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村民捉蜈蚣補家用 一晚最多賺兩千元(圖)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民警查看村民捉蜈蚣。 李琦 攝

  (安徽)滁州夏夜流行捉蜈蚣 一晚能抓2000多條

  收穫:一晚能抓2000多條 危險:經常被蛇咬和迷路

  入夏以來,每逢深夜,在(安徽)滁州西南邊的群山密林裡人們能夠看到一盞盞昏暗的燈光閃爍,草叢中、山岡上、湖泊邊……對於他們在做什麼,眾說紛紜。其實,他們是在捉蜈蚣,普通的村民一晚上捉個數百條蜈蚣是常事,有的村民甚至能捉2000多條,可以賣兩千多元。但是,「暴利」面前是有危險的,不少村民反映,在深山裡捉蜈蚣,被蛇咬和迷路是常有的事。

  神秘的「夜間林中燈」

  隨著天氣逐漸轉熱,夏季的陣雨也時常說來就來。近日,滁州交警三大隊的民警向記者反映,在滁州西南邊的群山密林裡,經常在夜裡出現神秘的「夜間林中燈」,村民們足穿長筒大膠靴,手拿一雙幾乎有普通筷子兩個長的大筷子,穿著雨衣,背著大桶,全副武裝後成群結隊地拿著手電筒在山上尋找著什麼,草叢中、山岡上、湖泊邊都有他們的身影。

  這樣的情況路過的人也不是第一次看見了,一到夏天幾乎每年都有這樣的情景發生。

  近日,通過滁州交警三大隊兩名民警近半個月的夜間巡邏,深入到這些神秘人之中訪問了十來位村民,才揭開了這「夜間林中燈」原來是村民們在捉蜈蚣。

  一晚最多能賺2000多元

  民警告訴金陵晚報記者,這些村民並不是每天晚上都出來「行動」的,每次都是在暴雨來臨之前出來。

  「我們抓的都是蜈蚣,俗稱紅頭大蜈蚣,每年都有藥販子到我們這裡來收購,他們給我們的收購價是每條至少一元,大的給我們1.5元一條,我們農村人白天幹農活,晚上出來抓蜈蚣補貼家用。」家住花山街道的曹大姐說,「一般晚上出來一趟,我能抓個幾十條。」

  山腳下的趙大哥說,村民們並不是天天出來,蜈蚣有它的特性,村民一般是暴雨來臨之前才成群結隊出動的。「這東西在我們山區裡實在是太多了,我們也沒聽說是保護動物,所以大家都來捉了。捉蜈蚣最好要在暴雨來臨之前,走進深山去抓,因為那時它們躁動不安,全部出動,正是捕捉的好時候呢!」一旁的秦老漢插話說,「你們也許不知道,這東西能賺不少錢呢,聽說前幾天我們鎮一對父子一晚上就捉了2000多條,可以賣2000多元呢,這在我們農村算是很高的收入了。」

  進山前要喝點酒壯膽

  當然,有利潤肯定也有風險。民警告訴記者,村民們進山捉蜈蚣,雖然能賺不少錢,但是遇上毒蛇和在山裡迷路是常有的事。

  原來,這些「捕蜈蚣者」足穿長筒大膠靴就是因為春夏蛇蟲多,怕被咬。一位村民說,他這幾年晚上都在大山裡面轉,被毒蛇咬了三次,幸好穿著膠鞋,不然早就沒命了;更有村民告訴記者,自己曾在夜間撞到過3米長的黃色大蛇。曹大姐提到數次自己不慎踩到毒蛇的經歷,也一臉驚恐。

  說起山裡夜間的危險,劉師傅則有自己的不同看法:「我每晚上進山前都要喝點酒壯膽,為啥?因為我最怕迷路。」

  儘管夜間山裡有很多危險,可這些村民也承認,他們還會捉下去。

  蜈蚣的藥效

  蜈蚣為常用藥材,性溫,味辛,有毒,具有息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之功能。主要用於小兒驚風、抽搐痙攣、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破傷風症、風溼頑痺、瘡瘍、瘰癧、毒蛇咬傷等。(通訊員 李琦 記者 林巧芬)

相關焦點

  • 千人捉蜈蚣 林場很頭疼
    可在南京六合的平山林場山腳下,卻有不少專捉蜈蚣賣錢的人。其中許多村民靠山吃山,被稱為捉蜈蚣「神手」,最多時一天能捉300多條。不過,很多村民為了經濟利益不顧自己的安危,這讓管理方犯了難。手法嫻熟每天能賺80元昨天,記者在六合區平山腳下看到,許多村民正拿著鐵鍬在山上的枯枝和碎石中刨蜈蚣。
  • 安徽六安蟬幼蟲成美食 村民抓一晚賺數百元
    最近在六安市蘇家埠灘上,居民晚上都打著手電筒捉一種叫做「知了猴」的蟲子。
  • 數百「蜈蚣神捕」出沒林場 最多一天能抓300條(圖)
    村民吳先生告訴記者,當地人捉蜈蚣已有十多年了,每天都有幾百名當地居民上山捉蜈蚣,每人少說也能抓上20多條,要是「抓捕神手」最多一天抓到過300條蜈蚣。據悉,如今蜈蚣的市場價比去年降了不少,每條蜈蚣能賣1.7元上下。當地居民每天捉蜈蚣的收入有近80元。知情居民稱,去年蜈蚣價格最高,每條漲到2元,有好多人上門來收購,有多少收多少,當場給現金。
  • 安徽蟬幼蟲成美食 村民捕抓一晚賺數百元
    居民晚上都打著手電筒捉一種叫做「知了猴」的蟲子。光滑寬大的膠紙粘住白楊樹一米高的部位,傍晚,「知了猴」出土後本能地往樹上爬去,爬到被膠紙粘住的地方,由於膠紙比較滑,再也爬不上去了,被圍堵的知了猴就這樣聚集在樹體的四周。
  • 村民樹林抓知了日賺千元 一晚上最多能抓100斤
    南昌晚報訊全媒體記者鄒鵬飛文/圖夏日來臨,知了的叫聲此起彼伏。知了身上的高蛋白,如今成了餐桌上的一道美味。近日,在進賢縣張公鎮紅山村裡,數十名村民持手電筒,背著網袋,連夜在樹林中穿梭尋找知了。
  • 金華村民抓蜈蚣熱:一條賣近2元 一晚抓百條
    這不光是方女士一家的情況,在她印象中,抓蜈蚣的熱潮,是從2012年開始的,每當天氣一轉暖,尤其是夏天,天黑之後,村民就湧向田邊,到處翻找蜈蚣。  今年特別誇張,微信朋友圈裡,每天都有人在曬自己抓蜈蚣的「戰果」。  說起來,抓蜈蚣的裝備挺簡單的:電瓶燈頂在腦袋上,手上拿個鐵夾,細心的村民,會穿上一雙雨鞋,天一黑,就可以出發去田裡「尋寶」了。
  • 重口味 安徽蟬幼蟲成美食 村民捕抓一晚賺數百元 馬鞍山吃貨們敢吃麼?
    對於夏天的記憶就是蟬叫的聲音很大,這種昆蟲不好捉,如果夏天少了蟬叫,那還叫夏天麼?但是現在蟬相比之前,真的少了很多,由於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許多鄉村不復存在,蟬無法覓食,自然消亡不少,而人類的舌尖一旦瞄上哪個物種,也是命運堪憂呀!最近在安徽省六安市蘇家埠灘上,數千棵白楊樹都被裹上膠紙。居民晚上都打著手電筒捉一種叫做「知了猴」的蟲子。
  • 15元一條的小蜈蚣成了縉雲一村民的賺錢法寶
    浙江在線03月19日訊在縉雲,有人養鴨,有人養蝦,可胡源鄉胡村村民胡順葉卻另闢蹊徑,養起了令人毛骨悚然的蜈蚣。這種多足的陸生節肢動物曾是金庸筆下陰森恐怖的「五毒」之一,可在胡順葉的手中卻搖身一變成了致富的寶貝。僅去年一年,胡順葉夫妻倆通過養殖蜈蚣,就成功賺到了近20萬元。
  • 蟬幼蟲「知了猴」成美食 村民瘋狂捕抓一晚賺數百元( 1 / 4 )
    中國網圖片庫 雨盛/攝2015年07月05日,安徽省六安市,村民劉大爺白天用光滑寬大的膠紙粘住白楊樹一米高的部位。最近在安徽省六安市蘇家埠灘上,數千棵白楊樹都被裹上膠紙。那裡的晚上出現了一道奇特風景,居住在那裡的居民都打著手電筒,穿梭在白楊樹林中,捉蟲子,這蟲子身價還高,這是什麼蟲子呢,原來是「知了猴」,「知了猴」是知了的幼蟲—蟬的蛹蟲,雖是美味佳餚,但價格不菲,在當地的村民眼裡,這黑黑的「知了猴」就是從土裡穿出的金疙瘩。
  • 安徽蟬幼蟲成美食 細說蟬蛹的營養價值
    原標題:安徽蟬幼蟲成美食 細說蟬蛹的營養價值   原標題:安徽村民捕抓蟬蛹當美食 蟬蛹的營養價值有哪些   夏天一到,知了不停的唱啊唱啊。但你知道嗎?這種惹人煩的生物居然是一種美食。安徽就有村民以專門捕抓蟬蛹為生,一個晚上可以賺到數百元。蟬蛹真的可以吃嗎?蟬蛹有什麼營養價值呢?
  • 洛陽一村莊現海量千足蟲 村民稱掃都掃不完(圖)
    昨日,家住洛陽市嵩縣庫區鄉牛寨村的村民楊先生撥打本報熱線稱,他們村子在嵩縣陸渾水庫邊,幾天前有很多像蜈蚣一樣的蟲子爬出來,爬到附近路上和村民家中,用蚊子藥殺滅也不行。「也不知道有毒沒有,村民都挺害怕!」楊先生說。【現場】大量「蜈蚣」到訪家中,正午時最多嵩縣庫區鄉牛寨村,緊鄰陸渾水庫。
  • 甘肅滅天牛一隻獎五毛 村民一天賺200元
    搶抓成蟲羽化出孔期這個人工捕殺成蟲的最佳時機,近期該縣在電視上發布有償捕蟲的緊急通知,實行捕殺一隻成蟲獎勵0.5元,極大地調動了群眾參與捕蟲的積極性。昨日,民勤縣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段站長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這一舉措實施後,效果明顯,經過當地5萬多人(次)的參與。截至目前,已在重點疫區設點集中收購成蟲16萬餘只,支付經費8萬餘元。
  • 月薪兩千元的環衛工每天省一元錢助人
    原標題:月薪兩千元的環衛工每天省一元錢助人 圖/記者謝長貴   本報長沙訊 穿著橙黃色工作服,黝黑的皮膚和憨厚的笑容,很難想像,每月工資2000元的長沙環衛工唐志強,曾多次參與各種公益活動,還會每天省下一元錢去幫助別人。近日,唐志強將積攢的十幾條新毛巾捐給了附近的敬老院。他說,自己是窮苦出身,看見需要幫助的,就想資助點。   唐志強住在天心區黑石鋪街道一平房內,是家裡唯一的勞力。
  • 海蜈蚣變身「軟黃金」
    本報訊 (記者 葉 暉 縣委報導組 林苗苗 通訊員 柯麗娜 陳誠) 三門縣浦壩港鎮的農戶通過人工養殖,將海蜈蚣搖身變成「軟黃金」,逐漸打開了新的致富門路。  海蜈蚣,是沙蠶的俗稱,它不僅營養價值高,可以做成美食,而且還有著「萬能魚餌」之稱,頗受日本及歐洲市場的歡迎。
  • 夏季夜晚,村民開始捉1種毒蟲,600元1斤,人工養殖卻是騙局
    導讀:夏季夜晚,村民開始捉1種毒蟲,600元1斤,人工養殖卻是騙局今天進入中伏之後的第四天。冷在三九,熱在中伏。全年之中最為炎熱的季節裡,毒蟲也開始活躍起來。在農村的夜晚,很多人又開始一年一度的「尋寶」季節,一個晚上運氣好的話,能夠賺到好幾百塊錢。
  • 南安碼頭一市民捉到一條20釐米長的蜈蚣(圖)
    「走在路上,突然眼前出現一條從來沒見過的大蜈蚣。」昨日,家住碼頭鎮的戴先生撥打新聞熱線0595-26531010反映,他在山美水庫捉了一條20釐米長的蜈蚣。  記者看到,這條大蜈蚣被裝在礦泉水瓶裡,用捲尺量了一下,發現其長度約20釐米、粗細接近成人小指、頭尾呈紅色、腹部黃色、背部黑褐色,有20對腳。
  • 老少村民齊上陣活捉「打屁蟲」 一斤要賣300元
    村民滿山找蟲子這種過去人見人厭的蟲子,如今已成絕佳食材——一斤最高賣300元,且供不應求。  「鮮蟲賣170元左右一斤,幹蟲要賣300元一斤,有多少要多少。」昨日,在凱裡市爐山鎮六個雞村公路邊,31歲的村民金小明一邊用釘耙在碎石堆中刨「打屁蟲」一邊說,早在一個多月前天氣轉涼時,附近村寨的村民便已開始到河邊或山上來捉蟲了。
  • [婁底]一清代石拱橋現最大的「蜈蚣」(圖)
    圖為,新化縣吉慶鎮的油溪村的清代石拱橋  圖為,石拱橋上雕刻著260年來最大的「蜈蚣」石欄中陽刻一條巨大的蜈蚣,大眼怒看青天。整個橋上半身均被藤荊纏繞,一年四季,青翠欲滴。  溪水咆哮流瀉,人站在橋上看橋下,是藤荊動還是古橋動?是水流動還是巖石動?一動一靜,古石橋更顯威武雄壯。  在村民的幫助下,記者仔細丈量了一下:橋上最大的一塊石頭:長為3.17米;高為95釐米;寬為61釐米。  石雕蜈蚣長為1.72米,寬為61釐米。
  • 台州三門縣打開新的致富門路 海蜈蚣變身「軟黃金」
    浙江在線10月28日訊(浙江日報記者 葉暉 縣委報導組 林苗苗 通訊員 柯麗娜 陳誠)三門縣浦壩港鎮的農戶通過人工養殖,將海蜈蚣搖身變成「軟黃金」,逐漸打開了新的致富門路。  海蜈蚣,是沙蠶的俗稱,它不僅營養價值高,可以做成美食,而且還有著「萬能魚餌」之稱,頗受日本及歐洲市場的歡迎。
  • 出手準 浴缸裡夾出一拃長蜈蚣
    昨天上午,家住江陰璜土包家村的包先生向現代快報報料說,村上一居民捉到一條大蜈蚣,「足足有一拃多長。」  在包先生的指點下,記者在該村村民倪先生家見到了那條被放在塑料飲料瓶中的大蜈蚣。橫在飲料瓶裡的這條蜈蚣,看上去比瓶子還長。為了看得真切,倪先生取來一個塑料盆,把蜈蚣放到了盆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