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條海洋仿生機器魚2843個零件組成

2021-01-15 生物谷

目前,全世界的研究人員都在研製外形和功能均與水生動物類似的仿生機器人,原因在於:這些靈感來自於大自然的機器人工作效率通常要高於機器人家族其它更為呆板和笨重的成員。

  1.機器人Gymnobot

機器人Gymnobot(圖片提供:Nic Delves-Broughton, University of Bath )

  看上去,圖片為我們呈現的似乎是一條魚,一條可以在水中遊動的魚。而實際上,它卻是一個機器人。具體地說,是由英國巴斯大學受亞馬遜刀魚啟發研製的機器人Gymnobot。

  Gymnobot打造者、巴斯大學的威廉·梅吉爾表示:「這是一款類魚機器人,全身都是充當其推進器的肌肉組織。但這種設計尤其不利於安裝電路板。」為了獲得更大空間容納照相機以及其它電子設備,梅吉爾的研究小組從刀魚身上獲得靈感——刀魚能夠讓身體保持「僵硬」狀態以在水中感應電流。同樣地,Gymnobot可利用底部刀片般的「魚鰭」推動自己在水中前行,同時讓身體處於僵硬狀態。

  梅吉爾及其同事希望,這款機器人能夠用於研究生活在靠近海岸的海洋生物。在這些區域,推進器往往會捲起很多沉澱物或者被海草纏繞,不利於科學家對其進行研究。

  2.寶石般的機器魚

寶石般的機器魚(圖片提供:Adrian Dennis, AFP/Getty Images )

  照片於2005年10月7日在倫敦水族館拍攝,一名兒童正在饒有興趣地觀看一條好似寶石般的機器魚。不久之後,5條類似的機器魚將被部署到西班牙海岸,執行搜尋水中汙染物的巡邏任務。

  這種機器魚身長4.9英尺(約合1.5米),由英國艾塞克斯郡大學研製。研究人員將在圖片展示的原型基礎上對其進行改進。藉助於更長的電池壽命以及更為先進的傳感器,機器魚一次能夠在希洪港執行大約8小時的探測任務,而後自行向一家充電站報告並無線傳輸勘測數據。

  3.機器龍蝦

機器龍蝦(圖片提供:John F. Williams, U.S. Navy )

  這些機器龍蝦擁有很高的靈活性,可用於探測水下礦藏。就像真龍蝦一樣,這種小型機器人也長著能夠感知障礙物的觸鬚,8條腿允許它們朝著任意一個方向移動,爪子和尾巴則幫助它們在湍急的水流以及其它環境下保持身體穩定性。

  機器龍蝦發明人約瑟夫·艾爾斯曾撰寫多部龍蝦食譜。過去30年來,他一直潛心研製類似這樣的仿生機器人。據悉,機器龍蝦是艾爾斯為美國海軍位於東北大學的海洋學中心研製的。

  4.機器企鵝

機器企鵝(圖片提供:Festo AG )

  圖中展示的機器企鵝能夠在無需人類幫助下穿越水池,同時還擁有反向遊泳能力,這一點與真實的企鵝截然不同。機器企鵝由德國費斯託工程公司設計製造,該公司主要向汽車業銷售充氣設備。這種仿生機器人在設計上用於測試新技術,費斯託的仿生三角架以及用於在裝配線上操縱易碎物體的魚鰭鉗設計靈感都來源於機器企鵝。

  5.機器金槍魚「查理」

機器金槍魚「查理」(圖片提供:Sam Ogden )

  圖片展示的是機器金槍魚「查理」,據信是世界上第一條機器魚。經過為期3年的研製,這條機器魚於1994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上演水下處女秀。「查理」在設計上儘可能多地模擬真實魚類,它長有40根肋骨、肌腱以及帶有椎骨的節狀脊椎,同時裝有6個發動機,全身零部件數量高達2843個。

  麻省理工學院後期研製的機器魚減少了用於模擬真魚遊動的移動部件數量,但此時的機器人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仿生性。值得一提的是,類魚性並不總是機器魚研製者關注的問題。巴斯大學的梅吉爾說:「我的目光聚焦在另一個問題上。我看到了機器魚如何工作,也非常欣賞它們的表現,但我真正希望看到的是能夠像推進器一樣工作的東西。」

  6.機器水母

機器水母(圖片提供:Festo AG )

  圖片展示的是德國費斯託工程公司研製的機器水母,其所擁有的能力絕對可以讓人們大吃一驚。它們利用圓頂結構內的11個紅外發光二極體實現彼此間的通訊。據悉,費斯託公司正利用機器水母測試大型工程問題能否通過許多小型系統通力合作完成。

  7.機器金槍魚

機器金槍魚(圖片提供:Patrick Gillooly, MIT)

  圖片展示的是麻省理工學院自「查理」之後在機器魚研製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一款機器金槍魚。這個新原型擁有柔軟的身體,體內只裝有1臺發動機以及6個移動部件,使其能夠在更大程度上模擬真實魚的移動。

  由於身體完全由一整塊柔軟的聚合體材料製成,避免了水破壞脆弱內部零件的可能性。雖然仿真程度極高,但人們決不會將這款機器人誤認為真正的金槍魚。真正的金槍魚每秒遊動距離最遠可達到體長的10倍,而機器金槍魚的成績卻只有1個身長。

  8.機器金虎魚

機器金虎魚(圖片提供:Katsumi Kasahara, AP )

  在2005年日本舉辦的一次展覽會上,這款機器金虎魚吸引了眾多人的目光。其功能是負責監視橋梁安全同時跟蹤魚群生存狀況。據悉,這條眼睛凸出的機器魚由羅美工程公司研製,外形酷似日本傳說中長著虎頭魚身的金虎魚。

相關焦點

  • 2019創交會廣州開幕 仿生機器魚等吸睛
    在水中遊動的仿生機器魚 沈釗 攝中新網廣州6月21日電 (沈釗)中國創新創業成果交易會(以下簡稱「創交會」)6月21日-23日在廣州廣交會展館舉行,記者21日在中國科學院地展位看到,一條仿生機器魚在水池裡靈活地遊動,引得往來客商嘖嘖稱奇。
  • 北京大學工學院教授謝廣明-智能仿生機器魚 | CCF-GAIR 2018
    CCF-GAIR 2018 延續前兩屆的「頂尖」陣容,提供 1 個主會場和 11 個專場(仿生機器人專場,機器人行業應用專場,計算機視覺專場,智能安全專場,金融科技專場,智能駕駛專場,NLP 專場,AI+專場,AI 晶片專場,IoT 專場,投資人專場)的豐富平臺,意欲給三界參會者從產學研多個維度,呈現出更富前瞻性與落地性相結合的會議內容與現場體驗。
  • 好強大的仿生機器魚!這才是真正的黑科技!智能環保又實用!
    仿生機器魚是屬於仿生機器人學的範疇,因此它涉及到機電、材料、流體力學、控制、能源、生物、通訊等學科。對它的研究可以帶動相關學科的發展,同時由魚類運動的特點還決定了仿生機器魚在一些特殊的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仿生機器魚啊就是仿照魚鰭的運動原理讓自身動起來,它在水中的表現也是讓人眼前一亮!
  • 【前沿技術】高遊速仿生機器魚
    ----------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 受美國國防部多學科大學研究計劃資助,維吉尼亞大學與哈佛大學合作,研製出仿黃鰭金槍魚和大西洋鯖魚的機器魚,並研究了其高頻擺尾下的速度和力量。
  • Robosea推出仿生機器魚BIKI
    現在,這個團隊就為我們介紹了一款 BIKI 水下無人機,它是第一個可以捕獲「神奇時刻」的仿生機器魚。BIKI還配置了ABS防爆技術和耐候性技術,所以,無論水下溫度如何變化、或者處於腐蝕性海洋環境或者長期的陽光暴曬,這個仿生機器魚都能始終保持一個完美的狀態。
  • 北大教授謝廣明:以自然為師,打造智能仿生機器魚
    中國的機器魚誕生也很快,大約在2000年前後,是北航和中科院自動化所聯合研發的微小型仿生機器魚。這個魚要比美國那條魚要小一些,身長大概有半米左右,遊速也能夠達到每秒半米左右。 螺旋槳潛航器的不足 研究這種仿生機器魚有什麼好處呢?
  • 南科大研發出遊泳最快的仿生機器魚,破了金氏世界紀錄
    VAYU挑戰金氏世界紀錄測試現場  南方科技大學和香港大學組成的團隊在深圳市龍崗區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遊泳館完成了金氏世界紀錄的挑戰。現場設兩名計時員和三名見證者。發令哨音響起,VAYU從始發點出發,直奔50米外的終點線。
  • 深港高校聯合研發出世界上50米遊得最快的仿生機器魚
    鄧蘇 攝中新網深圳3月2日電(鄭小紅 鄧蘇)南方科技大學(簡稱「南科大」)2日向此間媒體透露,該校工學院機械與能源工程系教授王崢課題組與香港大學合作開發的仿生機器魚VAYU Fish(簡稱「VAYU」),近日以26.79秒的成績創造了「機器魚50米最快遊泳」世界紀錄,並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
  • 仿生智能機器魚成功遊過維港
    「創交會」上演示的仿生機器魚。智能移動住宿品牌「微宿」受到關注。創交會共設置20多個展覽展示專區、1個特色功能區。「高端人才成果展區」是一大特設展區,分設院士成果專區、九三學社社員成果專區等,共計展出近200個項目。為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創交會還特設了「粵港澳大灣區專區」,集聚了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展覽項目超500項。中科院12項專利技術成果成交中國科學院首次組團參展,成為創交會的一大亮點,共有院屬20家單位、51個項目參展。
  • 上海海洋大學:師生聯合攻關 造出仿生魷魚
    在日前落幕的第十六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上,由上海海洋大學機器魚創新團隊研發的「面向水下探測與魚群誘集的柔體仿生魷魚」項目獲得一等獎,創造了團隊在「挑戰杯」獲得的最好成績。近日,記者走近機器魚創新團隊,傾聽他們刻苦攻關技術難題、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故事。
  • 浙大造軟體機器魚 遊出「菲爾普斯速度」
    它全身柔軟無骨,能以每秒6釐米的速度不動聲色地暢遊3個小時,速度達到世界同類軟體機器人最快。當天,浙大航空航天學院李鐵風、黃志龍課題組的論文「快速遊動的軟體電動魚」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線。「魚」,正是他們「養」的。 平板身材,「肌肉」發達
  • 從一條「機器魚」看科技自立自強| 我們的「十四五」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王丹文報導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9月底,我國發明專利有效量(不含港澳臺)209.5萬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5件,超額完成了十三五規劃的預期目標
  • 李鐵風:舍電機棄馬達,浙大裡「遊」出全球最快機器魚 |榜單人物
    目前,我們常見的機器人大部分都是由剛性結構組成,這些機器人在工業領域有著大量應用,隨著機器人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剛性「硬」機器人在各種複雜環境執行功能任務時適應性和柔順性受到限制,於是就有了軟體機器人的研究。浙江大學工程力學系教授李鐵風正是致力於研究軟體機器人的先驅者。
  • 太湖檢測有了機器魚(環保科技)(圖)
    機器魚和魚類和諧共處  機器魚,其實是一個微形的魚形機器人。它有著尖尖的黃色頭部,光溜溜的黑亮身體,背部有魚鰭,甚至還有擺動自如的尾巴。如果不是工作時身後拖著一個船形的浮標,工作中的機器魚儼然就是一條生活在水中的大魚。  據參與研製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梁建宏博士介紹,機器魚在水中的前行方式採用的就是魚類的推進方式,也就是完全利用尾鰭的擺動。
  • 製造機器魚:科學家模擬魚類運動機制
    從實用性和美觀的角度,製造一條能遊泳的機器魚是個不錯的主意;而且,它很可能將幫助我們在外星球的海洋中尋找外星生命。早在20世紀90年代,第一條機器魚——麻省理工學院研製的「robotuna」(仿生金槍魚)——就進行了水下實驗。儘管這項工作十分超前,但有關魚類如何推進的數學原理至今仍然模糊不清。  幸運的是,科學家正在逐漸接近目標。
  • 哈佛大學採用LED燈開發活體機器魚
    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受到魚群的啟發,創造了一套魚形水下機器魚,它們可以自主導航並找到對方,併合作執行任務。這些仿生機器魚配備了兩個攝像頭和三個藍色LED燈,可以感知環境內其他魚類的方向和距離。這些機器人3D列印成魚的形狀,用鰭代替螺旋槳,用攝像頭代替眼睛,用點亮的LED燈模仿自然界的生物發光,就像一些魚類和昆蟲發出信號的方式。
  • 工學院謝廣明課題組在仿箱魨機器魚仿魚類側線感知研究方面取得新...
    側線系統是大多數魚類和兩棲動物類重要的感知器官,主要由一系列分布在魚體周圍的機械感受器——神經丘組成。這些神經丘包括分布在魚體表面的表面神經丘和分布在骨狀管壁內或鱗片形成的側線管道內的管道神經丘兩類。利用側線系統,魚類可以有效地感知周圍水環境中的水動力學變化信息,並在魚類的趨流、避障、捕食定位、集群等行為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 哈佛大學開發活體機器魚 採用LED燈模仿自然界發光
    原標題:哈佛大學開發活體機器魚,採用LED燈模仿自然界發光   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受到魚群的啟發,創造了一套魚形水下機器魚,它們可以自主導航並找到對方,併合作執行任務
  • 哈佛大學開發出活體機器魚 以假亂真模擬遊泳之美-中新網
    哈佛大學開發出活體機器魚 以假亂真模擬遊泳之美 (1/2) 當地時間2021
  • 魚的記憶只有七秒,那機器魚呢?
    通過對真實魚類C形起動過程的細緻觀察,自動化所機器魚研究小組提出基於虛擬C形管道的動態軌跡法來實現仿魚高機動運動。該方法使機器魚在打開身體的過程中,如同滑過一個C形的彎曲管道一般,從頭部到尾部,各個關節逐次打開身體。這不但使機器魚獲得了快速打開身體的能力,同時增強了向前推進魚體加速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實現了快速機動中的精確定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