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生時代,西東學習文學的時候,涉獵了很多中外文學名著,背了很多書名。但真正打開閱讀的書,卻不多,其中就包括著名的《約翰·克利斯朵夫》。
《約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於1912年完成的一部長篇小說,1915年,羅曼·羅蘭憑藉此書獲諾貝爾文學獎。
在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致辭中,羅蘭說:「文學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各種不同類型人物時所具有的同情和對真理的熱愛 。」
2009年初,西東偶然發現了當時新出現的一個作家路內的小說《追隨她的旅程》。這本小說大概屬於青春小說,以三十歲的口吻回顧少年的生活。西東一下子被吸引了,把作者的另一本《少年巴比倫》一起網購了過來。
因為兩者具有一定的聯繫,主人公是同一個人,所以西東不記得是哪本書中的丁培根,一個可愛的老頭,建議主人公路小路,去讀《約翰·克裡斯朵夫》。他說,《約翰·克裡斯多夫》是真正勵志的,要學習約翰·克裡斯朵夫。於是,西東把《約翰·克裡斯多夫》列為必讀的書目。
可是,有一天,在書店找到《約翰·克裡斯朵夫》時,西東卻猶豫了。太厚了,一百多萬字,價格也挺高。於是西東買了一本便宜一些的《紅與黑》,那也是一本原本計劃要讀的書。
可是,《約翰·克裡斯多夫》仍然在心頭揮之不去。某一天,突然在網上發現了電子版,馬上下載到了手機裡。可是沒有馬上連續閱讀,因為這巨著太長了。西東似乎覺得看這本書是一件神聖的事情,需要特定的時間和心情才能進行。
不過,西東還是斷斷續續地翻了起來,特別是坐車的時候。親眼看著約翰·克裡斯多夫從一個幼童,成長為少年,然後戀愛,思考人生。
在旅途上,西東看著約翰·克裡斯朵夫的人生旅途。漸漸地,與他融為一體。看到了他的缺陷,也發現自己的弱點;看著他的進步,也回首發現了自己一步步的變化。
讀一本好書,就是跟書中的人物對話。
季節轉換,進入2009年的冬天,西東跟約翰·克裡斯多夫越發親密起來。西東決定,在2010年元旦之前,讀完這本書。
2009年12月31日,這一年的最後一天,西東讀到約翰·克裡斯朵夫已經有了革命思想,正在蓄勢進行實際的行動。這天上午,西東在火車上用手機繼續讀這書。因為快下車了,就停止閱讀,把手機放在外邊的兜裡,拉上拉鏈。走到車門的時候,突然發現拉鏈開了,一摸,手機沒了!
唉,手機被偷了。西東極其鬱悶。除了要花錢補手機卡、買手機之外,手機通訊錄、短消息、存儲卡上的文件,包括那本《約翰·克裡斯朵夫》,損失了就很難找回來了。
這天,西東嘆口氣,心裡說:「唉,克裡斯朵夫,再見了。」可是,生活還要繼續,儘管我還沒有讀完,克裡斯朵夫還是要繼續與命運抗爭的,美好的愛情與人生還在等待著他。於是,在這一年的最後一個夜晚,西東說:「新年好!約翰·克裡斯多夫!我們以後再見!」
轉眼間,十年時光匆匆而過,西東還是沒有讀完這部著名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我想,避免這種遺憾的最佳方式,還是買一本沉甸甸的紙質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