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協助醫患共同實現乳腺癌「慢病」管理

2020-12-04 中國青年報

10月18日,記者從上海召開的第十四屆上海國際乳腺癌論壇新聞通氣會上獲悉,規範診治和精準治療如今已經成為有效提升全國各級醫療機構乳腺癌療效的關鍵。當天,一款基於《2019版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範》開發的輔助病例決策「小程序」正式發布。這款由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牽頭開發的小程序,能實現乳腺癌診治規範指南從「閱讀型」到「應用型」的轉型升級,用智能場景賦能乳腺癌診治規範在醫生臨床工作中的推廣和應用。

「復旦腫瘤」治療效果能否實現「全國同質化」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隨訪2008-2015年0期至III期乳腺癌出院患者20085例。統計數據顯示,0期-III期5年無病生存率為85.5%,乳腺癌原位癌5年總生存率高達97.9%,II期和III期患者5年平均生存率分別為75%和61%。

驕人療效背後是「復旦腫瘤」乳腺外科幾代人「接力棒」的傳遞。復旦腫瘤醫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介紹,未來5年,該院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還有望提高3%-5%。他說,醫療技術在不斷創新更迭,唯一不變的是團隊多年如一對乳腺癌診治規範的恪守,避免乳腺癌手術「一刀切」。2018年,醫院乳腺外科共完成5900多例乳腺癌手術,其中有12.3%的患者接受了乳房重建手術。

在臨床診治工作之餘,近些年,復旦腫瘤醫院乳腺癌團隊將自身積累的許多先進理念和治療循證做了充分總結和歸納,並在診治指南中貢獻了諸多「復旦腫瘤」的經驗和標準,期望依託指南的推廣,讓全國更多醫療單位的患者享有「復旦腫瘤」的療效。

康復隨訪首次寫入最新版臨床指南

一個喜人的數據是,上世紀90年代初,上海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為78%,而目前,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可手術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已接近90%。這就意味著,大部分早期患者通過規範治療可實現臨床治癒,另有一些需要輔助治療的患者也像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等慢病患者一樣,需長期隨訪、按需治療、帶瘤生存。雖然目前有30%-35%的患者術後會發生復發等情況,但大部分患者經過規範的綜合治療後,仍然能夠獲得長期生存。

「出院後多久隨訪一次」「飲食上有沒有忌口」「術後可以做哪些運動」……類似這樣的問題是許多康復期乳腺癌患者及家屬極為關心的。

「既往醫生在回答此類問題時,更多出於自己的工作經驗和相關文獻,不同醫院不同醫生的回答可能有差異。」邵志敏介紹,2019年診治指南修改過程中,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委會首次將「乳腺癌患者隨訪與康復共識」作為一個章節納入診治指南,這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這麼做有兩方面的考慮。首先,必須將康復隨訪置於和診斷治療同等重要的位置去重視和對待。其次,涉及上肢淋巴水腫預防治療、營養運動、居家護理、社會心理支持的行為和內容必須在臨床共識的基礎上,有效實現同質化和規範化。」邵志敏說。

據悉,指南明確術後兩年的患者一般每3個月隨訪一次;術後3-5年患者,每6個月隨訪一次;術後5年以上患者,每年隨訪1次,直至終身。同時,診治指南中指出,越來越多的循證醫學證據證明,乳腺癌患者診斷後的膳食營養狀況、體力活動情況及個人生活方式與其轉移復發、無病生存和死亡率相關。專家也建議,康復患者儘量從食物中攝取營養,同時加強體育鍛鍊,在治療結束後儘量使體重的BMI控制在18.5-23.9kg/m2,還應避免高強度劇烈運動。

智能場景賦能診治規範「落地」臨床

兩年更新一次的診治指南今年順應腫瘤精準治療的發展趨勢,對乳腺癌多基因精準檢測、早期乳腺癌的新輔助化療以及保乳手術的病理診斷都進行了明確和規範,診治指南在大會現場正式推出了「小程序」版本。

這款小程序是診治指南內容與微信小程序的首次「聯姻」,把既往紙質版指南「裝」進手機。「小程序」中收錄最新診治指南的完整版和精簡版,更重要的是這個小工具可用於輔助治療決策、外科指引、疾病分期等。

「小程序結合治療輔助決策系統,將有效輻射全國從事乳腺腫瘤診療的8000餘位醫生。通過這種簡易的方式,更利於乳腺癌規範化治療在臨床實際工作的應用和落地。」邵志敏看好這款小程序的應用前景。

相關焦點

  • 乳腺癌進入「慢病管理」新階段,創新靶向藥物帕捷特納入國家醫保範圍
    活動旨在向廣大女性朋友宣傳:「科學防癌,關口前移」、「關注早篩,防患未然」、「科技助力、規範診治」、「積極心態,樂觀康復」等內容,提升公眾對乳腺癌核心知識的知曉率,普及科學防癌的理念,進而實現對癌症的有效防控,推動社會給予女性乳房更多關愛。
  • 趙建平:數位化慢病管理解患者就醫難題
    針對慢阻肺患者的規範化診療、科學化管理以及新療法的應用等問題,近日《醫師報》記者採訪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趙建平教授。趙建平教授數位化慢病管理是未來發展趨勢疫情期間,部分線下醫院的普通門診受影響導致關停,使大量慢阻肺患者陷入「無醫可就、無藥可用」的困境。
  • 以阿爾茲海默症為例:深度解析AI+慢病商業模式
    這是因為慢病是移動醫療主要病種,慢病管理是針對慢病病人的全程健康管理,貫穿於就醫全程(就醫全程包括預防、診斷、治療、康復),與其他環節相輔相成,移動醫療企業通過慢病管理可以構建針對個人的大數據,形成個性化的持續治療,是移動醫療中沉澱流量的重要手段。
  • 人工智慧助力心血管慢病防控
    近日舉行的上海國際健康世博會上,由上海市健康產業發展促進協會主辦的「第三屆慢病管理和智能康復高峰論壇」和「衰老、心臟健康與 AI 智能」互動體驗現場傳出消息: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心血管慢病防控帶來更高更多要求。專家認為,面對心血管慢病持續增長的態勢,利用人工智慧實現心血管慢病管理和預防,將有效彌補現有醫療資源的不均衡。
  • 推動診療均質化 河南省乳腺癌診療質控建設啟動會召開
    國家癌症中心領導、河南省衛健委領導、國內乳腺癌領域知名專家、河南省乳腺癌領域相關代表等共同出席線上、線下會議,共同探討如何進一步保障河南省內各區域乳腺癌的診療質量管理,強化基層診療能力,切實保障省內乳腺癌患者獲得更加規範、有效的診療。
  • 包醫一附院與團結社區醫院舉辦大醫普愛高血壓慢病義診活動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是高血壓管理的「主戰場」,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我國未來心腦血管疾病發展趨勢。為深入基層群眾普及高血壓慢病管理健康知識,提供專業、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由包醫一附院心內科專家與醫護人員聯合團結社區醫院主辦,國藥器械有限公司協辦的大醫普愛高血壓慢病義診活動於11月3日在團結社區醫院一樓大廳舉辦。本次義診活動覆蓋團結社區及周邊高血壓患者、慢病患者及普通群眾。
  • 新華集團捐贈共建粵港慢病管理網絡 蔡冠深鍾南山出席儀式
    當日,香港新華集團還聯合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共同發起了「構建廣東省慢病管理網絡暨醫用紅外臨床熱像設備捐贈儀式」,集團將與廣東省鍾南山醫學基金會,共同向陽江市捐贈價值480萬的醫用紅外熱像設備一批,用於陽江市人民的健康普查及大病篩查預警。據悉這是首批捐贈項目,選擇在陽江。蔡冠深透露,未來會將重點放在粵港澳大灣區,其中,廣州將是首選。
  • 河南省慢病健康管理實驗室獲批,花落華中阜外
    央廣網鄭州11月18日消息(記者 胡曉輝)近日,由河南省科技廳下發文件《關於同意建設河南省儲能材料與過程重點實驗室等河南省省級重點實驗室的通知》顯示,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正式獲批建設「河南省慢病健康管理實驗室」。此前,全國尚無慢病健康管理省、部級重點實驗室。
  • 英國48萬人研究,揭秘慢病患者「續命」真相
    九成人都死於慢病?不是危言聳聽,來自國家衛生計生委的數據表明:慢性病導致的死亡人數已佔到全國總死亡人數的86.6%。嗚呼,慢病猛如虎!它們離你並不遙遠,心腦血管病、高血壓、糖尿病、肝硬化、癌症……相信你都不陌生,它們都是慢性病的一員。如何延長慢病患者的壽命?科學家們正為此絞盡腦汁。
  • 慢病管理過程時間長,心電數據採集難題?這家企業來解決
    心血管病一直被稱為疾病領域的「頭號殺手」,根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6》的數據顯示,心血管病死亡佔城鄉居民總死亡原因的首位,根據推算,心血管病現患病人數約2.9億,正處在慢性病快速增長和高發時期,未來10年,心血管治療領域的發展潛力巨大。
  • 血液惡性腫瘤進入慢病管理...
    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黃曉軍教授創新使血液惡性腫瘤進入慢病管理時代白血病治療的創新發展,也使白血病進入了一個慢病管理的時代。那麼,在這麼一個精準、慢病管理治療的時代裡,中國科學家做出了哪些貢獻呢?論壇上,黃曉軍教授為現場觀眾講述了「上海方案」與「北京方案」的故事。
  • 由淺入深,智雲健康駛入 5 億慢病患者的海洋
    智雲健康成立於 2014 年 12 月,是中國領先的一站式慢病管理和智慧醫療平臺。應國家關於慢病防治相關工作的指導方針,智雲健康從醫院、患者、藥店、保險等多個層面打造多款不同的慢病防治智能化產品,形成了「醫、患、藥、保」一體化聯動的業務體系。
  • 編輯刪除早期HER-2陽性乳腺癌:曲妥珠單抗宜快不宜慢?
    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成為乳腺癌治療中的一個重要的靶點,HER2陽性乳腺癌患者與HER2陰性患者相比往往預後不良,抗HER2靶向治療徹底改變了HER2陽性乳腺癌患者的命運,HER2陽性乳腺癌患者的預後有了明顯改善。但是關於化療和手術前後(新)輔助曲妥珠單抗的最佳開始使用時機尚不明確。
  • 中醫治慢病,真優勢還是假概念?
    面對艱巨的慢病防治任務,政府高度重視發展中醫藥,堅持「中西醫並重」,將中醫藥納入「大健康」戰略之中,使其成為慢病時代的「中國方案」。近年來,中醫治慢病備受關注,但也頗受爭議,口碑兩極分化嚴重,支持者往往以身說法、推崇備至,反對者則認為中醫沒有標準化,但凡西醫治不了的,人們才會病急亂投醫,求諸中醫進行治療。
  • 2018上半年的30款創新醫療產品:「慢病」更需高科技
    糖尿病管理等慢病成為許多數字醫療公司的重點研發領域。美國的大型醫療設備公司,如美敦力(Medtronic)和德康醫療(DexCom)等,都將越來越多的精力投入到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和消費級互聯設備上。商業模式既針對C端個人用戶,也針對B端企業用戶的產品,主要涉及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管理、心電、腦電的監測等設備,幫助個人的居家慢病管理或醫療機構對患者在出院後醫院到家庭的過渡期間的指標監測。
  • 《中國乳腺癌患者健康管理》粉紅絲帶防治科普行動全國開展
    《中國乳腺癌患者健康管理》粉紅絲帶防治科普行動由國家腫瘤質控中心乳腺癌專家委員會、中國癌症基金會、北京乳腺癌防治學會、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健康傳播分會主辦,社會公益組織樂活者聯盟承辦,恆瑞醫藥支持。作為持續整個月的特別行動的重頭節目,一場聯合國內知名乳腺癌專家及網紅主播的乳腺癌疾病科普公益直播活動近日在北京舉辦。直播旨在面向大眾和患者普及全方位、全周期的乳腺癌防治知識,呼籲社會公眾關愛乳腺癌患者。
  • 上交醫學院與中科院共建「慢病防控」創新中心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童寬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10月28日,上海交大醫學院、中科院營養與健康所共同宣布成立慢病防控與健康促進協同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創新中心」),未來該中心將充分整合雙方優勢資源,聚焦「慢病防控」,開展深度合作。近年來,我國慢性非傳染疾病發病人數快速上升。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平均每30秒就有一人罹患癌症,一人罹患糖尿病,至少有一人死於心腦血管疾病。
  • 王辰院士:呼吸病成慢病防控短板 需加強建設全民防治體系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日醫院院長王辰接受新華網採訪 新華網 張斌 攝      新華網北京9月12日電(王坤朔)一提到慢病,人們首先會想到高血壓、糖尿病,甚至腫瘤,而作為與前三者並列為四大慢病的呼吸系統疾病,卻長期受重視不足。
  • ...化代謝性疾病管理中心成立四周年:2030年實現中國糖尿病發病率...
    寧光院士表示,中心的目標是在未來建設1000家國家標準化代謝性疾病管理中心,管理1000萬代謝性疾病患者,十年實現中國糖尿病發病率降低1%,併發症降低10%的宏偉目標。今年是國家標準化代謝性疾病管理中心成立四周年,山東省政協副主席趙家軍、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主任委員朱大龍、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分會候任主任委員王衛慶、上海市松江區衛健委主任李正、上海市嘉定區衛健委主任方雲芬等均向大會致辭,極大鼓舞了全國中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