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突厥第二汗國」也稱為「後突厥汗國」,其創建者為阿史那骨咄祿,公元682年(唐永淳元年)他叛唐自立為抓跌利施可汗,突厥開國至此復興。至公元745年(唐天寶四年)回紇骨力裴羅擊殺白眉可汗,「突厥第二汗國」滅亡。「突厥第二汗國」是突厥汗國的繼續和發展,其繼承了突厥汗國的政治體制,在分封制基礎上也實行兩翼制。
後突厥汗國
一、骨咄祿時期兩翼制的建立
據《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五上《突厥傳上》載:
骨咄祿, 頓利族人也,..伏念敗,乃嘯亡散,保總材山,又治黑沙城,有眾五千,盜九姓高馬,稍強民膜大, 乃自立為可汗,以弟默啜為殺,咄悉匐為葉護。
而對於同一件事,《闕特勤碑》的記載如下:
吾父東奔西走,招集散亡,得眾七百人。既得七百市人,依吾祖先之法,組織曾亡國、失可汗、為奴為婢喪會突厥法制之民族,並從而鼓舞之。復整理突利施及達頭人,為立設及葉護。
根據碑文,韓儒林先生認為突利施和達頭「乃北突厥兩族,或兩行政區。東部曰突利施,西部日達頭。」耿世民先生認為二者「為突厥汗國時期的行政劃分,長期以來西方學者把他們當作部落或部族名稱對待,是錯誤的。」確實,這是因習慣而形成的兩個行政區的名稱。因為在突厥汗國時期,汗國西部是小可汗達頭的轄區,他與室點密父子相承,主管西方多年,並且他還一度稱步迦可汗,執掌全國,其後裔在西突厥汗國又為兩汗系統之一,所以後來習慣上便以其名字達頭來代稱西部,又稱右廂;東部因為一般以冠以「突利」的小可汗主之,如沙缽略可汗時的東部小可汗處羅候稱突利可汗,東突厥汗國頡利可汗時,主東部的小可汗什缽必稱突利可汗,因此,後來也在習慣上以突利施代稱東部,又稱左廂。
綜合二條史料記載,骨咄祿稱可汗後,就「依吾祖先之法」, 在統治上繼承了突厥汗國的體制,實行兩翼制,冊封弟默啜為設(殺),統領東部園(突利施、左廂),冊封另一弟咄悉匐為葉護,統轄西部(達頭、右廂)。二部之間的地區,以於都斤山為中心是咄祿的直轄區。同時還可以看出在骨咄祿時期,他放棄了突厥汗國時期的大小可汗制,以設和葉護代替了原來的二小可汗,就是設也不多置。這是他借鑑了過去的經驗和教訓,在唐朝中央集權制的影響下,加強汗權的表現。
骨咄祿時期兩翼制建立
二、默啜時期兩翼制的發展
公元691年(武則天天授二年)骨咄祿卒,弟默啜自立為可汗。默啜是以統突利施的設即位的。在其統治時期,兩翼制又有新發展。
據《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五上《突厥傳上》:
默啜負勝輕中國,有驕志,大抵兵與頡利時略等,地縱萬裡,諸蕃悉往聽命。復立咄悉匐為左察,骨咄祿子默矩為右察,皆統兵二萬;子匐俱為小可汗,位在兩光察之上, 典處木昆等十姓兵四萬,號拓西可汗。
《芯伽可汗碑》東面14、15行也載:
當吾叔可汗在位時,朕本人為達頭之設。[當朕暫]為特勤時,始終為吾叔可汗,遵奉天命。朕十四歲時,被立為達頭民族之設。
突厥騎兵
由於默吸東徵西討,國土廣大,為了便於統治管理,他把汗國分成四部分,自己坐鎮於都斤山,直轄附近地區為中部,同時冊封弟咄悉匐為左廂察(即左設)統東部(突利施),默矩(即默棘連一一-引者)為右廂察(右設),又稱「小殺」主西部,另封子匐俱為小可汗,主新徵服的西突厥十姓。右設即「達頭民族之設」,即「達頭設」。默矩被稱為「小殺」,大概是因歲數小,只有十四歲的緣故。
因葉護原為高於設的種官職,在突厥汗國時期擁有優先世選為大可汗者常冠此職,如處羅侯、雍虞閭。而默啜是以左設即位的,可能在其即位後,骨咄祿時的葉護咄悉匐被轉封為左設(察),葉護之職不再封授別人。所以終默啜之世,不見有葉護出現,反而出現了骨咄祿時期已廢置不用的小可汗。
默啜時總兵力是40萬人,除去左、右察(設)各統的2萬人,拓西可汗的4萬人,則默啜自己所統兵力竟達32萬人之多,在實力上遠遠超出東、西設和拓西可汗,這是他為保持自己地位穩固和穩定統治的需要。
左設(察)為東部地區(突利施、左廂)的最高軍政長官,所轄的部族有契丹、奚、看、鞋韝(黑羯和粟未鞋勒)、三十姓韃靼(即室韋)等,還包括部分高麗人,其東境已達今鴨綠江。可汗封授各部族長以不等稱號,繼續統領部眾,有的稱莫賀咄(或莫賀弗),如韃靼諸部;有的自稱可汗,如契丹遙輦氏部落聯盟首領雖附突厥,卻自稱可汗,擁有八部,各部落首領稱夷離堇。
右設(察)為西部地區(達頭、右廂)的最高軍政長官,所轄的部族有黠戛斯、回紇及鐵勒諸部等,西境達阿爾泰山和葉尼塞河流域。
東突厥與西突厥
對於新被徵服的西突厥地區,默啜封子匐俱為小可汗,號拓西可汗,統領西突厥的兩廂十姓部落,其範圍大致在今伊犁河、楚河流域和準噶爾盆地。
據《資治通鑑》記載:
「西突厥十姓,自垂拱(公元685- -688 年)以來為東突厥所侵掠,散亡略盡。」四此東突厥是指」突厥第二汗國」,則十姓被徵服大約是在記載此事的天授元年(公元690年),而此時骨咄祿尚在世,默啜為左設。
因此,西突厥被徵服的初期當屬葉護咄悉匐統轄範圍。默啜即位後,以默矩(即默棘連)為右設,咄悉匐轉封左設,把原屬右設統轄的十姓單獨劃歸其子匐俱掌管,冊封為小可汗,位在兩設之上。
這其中有兩方面的意圖:
一方面是削弱右設默矩的實力,以防其在未來的汗位繼承競爭中佔據優勢。
另一方面是培養匐俱將來繼承汗位,正像其號拓西可汗,是希望匐俱通過向西拓展領土,建立功勳,為將來即位奠定基礎。
這樣在默啜可汗時期突厥的兩翼制又有新發展,他不但恢復了突厥汗國的大小可汗制,而且使兩翼制的表現形態由原來的三部變成四部,小可汗只設一位,作為內定的汗位繼承人來培養,除大可汗直轄中部和小可汗統十姓外,其他二部由「設」來管理。
這樣一來在諸子弟中,既突出了小可汗的特殊地位,免去了諸可汗爭立之虞,又降低了設的地位,從名分上剝奪了他們與小可汗競爭大可汗位的合法性。這種分國為四部是原來左中右三部的發展,是統治範圍擴大後,適應實際需要和加強可汗直系子孫地位而進行的調整,既為客觀需要,也體現了最高統治者的個人意願。
突厥騎兵
三、默棘連和登利可汗時期的兩翼制
公元716年(唐開元四年)默吸可汗北徵拔野古,在回師途中,特勇輕放不為備,被拔野古殘眾殺死,其子小可汗匈俱即位。可惜,默吸生前的安排並未能改變傳統和實力的制約,骨咄祿子闕特勤殺匐俱,擁立兄默棘連(默矩)為可汗,號毗伽可汗。
據《資治通鑑》記載:
默啜之子小可汗立,骨咄祿之子闕特勒(亦作勤)行擊殺之,及默啜諸子、親信略盡;立其兄左賢王默棘步連, 是為毗伽可汗,國人謂之「小殺」。毗伽以國固讓書創闕特勒,闕特勒不受;乃以為左賢王,專典兵馬。
可《苾伽可汗碑》 中記載:
為突厥人故,朕夜不寐,晝不安,朕與吾弟闕特勤及兩設共同擎劃,辛苦幾死。
《闕特勤碑》中記載:
朕哀悼甚深。朕以為二設,朕弟,及諸侄,朕子,諸貴人及民眾,將號泣而至盲目也。
上引《資治通鑑》材料中有一個很令人費解的問題,就是默棘連 (默矩)在默啜子匐俱小可汗即位後, 已由原來的右廂設(察),轉封為左賢王。其即位後,闕特勤也因擁立之功,被冊封為左賢王,專掌兵馬。此左賢王肯定不是突厥的官職稱號,是中原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從匈奴借用來的。
若按匈奴時左、右賢王分主東西部的慣例,此左賢王當是主東方的左設,但是據《宓伽可汗碑》,默棘連即位後,也冊封了兩設,即左、右設,這樣闕特勤所任的左賢王肯定不是兩設之一。默棘連冊封闕特勤為左賢王,一方面是尊崇其有功於己,另一方面是把自己曾經任過的左賢王封授給他,欲百年之後傳位。中原的典籍大概就是從汗位繼承人的角度使用左賢王這稱號的,具體到突厭的官號如何稱呼,很難確指。林幹先生認為應作左廂設「或突利設」,可備一說。但左廂設或突利設在習慣上一般為主東方的設,即左設,這與上引《芯伽可汗碑》的記載相矛盾。因此,左賢王可能是有副王之意的葉護。
通過上述兩碑文的內容可以肯定,在必伽可汗時期,「突厥第二汗國」仍在實行兩翼制。可汗鎮守於都斤山,左設主東部,右設典西部。
必伽可汗
芯伽可汗之後,典籍中記載較多者為登利可汗,他是必伽可汗,突厥的稱號為芯伽骨咄祿可汗,登利可汗是唐朝冊封的稱號,在兄伊然可汗死後即位。
據《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五下《突厥下》記載:
可汗(指登利可汗一引者)幼,其母婆匐與小臣飫斯達幹亂,遂預政,諸部不協。登利從父分掌東西兵,號左右殺,士之精勁皆屬。可汗與母誘斬西殺,左殺懼,即攻登利可汗,殺之。
登利可汗時期的兩翼制與其父必伽可汗時一樣,為三部形態。由於登利可汗與母誘殺西殺(設),左殺(設)判闕特勤懼自己被殺,所以起兵攻殺了登利可汗。自此以後,突厥汗國陷人內亂,直至滅亡。綜觀突厥政權,應該說兩翼制度是貫徹始終的,而以左、右設領兵統治兩翼則只實行於」突厥第二汗國」的大部分時期。其餘時期,則表現為突厥汗國和西突厥汗國時期的二小可汗分領兩翼及東突厥汗國時期的可汗直轄一翼,子弟另掌一翼的形態。
參考資料:
【北宋】宋祁、歐陽修等:《新唐書》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
《闕特勤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