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示蹤粒子及膨脹流變學研究β-乳球蛋白聚集體的界面行為

2021-01-15 網易

  近年來,關於蛋白質聚集體形成條件和形成機制受到人們的關注。由於尺寸效應及表面結構的差異,蛋白聚集體的界面活性、黏彈性、乳化特性等可能優於天然蛋白質。另一方面,蛋白聚集體作為乳化劑在油-水界面形成的蛋白膜結構和流變學特性會影響脂肪消化特性。蛋白膜的交聯程度和黏彈性會影響小分子乳化劑如膽鹽對界面蛋白的取代,即當油-水界面形成了強烈交聯蛋白質膜時,小分子可能很難對其發生取代,從而影響脂肪的消化。但是目前對蛋白聚集體對脂肪消化的影響研究鮮有報導。

  對於蛋白膜結構和流變學特性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原子力顯微鏡、界面剪切流變學、界面膨脹流變學等。但由於界面蛋白吸附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形成的蛋白膜結構較弱且不均一,上述傳統研究方法或很難實現原位測量,或難以給出局部信息。而微流變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技術,可實現原位測量,並具有高敏感度。但到目前為止,利用界面微流變學系統研究不同蛋白聚集體界面行為的工作較少,並且聚集體對消化影響的研究更鮮見。

  

  湖北工業大學生物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菲利普斯膠體研究中心的葉晶、李靜和楊楠*等人主要利用示蹤粒子微流變學,結合膨脹流變學方法,研究不同質量分數的β-lg及其聚集體在中性pH值條件下的油-水界面吸附和被膽鹽小分子替代的行為,旨在通過對比納米顆粒聚集體(β-lg NP)和纖維狀聚集體(β-lg F)的界面吸附和替代過程,揭示蛋白聚集體的界面活性和抵抗膽鹽取代能力,進而闡明蛋白質聚集體對乳化和乳液脂肪消化可能產生的影響。

  1 蛋白聚集體形貌

  

  通過前期實驗對不同pH值下的熱處理蛋白質進行觀察,發現pH 5.8條件下得到的納米顆粒大小最為均一,且粒度較小,因此後期實驗均使用在pH 5.8下製得納米顆粒聚集體。圖1A1、B1分別為β-lg及β-lg NP凍幹後樣品復溶的TEM結果。結合水合粒徑分布圖(圖1A2、B2),可知β-lg為球狀,粒徑為(4.3±1.0)nm;而β-lg NP粒徑在(160±10)nm左右,且單分散性良好。在低pH值下,對蛋白分子進行熱處理,一般認為蛋白分子先水解為多肽,多肽再形成不同的次級結構(β-摺疊),這些次級結構通過分子間相互作用組裝形成纖維狀聚集體。所以可以通過控制pH值和溫度來製備纖維狀聚集體。圖1C1、D1為β-lg F凍幹前後TEM圖,利用Fiber App軟體對β-lg F凍幹前後的纖維長度統計結果如圖1C2、D2所示,凍幹前,纖維長度分布為1 400~2 500 nm;而凍幹後長度分布在100~700 nm之間,與凍幹前相比,纖維長度明顯減小。通過前期實驗對表面疏水性和表面電性測定,發現凍幹前後表面性質無明顯差異,因此為精確控制蛋白溶液濃度,本實驗中所用聚集體均為凍幹後樣品。

  2 蛋白聚集體的界面吸附

  2.1 示蹤粒子微流變學分析結果

  

  圖2為110 μg/mL的β-lg、β-lg NP、β-lg F在油-水界面吸附過程中示蹤粒子的MSD曲線。可以看出,隨著吸附時間的延長,各樣品MSD減小。對於不同流動行為,MSD與時間可以表示為冪指數關係,即<Δr2(t)>=4 Dτa,a為冪指數。在雙對數坐標中,MSD與時間關係曲線的斜率即為a。如果a等於1,即MSD隨時間線性變化,說明粒子在牛頓流體中運動,處於自由擴散;如果a<1,表明粒子在具有黏彈性的物質中運動,處於亞擴散狀態。當a趨近於0時,粒子被束縛在黏彈性較強的物質中,此時粒子的運動被嚴重限制,隨時間的延長,MSD幾乎是一個常數。本實驗計算了不同質量濃度的β-lg、β-lg NP、β-lg F在不同吸附時間時油-水界面上示蹤粒子MSD對時間的冪指數a(圖3)。

  

  由圖3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延長,對不同蛋白,a均減小,但不同形態蛋白降低快慢不同。如圖3A所示,25μg/mL下,對於β-lg界面,10 min時,a約為0.95左右,到50 min時,a約為0.75左右,示蹤粒子運動被一定程度的限制;但對β-lg F界面,10 min時,a約為0.85,與β-lg接近,但50 min時,a約為0,示蹤粒子運動被強烈限制;而對於β-lg NP界面,5 min時,a已經下降為0.56左右,30 min時a約為0。說明β-lg NP界面上示蹤粒子的運動在蛋白吸附的初期就被限制,界面很快形成。這些結果說明不同形態的蛋白聚集體向界面擴散的速度不同,聚集體吸附速度快於β-lg,且β-lg NP最快。110μg/mL和220μg/mL蛋白聚集體同樣顯示出類似規律(圖3B、C)。對於同一種蛋白,蛋白質量濃度越高,界面上示蹤粒子的a下降越快,運動被限制得越明顯,如β-lg在220μg/mL下,40 min時,a為0,說明粒子運動被完全限制。

  2.2 界面膨脹流變學分析結果

  

  圖4為不同質量濃度β-lg及聚集體β-lg NP和β-lg F向界面擴散過程中,界面壓(π)及界面膨脹模量(E)的變化。可以看出在所考察的3個質量濃度下,界面壓均隨時間延長快速增加,說明蛋白均向界面擴散。但不同質量濃度不同形態蛋白界面壓強和膨脹模量變化不同。

  

  圖5A、B分別為不同質量濃度的3種形態蛋白的平衡後界面壓及膨脹模量數值。從圖5A可以看出,對於同種蛋白,隨著質量濃度的增加,平衡後的界面壓均增大;對於在相同質量濃度下的不同蛋白,β-lg F的界面壓最大,其次是β-lg NP。從圖5B可以看出,隨著蛋白質量濃度的增加,界面蛋白膜的膨脹模量即黏彈性也隨之增加;在相同質量濃度下,β-lg F的界面膜黏彈性最大,其次是β-lg NP,而β-lg的模量最小。

  3 膽鹽對界面蛋白的取代

  3.1 示蹤粒子微流變學結果

  結果顯示,在每個質量濃度下,隨著膽鹽取代時間的延長,MSD及其斜率a均逐漸增加,說明示蹤粒子的運動限制逐漸緩解。對於同一種蛋白,隨著蛋白質量濃度的增加,MSD的斜率a變化減慢:如膽鹽取代25 μg/mL的β-lg達到55 min時,a接近1;而膽鹽取代110 μg/mLβ-lg達到60 min時,a約等於0.87;膽鹽取代220 μg/mLβ-lg達到65 min時,a僅約等於0.56。雖然膽鹽對25 μg/mLβ-lg NP進行取代後,MSD的斜率a隨著膽鹽取代時間延長而逐漸變大,但相比於β-lg的a小;而110 μg/mL及220 μg/mL下,a變化不明顯,在整個實驗觀察過程中均接近0,說明膽鹽取代過程慢,甚至被抑制。在25 μg/mL下,MSD的a隨取代時間延長而增大,最終斜率也為1,但是MSD較β-lg小一個量級。隨著蛋白質量濃度的增加,MSD的斜率a變化減慢,但最終斜率比β-lg的更小。

  由上述結果可以看出,蛋白聚集體形成的界面比β-lg更難被膽鹽取代,其中β-lg NP抗膽鹽取代能力最強。原因可能是膽鹽與蛋白及其聚集體在pH 7條件下都帶負電荷,其中β-lg NP電荷量最大。當膽鹽吸附至界面時,β-lg與β-lg NP蛋白分子之間存在較強的靜電相互斥力,這也有可能減緩膽鹽向界面吸附的速度。另外,球形顆粒狀物質在界面有較高的能壘,因此從界面脫附很困難,這也抑制了膽鹽的取代。

  3.2 界面膨脹流變學分析結果

  

  圖7為不同質量濃度的β-lg、β-lg NP、β-lg F被膽鹽取代後油-水界面壓(π)的增加量(Δπ)及界面膨脹模量的減少量(ΔE)。圖7A、B中,隨著蛋白質量濃度的增加,對不同蛋白界面均有Δπ降低,ΔE減小;對比β-lg、β-lg NP、β-lg F,發現相同質量濃度下β-lg NP的Δπ最大,ΔE最小,而β-lg的ΔE最大的是β-lg。說明在相同的膽鹽質量濃度下,隨著蛋白質量濃度的增加,膽鹽取代能力降低。綜上,β-lg NP抵抗膽鹽取代能力最強,其次是β-lg F,β-lg最弱。產生此結果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聚集體疏水性較強形成的界面膜強度較大,抵抗膽鹽取代能力較β-lg強。β-lg NP抵抗膽鹽取代能力最強是因為β-lg NP被取代需要更大的自由能(ΔG)。經計算,得到β-lg NP的ΔG大約為830 kJ,β-lg F的ΔG大約為658 kJ。

  4 不同聚集形態蛋白質乳液的消化動力學分析結果

  結果顯示,在模擬脂肪消化中,隨著消化時間的延長,3種蛋白質乳液的脂肪酸釋放率逐漸增大。在相同含油量條件下,β-lg聚集體乳液體系脂肪消化速率低於天然蛋白乳液,其中β-lg NP乳液的脂肪消化速率最低。在脂肪消化過程中,膽鹽與界面處蛋白質相結合,降低膽鹽活動能力,進而影響脂肪消化速率。所以可以看出,在相同含油量的條件下,抗膽鹽取代能力依次為β-lg NP>β-lg F>β-lg,與微流變實驗結果一致。同時通過對不同形態蛋白質穩定的乳液的穩定性分析(結果此處未展示),發現蛋白聚集體乳液的穩定性較天然蛋白更強,這與微流變測得的模量和界面流變學測得的模量大小趨勢也一致。

  結 論

  蛋白質動態吸附過程的瞬時信息捕捉存在一定困難,本實驗利用示蹤粒子微流變學觀察到3種形態蛋白質在油-水界面的實時微觀流變信息。結果發現:1)3種形態的蛋白質均可以向界面吸附,形成具有一定黏彈性的界面膜,且吸附成膜是一個動態過程;2)蛋白聚集體呈現出較強的界面活性,其在油-水界面吸附過程比β-lg快,β-lg NP吸附速度最快;3)蛋白聚集體形成的界面蛋白膜具有更強的黏彈性;4)β-lg NP抵抗膽鹽取代能力最強,其次是β-lg F,β-lg最弱。微觀流變學觀察到的結果與膨脹流變學以及體外消化結果一致,說明了蛋白質聚集體在界面活性以及控制油脂消化方面的優勢。

  本文《利用示蹤粒子及膨脹流變學研究β-乳球蛋白聚集體的界面行為》來源於《食品科學》2020年41卷17期35-44頁,作者:葉晶,李靜,張嶽梅,黃萍,王倩,高志明,楊楠,NISHINARI Katsuyoshi,方亞鵬。DOI:10.7506/spkx1002-6630-20190819-197。

  

  為進一步促進動物源食品科學的發展,帶動產業的技術創新,更好的保障人類身體健康和提高生活品質,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和中國食品雜誌社在成功召開「2019年動物源食品科學與人類健康國際研討會(寧波)」的基礎上,將與青海大學農牧學院2020年10月22-23日在西寧共同舉辦「2020年動物源食品科學與人類健康國際研討會」。研討會將就肉、水產、禽蛋、乳製品等動物源食品科學基礎研究、現代化加工技術,貯藏、保鮮及運輸,質量安全與檢測技術,營養及風味成分分析,副產物綜合利用,法律、法規及發展政策等方面的重大理論研究展開深入探討,交流和借鑑國外經驗,為廣大食品科研工作者和生產者提供新的思路,指明發展方向。

  在此,我們誠摯的邀請您出席本次國際研討會,共聚人脈、共享資源、共謀發展!

  由於受疫情影響,部分高校、科研單位及食品企業等人員參會受到限制,故此次會議還專門為廣大師生和科研工作者設置了線上會議視頻通道。現場參會和線上參會報名請掃描下面二維碼: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流變學原理
    簡單講,是研究「物質形變與流動的一門科學」,這個是教科書定義。說簡單些,顧名思義,流變就是研究「流動與變化」的學科。英文Rheology這個詞,是由希臘語短語「Everything flows」演變來的,也就是說「流變」這個詞在西方語言中意思就是「萬物皆流」。        人們說到佛法,往往覺得「深奧」,「不好懂」,又或者覺得這是「封建迷信」吧?
  • 2012年複雜流體流變學學術研討會將於7月22-24日在浙大召開
    為推動我國流變學理論與應用研究的發展,由浙江大學高分子複合材料研究所和上海交通大學流變學研究所共同主辦的「2012年複雜流體流變學學術研討會」即將於7月22-24日期間在浙江大學高分子大樓228報告廳召開。會議邀請了國內流變學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學術前沿報告和研討,並為企業提供技術成果介紹、儀器展示及操作和應用介紹平臺。
  • 研究揭示導致阿爾茨海默症發展的β-澱粉樣蛋白聚合體結構
    賓漢頓大學(Binghamton University)和科羅拉多丹佛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 Denver)的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首次繪製了一種導致阿爾茨海默症加速發展的侵略性蛋白質聚合體的分子結構。賓漢頓大學生物物理化學助理教授Wei Qiang說:"大約10%的老年痴呆症病例是由家族突變引起的。
  • 流變學技術-綠色化學技術
    門薩MensaChem-建築化學流變學研究物質是如何流動的,通常是液態的,也可以是「流變學也被用於使完工的建築在能源使用方面更加環保(Lucas et al., 2010)。相變材料(PCMs)的綠色技術發展為牆壁引入了灰漿,可以更好地保留建築內部的熱能。這種對潛熱儲存的強調使得建築能耗少,特別是在較冷的氣候下。流變學研究還發現,含有pcm的石灰砂漿甚至可以應用於改造期間的舊建築。在這種情況下,流變學對建築持續的可持續性難題作出了貢獻。
  • MFI專注蛋白聚集分析,助力藥物穩定性研究
    藥品加工步驟中,如純化,攪動,凍融,填充,凍幹,製劑成分,運輸壓力,都有可能將天然蛋白質轉化為聚集體。而蛋白質溶液在配製為藥物產品之前,通常以冷凍狀態保存很長一段時間,所以,因反覆凍融而產生的蛋白聚集體更應引起關注。
  • 研究人員採用新的方法來研究細胞攝取澱粉樣β的機制
    Millhauser的實驗室研究了朊蛋白的結構和功能,這是一種膜蛋白,發現於各種細胞類型的表面,包括大腦中的神經元。其他研究者先前的研究表明,正常的細胞朊蛋白與澱粉樣β蛋白簇結合,並參與攝取和神經毒性。
  • 科學家揭示蛋白聚集體選擇性自噬調控的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了蛋白聚集體通過選擇性自噬清除過程中新的調控因子,並揭示了其作用機制。 錯誤摺疊蛋白和蛋白聚集體的清除對於細胞穩態維持至關重要。蛋白聚集體可通過選擇性細胞自噬而被清除,此過程被稱為聚集體自噬(aggrephagy)。
  • PNAS:研究揭示β-澱粉樣蛋白聚集體結構,揭秘阿爾茲海默症發生發展...
    2019年8月16日訊 /生物谷BIOON /——賓漢頓大學(Binghamton University)和科羅拉多丹佛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 Denver)的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首次繪製了一種導致阿爾茨海默症加速發展的侵略性蛋白質聚合體的分子結構。
  •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乳鐵蛋白可緩解腦中風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奶產品質量與風險評估創新團隊研究發現乳鐵蛋白可顯著緩解因缺糖缺氧引發的腦中風,同時揭示了乳鐵蛋白發揮作用的分子機制
  • 楊俊等膜蛋白的結構研究或進展
    膜蛋白所處的磷脂膜/去垢劑環境對膜蛋白的結構和功能有重要的影響。膜蛋白結構測定手段如X-射線晶體學和液體NMR很難在磷脂雙分子膜的環境下研究膜蛋白的結構,所以目前在PDB裡的絕大部分膜蛋白結構是在去垢劑的環境下測定的。但是在去垢劑的環境下的膜蛋白的結構是不是在磷脂雙分子環境下的真實結構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
  • 最新技術:實現通過雷射散斑流變學,對組織力學進行光學成像!
    現在,雷射散斑流變學(LSR)提供了一種新的非接觸式光學方法。雷射散斑流變學使用一種與普通雷射指示器類似的廉價雷射器,將雷射照射到組織上: 哈佛醫學院皮膚病學副教授西曼蒂尼·納德卡尼(Seemantini Nadkarni)在威爾曼光醫學中心實驗室開發了雷射散斑流變學,雷射散斑圖案在傳達組織硬度方面的作用:在柔軟、柔順的標本中,光散射顆粒快速移動,導致散斑圖案以更快的速度波動。相比之下,在堅硬的標本中,密集的纖維網絡限制了這些運動,導致散斑斑點閃爍緩慢,通過測量散斑波動率,雷射散斑流變學能夠測量組織的複雜材料屬性。
  • 最新技術:實現通過雷射散斑流變學,對組織力學進行光學成像!
    現在,雷射散斑流變學(LSR)提供了一種新的非接觸式光學方法。雷射散斑流變學使用一種與普通雷射指示器類似的廉價雷射器,將雷射照射到組織上:並使用相機對樣品中光散射顆粒反射的斑點圖案進行成像。哈佛醫學院皮膚病學副教授西曼蒂尼·納德卡尼(Seemantini Nadkarni)在威爾曼光醫學中心實驗室開發了雷射散斑流變學,雷射散斑圖案在傳達組織硬度方面的作用:在柔軟、柔順的標本中,光散射顆粒快速移動,導致散斑圖案以更快的速度波動。相比之下,在堅硬的標本中,密集的纖維網絡限制了這些運動,導致散斑斑點閃爍緩慢,通過測量散斑波動率,雷射散斑流變學能夠測量組織的複雜材料屬性。
  • 金屬礦膏體流變學
    》全面闡述了金屬礦膏體流變學理論,具體包括金屬礦膏體流變學的提出與基礎、膏體流變測量、各個工藝環節中的膏體流變行為及其數值模擬等內容,建立了膏體流變學理論的體系架構,進而展望了膏體流變學未來發展趨勢。 《金屬礦膏體流變學》可供採礦工程的技術人員和科研人員、高等院校採礦專業的師生,以及其他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閱讀,也可作為採礦工程專業等相關學科研究生教材。
  • 哈佛大學醫學院:雷射散斑流變學用於組織力學的光學圖像研究
    而雷射散斑流變學(Laser speckle rheology ,簡寫為LSR)則是一種新的、非接觸的進行組織硬化測量的裝置。LSR使用非常價格低廉的雷射器,同我們常用的雷射筆類似,照射組織,同時利用相機拍攝來獲得樣品中光散射的圖像散斑圖。
  • 乳鐵蛋白作用再次被證實,含乳鐵蛋白的奶粉推薦給你!
    科學界關於乳鐵蛋白健康效應的研究再次獲得重要突破。在全球頂級的兒童營養與生長發育的跨學科交流平臺——國際兒童營養與生長大會上,科學家公布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嬰兒出生後第一年餵養添加乳鐵蛋白與乳脂球膜的嬰兒配方奶粉,與顯著改善的神經發育和免疫健康結局有關。
  • 乳鐵蛋白是什麼 乳鐵蛋白竟有這些作用
    很多家長喜歡給孩子補充一些有營養的東西,例如含有乳鐵蛋白的奶粉,那麼乳鐵蛋白是什麼呢?乳鐵蛋白有哪些作用呢?相信有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下面就讓我們來好好看一下有關乳鐵蛋白的情況。乳鐵蛋白是什麼乳鐵蛋白(lactoferrin,LF)是乳汁中一種重要的非血紅素鐵結合糖蛋白,中性粒細胞顆粒中具有殺菌活性的單體糖蛋白。
  • 遺傳發育所研究組聯合揭示蛋白聚集體選擇性自噬調控的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了蛋白聚集體通過選擇性自噬清除過程中新的調控因子,並揭示了其作用機制。   錯誤摺疊蛋白和蛋白聚集體的清除對於細胞穩態維持至關重要。蛋白聚集體可通過選擇性細胞自噬而被清除,此過程被稱為聚集體自噬(aggrephagy)。
  • 安琪紐特:中間多少行人淚,乳鐵蛋白智商稅?
    認為「沒交智商稅」一方,論據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官方認證,美國FDA將乳鐵蛋白認定為GRAS(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中國營養學會婦幼營養分會發布了《乳鐵蛋白嬰幼兒健康效應專家共識》,乳鐵蛋白是繼DHA之後又一個達成共識的、被認可功效的嬰幼兒營養素;二是,有明確的功效研究,從1991年開始已經在嬰幼兒腹瀉、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 利用乳鐵蛋白抗幽門螺旋桿菌浙江專家找到新路
    利用乳鐵蛋白抗幽門螺旋桿菌浙江專家找到新路 2018年10月09日 06:55:46來源:浙江在線浙江在線記者 陳寧 通訊員 應曉燕 浙江在線10月9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陳寧 通訊員 應曉燕)近日,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在利用牛乳鐵蛋白研發抗耐藥幽門螺旋桿菌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為根除耐藥性幽門螺旋桿菌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
  • Cell | 翻譯後修飾介導tau蛋白致病性的分子結構多樣性 ​
    目前存在兩個關鍵問題:為什麼錯誤摺疊的tau分子總是組裝成疾病特異性的聚集體?tau和非tau的哪種組分介導了這種病理性自我組裝?翻譯後修飾(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PTM)或是解釋tau病多樣性的原因之一,多種tau蛋白的PTM已經被鑑定,而且不同的tau病中檢測出不同的翻譯後修飾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