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美國能源部(DOE)宣布資助2100萬美元支持太陽能光熱海水淡化技術研發項目,旨在加快太陽能光熱海水淡化技術的創新突破,降低光熱海水淡化的成本,其中低容量、高鹽度水(如石油和天然氣生產中的滷水)淡化處理成本降至1.5美元/每立方米,大容量、低鹽度的海水或者市政鹽水淡化處理成本降至0.5美元/立方米,從而加快該技術的商業化。
2019年11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水利部聯合發布《國家鼓勵的工業節水工藝、技術和裝備目錄(2019年)》中,提及「太陽能光熱低溫度多效海水淡化技術」。《目錄》指出:太陽能光熱低溫多效海水淡化技術集成聚焦集熱系統、全自動太陽能跟蹤驅動控制等技術生產高溫蒸汽,並利用真空條件下海水低溫沸騰蒸發的物力特性實現海水的多效蒸餾海水淡化。該技術配置高溫相變儲熱系統,緩衝太陽能光熱系統的熱輸出,可延長海水淡化系統工作時間,提高產水量和系統熱效率。系統適用於海島、沿海地區、中西部苦鹹水地區工業行業,目前推廣比例小於10%, 未來五年預計推廣比例達到15%,節水能力2200萬立方米/年。
據美通社消息,近日,沙特NEOM項目宣布將採用聚光太陽能(CSP)技術進行海水淡化,生產成本約為每立方米0.34美元(約合2.37元RMB/m³)。NEOM項目於2017年10月提出,是沙特「後石油時代」經濟來源多元化計劃的主要項目,位於沙烏地阿拉伯西北部,項目旨在打造一座佔地2.65萬平方公裡,橫跨沙特、約旦和埃及三國邊境的「全新高科技未來城市」NEOM,預計共投資5000億美元。
據介紹,NEOM已經與英國的Solar Water公司籤署了一項協議,在沙烏地阿拉伯西北部的NEOM建造首批「太陽能圓頂」海水淡化廠。首個「太陽能圓頂」工程將於2020年2月開工,預計2020年底完工。這個試點項目旨在徹底改變海水淡化過程,幫助解決世界上最緊迫的問題之一 —— 淡水的獲取。Solar Water在英國克蘭菲爾德大學(Cranfield University)開發的突破性方法首次大規模使用聚光太陽能(CSP)技術進行海水淡化。在這個過程中,海水被注入一個由玻璃和鋼鐵製成的水力「太陽能圓頂」,然後被加熱、蒸發,最終沉澱為淡水。由於白天全天產生的太陽能已經被存儲,「太陽能圓頂」海水淡化過程也可以在晚上進行,這一過程將減少淡水提取過程中產生的鹽水總量。通常情況下,鹽水中的高濃度鹽使處理更加困難、成本更高。由於沒有鹽水被排入大海,太陽能圓頂過程有助於防止對海洋生物造成任何傷害。
圖:太陽能海水淡化項目示意圖
除了製取成本,效率也是太陽能海水淡化的關注點。無獨有偶,近期,能源領域頂級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刊發了上海交通大學等學者(上海交通大學製冷與低溫工程研究所的王如竹教授和徐震原副教授等組成的ITEWA創新團隊與麻省理工學院Evelyn N. Wang教授和Lenan Zhang博士等合作)最新的超高效太陽能海水淡化研究成果《Ultra high-efficiency desalination via a thermally-localized multistage solar still》。
文中表示:在1000W/㎡太陽輻照下,通過採用商用和低成本材料搭建的實驗裝置,研究團隊創紀錄地實現了385%的太陽能蒸發效率和5.78L/(㎡·h)的海水淡化產水率。這比此前的效率記錄高約2倍,為實現超高效的被動式太陽能海水淡化提供了全新思路和理論框架。除此之外,該裝置可以通過毛細作用進行被動補水,同時通過鹽分在夜間的反向擴散實現被動排鹽,保證長效穩定的被動式工作。據研究人員介紹,該裝置在基礎設施有限但陽光和海水充足的地區具有較大的應用潛力。據估計,利用該技術可滿足一個家庭日常飲用水需求的裝置造價在100美元左右。
圖:中科院電工所2013年在海南建設完成的我國首套太陽能電水聯產實驗示範系統,該項目對太陽能中高溫集熱系統驅動的低溫多效海水淡化主要裝備和系統集成技術進行了研究。
據了解,全球每天有超過10億人無法獲得潔淨水,將完全可再生的能源資源——太陽能與輕鬆獲得的大量海水結合,利用太陽能海水淡化方法來生產低成本、可持續的淡水,為清潔水資源的生產提供了一條路徑。
點擊播放 GIF 0.2M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