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到很多朋友感嘆,「身邊不是985就是211」,感覺自己壓力山大。更可怕的是,他們不僅學歷起點高,還可能比你勤奮。
有網友從普本考入雙一流大學研究生後,發現本校保研的同學都天天泡圖書館,她決心以後晚上11點之前,也都在圖書館學習。
還有我身邊的真實故事:我的兩個好朋友都在考研,其中有一個還是「二戰」。他們跟我聊天絕不會超過10分鐘,事情一說完,就說要去繼續學習了。他們的日程表是從早上8點到中午12點,下午1點到晚上10點都在學習。真的是讓我敬佩又汗顏。
上面的兩個例子,有沒有讓你感到一點恐慌?好像總感覺自己比身邊的人都差?可是另一方面,根據教育部和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擁有高等教育學歷的人口只佔總人口的8.86%,而擁有本科學歷的只佔4.43%。如果你是一個本科生,你就已經在學歷上超過了95%的人口。
但是為什麼你會感覺身邊優秀的人越來越多呢?
首先我要恭喜你,因為有這種感覺,說明你也變得越來越優秀了。老話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人的人際圈子,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是什麼樣的人。你身邊都是優秀的人,那你很大概率也是一個優秀的人;你身邊優秀的人變多了,說明你進入了一個更優秀的圈子,很快,你也會變得更優秀,除非你退出。
經濟學家帕累託提出了一種被廣泛應用於社會學及管理學的定律,叫做「二八定律」。他發現,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
而放在社會階層來講,世界上80%的財富或者說資源都掌握在20%的人手裡,剩下80%的人分著20%的資源。
為什麼會這樣呢?社會就這麼不公平嗎?不,社會是公平的,你與多少人相互聯繫著,就有著多少與社會聯繫著的一級連接點;你擔負著多少責任,社會就有多需要你。決定你優秀程度的,是你與社會的關係,是你「要往哪裡去」。
優秀的人為什麼那麼努力呢?
前面我們說到,優秀的人,往往更勤奮。他們會越來越優秀,與不勤奮的人差距越來越大。而在智能商業領域,有一種「黑洞效應」,是說大體量公司持續保持高增長,像黑洞一樣吸收著絕大部分的行業資源和用戶。現在有人認為,我們的社會上也有「黑洞效應」,真正掌握社會絕大多數資源的人,可能只有1%,而不是20%。
這就是為什麼,優秀的人,越來越優秀。他們與社會的聯繫更多,擁有更多資源,更懂得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優秀;而且努力已經成了一種習慣,畢竟不努力,很快就會掉出前1%。
想了解更多關於大學生的話題?關心大學生就業?想要獲取更多實用知識?歡迎關注我們的帳號——校園指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