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廣東省地震局了解到,日本「3·11地震」為其歷史上最強地震,也是世界上第七大地震,而且大震統計數據表明,全球已進入地震活躍期。此次地震引發廣泛關注,為此記者除了專訪廣東省地震局專家之外,還專訪了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鄒和平與張珂。
日本歷史上震級最高
羊城晚報:3月11日日本發生的芮氏8.8級地震,是不是全球歷史上震級最高的地震?
省地震局專家:此次地震是日本歷史上最嚴重的地震,也是世界上排名第七的大地震。歷史上最高震級的地震是1960年5月21日發生於智利的芮氏9.5級地震,當時引發了海嘯及火山爆發,致5000人死亡,200萬人無家可歸。
羊城晚報:日本此次地震的特點是什麼?
張珂:這次地震有三個特點,一個是震級特別大,美國報該次地震震級為芮氏8.9級,屬於特大地震;二是震源非常淺,中國地震臺網說它的震源為20公裡;三是它是垂直運動,威力特別大,所以地震發生後即刻引發了海嘯。
羊城晚報:此次地震震級為什麼在不斷修正?
張珂:因為不同的臺站,受到的感應程度不太一樣,報告震級的數值會有誤差。日本離得最近,誤差反而最大。發生大地震,離得越近反而容易不準,因為地震強度過大,可能超出地震儀的反應範圍,導致它出現更大的偏差。大地震震級,不同的臺站給出的震級相差0.2、0.3,是很正常的。而且,全球最後也不一定能夠得出統一的震級定論。
受災建築物比較抗震
羊城晚報:日本歷史上地震情況怎麼樣?
鄒和平:日本是世界上最常發生地震的地區之一,20世紀以來就發生過多次芮氏7級以上的地震。因為日本處於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邊界交際處,板塊活動比較活躍,導致日本及其海域常有地震發生。
羊城晚報:日本此次地震哪些東西值得關注?
鄒和平:我從電視畫面上看,第一是發生這麼大的地震,但是他們的房子、橋梁等建築物雖有扭曲,倒塌的卻比較少,說明他們的建築物抗震強度比較強;第二是當地老百姓在地震後秩序比較好,他們的地震科學素養、心理素質都比較高。因為地震作為一種自然災害,目前科學上還不具備預報能力,但我們可以在防災上做出努力,此次地震再次說明日本的防震經驗值得借鑑。
地震活躍期已經來臨
羊城晚報:日本地震與中國雲南地震有沒有關係呢?
省地震局專家:雲南盈江地震跟日本地震沒有因果關係,二者一個是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碰撞引起的,一個是環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引起的。
張珂:不能說完全沒有關係,但關係不大。日本此次地震,跟紐西蘭地震一樣,都屬於太平洋板塊,由太平洋板塊往西運動所致;而雲南盈江則位於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俯衝帶東側,所處板塊不一樣,但也可能是不同板塊之間發生碰撞產生「碰碰車」式的連鎖反應,如太平洋板塊衝擊澳大利亞板塊,澳大利亞板塊衝擊印度板塊,印度板塊衝擊歐亞板塊。
羊城晚報:全球地震在增強嗎?
張珂:現在還不敢肯定全球地震是否有增強的趨勢。紐西蘭的地震屬於餘震,它的強度比不上主震,但因為餘震比較靠近市中心,帶來的傷害、損失反而更大。雲南盈江靠近騰衝地震帶,構造運動激烈,每年都會發生芮氏4級、芮氏5級的地震,但因為發生在國內,所以受關注度高。但是這不能成為判斷地震增強的依據,還需要做進一步的觀察。
鄒和平:需要更多的資料來證明。
羊城晚報:有人說最近全球處於地震活躍期?
省地震局專家:全球平均每年有18次芮氏7級以上地震、一到兩次芮氏8級地震、200多次芮氏6級地震,這是一種正常能量釋放。2004年以來,全球發生了多次芮氏8.5級以上的巨震。大震統計數據表明,全球已進入地震活躍期。
□羊城晚報記者 陳強 通訊員 何曉靈
(責任編輯:UN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