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記者從上海召開的第十四屆上海國際乳腺癌論壇新聞通氣會上獲悉,規範診治和精準治療如今已經成為有效提升全國各級醫療機構乳腺癌療效的關鍵。當天,一款基於《2019版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範》開發的輔助病例決策「小程序」正式發布。這款由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牽頭開發的小程序,能實現乳腺癌診治規範指南從「閱讀型」到「應用型」的轉型升級,用智能場景賦能乳腺癌診治規範在醫生臨床工作中的推廣和應用。
「復旦腫瘤」治療效果能否實現「全國同質化」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隨訪2008-2015年0期至III期乳腺癌出院患者20085例。統計數據顯示,0期-III期5年無病生存率為85.5%,乳腺癌原位癌5年總生存率高達97.9%,II期和III期患者5年平均生存率分別為75%和61%。
驕人療效背後是「復旦腫瘤」乳腺外科幾代人「接力棒」的傳遞。復旦腫瘤醫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介紹,未來5年,該院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還有望提高3%-5%。他說,醫療技術在不斷創新更迭,唯一不變的是團隊多年如一對乳腺癌診治規範的恪守,避免乳腺癌手術「一刀切」。2018年,醫院乳腺外科共完成5900多例乳腺癌手術,其中有12.3%的患者接受了乳房重建手術。
在臨床診治工作之餘,近些年,復旦腫瘤醫院乳腺癌團隊將自身積累的許多先進理念和治療循證做了充分總結和歸納,並在診治指南中貢獻了諸多「復旦腫瘤」的經驗和標準,期望依託指南的推廣,讓全國更多醫療單位的患者享有「復旦腫瘤」的療效。
康復隨訪首次寫入最新版臨床指南
一個喜人的數據是,上世紀90年代初,上海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為78%,而目前,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可手術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已接近90%。這就意味著,大部分早期患者通過規範治療可實現臨床治癒,另有一些需要輔助治療的患者也像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等慢病患者一樣,需長期隨訪、按需治療、帶瘤生存。雖然目前有30%-35%的患者術後會發生復發等情況,但大部分患者經過規範的綜合治療後,仍然能夠獲得長期生存。
「出院後多久隨訪一次」「飲食上有沒有忌口」「術後可以做哪些運動」……類似這樣的問題是許多康復期乳腺癌患者及家屬極為關心的。
「既往醫生在回答此類問題時,更多出於自己的工作經驗和相關文獻,不同醫院不同醫生的回答可能有差異。」邵志敏介紹,2019年診治指南修改過程中,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委會首次將「乳腺癌患者隨訪與康復共識」作為一個章節納入診治指南,這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這麼做有兩方面的考慮。首先,必須將康復隨訪置於和診斷治療同等重要的位置去重視和對待。其次,涉及上肢淋巴水腫預防治療、營養運動、居家護理、社會心理支持的行為和內容必須在臨床共識的基礎上,有效實現同質化和規範化。」邵志敏說。
據悉,指南明確術後兩年的患者一般每3個月隨訪一次;術後3-5年患者,每6個月隨訪一次;術後5年以上患者,每年隨訪1次,直至終身。同時,診治指南中指出,越來越多的循證醫學證據證明,乳腺癌患者診斷後的膳食營養狀況、體力活動情況及個人生活方式與其轉移復發、無病生存和死亡率相關。專家也建議,康復患者儘量從食物中攝取營養,同時加強體育鍛鍊,在治療結束後儘量使體重的BMI控制在18.5-23.9kg/m2,還應避免高強度劇烈運動。
智能場景賦能診治規範「落地」臨床
兩年更新一次的診治指南今年順應腫瘤精準治療的發展趨勢,對乳腺癌多基因精準檢測、早期乳腺癌的新輔助化療以及保乳手術的病理診斷都進行了明確和規範,診治指南在大會現場正式推出了「小程序」版本。
這款小程序是診治指南內容與微信小程序的首次「聯姻」,把既往紙質版指南「裝」進手機。「小程序」中收錄最新診治指南的完整版和精簡版,更重要的是這個小工具可用於輔助治療決策、外科指引、疾病分期等。
「小程序結合治療輔助決策系統,將有效輻射全國從事乳腺腫瘤診療的8000餘位醫生。通過這種簡易的方式,更利於乳腺癌規範化治療在臨床實際工作的應用和落地。」邵志敏看好這款小程序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