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一本書沒有獲得感?不要緊,多投入一些時間就好了

2021-01-15 藍雲落月聊寫作

#讀書#

有時候當我們看完一本書,心中感慨萬千,但是細想一下,又好似說不出個所以然,過了一段時間更是忘得只記得書名,以及當時讀書的感覺。

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還是沒有把一本書讀透,沒有把一本書刻在心裡。

就說我自己吧,這幾個月看的書不下10本書。剛合上書的那會,還能寫上幾篇讀後感,但是時間一久又忘得差不多了。

現在記得最清楚的就屬扎姆斯·斯科特·貝爾寫的《這樣寫出好故事》這本書。因為這本書我寫了聽書稿。

為了寫好聽書稿,一本書來來回回看了N遍。而且,每讀一遍就會發現先前沒有注意到的知識點,每讀一遍就會對書本的認知有所擴展。

最近這段時間,又在著手寫另外一本書的聽書稿。先前花7個小時,把書本從頭到尾通讀了一遍。有些感悟,但又不成體系。

看不透作者的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時,還有些煩惱。但轉念一想,這又是正常的。因為每部經典的書籍,基本上都是作者辛苦勞作多年的結晶,是作者人生智慧的凝練。而讀者只是花幾個小時看看字,有些道理沒有看明白也是正常的。

所謂事非經過不知難。有時候作者講的道理、講的方法,只有我們自己親身體驗一番,才能有更加深刻地理解。就像娜塔莉·戈德堡的《寫出我心》這本書裡講到的自由寫作。只有我們嚴格按照作者講的方法,自由寫作了一段時間,才能真正弄明白作者在講什麼。

看書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有些話作者並不會非常直白地講出來,而是會講得比較隱晦。這時,需要我們通讀整篇整本書,把一句話放到上下文的語境中去理解;甚至有可能還要看第二遍,才能弄清楚文字背後蘊藏的深意。

下面兩段話摘自娜塔莉·戈德堡《寫出我心》,你認為她想要表達什麼呢?

學習寫作並非一個線性過程,沒有什麼從A至B至C的邏輯方式可以讓人變成好作家。關於寫作,並沒有一個簡單明了的真理便足以解答所有的疑惑,世上有許多關於寫作的真理存在。練習寫作意味著全面探討自己的生命。有些技巧適用於某些時候,有些則適用於其他時候,每個片刻都不一樣,需以不一樣的方式因應才會奏效。凡事皆無一定的對錯。我們在課堂上用不同的技巧或方法,學生到頭來終於開竅,便會明白他們需要說什麼,以及需要如何說出來。不過,我可不會講:「好,到了第三堂課,等我們探討過這個和那個,你們就會寫得好了。」第一遍閱讀這兩段文字時,我的體會是:寫作技巧的運用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及教授寫作技巧要因材施教。

再讀一遍,才發現作者還想說,她的方法不會把一個沒有寫作天賦的人變成大文豪,可是她卻可以教導一種探索自己生命的一種方法。

就跟娜塔莉·戈德堡講教授寫作技巧要因材施教一樣,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讀懂一本書。

比如說,反覆讀,做讀書筆記,了解作者生平經歷,查看別人的解讀,製作有關思維導圖,寫有關聽書稿、書評、讀後感,向別人複述書本內容,等等。

讀透一本書的方法很多,關鍵是要投入時間。只要時間投入到位了,再難的書,也會有讀明白的一天。

相關焦點

  • 3個步驟教你:用一小時讀完一本書的速讀方法!
    當我們閱讀完一本書之後,開始閱讀下一本書的時候,我們就會開始發現新的這書本裡有那麼一些內容和前面閱讀的那本書中是一樣的,或者換了一個說法。而隨著我們讀的越來越多,也就會發現新書中有越來越多的相同信息,遇到這些信息時就可以快速瀏覽過去,重點關注那些不同的信息。而對於這些不同的新東西,又因為我們有了大量的基礎知識,所以理解起來也變得很容易。慢慢的,我們的閱讀速度和理解的速度就變得越來越快了。
  • 《運營之光》——給我帶來多重影響的一本書
    3月,我偶然聽到有飯糰這個平臺,在這裡加入一個叫Yuki的飯糰,看到她推崇運用之光這本書,於是記下。那時正值工作發生些變化,對運營頗感興趣,而運營這個詞彙也正被熱炒。幾重影響下,我雖未看過這本書,倒是給一些朋友說,有一本書《運營之光》挺好,可以看看。話說,一句話語重複多次後,我意識到,我該買下這本書,於是在5月底,買下。
  • 《約翰·克裡斯朵夫》:我花了10年多,還沒有讀完
    但真正打開閱讀的書,卻不多,其中就包括著名的《約翰·克利斯朵夫》。《約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於1912年完成的一部長篇小說,1915年,羅曼·羅蘭憑藉此書獲諾貝爾文學獎。在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致辭中,羅蘭說:「文學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各種不同類型人物時所具有的同情和對真理的熱愛 。」
  • 2019年,我是如何輕鬆做到瘦10斤和讀完30本書的
    健康很重要,因為生病的時間金錢成本太高我負擔不起;事業很重要,上有6老,下有1小;不擅長社交,就不勉強自己參加一些沒有必要的社交了;過去陪伴家人的時間太少,要多花時間和家人一起;開車需要專注,佔用時間,就儘量地鐵公交出行;睡到自然醒,還不如早點醒來刷抖音有意思;和諧的人際關係很重要……這樣,我需要立的flag自然就出來了:以健康的方式生活(包括身心健康、人際關係健康)、在事業上有所突破
  • 牛頓極力推薦的一本書,稱之為至高無上的哲學,讀懂了就受益一生
    好書就應該推薦給好朋友或是跟自己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我們都有這個時候,讀完一本很喜歡的書,就很想推薦給好朋友讀一讀。有時候我們的好朋友也會推薦一些好書我們讀。可見好書的好處就是能讓大家收益,且能引起共鳴。
  • 2020年讀完的30本書
    與出國以來的前五年多(2014到2019)相比,今年的閱讀量相對增加不少。估計因為是第一次完全沒有任何業餘的翻譯事務。但即便如此,我感覺浪費的時間還是很多,可以用來讀書的時間應該更多一些,也許2021年可以至少把目標定為讀35本書吧。今年看的30本書,只要作者原文是英文寫的,我都儘量看原版,其中有些是多年以前看過譯文的,想要回顧。
  • 讀完這本書後,我有強烈的羞恥感
    《如何閱讀一本書》初版是1940年,本書的譯者之一郝明義說:讀完這本後好,讓他對閱讀及出版有了重新的認識。並且因為這本書,有一種強烈的羞恥感。作為一個出版人,在自己四十多歲時才知道這本書的存在,才去閱讀了這本書,簡直是無地自容。但也慶幸,有幸讀到這本書,這本書為譯者的多年讀書所遇到的思索和困惑作了印證和總結。也深深的影響了譯者的未來。
  • ...是如何通過一個月時間背了2100個單詞+讀完人生第一本英文原版...
    》的某個章節,突然感到右眼一陣刺痛,我去鏡子一看發現眼睛出現了大量的血絲,且伴隨著強烈的刺痛感,於是我就跑連忙跑社區醫院看了看,醫生說我是因為最近一段時間用眼過度,導致了毛細血管破裂使得眼睛有點發炎,讓我這兩三天不能再多看電腦,無奈之下,我只好暫時停止了閱讀計劃,兩天後眼睛血絲稍微退卻後重新開始閱讀眼看著勝利就在眼前
  • 上周讀了7本書,每本書都能幫你推開一扇新世界的門
    2019 年,我下了一個決心,希望自己每天至少讀一本書,每本書讀完,至少寫出兩三百字,來和大家分享一下讀完的感受。上周讀的7本書雖然主題不固定,可是都非常有趣,每本書都能幫你推開一扇新世界的門,每一本都強烈推薦給大家。
  • 專訪丨陳嘉映:還沒有讀完《存在與時間》,這也很正常
    陳嘉映:《存在與時間》譯成中文出版後,賣了總共有十萬本吧。上世紀80年代最火的時候,不少人硬是啃了下來。但就我所知,身邊很多朋友私下也說過,他們都沒有讀完。這很正常,這本書本來就難讀懂。我認為再也沒有一個外國哲學家可以在中國收穫這麼多學者的關注,當年不說半壁江山,全國起碼三分之一的哲學學者都在研究海德格的著作。其實如果要投票的話,海德格對於當代中國學者的影響力應該是排第一的。之後當然還有很多有影響力的學者也納入研究視野,福柯、阿甘本等等,但總的來說,從學術成就和影響力上講還是不如他。某種意義上說,大家都會認為海德格是源頭。
  • 2020年,我用62本書搭起職場躍遷的階梯
    01 和優秀的人在一起,閱讀也可以很輕鬆其實以前,我周圍的朋友很多都是除了專業書,基本是不看其他書的,所以2019年我讀了十幾本書,還可以很驕傲的跟朋友說今年讀了那麼多書。2020年我在微信公眾號總共發了38篇文章,簡書也堅持寫過一段時間,看著自己的思想一點點匯聚成文字,莫名有一種成就感,但是一個人堅持總會有一些懈怠期,中間也參加了幾個其他寫作學習營,但效果不是很好,於是準備在格格讀書營復訓了。悄悄告訴你,最近在格格的鼓勵和幫助下,我成功在土豆老師那領到了書評,實現了讀書自由。
  • 《讀懂一本書》,閱讀是一種深度體驗,而不是觀光打卡
    前段時間,我一直在尋找閱讀書籍的辦法。因為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從來沒有真正讀懂過一本書,在跟身邊的朋友交流後,才發現原來這個問題不止困擾著我一個人。我們渴求從書中學習到新的知識和技能,可是每當讀完一本書的時候,記憶中的內容總是零零散散,等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再去回憶,發現書中關鍵性的知識已經全部淡忘。這種無效的閱讀方式,讓讀書變成了一種無意義的學習方式。
  • 如何用一張思維導圖讀完一本書?
    如果單純只是想畫一本書的思維導圖,大家可以隨意發揮,只要開心就好。但是如果想靠思維導圖達到提高閱讀效率,並且提高記憶效果,則需要將費曼技巧融入其中。受費曼影響,為了簡單容易理解,霍金在整個《時間簡史》裡面,只提到了E=MC一個公式。下面是費曼技巧的實操——a.
  • 「四維蟲子、女人星球、生化奴隸」這本書,帶著好奇心看看就好
    2010年,一本書橫空問世,並在之後的時間內暢銷幾百萬冊。當時還是中學中二少女的白澤菌從同學哪裡聽說了這本書,馬上就借來看看了。晚自習刷完作業,就把這本書藏在正經書的下面,然後大肆的翻閱起來。那種一邊讀書一遍防著三個值班老師,心神不定的刺激感,現在還回味於心,果然,「得不到的都是好的」這句話還是有點道理的。
  • 如何處理我們的不確定感?
    由於疫情,我們原本確定好的、規劃好的事情,被突然打亂,掌控感在喪失,不確定感在增加。這種不確定感很容易促使我們產生各種負面情緒,焦慮、無力、恐慌……進而導致我們的行動力喪失。那麼,當不確定感來襲時,我們該怎麼辦呢? 1. 釐清界限,控制能控制的。放下對不確定事件的掌控,控制你能控制的事情。疫情何時能夠結束?
  • 上周讀了7本書,每一本讀完都感覺賺了
    2019 年,我下了一個決心,希望自己每天至少讀一本書,每本書讀完,至少寫出兩三百字,來和大家分享一下讀完的感受。上周正好是2019年上半年的最後一周,每天一本書堅持了半年,我讀了整整 181 本書,這個過程真的是既酸爽又快樂。很多朋友會問,你怎麼可能一天讀一本書,不用上班嗎?嗯,不用。
  • 喜歡以抬槓、反駁來獲得勝利的人,讀完富蘭克林的語錄,會很慚愧
    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槓精,有時候我們自己就是槓精,喜歡跟人抬槓。在沒有讀富蘭克林的語錄前,我們分析過,喜歡抬槓的人,都是喜歡找存在感,喜歡跟人提出相反的意見,去跟人家抬槓,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很多槓精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要把錯的說成對,把對的說成錯的。他們都喜歡那種通過抬槓把人打敗,讓人向他屈服。
  •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巧用讀書筆記,將書籍變成財富
    今天我們將學習怎樣將我們讀過的書變成我們的精神財富,建議閱讀《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第三、四、五章,一起來了解怎樣利用讀書筆記來讀書。1提到讀書筆記我們的心裡湧現的可能是準備一個精美的筆記本,然後大段的摘抄原文,對這些文字加一些圖片或者格式的修飾,拿出來都要閃光。在學生時代,這樣的讀書筆記抓眼球、出風頭,也的確有助於寫作文。
  • 每個人都能從這本書獲得一些東西
    假如,把量子物理的歷史和知識,畫成一本漫畫,把複雜的物理概念都用圖像描繪出來,理解起來會不會就容易多了?對於我而言,這本書是面向所有人的。蒂博·達穆爾告訴我,他讓他九歲的侄兒侄女讀了這本書,這些孩子也從中學到了一些東西。
  • 2017年買了100多本書,強烈推薦這10本!
    書中多是對中國古代經典小說和散文的心得,文中金句疊出,妙語橫生,語言也通俗風趣,喜歡文學的人很值得一讀。另外,還有兩本關於他為所購舊書包裝封面的書,書名叫做《書衣文錄》,書中有大量關於他在書衣上的題字,多為寥寥可數的心情記錄和流水帳式的隨筆,文學價值不高,或適合研究孫犁的學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