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FI專注蛋白聚集分析,助力藥物穩定性研究

2020-11-30 儀器信息網

近日,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藥學院藥理學科學家,利用MFI,在權威雜誌Journal of ControlledReleaseIF7.901發表文章:Freezing-induced Protein Aggregation - Role of pH Shift and Potential Mitigation Strategies, J Control Release. 2020 Jul 10;323:591-599.  

--研究背景--

在設計用於腸胃外給藥的蛋白質藥物產品中,聚集體的產生,除了在外觀上引起不適之外,最重要的是它們具有細胞毒性作用,或是引起機體免疫原性應答。美國和歐洲藥典對腸胃外藥物產品中的不溶性聚集物有規定:對於小劑量的腸胃外藥物,通過光阻法測量的小顆粒(≥10μm)和大顆粒(≥25μm)的推薦藥典規範分別為≤6000/container≤600/container

因此,預防和減輕蛋白質聚集對於維持蛋白質藥物產品的安全性,功效和質量至關重要。藥品加工步驟中,如純化,攪動,凍融,填充,凍幹,製劑成分,運輸壓力,都有可能將天然蛋白質轉化為聚集體。而蛋白質溶液在配製為藥物產品之前,通常以冷凍狀態保存很長一段時間,所以,因反覆凍融而產生的蛋白聚集體更應引起關注。

蛋白質製劑如緩衝液可確保製劑的pH值在整個保質期內都保持在所需範圍內。但在低溫過程中,某些緩衝區的有效性可能會受到影響。例如,當冷凍含有磷酸二氫鈉和磷酸二鈉的水溶液(即磷酸鈉緩衝液)時,磷酸氫二鈉的選擇性結晶導致冷凍濃縮液的pH降低,從而引起蛋白聚集體的產生。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在不同緩衝溶液的凍融循環過程中,兩種模型蛋白質(牛血清白蛋白(BSA)和β-半乳糖苷酶(β-gal))聚集體的產生,以及這兩種蛋白對緩衝液pH值變化的影響。同時,評價了添加的非結晶溶質對pH值變化的影響,以及pH改變對蛋白質聚集行為的影響。

--研究結果--

使用MFI表徵冷凍和解凍後蛋白顆粒的形成

利用MFI檢測發現,無論何種緩衝液,BSA10mg/mL)在製備和立即分析時均顯示出較低的顆粒數。當這些溶液經受五個凍融循環時,在許多系統中顆粒數量都有小幅增加。但凍融循環在磷酸鈉緩衝液(100mM)中導致的顆粒計數增加顯著。加入纖維二糖(纖維二糖(一種還原糖)被用作模型非結晶溶質,一種冷凍保護劑)後,在磷酸鈉緩衝液(100mM)中導致的顆粒數有明顯緩解。

利用MFI檢測發現,β-gal10mg/mL)在水中凍融後的顆粒數(?100,000)急劇增加,表明該蛋白質對PH值的極端敏感性。同樣,β-gal在磷酸鈉緩衝液(100mM)中導致的顆粒計數增加顯著。加入纖維二糖後,在磷酸鈉緩衝液(100mM)中導致的顆粒數有明顯緩解。

低溫pH測定

PBS和磷酸鈉(100mM)冷卻後,發現pH值變化幅度相似。當磷酸鈉濃度為10mM時,冷卻時的pH值變化不明顯。而蛋白質的添加(10mg/mL)可以降低了PBS和磷酸鈉(10mM)中pH值變化的幅度。當磷酸鈉濃度很高(100mM)時,蛋白質的作用就不那麼明顯了,這表明,低蛋白濃度(10mg/mL)似乎不足以抑制緩衝鹽的結晶和隨之而來的pH偏移。

低溫XRD測定

研究結果發現,當將磷酸鈉緩衝溶液(10100mM)冷卻時,在-15°CNa2HPO4•12H2O結晶明顯(分別參見圖4B4C)。而BSA的添加,可以使Na2HPO4•12H2O的峰強度降低,特別是在較低的緩衝液濃度(10mM)下更為明顯。這與觀察到的BSA對緩衝溶液pH值變化幅度的影響密切相關。此外,纖維二糖的添加完全抑制了緩衝鹽的結晶(圖4D),以及冰峰的強度也受到了抑制。這些結果揭示了非結晶溶質在蛋白質製劑中的附加作用。通過抑制緩衝鹽的結晶和隨之而來的pH值變化,這些賦形劑可防止蛋白質不穩定性。

熱分析

結果顯示,當將BSA添加到PBS中時,在-54.4℃出現玻璃化轉變溫度(Tg′),隨後在-22.40.1℃出現兩個吸熱峰。玻璃化轉變溫度反映了冷凍濃縮物組成發生了改變。BSA僅對100mM緩衝液的熱行為有明顯影響,導致Tg』-47°C)和結晶溫度(-30°C)降低。同時,纖維二糖的添加有望改變冷凍濃縮物的成分,這在Tg』-34°C)中有所體現。

結論

磷酸鹽緩衝液被廣泛用於腸胃外蛋白質製劑中。但在冷凍過程中,磷酸氫二鈉(十二水合物)的選擇性結晶會降低冷凍濃縮液的pH值,從而導致蛋白質聚集。可以通過降低緩衝液濃度來減小pH偏移。同時,BSA和β-gal可以通過對緩衝液結晶的抑制,減少pH的變化,但其作用程度要取決於緩衝液濃度。其它非結晶性賦形劑(纖維二糖)的添加,可通過抑制緩衝鹽結晶,來提高蛋白質的穩定性。

相關焦點

  • 科興製藥專注重組蛋白藥物研發,業績高速增長
    47 來源: 小叮噹看娛樂 舉報   科興生物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科興製藥)主要從事重組蛋白藥物和微生態製劑的研發
  • 毛炳宇組研究揭示ALS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的新機制
    對ALS致病基因與致病機制的研究一直是本領域的研究熱點。自從第一個ALS致病基因SOD1報導以來,一共有近50個基因相繼被報導其突變/功能異常參與或者影響了ALS的發生和發展,其中包括TDP43、FUS、C9orf72、HNRNPA1、SQSTM1、VCP、OPTN、PFN、CHCHD2以及CHCHD10等。這些基因廣泛參與了細胞內蛋白質穩定性、RNA代謝及穩定性和細胞骨架動態變化等過程的調控。
  • Cedilla A輪融資5600萬美元 非常規研發蛋白降解藥物
    在蛋白降解藥物研發這一熱門領域,最近又現新貴。近日,Cedilla Therapeutics公司宣布獲得了由Third Rock 投資的5600萬美元的A輪融資,以開發他們針對癌症驅動蛋白質穩定性的新型小分子的目標。
  • 重組蛋白和單克隆抗體藥物研發及生產講座
    本次講座特邀主講嘉賓,Joachim K.Walter 博士是著名的生物製品行業的科學家和顧問,有26年 哺乳動物細胞培養的蛋白生產和研發經驗 ,擁有17年在德國的勃林格殷格製藥企業的工作經驗。演講就蛋白藥物市場及研發、單克隆抗體生產為主題,共同探討蛋白分離純化方法。
  • 重組戊型肝炎疫苗P179抗原蛋白顆粒及二聚體的穩定性分析
    摘要:目的  分析重組戊型肝炎疫苗P179抗原蛋白顆粒及二聚體在不同條件下的穩定性,為該抗原的純化工藝及原液儲存條件提供參考。方法  將重組戊型肝炎疫苗原液置不同溫度、不同p H、高鹽濃度、高鹽低p H條件下及低溫長期儲存後,通過透射電鏡觀察P179抗原蛋白顆粒狀態,SDS-PAGE分析二聚體含量。
  • 科興製藥今日登陸科創板 重組蛋白藥物領軍者聚焦生物藥藍海
    深耕重組蛋白藥物20餘年後,科興製藥終於打開了資本市場大門。作為國內最早涉足重組蛋白藥物的企業之一,公司專注於抗病毒、血液、腫瘤與免疫、退行性疾病等治療領域的藥物研發,多個拳頭產品實現商業化,且在細分領域處於行業領先地位。「藥物研發具有時間長、持續投資,風險高的特徵。怎樣獲得持續穩定的研發投入對製藥企業而言至關重要。
  • SARS蛋白水解酶研究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藥理三室沈旭研究員課題組與藥物發現與設計中心(DDDC)蔣華良研究員課題組合作,博士生胡天岑、張餘等人研究發現,雖然Ser139和Phe140是SARS蛋白水解酶(SARS 3CLpro)二聚界面的相鄰胺基酸,其突變可引起不同的酶的聚集狀態和活性
  • 蛋白降解療法新銳完成B輪融資 研發模式2.0能否實現突破?
    Cedilla公司致力於創新蛋白降解藥物的開發,通過靶向和癌症或他疾病相關的「不可成藥」蛋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傳統的藥物研發通過調控和疾病相關的蛋白質或酶的活性來治療疾病,然而據估算人體中僅有10%的蛋白能被小分子調控,10%能被生物大分子調控的蛋白在細胞表面,而高達80%的蛋白無法用現有藥物調控,被認為是「不可成藥」的。
  • 研究發現蛋白聚集效應或可改善腸道功能
    蛋白聚集也能執行重要功能  不過,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蛋白聚集會給生物體帶來正向作用,能夠調控細胞分裂、胚胎的早期發育、機體的固有免疫反應等過程。例如,具有朊病毒型蛋白「愛聚集」特點的蛋白,由於其穩定性和結構特點,可以被用來執行一些正常的甚至是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形成功能性結構、儲存、記憶、作為模板以及信息傳遞等。
  • 助力中國生物藥產業發展 蛋白藥物質量聯盟公益系列培訓在滬召開
    「聯盟」)由從事蛋白藥物行業的企業和學術研究機構等自願組成,是一個非營利性產品質量自律專業團體。聯盟聯合生物製藥企業與學術研究機構,通過相互促進、共同進步,以期提高我國蛋白藥物的質量水平,保障患者用藥安全,協助國家相關部門完善生物藥質量標準與監督保障體系,提高我國生物藥企業的競爭力。聯盟的共同發起人史晉海博士隨後介紹了聯盟的概況、工作職責、近期完成工作及工作計劃。
  • 昆明動物所毛炳宇組研究揭示ALS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的新機制
    圖示RNF220調控脊髓運動神經元TDP43蛋白穩定性及ALS的發生發展全球範圍內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每年新發ALS患者為每10萬人中1-2例,發病率和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增加,大約10%的ALS為家族遺傳性,其餘為散發性。對ALS致病基因與致病機制的研究一直是本領域的研究熱點。
  • Ebiomedicine: 研究揭示治療ALS的藥物前體
    2020年3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在最近一項研究中,來自利物浦和名古屋大學的研究人員表明,一種名為ebselen的基於硒的藥物分子以及其它在利物浦開發的新化合物可以改變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1)的許多毒性特徵,從而有助於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治療。該研究發表在《 EBioMedicine》雜誌上。
  • 新藥研究中穩定性指示的分析方法開發與驗證概要
    這種製劑能夠把藥物(原料藥)帶入到試驗動物中進行藥動學和毒理學研究。由於這些研究最終會用於支持人的劑量和安全性,因此對了解藥物的濃度、PK/PD、工藝雜質和降解雜質的安全性數據是很重要的。因此,業內人士已開展對能夠準確檢測和定量藥物活性成分、雜質、降解雜質的方法進行開發和驗證。這種方法往往能夠提供穩定性的趨勢性結果,因此稱為穩定性指示方法。
  • Pr公司利用蛋白晶片用於激酶分析研究
    Procognia(簡寫Pr)公司近日宣布,GlaxoSmithKline公司(GSK)將會利用他們的蛋白質晶片來分析用於藥物研發的激酶試劑盒。     根據這項協議,GSK公司將會使用Pr的蛋白質晶片技術和自己的激酶抑制劑來驗證是否能將這些晶片整合到激酶篩選過程中。
  • 研究設計出新冠刺突蛋白變體改良版:穩定性更高,表達量更大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研究團隊成功設計出一種新冠病毒關鍵蛋白——刺突蛋白變體的新版本。他們23日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研究報告稱,這種被稱為HexaPro的蛋白變體穩定性更高,表達量更大,有望推動新冠疫苗的開發和生產。
  • 帕金森病的希望:對α-突觸核蛋白聚集抑制劑的研究突破
    Jody Mason博士在美國JBC上發表文章,驗證了構建抗α-Syn聚集肽抑制劑的方法,而且為潛在的藥物候選分子提供了一種很有前途的肽序列。之前的研究已經證明,α-Syn的71-82區域負責整個140 mer蛋白的聚集。
  • Nature:蛋白協同進化研究新方法可用於藥物研發
    西班牙國家癌症研究中心(CNIO)Alfonso Valencia領導的研究團隊,發表了題為「Emerging methods in protein co-evolution」的綜述文章,概述了研究蛋白協同進化及相互作用的新方法,展望了這些方法在研發選擇性藥物中的應用。
  • 抗體偶聯藥物(ADC)的藥代動力學和生物分析
    與靶點結合的特異性、linker的穩定性、新型效應分子的應用等研究是研發ADC藥物成敗的關鍵,通過優化ADC的結構,提高其PK特性,可以更好的闡明劑量-效應關係,從而進行安全性和有效性評價。不同DAR值的ADC具有不同的PK特徵,DAR值會影響ADC在循環中的穩定性,DAR值越高穩定性越差(如圖7所示)。通常,DAR值大於4會導致較差的PK特性,隨著DAR值的增加,不但藥物的清除率隨之增加、半衰期逐漸降低,還會引起藥物聚集,可能產生較高的毒性,理想的DAR值為3-4。
  • 阿爾茨海默症在研藥物盤點:從抗β澱粉樣蛋白到基因療法
    阿爾茨海默氏症(AD)佔痴呆症的大部分,幾十年來,唯一可用的治療方法是試圖恢復大腦中神經遞質水平的藥物,但這類藥物只能對症治療,並且最多只有適度的效果。多年來,研究人員主要集中精力研究AD在大腦中可見的物理表現,即細胞外澱粉樣斑塊和最近的細胞內tau蛋白纏結。
  • 轉化醫學系列|人源化模式小鼠在腫瘤免疫藥物研究中的應用
    >人源化模式小鼠在腫瘤免疫藥物研究中的應用講座時間:7月25日下午14:00-15:00主講人:10/24/2019研究蛋白相互作用就是這麼簡單11/7/2019細胞成像分析前沿應用案例心得分享11/28/2019原來藥物研發還可以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