境影響情況。」9月16日,生態環境部開展「走進部屬單位」系列活動之走進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航空部工程師朱海濤向記者介紹該中心無人機平臺、載荷,以及已開展的相關業務情況和取得的成效。
  • 探訪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30餘顆衛星成為環保「天眼」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姜雪穎 實習記者 餘華尊 報導「利用衛星遙感覆蓋範圍廣、獲取速度快、不受天氣等因素影響的優勢,基於高解析度遙感技術,可以有效監測尾礦庫排查尾礦庫分布、生產狀況及環境影響情況。」9月16日,生態環境部開展「走進部屬單位」系列活動之走進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航空部工程師朱海濤向記者介紹該中心無人機平臺、載荷,以及已開展的相關業務情況和取得的成效。
  • 中科院「生態系統固碳」系列研究成果發布 為氣候談判提供重要支撐
    原標題:中科院「生態系統固碳」系列研究成果發布 為氣候談判提供重要支撐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人類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導致的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被認為是引起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
  • 長三角生態環境管理「三統一」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生態環境管理「三統一」制度建設行動方案》日前正式印發,標誌著示範區在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實施跨區域生態環境一體化管理的制度創新上邁出了堅實一步。
  • 長三角生態環境管理實現「三統一」
    2020-11-23 10:59:49 來源: 江蘇經濟報 舉報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生態環境管理
  • 中國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
    」和「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3個專題開展遙感監測與分析,該報告和相關數據集產品均面向社會公開發布,並提供在線免費共享服務。為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格局,同時響應聯合國「建立包容、安全、彈性的城市和社區」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和《新城市議程》,該專題基於2000、2010和2020年三期全球城市擴展及土地覆蓋變化數據集產品,分析了全球各國城市擴展及地表覆蓋組分的時空分異特徵和模式,研究了其與城市區位和區域發展水平的關係,並基於數據分析和評估提出了建議,可為全球和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信息支撐
  • 貴州省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獲批成立
    8月14日,記者從省氣象局獲悉,經貴州省氣象局積極爭取,8月2日,中國氣象局批覆同意組建貴州省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全面、系統地開展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技術應用業務。  為發揮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數據服務於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防災減災以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自2017年7月國家國防科工局復函省政府同意依託貴州省氣象局設立高分貴州中心以來,貴州省氣象局積極做好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衛星遙感技術應用,圍繞建設「多彩貴州公園省」的總體目標,深入打造國家和省的氣候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