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麼來的?」
在這個問題面前,估計從古至今的父母,很少有人能打出一套完美的「接化發」。
不過,放在整個人類的層面上,倒還真有人把這個問題給擺平過,比如,在課本裡出鏡率極高的這位白鬍子老頭兒——達爾文爺爺。
But!就在11月24日——《物種起源》發布161周年紀念日的當天,這位科學巨擘再次「火」遍了國際頭條。
劍橋大學圖書館宣布:他們收藏的兩本極為珍貴的達爾文手稿,失竊了!
但劍橋大學圖書館的工作人員覺得,咱們重要的手稿有1000多萬冊,偶爾一兩本放錯位置也是情有可原,說不定過幾天,它們自己就出現了。
誰知道,找了整整20年,硬是沒找到,館長這才覺得大事不妙,報了警,現在,國際刑警組織已經介入,並將筆記本列入到了「Psyche」失竊藝術品資料庫中……
消息一出,圖書館界、科學界和歷史學界直呼「痛心疾首」,雖然估值才幾百萬英鎊,可這在人類思想史上是無價的啊!這麼大意也太過分了點吧!
所以,丟失的兩本手稿裡都寫了些啥,會讓學術界如此氣憤呢?
1、生命的法則與「嬗變筆記本」
達爾文自己曾說,他這一生中的主要樂趣和唯一的事業,第一是他的科學著作,其次才是1831年~1836年隨「貝格爾號」軍艦環球考察期間得到的一些科學成果。
正是在「貝格爾號」上的這5年,讓達爾文開始思考生物的起源問題,最終創建了進化論。
這裡的「著作」,指的就是提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物種起源》,這本著作的誕生,也被視為人類歷史上的一次重要轉折——數百萬年來第一次,人類弄清了自己的起源和進化問題。
而這次失竊的這兩本手稿,正是達爾文環球考察回國之後,於1937年使用的兩個筆記本,對於《物種起源》的誕生有直接影響。
從1837年到1840年,達爾文在一系列筆記本中記錄下了與物種進化有關的觀察、思考和隨筆,其中有很多他不能公開的結論。
這些筆記本封面都簡單地貼著字母作為標記,並已經成為理解其思想和主張的發展脈絡的寶貴資源。
筆記本B到E後來被統稱為「嬗變筆記本」或「物種嬗變筆記」,「嬗變」是當時的術語,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進化」。
這次失竊的筆記本編號正是其中的B和C,重要性可想而知。
特別是在B筆記本裡,就物種何以相互關聯,是否所有物種都有賴於關聯的共同血統問題,達爾文作出了推測:「有組織的生命存在就像一棵枝丫亂長的樹。」
他指出:「生命之樹應該被稱為『生命的珊瑚』,承載枝丫的基底若死了,就看不見生命發展的通路了。」
在極為重要的一頁上,達爾文在「我認為」的標題下,第一次快速勾勒出物種譜系樹形圖的樣子。
從這幅草圖上可以看出,物種譜系之樹是如何最先從共同祖先那裡無規則地分化而來,並開枝散葉,進而產生出新的物種的。
有些分枝比其他分枝更加「枝繁葉茂」,表明有許多新物種在不斷進化,然而另外一些分枝則以一條直線結束,表明該物種已經滅絕。
達爾文不再懷疑物種會發生變化,也不懷疑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進化出新的物種,他認識到這一切都是通過一種他稱之為「物競天擇」的機制而自動發生的。
從達爾文畫出這幅草圖的那一刻開始,人類終於從對神的迷信中解放出來,整個人類思想即將經歷一場巨大革命,並演變成為我們當今文明的底色。
看到這裡,你一定會好奇的一個問題是,達爾文究竟得天才到什麼地步,才會牛成這樣?
2、天才家族裡的「紈絝子弟」
其實,和愛因斯坦這種從小就是學霸的人比起來,達爾文遠算不上天才,甚至可以用「問題少年」來形容。
22歲之前,達爾文都幾乎無所事事,對打獵和射擊的興趣,要比對讀書的興趣大得多。
老爸為此操碎了心,有一次曾對達爾文大聲呵斥:「你整天不是打獵、養狗,就是抓老鼠,你這樣會讓自己和全家人丟臉的。」
也難怪父親會生氣,達爾文的祖父是一位赫赫有名的醫生和博物學家,父親也繼承了祖父的衣缽成了一名醫生,母親也是科學團體的成員,這簡直就是一個「開掛」的親友團。
達爾文的祖父伊拉斯謨·達爾文,著有《動物學》,此書或許是英國第一本明確指出所有溫血動物都可能來自同一個起源的書。
當然,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22歲時,達爾文終於迎來了自己生命中的重要轉折點,他登上了「貝格爾號」, 隨同英國皇家海軍艦進行一次勘測和探險航行,原本計劃用兩年時間勘測繪製南美海岸線,但後來卻延長到了五年,最後成了一次環球航行。
「貝格爾號」結構圖,達爾文和另外兩個人共用的艙室在船尾
在船上,他是唯一一個五年間沒有發過一次火的人,被全船員工視為「團寵」。
但更重要的是,在實際的工作中,達爾文搜集到大量的實物資料,這成為他後來寫就《物種起源》的重要基礎。
圖中抽屜裡的貝殼是達爾文於「貝格爾號」遠航期間從各地搜集而來
除了各種神奇生物,對達爾文產生深深觸動的還有各種自然形態的變化。
例如他在智利安第斯山海拔3657米的高處發現了大量海蛤類化石,這就驗證了現在的山地原先是海底,說明自然界也是在逐步變化的,更加印證了滄海桑田的變遷,變相證明了萊爾的地質漸變學說的正確性。
通過發現這些化石,達爾文已經對神創論充滿了懷疑,並更加堅信進化論的觀點。
在智利,達爾文看到了地震的強大威力。這種影響是災難性的,它使達爾文相信大自然的力量可以排山倒海
科考回來後,達爾文開始著手寫作,將自己關於物種進化的觀點和考察途中遇到的物證資料結合在一起,用事實論證自己的思想。
1859 年11月24日,他出版了劃時代的巨著——《物種起源》。
3、從達爾文身上我們可以學習到什麼?
達爾文已經解決了一些關於生命的最大問題,比如,我們是誰? 我們從哪裡來?
這些問題太大了,幾乎無人敢碰。
但正如達爾文自己所說:
無知有時比知識更容易帶來自信,正是那些所知甚少的人,而不是那些學識淵博的人,會如此肯定地斷言這個或那個問題永遠無法被科學解決。
回顧達爾文的成長經歷,我們可以發現,興趣和實踐其實是他最好的老師,父親在這個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也很重要。
比如,童年時的達爾文整天不是打獵、養狗,就是抓老鼠,就是對科學提不起興趣,於是達爾文的父親開始四處給他聯繫一些外出的科學活動,希望通過多樣的活動來增強他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夠對他的性格產生積極的影響。
父親的決定是對的,「貝格爾號」這次航海探險之旅成為達爾文的人生轉折點,在實際的工作中,達爾文搜集到大量的實物資料。
再比如,就像達爾文的第四代孫女莎拉·達爾文博士在《達爾文傳》一書中寫到的:
經常有人問我,假如達爾文今天還活著,以你之見,他最感興趣的會是什麼?
我敢肯定,達爾文一定會像他在19世紀時所做的那樣,繼續向儘可能多的受眾傳播自然界的奇蹟。
薩拉·達爾文是一位植物學家,也是研究加拉帕戈斯群島野生西紅柿的專家
了解我們本地的自然,可以帶給我們一種恰如其分的歸屬感。
薩拉·達爾文說,事實上在結束了五年的航行後,達爾文就再也沒有離開英國,他為進化論所積累的大部分證據,都是在當地發現的。
達爾文在其寓所唐屋的花園盡頭建了一個溫室,這間溫室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也許這就是我從高祖父那裡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睜大眼睛,敞開心扉,盡情享受大自然的奇妙,永遠不要停止發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