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有趣 | 生物為何有性行為?專家推測是癌細胞「幹的好事」

2021-01-11 健康界

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

與無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面臨著擇偶和求偶的難題,還只能將物種只有一半的基因遺傳給後代。既然如此,為什麼有性生殖還會被進化而來呢?

文 | 管顏青 編 | 袁月

近日,一篇發布在《PLOS BIOLOGY》文章回答了這個疑問。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假說:有性生殖可以減少傳染性的癌細胞的攻擊,成為抵禦癌細胞感染的一種關鍵因素。

也就是說,癌細胞幫助了物種演化出了性行為。(震驚.jpg)

為什麼物種要從無性生殖進化為有性生殖?這一直是進化生物學的一大謎團。

許多科學家對此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其中最著名的是遺傳學家Fisher和Muller提出的Fisher-Muller假說。他們認為,有性生殖能夠加快基因重組,能夠將出現在不同個體裡的等位基因匯集在一起,創造更有利的新組合。

另一個著名的假說是「紅皇后假說」,它由進化生物學家L. van Valen於1973年根據《愛麗絲鏡中奇遇記》的故事提出。

他認為,物種之間形成非常複雜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關係。在環境條件穩定時,一個物種的任何進化改進可能構成對其他物種的進化壓力,種間關係可能推動種群進化。為了對抗病原體和寄生蟲感染,必須通過有性生殖進化出具有寄生蟲和病原體的抵抗力的後代。這就類似於在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紅皇后說:「你必須用力奔跑,才能使自己停留在原地。」

基於上述的兩種主流觀點,法國蒙彼利埃大學進化生物學家Frédéric Thomas總結道,目前所有提出的解釋有性生殖進化的假說都傾向於認為有性生殖是有益的,因為有性生殖所創造的遺傳多樣性提供了顯著的進化優勢,增強個體的種內和種間競爭能力,並減輕了環境條件持續變化的影響。

然而,所有的有性生殖都是自發進行的,並非強制的,目前的所有的假說都無法解釋為什麼越來越多的生物體自發選擇放棄了無性生殖。

Frédéric Thomas認為,物種在進化的過程中受到了某種威脅,出於迫切的生存需求,有必要選擇有性生殖,而這種生存威脅來自於傳染性癌細胞。

Frédéric Thomas解釋說,從單細胞到多細胞的進化中,出現了癌細胞,這導致了多細胞生物不受控制的增殖現象。

為此,早期的多細胞生物必須要進化出一種「洪荒之力」,可以防禦由其它生物帶來的惡性細胞或傳染性癌細胞侵襲。而這種能力恰巧可以通過有性生殖來產生。

一些現象可以支持Frédéric Thomas的假說。例如,無性生殖多存在於單細胞生物中,如細菌的二元分裂生殖。這些無性生殖的單細胞生物也很少患癌症。

那很多植物也不是單細胞生物,為什麼植物也很少患癌症呢?

Frédéric Thomas解釋,這可能是由於植物和動物細胞的結構、發育和生理學具有根本差異。植物細胞具有堅硬的細胞壁,可以保持嚴格的細胞結構,防止不受控制的細胞生長。

與單細胞生物和植物相比,多細胞動物則更容易產生癌細胞。除了自身癌細胞外,許多研究已經發現,還存在一類傳染性癌細胞,可以在某些動物物種內部傳播,這些傳染性癌細胞可以通過性行為、攻擊性行為等方式傳播。

為了應對這些傳染性的癌細胞,多細胞動物必須進化出一種可以識別自身和外來入侵細胞的能力,也就是進化出更加強大的免疫系統。那麼這種最快的方式就是通過有性生殖加快基因重組,產生具有新功能的免疫力。

「癌細胞可能在生物演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它不只是一種疾病,更是一種演化的力量。」 Frédéric Thomas表示,儘管有性生殖比無性生殖所需要的資源和成本更高,但會產生低風險、高獲益的生育後代,能顯著降低傳染性癌細胞在個體間傳播的風險。

此外,通過這個假說還可以得出一些新的推論。例如,某些既有有性生殖又有無性生殖的物種中,由無性生殖產生的個體受癌症影響的頻率應該高於它們由有性生殖產生的個體,除非它們也進化出有效的抗癌防禦。

Frédéric Thomas表示,目前這種推論還沒有科學研究支持,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檢驗。

參考資料: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biology/article?id=10.1371/journal.pbio.3000275

相關焦點

  • 揭秘1億年前,最古老的活化石,是如何進行有性繁殖
    最近,又為自然界動物的有性繁殖,其起源與演變歷史,提供許多有趣且值得研究的「史料」證據。為何稱之為巨型精子呢?因為,它的長度實際上至少有200μm(0.2 mm),足足是這種古代生物整個體長的1/3,幾乎是人類的3~4倍。
  • 生物為何會進化出性行為?
    還有一些早期研究提出,這也許能解釋為何有害變異比我們預想的要少見。但研究指出,這一功能在生物進化出性功能中或許扮演了重要作用。由於上述藻類屬於真核生物的最古老世系之一,這也許說明「性的最初目的並不是為了繁殖」。相反,「生物進化出性,也許是為了增強對壓力的適應能力。」  植物、原生生物與人類  這已經不是個新觀點了。
  • 生物為什麼不能永生,竟是因為有性繁殖!
    因為癌細胞內高活性的端粒酶能填補因細胞分裂而丟失的端粒。然而,由於癌細胞不能分化成組織器官參與機體建設,它的無限增值還會奪取正常細胞所需的養料,因此癌細胞的永生是以生物體的迅速死亡為代價的。在理想生長條件下,對稱分裂的細菌和酵母能實現生物學上的永生。
  • 生物為何會進化出性行為? 新答案公布
    畢竟,為了增加多樣性的說法並不能解釋單細胞生物為何、以及如何進化出性過程之一:減數分裂,即基因組分成兩半、形成卵細胞和精細胞的過程。性選擇和性假說的關注點往往都放在生物的後代上,在對性行為進化史研究發現的證據顯示,僅圍繞「什麼對後代和整個物種而言最為有利」的理論並不全面,研究總是忽略了性交給個體帶來的直接益處。
  • 消亡47年、絕種30年生物為何出現,違反了規律?好事還是壞事
    ,重新出現在研究人員的眼前,以照片為證,為何物種滅絕後又能出現?為何多個絕種動物最後又出現了,是好事還是壞事專家認為,可能是一些動物為了適應環境而對生活習慣做出了改變,一小部分動物聰明地轉移了棲息地,前往更偏僻地區,很少受到天敵和人類影響,然後恢復了動物數量,可能是這種動物其實在另一個偏僻地區地方長期生存
  • OncoImmunology:胰腺癌細胞附近的免疫細胞或可「助紂為虐」促進...
    2017年5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診斷為胰腺癌或許也就意味著給患者「判死刑」了,僅有3%至5%的患者的生存期會超過5年,一個關鍵的原因就是胰腺癌是所有癌症中患者生存率最低的,而且癌細胞往往會通過胰腺擴散到機體其它部位,然而研究人員並不清楚為何胰腺癌細胞具有如此迅速的移動性。
  • 癌細胞殺死人類後自己也會死亡,為何癌細胞還要殺死人?
    癌細胞在殺死人類之後自己也會死亡,那麼為何癌細胞還要殺死人呢? 癌細胞的行為主要還是由基因控制的,正是因為人類基因發生突變,才會產生癌細胞。所以,當癌細胞出現之後,它體內的基因也就會發生改變。比如說控制細胞增殖、死亡的基因就會消失,讓它可以進行無限增殖,這是癌細胞無法控制的。
  • 降低激酶PKG能促進癌細胞增殖
    生物谷:喬治亞醫學院Darren Browning博士最近發現一種對細胞增殖非常重要的蛋白——蛋白激酶G(PKG)。PKG抑制健康細胞增殖、分化,但癌細胞只有降低甚至丟失這種蛋白才能進行增殖。這項發現為尋找更多的有效治療癌症的靶標提供了線索。
  • 癌細胞生存需要硒解毒
    required for cancer-cell survival的研究,表明硒代半胱氨酸生物合成途徑中的SEPHS2酶可以在癌細胞中發揮硒解毒功能,對於癌細胞(而非正常細胞)的生存至關重要,強調了硒代謝在癌症中的作用,提示毒性代謝物通路可能是治療癌症的一個潛在方向。
  • JCB重磅:科學家揭示為何化療後癌細胞「捲土重來」
    本以為人可以為了成功不折手段,萬萬沒想到癌細胞的「不死之謎」也是如此。這一「不死之謎」目前已被美國杜蘭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們所發現。他們表示:癌細胞在化療中靠著「同類相食」的方式吞噬相鄰細胞來求生。並且這類同類相殘的行為可以為癌細胞提供生存所需的能量,並為化療結束後的腫瘤復發奠定基礎。
  • 繁殖後代有兩種方式,為什麼高等動物只選擇有性繁殖呢?
    地球上的生物,一些是有性繁殖,一些是無性繁殖,還有一些是既可以有性繁殖也可以無性繁殖。無性繁殖是一種單個個體就可以繁殖下一代,這種繁殖往往存在於低等級動物中。比如一些草履蟲、海綿、水螅等等。這裡,我們就會想到植物的扦插,克隆羊多利。
  • 「如果愛滋病毒和癌細胞對著幹,人類是不是就無敵了?」哈哈哈
    「如果愛滋病毒和癌細胞對著幹的話,人類是不是就無敵了?」哈哈哈哈愛滋病毒如果跟癌細胞對著幹,那麼會怎麼樣?倒黴的不還是人體嘛,就和「大國和大國之間鬧矛盾,聯合國一調解,聯合國沒了」是一個道理吧。真的比踩棉花更有趣啊。哈哈哈,小夥伴們,你們認為呢?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秘一億年前介形蟲的有性生殖行為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秘一億年前介形蟲的有性生殖行為 2020-09-30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有性的誕生1——無性生殖的憂慮
    在這藍色之中,一個有趣的遊戲在進行:幾個小分子,吸引著自己相近的東西,而後被吸引過來的分子之間又「握起手來」,於是,一個東西以自己為模板「創造」出了另一個東西。這個被創造出來的傢伙,可能和本體一樣,也有可能是一個中間體,這種可能性更大一些。
  • 生物性行為到底都為了啥? 新答案公布
    畢竟,為了增加多樣性的說法並不能解釋單細胞生物為何、以及如何進化出性過程之一:減數分裂,即基因組分成兩半、形成卵細胞和精細胞的過程。性選擇和性假說的關注點往往都放在生物的後代上,在對性行為進化史研究發現的證據顯示,僅圍繞「什麼對後代和整個物種而言最為有利」的理論並不全面,研究總是忽略了性交給個體帶來的直接益處。
  • 亞述爾群島發現了海豹,專家推測,下面就應該是神秘的大西洲
    直到人們在亞述爾群島發現了海豹,經過專家推測:這是因為大西洲沉沒所至。這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要知道,每一種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性,就像北極熊喜歡在嚴寒地區,獅子喜歡生活在大草原。而海豹是近海生物,更不可能生活在大西洋的中心。
  • Nature:癌細胞的代謝途徑「變異」的秘密
    2019年10月25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由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為什麼癌細胞消耗和使用營養物的方式與健康細胞不同,以及這種差異如何促進癌細胞的生存和生長。 所有細胞都需要產生能量來維持生命,但是癌細胞為了快速生長和繁殖而對能量的需求不斷增加。
  • 亞述爾群島發現了海豹,專家推測,這下面就應該是神秘的大西洲
    直到人們在亞述爾群島發現了海豹,經過專家推測:這是因為大西洲沉沒所至。這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亞速爾群島位於北大西洋東中部,群島綿延640多公裡,由9個火山島組成。
  • 動物沒有人類思想,為何卻知道交配繁衍?難道在背後有人操控嗎?
    它們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那就是通過有性繁殖的方式來繁衍後代的,在自然界中還存在著無性繁殖和其他的繁殖方式,但是在所有的生物當中有性繁殖是最具有優勢,也是繁衍後代的最好方式,所以大多數動物都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進行繁殖的。
  • 首次發現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有望抑制癌細胞
    首次發現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有望抑制癌細胞 2020-07-16 07: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