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降低海水淡化成本的高招

2021-02-15 灌溉網

來源:新華網

以色列是一個水資源十分缺乏的國家,但臨海的地理環境為發展海水淡化產業提供了良好條件。目前,以色列有5家規模較大的海水淡化廠,年產淡水總量約佔全國可飲用水供應量的70%。多舉措有效控制海水淡化生產成本是以色列得以解決淡水資源嚴重短缺問題的重要原因。


五家海水淡化廠


以色列IDE技術公司是全球領先的水處理技術企業,它建設運營的阿什凱隆、哈代拉和索雷科3家海水淡化工廠日產淡水量分別為39.6萬立方米、52.5萬立方米和62.4萬立方米。


以2005年投產的阿什凱隆工廠為例,該廠生產的淡水出售給政府的價格約為每立方米0.6美元。IDE公司全球銷售總監羅尼·克萊恩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雖然無法透露海水淡化工廠的詳細生產成本,而且公司只能獲取合理的利潤,但是公司持續不斷進行技術研發創新和尋求有效降低成本的解決方案,以確保這3家海水淡化廠的生產成本基本控制在較低水平。



海水淡化廠的生產成本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電力成本,即海水淡化過程中所需要的能源。海水淡化需要高壓處理,屬於高耗能產業,所以電力成本構成了工廠的重要運營成本。二是融資成本,主要是指固定資產的投資,利率、消費價格指數(CPI)、匯率、設備折舊、土地價格等都是影響融資成本的因素。


希伯來大學環境經濟和管理系教授伊多·卡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據他們測算,目前以色列海水淡化工廠的生產成本基本保持在每立方米0.5至0.55美元的水平區間。一般,電力成本大約佔總成本的一半左右。


索雷科廠


因此,有效控制電力成本是以色列海水淡化總體生產成本較低的重要原因。比如,阿什凱隆和索雷科廠都有自己獨立的發電廠,可以實現電力自給,同時實現電水聯產,多餘電量還可賣給國家電力公司。同時,海水淡化廠充分利用峰谷電價差,即「削峰填谷」,降低電力成本。



其次,不斷研發創新、投入使用新的技術也是成本控制的重要因素。目前以色列主要採用反向滲透膜技術淡化海水,通過將海水加壓,經細密的分子薄膜過濾,將鹽類和其他雜質去掉。克萊恩表示,公司一直致力於降本增效的技術研發和創新,儘量優化每個環節的設備和降低每個環節成本。


索雷科廠:在垂直的壓力容器中安裝有滲透膜



比如,索雷科廠運用了突破性的16英寸(約合40.6釐米)膜垂直排列技術,便於減少佔地面積和用膜量,擴大產水量,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哈代拉廠採用的非化學預先處理技術,不僅減少對環境的影響,還可以使每立方米淡水生產成本減少0.05美元。


哈代拉廠


自行設計、全球採購也有助於控制生產成本。克萊恩說,IDE公司從歐洲、美國、中國、日本、韓國等採購海水淡化廠最合適的設備和元件,並按照公司的設計和技術路線來進行組合。



隨著海水淡化廠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升,勞動力成本也隨之同步下降。以索雷科廠為例,該廠目前只有40多名員工,在工廠滿負荷運行的晚上,一般只有2名員工上班,他們的主要任務是輪流對控制臺進行監控。


據介紹,鑑於海水淡化廠固定資產投資較大,且都要與政府籤署長期的採購協議,中標公司都會根據規劃和需求量預測儘可能建設規模較大的海水淡化廠,穩定運行多年,以實現規模效益,並保證穩定的淡水供應。


在以色列,海水淡化廠都與政府籤署25年左右的長期購買協議,工廠的生產能力設計與政府採購數量幾乎相當。在政府採購機制的保證下,即使工廠生產出多餘的水量,政府也會保證購買。如果政府需求量增加,政府還會以較高的價格購買增加部分的水量。這也成為以色列海水淡化廠長期穩定運行的動力和保障。



卡恩說,以色列不斷增加天然氣發電比例,這會帶來電價的下降,再加上海水淡化產能規模的不斷擴大,未來以色列的海水淡化生產成本可能有進一步下降的空間。

相關焦點

  • 納米尺度的發現可以降低海水淡化的成本
    些乾旱的中東國家已經依靠從海水中除去鹽來解決缺水的問題。許多其他國家在應對日益增長的人口和氣候變化時可能也不得不轉向考慮海水淡化。但這項技術實施起來仍然昂貴,且需要大量能源的消耗。今天最重要的海水淡化方法 -- 反滲透 -- 使用膜來阻止鹽和雜質。過濾膜可以去除水中的鹽分和其他化學物質,可用於海水淡化生產數億噸的清潔水服務於工業、農業、能源生產和飲用水行業。
  • 35張圖「揭密」海水淡化產業的現實與未來
    1)引入海外先進經驗,增強國內海水淡化技術實力。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下降和性能上升,是推動海水淡化經濟性的核心因素。依託先進技術、設計理念,以色列能做到人民幣3~4元的噸水成本。由於技術領先、設備耗材使用壽命長,以色列噸水電耗、項目維修費、膜更換費用等運維費用顯著低於國內項目。電水聯產,以色列顯著降低單位電價。
  • 以色列擬建世界最大反滲透海水淡化廠
    新華網耶路撒冷6月20日電(記者 黃恆袁震宇)以色列內閣20日舉行會議,討論在以北部城市海法附近建設一座世界最大的反滲透海水淡化廠。這座工廠名為索雷科海水淡化廠,規劃佔地面積30公頃,包括泵站、水庫、輸水管線和電力設施,設計年產淡水1.5億立方米。
  • 能耗是直接決定海水淡化成本高低的關鍵
    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是實現水資源利用的開源增量技術,可以增加淡水總量,且不受時空和氣候影響,水質好、價格漸趨合理,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飲用水和工業鍋爐補水等穩定供水。從海水中取得淡水的過程謂海水淡化。
  • 太陽能光熱海水淡化成本不斷下降
    2018年8月,美國能源部(DOE)宣布資助2100萬美元支持太陽能光熱海水淡化技術研發項目,旨在加快太陽能光熱海水淡化技術的創新突破,降低光熱海水淡化的成本,其中低容量、高鹽度水(如石油和天然氣生產中的滷水)淡化處理成本降至1.5美元/每立方米,大容量、低鹽度的海水或者市政鹽水淡化處理成本降至0.5美元/立方米,從而加快該技術的商業化
  • 中國科學家用石墨烯實現太陽能高效海水淡化,轉化率80%
    為此,朱嘉課題組提出一種新思路,它有兩大創新之處:一是利用石墨烯製成可摺疊而且輕便的薄膜,用來吸收太陽能蒸餾海水,大大增加了便攜性;二是讓石墨烯吸收體與海水分隔開,降低熱導損耗。 此外,由於在過去絕大部分工作中,吸收體與水直接接觸,造成能量通過水本身的導熱而耗散掉,所以需要光學聚焦、隔熱等手段維持熱平衡。
  • 與國際持平,山東海水淡化成本降至4.25元/噸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張阿鳳8月17日,記者從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山東作為北方嚴重缺水地區,人均水資源佔有率僅為315噸,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6,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是破解水資源短缺的一劑良方。
  • 海水淡化能否解濱海缺水城市之渴
    淡化海水是眾多沿海缺水地區的重要應對策略。截至2018年底,全球海水淡化規模達1.23億立方米/日,解決了3億多人的用水問題。沙烏地阿拉伯、以色列、新加坡等缺水國家均將海水淡化作為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的重要舉措。
  • 海水淡化為何步履蹣跚?
    其中,海水淡化的60%用於市政用水,解決了2億多人的用水問題;26%的淡化水用於工業,其餘為灌溉、旅遊、軍事用水等。  除首發地區中東外,美國、西班牙、法國、以色列、澳大利亞、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在大規模發展和應用海水淡化技術。阿爾及利亞、印度等亦不甘示弱。  其他國家的此番作為與愈發嚴峻的水資源形勢不無關係。
  • 海水淡化主要工藝及海水淡化發展現狀分析
    海水淡化(又稱海水脫鹽)是分離海水中鹽和水的過程。從海水中取出水,或除去海水中的鹽,都可以達到淡化目的。海水淡化的方法,基本上也分為這兩大類。其中得到大規模商業應用的是反滲透法、電滲析法和蒸餾法。
  • 海水淡化的國內外現狀
    早在400多年以前就有人提出海水淡化的問題,進入20世紀後,海水淡化技術隨著水資源危機的加劇得到了加速發展,70年代以來,更多的沿海國家由於水資源匱乏而加快了海水淡化的產業化
  • 海水淡化新技術的應用和展望
    在「2011水業高級技術論壇」上元水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安屹立總經理為大家介紹了海水淡化新技術的應用並對海水淡化應用前景做出了展望。海水淡化與傳統的依賴地表水方式相比具有可靠性、不受氣候乾旱影響;獨立性,與跨區域調水相比控制性較強等顯著特點。
  • 神華集團推進海水淡化產業化進程
    「引來海水釀甘露」,來自渤海灣的海水,由黃驊港的港池經由兩根直徑0.8米的取水管道,被送入淡化裝置進行淡化處理,每天可生產出3.25萬噸淡水。   從引進國內單臺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海水淡化設備,到完全自主設計、建造我國第一個萬噸級低溫多效海水淡化裝置,國華滄電把國內低溫多效海水淡化研究水平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 海水淡化設備的淡化流程大全
    海水含鹽量高、硬度高,對設備腐蝕性大,而且水溫季節性變化較大,使得海水淡化系統比常規的苦鹹水脫鹽系統要複雜得多,工程投資和能耗也高得多。因此,萊特萊德通過精心的工藝設計生產出的海水淡化設備,利用合理的設備配置來為您降低工程投資和能耗,從而降低單位制水成本,並確保系統穩定運行就顯得格外重要。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下海水淡化設備的淡化流程吧。1、海水預處理海水中存在大量微生物、細菌和藻類。
  • 海水淡化工程淡化水後處理分析
    逐漸降低鹽水濃度的技術方法,此方法雖然實用,但是不能有效滲析水中不帶電荷的矽粒子等物質,也不能去除海水中的有機物粒子,因而應用範圍較小。現階段,海水淡化工程無論採用蒸餾法還是反滲透法,所產淡化水均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則是礦物質含鹽量低,pH呈弱酸性。決定了淡化水的腐蝕性。而反滲透技術已經在海水淡化中,得到廣泛應用,其中反滲透膜的性能對於海水淡化的效果關係密切,反滲透膜的作用十分重要。
  • 他山之石|海水淡化技術開發和產業發展的國際經驗
    中東地區國家中,以色列不僅海水淡化水利用量大,70%的水來自海水淡化,而且不滿足於購買和進口海水淡化裝備和建廠,還重視海水淡化國家規劃和技術研發,在短短10年時間解決了中東地區最大的缺水問題,並且產生了全球知名的海水淡化公司(IDE)。以色列在2000年啟動海水淡化規劃,旨在解決該國長期存在的供水問題。
  • 海水淡化:無奈的選擇
    自2000年以來,全球海水淡化產量增長了三倍:全球有16000家工廠成立並運行,隨著技術的發展,工廠數量有望繼續增加。例如,卡爾斯巴德已經配備了最新技術的商用薄膜和先進的壓力恢復系統,但工廠的建設成本和運行成本仍高居不下。  事實上,海水淡化的成本十分高昂。根據實地情況,每英畝-英尺水(兩個美國五口之家的每年用水量)的售價在1000美元至2500美元之間。
  • 權威發布|山東海水淡化噸水成本已達4.25元 與國際水平基本持平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17日訊 近日,山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快發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的意見》(魯政辦字〔2020〕104號,以下簡稱《意見》)。今天下午,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意見》有關內容,並回答記者提問。
  • 青島水務集團百發海水淡化廠生產能耗降低19% 居全國領先水平
    半島網7月30日訊  記者從青島水務海淡科技公司獲悉,青島水務海淡科技百發海水淡化廠對原有設備設施進行節能技改,海水淡化生產噸水能耗由4.18降至3.40千瓦時/立方米,較設計標準能耗4.09千瓦時/立方米大幅降低,居全國領先水平。
  • 海水淡化本土化離我們有多遠?
    《規劃》中對技術升級的硬性約束成為亮點:首先是研製6項以上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海水淡化關鍵裝備,重點包括滲透膜、水壓泵的技術研發;其次是突破一批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使海水淡化能耗和制水成本在現有基礎上降低20%以上;最後是培育10家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水淡化核心部件和設備製造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