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鱔肥 煮兩味

2020-12-02 騰訊網

砂鍋血鱔焗飯鮮味搶閘而出

血鱔鮑魚炆山瑞,吃過意猶未盡

  業界報料

  圖文/豐和、葉嘉健、楊廣

  十月漸去,讓你感到無所適從的忽冷忽熱天氣不再,漫步路中,感受清爽秋意,心情便格外的舒暢!

  陶醉於秋意纏綿,隨後是一眾滋補菜式環繞心間。對!秋天是個滋補季。一眾佳餚美味當中,血鱔的身影搶眼爭先,率先突圍,讓筆者初嘗秋日鮮。

  血鱔屬野生繁殖,因此捕獲量極少。而秋天,血鱔養得肥肥潤潤,血盈通體,洄遊產卵之際,正是捕獲的好時機。《本草綱目》有云:「血鱔,取其血衝酒飲,可以驟長氣力。多服之,增氣力,壯筋骨,益血填髓。」由此看來,禁不住秋瑟涼風者,多吃血鱔可強身補虛。

  血鱔益處多多,渾身是寶,舊時的漁民喜歡拿它做生鱔焗飯,讓生猛的血鱔在泡煮的過程中遊竄於飯裡飯外,自然而然地揮發出甘香美味。新滘南路上的翠苑海鮮酒家對鱔飯進行加工改良,把血鱔切段並去除內臟,讓鱔飯在既保留原有風味的同時更加適合現代人的健康飲食習慣。當揭開足夠六人分量的砂鍋血鱔焗飯的鍋蓋之時,鮮味即刻搶閘而出,蓋過桌上所有美味的風頭,頓時胃口大增,悉數飯粒盡歸於筆者等四人胃中。

  再上一味血鱔鮑魚炆山瑞。雖像水魚,但又有別於水魚,山瑞生於山林水澗之中,其身形較平薄纖細,裙邊寬長。喜好吃田雞、昆蟲的山瑞肉質十分清甜。當甘甜血鱔與香滑大連六頭鮑邂逅惹味山瑞之時,三者入鍋「盡地一煲」,味道竟是如此之合拍,讓人意猶未盡,回味無窮。

  美味變奏:

  秋季養胃,怎可少得了滋補燉湯?翠苑特色山泉水燉湯,每天從柯木塱長壽村運送新鮮水源烹製,保證每碗燉湯清甜滋潤。除此以外,其拿手招牌菜如口福雞與金湯雞煲蟹也是各位老餮所不能錯過的。

  豐和、葉嘉健、楊廣

相關焦點

  • 綠水青山·知味鬥門 | 炒藤鱔、琵琶鴨在鬥門乾務等你嘗!
    炒藤鱔、虎山金巢琵琶鴨、豉油王焗花魚、清蒸「白鴿魚+蝦」、椰菜炒粉絲、「狗仔餈」……「火」色生香、煙火至味,這些乾務美食極大地豐富了舌尖上的享受、滋潤心田,讓人難以忘懷。把風乾的鴨子放進壁厚20釐米的烘爐內,輔以荔枝木引燃膛火,「火」色生香、煙火至味,成就金巢琵琶鴨的口感飽滿與脆嫩鮮香。
  • 四川理塘:秋草黃 犛牛肥
    圖為秋草黃犛牛肥景致(中國西藏網 通訊員/葉強平 陶軍)  10月中旬,地處川西高原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高寒牧區,牧場上的草已變黃,也是犛牛最肥壯的季節。圖為秋草黃犛牛肥景致  10月中旬,地處川西高原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高寒牧區,牧場上的草已變黃,也是犛牛最肥壯的季節。圖為秋草黃犛牛肥景致  10月中旬,地處川西高原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高寒牧區,牧場上的草已變黃,也是犛牛最肥壯的季節。
  • 秋分時節|菊黃蟹兒肥,天涼好個秋!
    八九菊黃蟹兒肥,風和氣爽丹桂香」秋分,意味著秋老虎已經遠走,正處於秋最好的時節。今年的秋分早於中秋節幾日。 人們說,如果秋分在中秋之前,就會五穀豐登。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而論慄子的食用宜忌,李時珍在《綱目》中有說到,「風乾之慄,勝於日曝,而火煨油炒,勝於煮蒸,仍須細嚼,連液吞咽則有益,若頓食至飽,反致傷脾矣。」02大閘蟹秋風起,蟹腳肥!正值巔峰時期的大閘蟹 膏肥油滿。
  • 極地科普 裸胸鱔-很醜但是很溫柔
    黑點裸胸鱔(Gymnothorax melanospilos)又稱豹斑海鱔,油錐,為鰻鱺目,鯙亞目,鯙科,暖水性小型鱔魚,一般體長為30~55cm。無胸鰭。鰭外被皮膜。兩頜與犁骨牙細尖錐狀。裸胸鱔屬一種熱帶及溫帶地區生活於珊瑚礁區的海水鰻魚類。黑點裸胸鱔廣泛分布於印太海域珊瑚礁區,多藏身於巖石縫隙中,其外形奇特,色彩豔麗,可作為觀賞魚。同時肉質肥美,是非常著名的海鮮食用魚類。
  • 不得不吃的生啫鱔(鰻)魚,驚豔你的味蕾!
    生啫鱔(鰻)魚啫作為嶺南特色的烹飪方式,幾乎可用來烹飪所有食材。今天一改燜鱔、炸鱔等傳統比較黏口的做法,用最簡單、最快捷的方式,啫,來保持鱔的原汁原味。用料 :鱔魚、姜 、蔥 、蒜 、青紅椒、豆瓣醬、沙茶醬、海鮮醬、蠔油、南乳汁、料酒。
  • 秋「味」這裡獨好_時尚頻道_鳳凰網
    是去星級酒店品嘗價格不菲的傳統團圓餐,還是去鄉野農家吃上一頓地道的農家菜,抑或是去河塘水榭嘗上一頓新鮮肥美的時令海鮮呢?不管是哪一種,吃得健康、吃得快樂、吃得有韻味,是享受中秋團圓宴的宗旨。為了幫助消費者尋得合口味的至in美味,本報記者就此走訪了佛山多家星級賓館和特色餐飲名店,就中秋節的特色餐飲名菜和中秋團圓夜主題菜式進行了一場快樂大搜索。
  • 潮菜天下 鰻魚之性本鱔
    如光緒《揭陽縣正續志》日:「產山澗中者日蘆鰻,喜食蘆芽,大者數十斤,長七八尺,皮厚肉膩,味冠諸魚,為揭產最。」光緒《潮陽縣誌》也說蘆鰻「大者長數尺,槍嘴鋸齒,遇人能鬥……能出水而陟山,食蘆萌,人知之布灰於路,遇灰體澀,移時圍殺而烹之」。後一則記載,與清代才子李調元記述廣東物產的《然犀志》所述相似,他也指出蘆鰻:「往往隨潮陟山,人知之,布灰於路,體粘灰,則澀不能行,乃擊殺之。」
  • 火鍋鱔片5釐米長寄生蟲蠕動(圖)
    他點了兩盤鱔魚,一開始就下了一盤進鍋。用餐約半小時後,他突然發現另一盤鱔魚中有一鱔魚肚子裡有東西在蠕動,他用筷子小心地將它挑到餐桌,沒想到這一細線般的東西還在桌子上蠕動,嚇得他驚叫起來。王先生的驚叫引起了也在該店就餐的記者注意。記者上前看到,渾身是血的「細線」,長約5釐米,像一根細小的「血管」。它在桌子上不停地扭動著軀幹,用筷子一碰,扭動得更厲害。
  • 花錦鱔和花鱔怎樣區分?關鍵是看胸
    一位讀者私信老傅:菜市場上的「花鱔」就是香港人很喜歡的「花錦鱔」嗎?——當然不是!◆ 花錦鱔學名「花鰻鱺」,屬「鰻鱺科」;◆ 「花鱔」屬於「裸胸鯙科」,品種很多。——「裸胸」的意思是:它沒有胸鰭。下圖是「花錦鱔」,有明顯的胸鰭:下圖是「花鱔」的一種,可以看到它沒有胸鰭:
  • 秋日詠食蟹:秋風起蟹腳癢,秋蟹肥秋蟹香
    煮其殼勝於黃膠,亦謂之螯膠,勝鳳喙之膠也。」傳說這種蟹大而鮮,別說燕窩,即便「鳳喙之膠」亦不如也。宋陶谷《清異錄》記載:「煬帝幸江都,吳中貢糟蟹、糖蟹。每進御,則上旋潔拭殼面,以金鏤龍鳳花雲貼其上。」由此可見煬帝對蟹喜愛之深。明朝劉若愚《明宮史》有:「(八月)始造新酒,蟹始肥。凡宮眷內臣吃蟹,活洗淨,用蒲包蒸熟,五六成群,攢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臍蓋,細細用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
  • 秋風起蟹膏黃,是時新秋蟹正肥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不知不覺中天氣已經轉微涼,幾場秋雨帶來了清新更帶來了涼意。人人都道秋不如春,百花凋零,落葉遍地,隨處可見悽悽慘慘澹淡,但是我卻不以為然。秋景雖不如春景之豔麗濃媚,但是秋景有自己的明麗孤傲,我喜歡這種態度喜歡這種寂靜前略帶孤獨的寒意。
  • 白石門下-湯發周趣談:秋風起,蟹腳肥,看看大師們畫的螃蟹!
    前者是用生薑桂皮紫蘇和鹽同煮,水一開就翻個,再一開,就能吃了。他特別強調,一個人頂多煮兩隻,要是不夠吃,就再煮。特別忌諱煮了好多吃不了,放柴了,就糟蹋了。至於蜜釀蝤蛑,則要先煮,海蟹一旦變色就撈出來,取出蟹腳和蟹身裡的肉,蟹黃蟹膏也取出,單放。先把蟹肉碼在蟹殼裡,雞蛋黃和蜂蜜攪拌後撒上,上面再鋪蟹黃蟹膏,上屜略蒸,雞蛋一凝固,取出就吃,非常鮮美。
  • 【書畫傳奇】畫事|秋風起,蟹腳肥!賞歷代名家畫螃蟹
    秋風起,蟹腳肥, 菊花開,聞蟹來。 金秋時節,菊花盛開, 也正是螃蟹肉肥味美之際。 百姓愛蟹,名人畫家亦如此。 不少畫家將其繪之以畫、傾之以情, 或墨色淋漓,或濃淡相宜, 訴說著文人的得意與失意,諷刺與自嘲。
  • 金秋十月蟹兒肥,不吃螃蟹辜負胃
    「金九銀十,九雌十雄」,說的正是農曆9月雌蟹的蟹黃紅亮豐腴,10月雄蟹的蟹膏如凝脂白玉,黃白鮮肥,恰是眼下最適宜品嘗的時令 金秋十月蟹兒肥,不吃螃蟹辜負胃。眼下正是最適宜品嘗螃蟹的時間。
  • 秋風起,蟹腳肥!一起來看名家筆下的螃蟹
    金秋時節,菊花盛開, 也正是螃蟹肉肥味美之際。 百姓愛蟹,名人畫家亦如此。 徐渭 秋蟹圖
  • 菊黃蟹肥秋正濃,上蘇寧易購買陽澄湖大閘蟹,冷鏈運輸,包鮮
    一方面,「菊黃蟹肥秋正濃」,中秋前後螃蟹黃滿膏肥,是吃螃蟹的最佳時機。另一方面,中秋是一個充滿著濃情厚誼的團圓節日,用與「謝」同音的「蟹」表達對家人、朋友的謝意再合適不過。在售後服務上,蘇寧易購更多管齊下,確保消費者的權益,如去繩去水稱重、缺斤短兩包賠、死蟹包賠、禮券包兌換。
  • 曾經世味煮成茶,茶濃一段佳話
    秋還是不緊不慢地來了,淡淡秋風不忍涼,微雨過處,衣裳再加一件,相思就又肥了幾分!流光瘦,減卻繁華幾斤,卻減不掉人情世故,你恨,我愛,你走,我來。佛說,萬物皆有情!曾經世味煮成茶,茶再涼也會濃成一段風流佳話。就像蝦圈遇見肖戰,那日的茶早已涼成泛黃的回憶,但當時的濃鬱早已刻骨銘心,特別是經歷這一場顛簸後,沉澱後的茶,更是經久難忘,回味悠長!再憶經年陳舊事,心頭只一點硃砂。
  • 明清饕客的「蟹會」與「蟹秋」:「吃蟹一定要自己剝」
    眾人約定午後相聚,煮螃蟹吃,每人六隻。蟹,是不加作料而多種滋味俱全的食材,繁複的烹飪方法對蟹來說顯得多餘,清蒸是激發螃蟹自然風味的不二法門。只見桌上的螃蟹肥大,腹部中間肥得高高隆起,蟹螯大得像個小拳頭,小腳上竟然也長出了肉,油汪汪萌萌的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