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3月19日訊在縉雲,有人養鴨,有人養蝦,可胡源鄉胡村村民胡順葉卻另闢蹊徑,養起了令人毛骨悚然的蜈蚣。這種多足的陸生節肢動物曾是金庸筆下陰森恐怖的「五毒」之一,可在胡順葉的手中卻搖身一變成了致富的寶貝。僅去年一年,胡順葉夫妻倆通過養殖蜈蚣,就成功賺到了近20萬元。
在一條通往東渡鎮兆岸村深處的公路旁,一些用明黃色塑料板圍起來的農田顯得與眾不同:光禿禿的土地上沒有農作物,只規律地鋪著一塊塊遮陽板。一塊立在田間的招牌道出了其中的門道:這裡就是傳說中的蜈蚣養殖場。
三十出頭的胡順葉是這個蜈蚣養殖場的女主人。記者見到胡順葉時,她正忙著把雞肉切成丁,給養殖的蜈蚣準備「晚餐」。在這個差不多1000平方米的農田裡,胡順葉養殖著大大小小20多萬條紅頭蜈蚣,其中成熟的蜈蚣種苗就有將近8萬條。
在養殖場裡,胡順葉戴上橡皮手套抓起一條紅頭黑身的蜈蚣說,這蜈蚣雖然有毒,卻是一味名貴中藥材,對於關節炎、小兒驚風、痙攣等都有治療作用。
「像這樣成熟的種蜈蚣我們能賣到15塊錢一條。」胡順葉介紹說,目前自己的養殖場以銷售蜈蚣種苗為主,產品主要銷往江西、磐安、麗水等地的中藥材市場。採訪中,記者了解到,蜈蚣的養殖成本較低,效益也不錯。
2008年,胡順葉夫婦以每條16元的價格從省外引進了5000條紅頭蜈蚣種苗,並租了一層樓房開始了養殖事業。
隨著養殖經驗的累積,胡順葉養殖的蜈蚣成活率漸漸高了,100多平方米的室內養殖場地開始住不下了。「一個是面積受到限制,另外一個,蜈蚣畢竟是野外的東西,讓它回歸野外的生活習性或許品質更好。」多方考慮,胡順葉想到了露天養殖。如今,搬到露天的養殖場,蜈蚣的成活率從室內的60%-70%,提高到了85%以上。
今年胡順葉的蜈蚣養殖已經進入第五個年頭。雖然歷經三年摸索,直到去年才開始賺錢,但她仍很看好蜈蚣的市場前景。談到未來的發展,她說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蜈蚣養殖中來。
「投入少,效益高,還不誤工。」胡順葉說,蜈蚣的特性是「少食少餐」,自己養殖的蜈蚣雖然數量龐大,但是每天只需在天黑前後餵食一次就夠了,而且基本可以在2個小時內搞定。所以養殖蜈蚣十分適合農村的待業人群。
「今後,我計劃發展更多的養殖戶從我這裡引種,成熟後我負責回收。之前和外地的一家醫藥公司也談過,對方表示,只要規模夠大、蜈蚣數量夠多,他們願意帶著機器到這邊來直接加工採購。」胡順葉說,「這樣一來不僅節省了人力物力,還降低了跑銷售、購置深加工儀器等經營成本,效益自然也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