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後,研究人員終於更清楚地看到了地球的氣候命運

2020-07-26 EdgingCatalysis


By Paul Voosen


40年後,研究人員終於更清楚地看到了地球的氣候命運


這似乎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 地球會變得多熱?然而40年來,氣候科學家們一直在重複同樣的不令人滿意的答案: 如果人類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含量從工業革命前的水平提高一倍,那麼地球最終將升溫1.5℃至4.5℃,這個溫度範圍涵蓋了從僅僅令人不安的上升到災難性上升的所有。

現在,在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努力中,一個由25名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已經顯著地縮小了這一關鍵因素的範圍,即所謂的氣候敏感性。這項評估由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進行,並於本周在《地球物理學評論》(Reviews of Geophysics)上發表。評估依據三個方面的證據: 當代氣候變暖所顯示的趨勢、對可以減緩或加速氣候變化的反饋效應的最新理解,以及來自古代氣。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新南威爾斯大學的氣候科學家史蒂文 · 舍伍德說: 他們支持可能的升溫範圍在2.6 ℃到3.9 ℃之間。&34;

這項新的研究是數十年來氣候科學進步的結果,詹姆斯 · 漢森說,他是美國宇航局退休的著名氣候科學家,在1979年幫助製造了第一個靈敏度範圍。&34;

人類已經排放了足夠的二氧化碳,達到了百萬分之560的倍增點的一半,而且許多排放情景都預示著地球將在2060年達到這個閾值。這份報告強調了這一過程的風險: 它排除了那些避免減排的人有時會引發的較溫和的氣候變暖水平。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氣候政策研究員大衛•維克託(David Victor)表示: &34;維克託並未參與這項研究。

世界氣候研究方案的敏感性估計是為了供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2021年或2022年發布下一份重要報告時使用。這一估計還將為海平面上升、經濟損失以及其他方面的預測提供信息。屯特大學的氣候規劃專家 Diana Reckien 說,對這些後果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可以促使地方政府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適應氣候變暖。&34;

這項研究消除了最新氣候模型引入的不確定性。從1979年開始,世界上第一次對二氧化碳引起的氣候變化進行全面評估,歷史上一直使用模型來估計敏感性。那年夏天,在麻薩諸塞州伍茲霍爾由朱爾 · 查尼領導的一次會議上,科學家們發表了一篇論文,這篇論文被稱為查尼報告,預測二氧化碳增加一倍,氣溫將升高1.5攝氏度到4.5攝氏度。這些數字(部分基於漢森開發的模型)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要長: IPCC 2013年的最新報告給出了同樣的範圍。

最近的模型顯示,這個範圍可能還會更大。它們變熱了,一些人預測氣溫會升高5 ° c,二氧化碳會翻倍,顯然是因為它們渲染雲層的方式,尤其是在南大洋上空。然而,這些高端模型很難準確地再現20世紀的氣候,這損害了它們的可信度。這樣的模型在新的評估中只起到了輔助作用,Robert Kopp 說,他是新不倫瑞克羅格斯大學的氣候科學家,並沒有參與這項工作。&34;

世界宗教研究計劃的研究起源於2015年在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脈城堡林堡的一個研討會。許多與會者對氣專委的進程不滿意,希望研究物理機制如何設定敏感範圍的界限。馬克斯普朗克氣象研究所的雲科學家 Bjorn Stevens 說,他與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的 Sandrine Bony 共同編輯了 WCRP 的報告。舍伍德和英國氣象局的氣候科學家馬克 · 韋伯同意領導這項工作。

他們考慮的第一個證據是現代氣候變暖。自19世紀開始記錄以來,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1.1攝氏度。在未來繼續保持這種趨勢將會導致氣候變暖範圍的低端。但是最近的觀測表明,地球並不是一成不變地變暖; 特別是,變暖幾乎沒有影響到東太平洋和南大洋的部分地區,那裡寒冷的深海水域湧出並吸收熱量。最終,模型和古氣候記錄表明,這些海水將會變暖ーー不僅消除了熱沉,而且還會促使其上方形成雲層,從而吸收更多的熱量。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戈達德太空研究所空間站的氣候科學家 Kate Marvel 說,根據這個事實調整溫度預測排除了低靈敏度的估計。

第二,研究小組探討了個彆氣候反饋。其中一些,如水蒸氣的變暖效應,是眾所周知的。但是雲,它可以根據反射陽光和捕捉熱量的方式來使地球變冷或變暖,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未知數。特別是,氣候科學家希望了解層積雲的甲板上形成的海岸線。如果它們像一些人猜測的那樣,在變暖的作用下生長得更加廣泛,它們可能會產生冷卻效應。

幾年前,一組高解析度的雲模型發現了兩種反饋,它們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即雲層變薄和氣候變暖加劇。在這些模型中,較高的溫度允許更多的乾燥空氣從上方穿透薄雲層,防止雲層變厚。與此同時,較高的二氧化碳水平在雲頂附近捕獲了熱量,從而抑制了導致更多雲層形成的湍流。從那時起,衛星就在大氣層溫度高於平均值的地方觀測到了這種動態。斯德哥爾摩大學的氣候科學家 Thorsten Mauritsen 說: &34;。

最後,研究小組查看了過去兩個氣候的記錄,一個是20000年前最後一次冰河時期的高峰期,另一個是300萬年前溫暖時期的記錄,最後一次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與今天相似。最近的研究表明,氣候敏感性不是地球的固定屬性,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的。例如,在溫暖時期,沒有冰蓋可能會提高敏感度。對古代溫度和二氧化碳濃度的記錄使研究小組能夠確定對寒冷和溫暖時期的敏感度分別為2.5 ℃和3.2 ℃&34;亞利桑那大學的古氣候學家傑西卡 · 蒂爾尼(Jessica Tierney)說,她沒有參與這份報告。她說,即使是在最冷的氣候狀態下,氣候敏感度低於2攝氏度的可能性似乎也微不足道。

收集這三條證據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但是將它們連接起來做出一個統一的預測就更加困難了,驚奇公司說。研究團隊使用貝葉斯統計資料庫來大量收集數據,這使得研究人員能夠測試他們的假設是如何影響結果的。Tierney 說,貝葉斯統計的&34;在於,它如何允許每個階段的不確定性反饋到最終結果中。驚奇娛樂表示,合著者常常意見相左。&34;最終的範圍代表了66% 的置信區間,與 IPCC 傳統的&34;範圍相匹配。世界氣候研究項目小組還計算出了90% 的置信區間,溫度範圍在2.3℃&34;之間,氣溫升高5℃&34;三條主要的證據都很難與氣候敏感性的低端相一致。&34;我們比1979年領先了數光年。"。

不幸的是,為了獲得這種確定性,多年的努力付出了代價: 40年的額外排放和全球變暖,有增無減。


40年後,研究人員終於更清楚地看到了地球的氣候命運


40年後,研究人員終於更清楚地看到了地球的氣候命運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們終於更清楚地看到了地球氣候的命運
    根據最近發布的一項綜合國際研究,碳排放可能會對地球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研究人員研究了氣候科學中最重要且最棘手的主題之一——地球的氣候對大氣中二氧化碳數量增加一倍的敏感程度——發現變暖幾大概率超過估計的低端。
  • 氣候研究人員警告:「溫室」變化將使地球溫度飆升
    來源:cnBeta.COM本周,研究人員公布了一個關於地球溫度變化的詳細記錄,時間跨度為過去6600萬年。這條時間線是同類記錄中最完整的,顯示了我們星球的全球平均溫度,顯示了四種明顯不同的狀態。這些狀態被命名為溫室、暖室、冷室和冰室。
  • 氣候研究人員警告:「溫室」變化將使地球溫度飆升
    本文轉自【cnBeta.COM】;本周,研究人員公布了一個關於地球溫度變化的詳細記錄,時間跨度為過去6600萬年。這條時間線是同類記錄中最完整的,顯示了我們星球的全球平均溫度,顯示了四種明顯不同的狀態。這些狀態被命名為溫室、暖室、冷室和冰室。
  • 研究:火星在三百多萬年前可能被冰雪覆蓋,氣候比現在更冷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王昕然近日,美國的一項研究顯示,火星在350萬至390萬年前可能被冰雪覆蓋,而非之前科學家們所設想的那樣表面滿是河谷。據美國福克斯新聞(FOX)5日報導,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安娜·格勞·加洛夫雷(Anna Grau Galofre),她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的文章指出,自從首次發現火星上的山谷開始,40年來人們一直認為河流曾在火星上流淌,並通過侵蝕作用形成了這些山谷。但實際上,火星上有數萬個山谷,它們看起來形態各異。
  • 金星和木星正在扭曲地球的軌道,每隔40.5萬年影響地球氣候
    行星間相互作用會慢慢地改變地球的軌道。現在,研究人員已經在古代巖石中發現了一些確鑿的證據,表明這個周期已經持續了幾億年。地球軌道改變了形狀,它從幾乎是圓形到大約5%的橢圓。這個過程是由於地球、金星和木星之間的引力作用造成的。現在,研究人員已經挖出了一些古代巖石,這些巖石顯示了這個周期的存在可追溯到三疊紀晚期,即2.15億年前。
  • 研究警告說,由於氣候變化,南極洲可能「不可逆轉地」融化
    研究的共同作者,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IK)的研究人員安德斯·勒沃曼(Anders Levermann)表示:「南極洲基本上是我們在地球歷史上較早的時候以來的終極遺產。它已經存在了大約3400萬年。一份聲明。「現在的模擬表明,一旦融化,它就不會恢復到其初始狀態,直到溫度回到工業化之前的水平……這是極不可能的情況。
  • 早期地球沒有氧氣,當時的生物怎麼活下來的?科學家終於搞清楚了
    隨著氣候的變化,它們也會發展出不同的形式以延續自己的種族,這令人非常驚訝。雖然地球已經提供了相對十分宜居和穩定的環境,但它還是會出現一定程度上的氣候劇變,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差不多40億年的歷史上,生物從來沒有因為這些劇變而徹底滅亡,它們始終能夠在一次次的打擊中復興,這也是它們適應能力的一個鐵證。
  • 早期地球沒有氧氣,當時的生物怎麼活下來的?科學家終於搞清楚了
    但是在差不多40億年的歷史上,生物從來沒有因為這些劇變而徹底滅亡,它們始終能夠在一次次的打擊中復興,這也是它們適應能力的一個鐵證。從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到現在的差不多5.4億年的時間裡,地球經歷過至少5次恐怖的環境劇變,帶來了5次生物大滅絕事件。這些事件足夠恐怖,但是和早期的地球相比仍然是小巫見大巫。在最早期的地球,甚至連我們呼吸所必需的氧氣都沒有。
  • 南極科考與氣候研究的一大突破!研究人員:從企鵝大便的衛星圖像...
    一些研究人員通過捕捉動物在南極洲的糞便沉積物的圖像,找到了一種利用衛星來弄清楚企鵝飲食的新方法。一群研究阿德利企鵝和氣候變化的科學家發現,企鵝糞便的顏色表明動物是吃了蝦狀磷蝦(紅橙色)還是銀魚(藍色)。這種區別很有意思,因為企鵝的飲食可以作為海洋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反應的指標。
  • 地球軌道和氣候40.5萬年變一次,竟是金星和木星造成的
    科學家普遍認為,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將周期性地經歷強烈的氣候變化。在過去的數億年裡,地球經歷了幾次強烈的地質運動;正是這些強烈的地質運動對生物的進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經過數十年的研究,科學家們一直在試圖弄清楚為什麼地球軌道每過40萬年會受到金星和木星的影響。於是,一個地球科學家團隊發現了這種變化的明確證據——沉積物和巖芯樣本,才提供了一份關於變化發生的方式和時間的記錄。
  • 2020年或比2019年更熱!預測又是前五,科學家:地球氣候可能崩潰
    2020年已經來了,2019年的整體氣候變化可以說已經結束了,而根據英國科學報指出,隨著2019年氣候的不斷加劇,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極端氣候的出現,例如高溫,乾旱等氣候現象明顯。而對於2019年整體的氣溫請問情況,也可能是有史以來最熱的兩三年。
  • 高保真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揭秘了地球4種不同的氣候狀態
    《科學》雜誌當地時間9月10日報導,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和廣泛的國際合作,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UCSC)、德國不萊梅大學(UOB)、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IK)等首次編制了一份高保真度、具有連續性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它記錄了地球過去6600萬年間的氣候變化情況,揭示了4種不同的氣候狀態(溫室、暖室、冷室和冰室)。
  • 2020年全球氣候異常,也許未來的口號:為人類的命運而努力讀書!
    南北極溫度提升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開始在全球範圍內傳播時,澳大利亞的山火整整燒了三個多月,澳大利亞的大火釋放了將近4億噸的二氧化碳,根據專家測算,地球通過自我生態淨化,吸收這些二氧化碳則需要一個世紀或更長時間。
  • 科學家:30年後地球氣候會發生逆轉?人類將面臨考驗
    目前地球上的氣候變化非常怪異,但是綜合來看現在的全球氣候正在變暖,海平面已經在不斷的上升了,曾經霍金有一個預言,就是在2050年地球的環境會發生非常大的變化,人類將面臨非常重要的考驗,很多人都覺得霍金的預言可能不太現實,但是在去年有一項研究結果表示我們的地球正在面臨非常巨大的改變,這個改變到了
  • 五億年後的地球——生命的禁地
    50億年後太陽膨脹為紅巨星的想像圖照目前科學理論的推測,答案是不能的。橫軸為時間 縱軸為co2濃度從冰芯的研究中觀察到:在過去40萬年裡,由於地球軌道的周期性變化,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也在隨此周期變化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直接影響著地球大氣的保溫性,更多的二氧化碳能幫助大氣更好地鎖住來自太陽輻射的熱量。地球溫度的變化能直接影響到水循環,洋流和全球氣候。也就是說即使溫度只要上升那麼一兩度,就能導致更多極端天氣產生,如洪水、乾旱、颱風、極端高溫甚至是極寒天氣。如果我們再不減少碳排放,那麼地球可能在數百年內變得不宜生存。
  • 揭秘地球氣候歷史的高保真記錄
    《科學》雜誌當地時間9月10日報導,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和廣泛的國際合作,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UCSC)、德國不萊梅大學(UOB)、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IK)等首次編制了一份高保真度、具有連續性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它記錄了地球過去6600萬年間的氣候變化情況,揭示了4種不同的氣候狀態(溫室、暖室、冷室和冰室)。
  • [動圖]我們終於看到了40光年外的「地球」
    在40光年外的水瓶座內,有個紅矮星Trappist-1,它帶領著7顆系外行星,組成了一個「迷你太陽系」,其中3個行星類似地球,具備存在生命的條件。
  • 研究人員稱45億年前的地球很像現在的金星
    由ETH研究員Paolo Sossi領導的科學家團隊完成了一項調查,對地球上生命起源的理論產生了影響。據研究人員介紹,45億年前地球大氣層與我們今天的環境相比大不一樣。在非常遙遠的過去,地球表面完全被巖漿所覆蓋,這一點沒有爭議,科學家們並不完全清楚當時地球的大氣層是什麼樣的。
  • 2050年地球氣候或將「逆轉」,我們這代人會看到文明的終結嗎?
    地球的環境還能更糟糕嗎?在全球變暖的的大背景下,一部分科學家相信,這並不是什麼極端氣候,我們的地球很強壯,它經歷過更加極端恐怖的氣候變化,我們不用擔心地球承受不住。澳大利亞智庫國家氣候恢復中心發表了一篇關於地球的報告,這份報告悲觀地指出:按照現在的發展規律來看,在未來的30年裡,地球的氣候將會進一步惡化,給人類的生存帶來巨大的威脅。除非我們現在就採取保護地球的有效措施,否則到大概2050年的時候,人類文明將會停滯不前甚至消失。這份報告對我們而言又是一個警示。
  • 構建「人類氣候命運共同體」:內涵、挑戰及出路
    在內涵上,「人類氣候命運共同體」是一種基於能被全球廣為接受的國際氣候機制的全球治理秩序,體現出鮮明的依存性、公平性和可持續性。依存性是指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氣候變化的公共物品屬性使其帶有明顯的外部性特徵,沒有任何國家能夠免於氣候變化的影響,各國在氣候災難面前已經形成利益交融、安危與共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