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醫學院:雷射散斑流變學用於組織力學的光學圖像研究

2021-01-10 江蘇雷射產業創新聯盟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大多數的疾病如: 癌症、動脈粥樣硬化以及神經組織退化、骨科疾病,其發生時均伴隨著組織僵硬化的發生。臨床醫學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依靠對有懷疑的區域進行人工觸診以確定是否發生了組織僵化來進行診斷。影像學檢查,如超聲、核磁共振成像(MRI)和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也可以有效的測量組織的硬化。而雷射散斑流變學(Laser speckle rheology ,簡寫為LSR)則是一種新的、非接觸的進行組織硬化測量的裝置。LSR使用非常價格低廉的雷射器,同我們常用的雷射筆類似,照射組織,同時利用相機拍攝來獲得樣品中光散射的圖像散斑圖。

圖1 雷射散斑流變學 示意圖

圖2 人體不同癌症的組織的(a)明場圖、(b)LSR圖和(c)SHG圖

這一論文來自哈佛大學醫學院皮膚病學副教授Seemantini Nadkarni,其所在的實驗室為著名的韋爾曼光醫學中心,利用LSR來獲取組織的硬化特徵。他說:在一個軟的、柔順試樣上,雷射散射的粒子快速的移動,導致散斑圖案以一個較快的速率發生波動。相反,對剛性的試樣,人體纖維組織相對緻密,從而會限制這些運動,這一雷射散射斑相對遲緩的閃爍特徵就為臨床診斷提供了依據。通過測量散射斑的波動頻率,LSR就可以用來測量組織中的複雜材料的性質,從而診斷是得了何種病症。

圖3 明場像(a)與LSR像的對比(bcd)

Nadkarni 和她的同事 Zeinab Hajjarian以開線獲取的方式在期刊《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 (JBO)》發表了關於 LSR的使用手冊的Peer-reviewed文章。為我們及時且視覺豐富的回顧了人體組織的變化機理,並將重點放在了LSR的人體組織診斷上。這一手冊討論了如何將LSR平臺從基礎研究應用到臨床診斷。這一文章是基於Nadkarni在第九屆國際生物光子學研究生暑期學校的報告上延伸出來的擴展論文。

圖4 FFT模擬結果和LSR散斑 結果對比圖

(a)3D結構的光學圖像,圖像的標尺 Scale bar = 20 μm ; (b) 基於散斑進行FFT模擬的結果; (c) 不同光學擴散設備擴散後得到的投影;(d)不同光譜及不同分析旋轉角度下得到的散斑圖;(e)不同參數下的散斑圖;(f)不同參數下的散斑圖

這一技術可以用來進行癌症的研究、血液凝結、血管、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研究與診斷。

1.Zeinab Hajjarian et al. Tutorial on laser speckle rheology: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and opportunities, 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 (2020). DOI: 10.1117/1.JBO.25.5.050801,Journal information: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 ,Provided by SPIE

2.DOI: 10.1039/C8NR00529J (Paper) Nanoscale, 2018, 10, 7095-7107,Laser inscription of pseudorandom structures for microphotonic diffuser applications

by Renae Keep, SPIE,Bright-field images, LSR maps, and SHG images of human tissue specimen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cancers. Credit: Figure 6 from DOI: 10.1117/1.JBO.25.5.050801 / SPIE

3.Laser Speckle Rheology for evaluating the viscoelastic properties of hydrogel scaffolds

Article (PDF Available)inScientific Reports 6:37949 · December 2016with168 Reads,DOI: 10.1038/srep37949

相關焦點

  • 最新技術:實現通過雷射散斑流變學,對組織力學進行光學成像!
    現在,雷射散斑流變學(LSR)提供了一種新的非接觸式光學方法。雷射散斑流變學使用一種與普通雷射指示器類似的廉價雷射器,將雷射照射到組織上: 哈佛醫學院皮膚病學副教授西曼蒂尼·納德卡尼(Seemantini Nadkarni)在威爾曼光醫學中心實驗室開發了雷射散斑流變學,雷射散斑圖案在傳達組織硬度方面的作用:在柔軟、柔順的標本中,光散射顆粒快速移動,導致散斑圖案以更快的速度波動。相比之下,在堅硬的標本中,密集的纖維網絡限制了這些運動,導致散斑斑點閃爍緩慢,通過測量散斑波動率,雷射散斑流變學能夠測量組織的複雜材料屬性。
  • 最新技術:實現通過雷射散斑流變學,對組織力學進行光學成像!
    現在,雷射散斑流變學(LSR)提供了一種新的非接觸式光學方法。哈佛醫學院皮膚病學副教授西曼蒂尼·納德卡尼(Seemantini Nadkarni)在威爾曼光醫學中心實驗室開發了雷射散斑流變學,雷射散斑圖案在傳達組織硬度方面的作用:在柔軟、柔順的標本中,光散射顆粒快速移動,導致散斑圖案以更快的速度波動。相比之下,在堅硬的標本中,密集的纖維網絡限制了這些運動,導致散斑斑點閃爍緩慢,通過測量散斑波動率,雷射散斑流變學能夠測量組織的複雜材料屬性。
  • 雷射投影散斑的原理、消除方法
    第1種方法是根據散斑形成過程解決,就是雷射電視屏幕散射光線相干產生散斑,所以可通過降低雷射的相干性來抑制散斑的產生,主要從雷射的波長、照射角度方面來降低雷射的時間相干性和空間相干性。第2種利用人眼特性,人眼對圖像的響應時間大約為24 ms,在響應時間內人眼接收到的圖像會進行疊加。這就是人眼的視覺殘留效應。
  • 流變學技術-綠色化學技術
    門薩MensaChem-建築化學流變學研究物質是如何流動的,通常是液態的,也可以是「讓混凝土更耐用,更持久——減少對建築的翻新甚至拆除和替換——是綠色技術專家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流變性被用於研究高效減水劑,它被添加到水泥中,以降低水泥屈服於應力地層的可能性,並在水泥凝固前保持粘度(Ferrari et al., 2011)。通過以這種方式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流變學有助於更持久的建築,因此在建築業使用更少的有限資源。
  • 光學記憶效應的本質及其應用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量子光學重點實驗室與加州理工學院教授汪立宏合作,揭示了光學記憶效應本質就是空間平移不變性,從微觀過程描述了不同散射成分對記憶效應的貢獻
  • 流變學原理
    簡單講,是研究「物質形變與流動的一門科學」,這個是教科書定義。說簡單些,顧名思義,流變就是研究「流動與變化」的學科。英文Rheology這個詞,是由希臘語短語「Everything flows」演變來的,也就是說「流變」這個詞在西方語言中意思就是「萬物皆流」。        人們說到佛法,往往覺得「深奧」,「不好懂」,又或者覺得這是「封建迷信」吧?
  • 2012年複雜流體流變學學術研討會將於7月22-24日在浙大召開
    為推動我國流變學理論與應用研究的發展,由浙江大學高分子複合材料研究所和上海交通大學流變學研究所共同主辦的「2012年複雜流體流變學學術研討會」即將於7月22-24日期間在浙江大學高分子大樓228報告廳召開。會議邀請了國內流變學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學術前沿報告和研討,並為企業提供技術成果介紹、儀器展示及操作和應用介紹平臺。
  • 雷射三角測量解決各種成像任務
    散斑是相干光子的幹涉效應,從光源到傳感器的距離略有不同。它們撞擊不平坦的表面,在到達成像器之前穿過透鏡孔徑,如果距離「累加」到整個波長,就會產生明亮的幹涉圖案,如果距離「累加」到整個波長,幹涉圖案就會變暗。這會產生散斑噪聲,並會影響雷射位置的提取。圖像傳感器上的雷射散斑大小與波長成正比,其他一切都不變。散斑的大小也大致與透鏡孔徑成正比f號碼。因此,更大的孔徑(更小fnumber)生成較小的斑點。
  • 昆士蘭大學Alan Rowan教授團隊利用流變研究仿生水凝膠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生物工程與納米技術研究所(AIBN)是一個綜合性的多學科研究機構,匯集了世界一流的研究人員和尖端技術,專注於轉化研究。AIBN總部設在昆士蘭大學布裡斯班聖露西亞校區,他們的工作由 「五大研究支柱」 支撐,包括幹細胞老化和再生工程、精密納米醫學、先進材料、農業納米技術和先進生物製造。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生物工程與納米技術研究所主任Alan Rowan教授Alan Rowan教授進行化學和生物學的交叉研究,在過程催化和功能自組裝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
  • 利用示蹤粒子及膨脹流變學研究β-乳球蛋白聚集體的界面行為
    但是目前對蛋白聚集體對脂肪消化的影響研究鮮有報導。  對於蛋白膜結構和流變學特性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原子力顯微鏡、界面剪切流變學、界面膨脹流變學等。但由於界面蛋白吸附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形成的蛋白膜結構較弱且不均一,上述傳統研究方法或很難實現原位測量,或難以給出局部信息。而微流變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技術,可實現原位測量,並具有高敏感度。
  • 他出身北大化學世家,是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當選美國三院院士
    謝曉亮抵達美國, 開始了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學習, 他選擇了從事超快雷射研究化學動力學的約翰·西蒙(John Simon)教授做自己的導師。20世紀80年代末冷戰結束,美國聯邦政府每年投入20億美元用於環境治理,並於1986年耗資2.5億美元在PNNL創建了環境分子科學實驗室,希望從基礎研究入手解決環境治理問題。1989年PNNL請來了耶魯大學教授史蒂夫·科森(Steve Colson),負責實驗化學物理項目,組建研究團隊。科森找到了約翰·西蒙,西蒙推薦了謝曉亮。
  • 哈佛大學研究人員研發出偏振光攝像頭 可用於自動駕駛汽車
    目前,能夠看到偏振光的攝像頭用於檢測材料應力,增強對比度以實現物體檢測,以及分析材料表面質量,如凹痕或劃痕。但是,與早期的彩色相機一樣,此類偏振光敏感攝像頭體積龐大,而且往往依賴於移動部件,成本高昂,嚴重限制了其應用範圍。
  • 飛鶴與哈佛大學醫學院BIDMC聯合成立飛鶴營養實驗室
    美國東部時間11月18日,飛鶴乳業聯手哈佛大學醫學院BIDMC醫學中心在美國波士頓成立
  • 雷射幹涉原理在振動測量中的應用
    2 .雷射幹涉測振方法分析        雷射幹涉測振主要的方法有:時間平均全息方法、雷射散斑幹涉技術、雷射都卜勒測振技術等。2.2 雷射散斑幹涉技術        雷射散斑幹涉是指被測物體表面的散射光產生的散斑與另一參考光相干涉,當物體表面發生變化時,如位移或變形等,幹涉條紋也發生變化。通過對這些幹涉條紋的處理,可以得到物體表面的振動情況。  散斑法光路簡單,不但可以非接觸測量,無損檢測,而且可以遙感測量。
  • 深度攝像頭實現人臉解鎖,「光貞智深」選擇採用紅外隨機散斑結構光
    後經業內人士拆解分析,了解到其採用的是紅外隨機散斑結構光成像技術。我近期接觸到一家致力於深度識別技術研發的公司——「光貞智深」,其研究的的核心技術就是利用 830nm/940nm 紅外隨機散斑結構光實現深度成像。目前團隊已經開發出兩種方案,一種是基於晶片的深度成像,一種是基於純軟體算法的深度成像。
  • 吳雲鵬——重慶大學——生物力學及生物流變學
    姓名: 吳雲鵬       性別: 男       出生年月: 1936-01 所在院校: 重慶大學
  • 美國哈佛大學科學家實現腦電波控制老鼠運動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展示了一種非常有趣的裝置,人們可以利用腦電波控制老鼠。  這個實驗是在哈佛大學醫學院進行的,為什麼哈佛醫學院設計這種能夠允許人類思維控制老鼠的實驗?根本目的是為了能夠利用這種原理使癱瘓的病人恢復運動機能,使截肢的人能夠更好地控制假肢。
  • 中國從事雷射、光學領域研究院士匯總【二】
    1952年畢業於大連大學工學院物理系。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1991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在光學設計方面,發展了象差理論和象質評價理論,形成了新的理論體系,完成了大批光學系統設計(如照相物鏡系統、平面光柵單色儀、長工作距反射顯微鏡、非球面特大視場目鏡、105#大型電影經緯儀物鏡等)在雷射科學技術方面,領導研製成中國第一臺雷射器,並在技術和原理上有所創新。70年代領導完成了高能量、高亮度釹玻璃雷射系統。
  • 可打造史無前例的微型化光學系統
    研究人員發現,單層二硫化鉬的厚度僅有0.7納米,光會在這一具有高折射率的晶體層中來回往復,而不被吸收。盧曰瑞表示,這一最新科研成果實現了在原子層面控制光的傳播,可用於打造史無前例的微型化光學系統。  脈衝雷射消融法改善全息透鏡的製備 來自英國伯明罕大學、哈佛醫學院以及韋爾曼光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研發出基於納秒雷射脈衝、能夠將光學結構列印在塗有吸光材料的透明基板的一步式快速全息記錄技術。
  • 充電:光學滑鼠和雷射滑鼠工作原理及區別
    1971年,(施樂公司)帕洛阿爾託研究中心與史丹福大學研究所籤署了一份使用協議,允許施樂公司使用該項滑鼠技術,自此,滑鼠技術開始逐步發展起來,他們在1972年推出世界上首款的機械滾輪滑鼠名為「Alto Mouse」,現今的機械滾輪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