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有時候當我們看完一本書,心中感慨萬千,但是細想一下,又好似說不出個所以然,過了一段時間更是忘得只記得書名,以及當時讀書的感覺。
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還是沒有把一本書讀透,沒有把一本書刻在心裡。
就說我自己吧,這幾個月看的書不下10本書。剛合上書的那會,還能寫上幾篇讀後感,但是時間一久又忘得差不多了。
現在記得最清楚的就屬扎姆斯·斯科特·貝爾寫的《這樣寫出好故事》這本書。因為這本書我寫了聽書稿。
為了寫好聽書稿,一本書來來回回看了N遍。而且,每讀一遍就會發現先前沒有注意到的知識點,每讀一遍就會對書本的認知有所擴展。
最近這段時間,又在著手寫另外一本書的聽書稿。先前花7個小時,把書本從頭到尾通讀了一遍。有些感悟,但又不成體系。
看不透作者的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時,還有些煩惱。但轉念一想,這又是正常的。因為每部經典的書籍,基本上都是作者辛苦勞作多年的結晶,是作者人生智慧的凝練。而讀者只是花幾個小時看看字,有些道理沒有看明白也是正常的。
所謂事非經過不知難。有時候作者講的道理、講的方法,只有我們自己親身體驗一番,才能有更加深刻地理解。就像娜塔莉·戈德堡的《寫出我心》這本書裡講到的自由寫作。只有我們嚴格按照作者講的方法,自由寫作了一段時間,才能真正弄明白作者在講什麼。
看書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有些話作者並不會非常直白地講出來,而是會講得比較隱晦。這時,需要我們通讀整篇整本書,把一句話放到上下文的語境中去理解;甚至有可能還要看第二遍,才能弄清楚文字背後蘊藏的深意。
下面兩段話摘自娜塔莉·戈德堡《寫出我心》,你認為她想要表達什麼呢?
學習寫作並非一個線性過程,沒有什麼從A至B至C的邏輯方式可以讓人變成好作家。關於寫作,並沒有一個簡單明了的真理便足以解答所有的疑惑,世上有許多關於寫作的真理存在。練習寫作意味著全面探討自己的生命。有些技巧適用於某些時候,有些則適用於其他時候,每個片刻都不一樣,需以不一樣的方式因應才會奏效。凡事皆無一定的對錯。我們在課堂上用不同的技巧或方法,學生到頭來終於開竅,便會明白他們需要說什麼,以及需要如何說出來。不過,我可不會講:「好,到了第三堂課,等我們探討過這個和那個,你們就會寫得好了。」第一遍閱讀這兩段文字時,我的體會是:寫作技巧的運用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及教授寫作技巧要因材施教。
再讀一遍,才發現作者還想說,她的方法不會把一個沒有寫作天賦的人變成大文豪,可是她卻可以教導一種探索自己生命的一種方法。
就跟娜塔莉·戈德堡講教授寫作技巧要因材施教一樣,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讀懂一本書。
比如說,反覆讀,做讀書筆記,了解作者生平經歷,查看別人的解讀,製作有關思維導圖,寫有關聽書稿、書評、讀後感,向別人複述書本內容,等等。
讀透一本書的方法很多,關鍵是要投入時間。只要時間投入到位了,再難的書,也會有讀明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