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王國:「突厥第二汗國」兩翼制的建立及其發展過程

2020-11-29 騰訊網

前言

「突厥第二汗國」也稱為「後突厥汗國」,其創建者為阿史那骨咄祿,公元682年(唐永淳元年)他叛唐自立為抓跌利施可汗,突厥開國至此復興。至公元745年(唐天寶四年)回紇骨力裴羅擊殺白眉可汗,「突厥第二汗國」滅亡。「突厥第二汗國」是突厥汗國的繼續和發展,其繼承了突厥汗國的政治體制,在分封制基礎上也實行兩翼制。

後突厥汗國

一、骨咄祿時期兩翼制的建立

據《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五上《突厥傳上》載:

骨咄祿, 頓利族人也,..伏念敗,乃嘯亡散,保總材山,又治黑沙城,有眾五千,盜九姓高馬,稍強民膜大, 乃自立為可汗,以弟默啜為殺,咄悉匐為葉護。

而對於同一件事,《闕特勤碑》的記載如下:

吾父東奔西走,招集散亡,得眾七百人。既得七百市人,依吾祖先之法,組織曾亡國、失可汗、為奴為婢喪會突厥法制之民族,並從而鼓舞之。復整理突利施及達頭人,為立設及葉護。

根據碑文,韓儒林先生認為突利施和達頭「乃北突厥兩族,或兩行政區。東部曰突利施,西部日達頭。」耿世民先生認為二者「為突厥汗國時期的行政劃分,長期以來西方學者把他們當作部落或部族名稱對待,是錯誤的。」確實,這是因習慣而形成的兩個行政區的名稱。因為在突厥汗國時期,汗國西部是小可汗達頭的轄區,他與室點密父子相承,主管西方多年,並且他還一度稱步迦可汗,執掌全國,其後裔在西突厥汗國又為兩汗系統之一,所以後來習慣上便以其名字達頭來代稱西部,又稱右廂;東部因為一般以冠以「突利」的小可汗主之,如沙缽略可汗時的東部小可汗處羅候稱突利可汗,東突厥汗國頡利可汗時,主東部的小可汗什缽必稱突利可汗,因此,後來也在習慣上以突利施代稱東部,又稱左廂。

綜合二條史料記載,骨咄祿稱可汗後,就「依吾祖先之法」, 在統治上繼承了突厥汗國的體制,實行兩翼制,冊封弟默啜為設(殺),統領東部園(突利施、左廂),冊封另一弟咄悉匐為葉護,統轄西部(達頭、右廂)。二部之間的地區,以於都斤山為中心是咄祿的直轄區。同時還可以看出在骨咄祿時期,他放棄了突厥汗國時期的大小可汗制,以設和葉護代替了原來的二小可汗,就是設也不多置。這是他借鑑了過去的經驗和教訓,在唐朝中央集權制的影響下,加強汗權的表現。

骨咄祿時期兩翼制建立

二、默啜時期兩翼制的發展

公元691年(武則天天授二年)骨咄祿卒,弟默啜自立為可汗。默啜是以統突利施的設即位的。在其統治時期,兩翼制又有新發展。

據《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五上《突厥傳上》:

默啜負勝輕中國,有驕志,大抵兵與頡利時略等,地縱萬裡,諸蕃悉往聽命。復立咄悉匐為左察,骨咄祿子默矩為右察,皆統兵二萬;子匐俱為小可汗,位在兩光察之上, 典處木昆等十姓兵四萬,號拓西可汗。

《芯伽可汗碑》東面14、15行也載:

當吾叔可汗在位時,朕本人為達頭之設。[當朕暫]為特勤時,始終為吾叔可汗,遵奉天命。朕十四歲時,被立為達頭民族之設。

突厥騎兵

由於默吸東徵西討,國土廣大,為了便於統治管理,他把汗國分成四部分,自己坐鎮於都斤山,直轄附近地區為中部,同時冊封弟咄悉匐為左廂察(即左設)統東部(突利施),默矩(即默棘連一一-引者)為右廂察(右設),又稱「小殺」主西部,另封子匐俱為小可汗,主新徵服的西突厥十姓。右設即「達頭民族之設」,即「達頭設」。默矩被稱為「小殺」,大概是因歲數小,只有十四歲的緣故。

因葉護原為高於設的種官職,在突厥汗國時期擁有優先世選為大可汗者常冠此職,如處羅侯、雍虞閭。而默啜是以左設即位的,可能在其即位後,骨咄祿時的葉護咄悉匐被轉封為左設(察),葉護之職不再封授別人。所以終默啜之世,不見有葉護出現,反而出現了骨咄祿時期已廢置不用的小可汗。

默啜時總兵力是40萬人,除去左、右察(設)各統的2萬人,拓西可汗的4萬人,則默啜自己所統兵力竟達32萬人之多,在實力上遠遠超出東、西設和拓西可汗,這是他為保持自己地位穩固和穩定統治的需要。

左設(察)為東部地區(突利施、左廂)的最高軍政長官,所轄的部族有契丹、奚、看、鞋韝(黑羯和粟未鞋勒)、三十姓韃靼(即室韋)等,還包括部分高麗人,其東境已達今鴨綠江。可汗封授各部族長以不等稱號,繼續統領部眾,有的稱莫賀咄(或莫賀弗),如韃靼諸部;有的自稱可汗,如契丹遙輦氏部落聯盟首領雖附突厥,卻自稱可汗,擁有八部,各部落首領稱夷離堇。

右設(察)為西部地區(達頭、右廂)的最高軍政長官,所轄的部族有黠戛斯、回紇及鐵勒諸部等,西境達阿爾泰山和葉尼塞河流域。

東突厥與西突厥

對於新被徵服的西突厥地區,默啜封子匐俱為小可汗,號拓西可汗,統領西突厥的兩廂十姓部落,其範圍大致在今伊犁河、楚河流域和準噶爾盆地。

據《資治通鑑》記載:

「西突厥十姓,自垂拱(公元685- -688 年)以來為東突厥所侵掠,散亡略盡。」四此東突厥是指」突厥第二汗國」,則十姓被徵服大約是在記載此事的天授元年(公元690年),而此時骨咄祿尚在世,默啜為左設。

因此,西突厥被徵服的初期當屬葉護咄悉匐統轄範圍。默啜即位後,以默矩(即默棘連)為右設,咄悉匐轉封左設,把原屬右設統轄的十姓單獨劃歸其子匐俱掌管,冊封為小可汗,位在兩設之上。

這其中有兩方面的意圖:

一方面是削弱右設默矩的實力,以防其在未來的汗位繼承競爭中佔據優勢。

另一方面是培養匐俱將來繼承汗位,正像其號拓西可汗,是希望匐俱通過向西拓展領土,建立功勳,為將來即位奠定基礎。

這樣在默啜可汗時期突厥的兩翼制又有新發展,他不但恢復了突厥汗國的大小可汗制,而且使兩翼制的表現形態由原來的三部變成四部,小可汗只設一位,作為內定的汗位繼承人來培養,除大可汗直轄中部和小可汗統十姓外,其他二部由「設」來管理。

這樣一來在諸子弟中,既突出了小可汗的特殊地位,免去了諸可汗爭立之虞,又降低了設的地位,從名分上剝奪了他們與小可汗競爭大可汗位的合法性。這種分國為四部是原來左中右三部的發展,是統治範圍擴大後,適應實際需要和加強可汗直系子孫地位而進行的調整,既為客觀需要,也體現了最高統治者的個人意願。

突厥騎兵

三、默棘連和登利可汗時期的兩翼制

公元716年(唐開元四年)默吸可汗北徵拔野古,在回師途中,特勇輕放不為備,被拔野古殘眾殺死,其子小可汗匈俱即位。可惜,默吸生前的安排並未能改變傳統和實力的制約,骨咄祿子闕特勤殺匐俱,擁立兄默棘連(默矩)為可汗,號毗伽可汗。

據《資治通鑑》記載:

默啜之子小可汗立,骨咄祿之子闕特勒(亦作勤)行擊殺之,及默啜諸子、親信略盡;立其兄左賢王默棘步連, 是為毗伽可汗,國人謂之「小殺」。毗伽以國固讓書創闕特勒,闕特勒不受;乃以為左賢王,專典兵馬。

可《苾伽可汗碑》 中記載:

為突厥人故,朕夜不寐,晝不安,朕與吾弟闕特勤及兩設共同擎劃,辛苦幾死。

《闕特勤碑》中記載:

朕哀悼甚深。朕以為二設,朕弟,及諸侄,朕子,諸貴人及民眾,將號泣而至盲目也。

上引《資治通鑑》材料中有一個很令人費解的問題,就是默棘連 (默矩)在默啜子匐俱小可汗即位後, 已由原來的右廂設(察),轉封為左賢王。其即位後,闕特勤也因擁立之功,被冊封為左賢王,專掌兵馬。此左賢王肯定不是突厥的官職稱號,是中原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從匈奴借用來的。

若按匈奴時左、右賢王分主東西部的慣例,此左賢王當是主東方的左設,但是據《宓伽可汗碑》,默棘連即位後,也冊封了兩設,即左、右設,這樣闕特勤所任的左賢王肯定不是兩設之一。默棘連冊封闕特勤為左賢王,一方面是尊崇其有功於己,另一方面是把自己曾經任過的左賢王封授給他,欲百年之後傳位。中原的典籍大概就是從汗位繼承人的角度使用左賢王這稱號的,具體到突厭的官號如何稱呼,很難確指。林幹先生認為應作左廂設「或突利設」,可備一說。但左廂設或突利設在習慣上一般為主東方的設,即左設,這與上引《芯伽可汗碑》的記載相矛盾。因此,左賢王可能是有副王之意的葉護。

通過上述兩碑文的內容可以肯定,在必伽可汗時期,「突厥第二汗國」仍在實行兩翼制可汗鎮守於都斤山,左設主東部,右設典西部。

必伽可汗

芯伽可汗之後,典籍中記載較多者為登利可汗,他是必伽可汗,突厥的稱號為芯伽骨咄祿可汗,登利可汗是唐朝冊封的稱號,在兄伊然可汗死後即位。

據《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五下《突厥下》記載:

可汗(指登利可汗一引者)幼,其母婆匐與小臣飫斯達幹亂,遂預政,諸部不協。登利從父分掌東西兵,號左右殺,士之精勁皆屬。可汗與母誘斬西殺,左殺懼,即攻登利可汗,殺之。

登利可汗時期的兩翼制與其父必伽可汗時一樣,為三部形態。由於登利可汗與母誘殺西殺(設),左殺(設)判闕特勤懼自己被殺,所以起兵攻殺了登利可汗。自此以後,突厥汗國陷人內亂,直至滅亡。綜觀突厥政權,應該說兩翼制度是貫徹始終的,而以左、右設領兵統治兩翼則只實行於」突厥第二汗國」的大部分時期。其餘時期,則表現為突厥汗國和西突厥汗國時期的二小可汗分領兩翼及東突厥汗國時期的可汗直轄一翼,子弟另掌一翼的形態。

參考資料:

【北宋】宋祁、歐陽修等:《新唐書》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

《闕特勤碑》

相關焦點

  • 曾經稱霸亞歐大陸的突厥人來源於何處?
    在遠古時代,廣泛活動在中亞的就是塞種人(Sacae),希臘人稱之為「斯基泰人」,波斯人稱之為「薩迦人」(Saka),而突厥人始祖也是塞種人。從突厥的一些習俗來看,的確有塞種人的影子。塞種人分布地圖塞種人大概活動於前7世紀到前3世紀。戰國末期,大漠崛起了匈奴,他們徵服了許多周邊的部落。公元前176年,匈奴「定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以為奴」。
  • 揭秘歷史上唯一一個猶太人汗國
    公元6世紀,歐亞大陸目睹了突厥汗國的崛起。公元552年,突厥首領土門率軍大破宗主柔然後建立了突厥汗國,自稱伊利可汗,然後趁西魏與北齊對峙之際,極力向東擴展,迅速成為漠北草原之霸主。與此同時,土門的弟弟室點密統治的西突厥則揮師西進,在公元558年左右聯合薩珊波斯擊敗當時的中亞強國嚈噠(Hephthalite),佔領了阿姆河以北的嚈噠領土,威震西域。然而,恰好一百年後的公元657年,阿史那賀魯率領西突厥十姓部落大敗於唐軍,西突厥政權就此瓦解。它的一個屬部,可薩突厥人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歷史舞臺,以北高加索地區、伏爾加河下遊為中心建立了可薩汗國。
  • 中世紀時期,古羅馬帝國興盛的時候,突厥帝國開始崛起
    最初的表現形式就是最早的、著名的突厥政治實體——突厥帝國,該汗國從552年延續到744年,統治範圍從裏海、沿蒙古和中國北部邊境橫貫亞洲,幾乎一直延伸到太平洋。事實上,這個汗國僅僅是一個遊牧部落聯盟而已,其文明程度主要決定於汗國內部各部落的文明。
  • 他號稱是成吉思汗的繼承者,打敗了大半個亞洲,卻輸給了大明帝國
    在印度,德裡蘇丹國在圖格魯克王朝統治下達到全盛,版圖擴張至南印度,穩居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之位。中亞歷史上最有名的徵服者帖木兒。帖木兒出生於中亞的一個蒙古貴族家庭。當時,中亞歸西察合臺汗國。西察合臺汗國沒落後,中亞開始大亂。帖木兒抓住機會,趁機起兵。經過十多年的戰爭,帖木兒剿滅了西察合臺汗國境內的群雄,控制了整個西察合臺汗國。
  • 蒙古人建立的21個國家和五大汗國首都
    大皇后孛兒臺生子四人:長子朮赤,為欽察汗國諸汗之祖;次子察合臺,為察合臺汗國諸汗之祖;第三子窩闊臺,蒙古第二代大汗(元太宗);第四子拖雷,後人為元代和伊利汗國皇室。忽蘭皇后生一子闊列堅,後裔入元封河間王。1635年蒙古帝國被後金後金滅亡。 1234年,蒙古皇帝窩闊臺召開諸王大臣會議,決定繼承成吉思汗的事業,繼續西徵。
  • 法蘭克王國抵抗住維京人的秘訣:西傳的中國拋石機竟成取勝關鍵?
    ▲片治肯特出土拋石機壁畫▲片治肯特拋石機復原圖據記載,薩珊波斯帝國(Sassanid Empire,公元224年-651年)的第二任皇帝沙普爾一世(Shapur I)在公元256年遠徵宿敵羅馬帝國,侵入敘利亞、安納託利亞和亞美尼亞時,可能曾使用了以中國技術製造的拋石機,或許便是牽引式槓桿拋石機《Shadows in
  • 國王想娶唐朝公主,唐太宗要了四種動物作為彩禮,導致此國滅亡
    乙失夷男激動萬分,隨即遣使到唐朝入貢,同時登上可汗之位,宣布成立薛延陀汗國,建立王庭於鬱督軍山(今蒙古杭愛山)下。如日中天的東突厥被李世民滅了,然後他又把目光轉向了西部,又開始平定高昌、吐谷渾叛亂,而薛延陀汗國卻趁機強勢崛起,雄霸漠北,麾下足足有「勝兵二十萬」,成了唐帝國北面的一大軍事強國,無疑也成為帝國北疆潛在的一大邊患。對此,李世民當然不會視若無睹。如果不採取措施對其進行遏制,日後薛延陀必將成為唐帝國的一大勁敵。
  • 三線出擊,分化瓦解,說說那些年被隋文帝楊堅玩壞的突厥
    當時的突厥,已經分裂為東西突厥兩大汗國,(當然對於西突厥的正式立國時間,學界有不同的認識,比如吳玉貴先生在《西突厥新考》、《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研究》中就認為,西突厥汗國的正式成立時間,應該是大業七年,也就是西元611年。)突厥的可汗照例由阿史那家族擔任。西突厥的汗統,歷史上分為阿波系和室點密系兩支。其中,室點密系是首批開拓西域的突厥人,室點密可汗大約是突厥汗國開國可汗阿史那土門的弟弟。
  • 軍事反擊配合外交分化:淺析隋文帝執政時期對突厥的反制措施
    開皇二年(582年)四月,一支突厥騎兵侵入隋朝雞頭山,河北山一帶,「大將軍韓僧壽破突厥於雞頭山,上柱國李充 破突厥於河北山。」五月,沙缽略集突厥五大可汗(沙缽略,庵羅,達頭,阿波,貪汗)率四十萬大軍入侵長城,隨後又入侵蘭州,北邊自武威、天水、金城、弘化至上郡,所到之處,洗劫一空。雖然軍事上有所失利,但隋軍仍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
  • 此國如今仍有一百萬人自稱是中國人後裔,資源豐富,人民卻很窮
    在古代的時候,具有高度文明的中國憑藉其先進的科學技術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影響著世界許多國家前進與發展。現在的一個國家在歷史上就與中國有著密切的關係,如今該國資源非常豐富,可是卻非常貧窮,更為神奇的是該國至今仍有100萬人自稱為中國後裔。其中有何原因,下面一起來看。阿富汗位於中國西部。
  • 「大突厥主義」凸顯土耳其領土野心(圖)
    該帝國的建立者是一個從中亞西遷到小亞細亞的突厥部落。16世紀的奧斯曼帝國地跨歐亞非三大陸,地中海當時幾乎就是它的內陸湖。但「一戰」中奧斯曼戰敗,帝國也隨之崩解。到了1923年,在凱末爾將軍的領導下,現代土耳其共和國建立,定都安卡拉。  1924年,根據凱末爾的命令,土耳其建立了一所「突厥學研究院」,凱末爾親自為這個研究院挑選了院徽:天山腳下,一隻張開血盆大口的灰狼,手持一支火炬。
  • 影響人類歷史排行榜,中國8人上榜,中國榜單,成吉思汗未進第三
    倡導「以仁為本」,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寡人之於國也》。成功地統一了分裂數百年的中國,擊破突厥,被尊為「聖人可汗」;開創了科舉制度、五省六部制的選官制度,文化經濟空前繁榮;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是中國農耕文明的輝煌時期,被稱為「開皇盛世」。
  • 成吉思汗的三位直接繼承者
    1.成吉思汗兒子們的封地成吉思汗的四個兒子在他生前時每人就已經接受了一份兀魯思(一定數量的部落)和一塊「禹兒惕」,足以維持這些部落放牧的領地。隨之產生了『引主」,即一份與宮廷和奴僕們開支相應的稅收,其中包括在中國、突厥斯坦和伊朗的臣屬地區內定居民所上交的賦稅。這裡把牧民們的牧場,即突厥-蒙古大草原看成是唯一可分財產的看法是正確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