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化矽鐵的性能及製備方法

2021-01-15 找耐火材料網

氮化矽鐵(Fe-Si3N4)是利用氮化技術在高溫下合成的一種新型氮化物系原料。20世紀70年代,日本就已成功研製出這種新的氮化矽系耐火原料——氮化矽鐵。它是把矽鐵合金粉在化氣氛中加熱到1200~1400℃進行氮化後的產物,其主要成分為75%~80%(w)的氮化矽,還含有游離鐵和未氮化的FeSi。自此,許多國家開始對氮化矽鐵這種材料進行了研究。

氮化矽鐵由於具有良好的高溫性能、抗侵蝕、耐磨性和燒結性,較高的熱導率,較小的熱膨脹係數等優點,除了在高爐炮泥中廣泛使用外,還在含碳耐火材料、高溫結構材料、鎂質澆注料等耐火材料中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本文中,就氮化矽鐵的性能、製備及在耐火材料中的應用等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系統地介紹,為Fe-Si3N4的研究和應用提供一些參考。

1氮化矽鐵的性能

耐火材料用氮化矽鐵是一種灰白色(或茶褐色)的粉末,煉鋼用氮化矽鐵是灰白色粒狀物。氮化矽鐵是氮化矽和鐵的混合物,一般含有75%~80%(w)的Si3N4,12%~17%(w)的Fe,游離的Si不大於1%(w)。氮化矽鐵中的Si3N4有以和3兩種晶型,均為六方晶體,鐵元素以α-Fe或(和)鐵的矽化物形式存在。表1示出了國內外廠家生產的氮化矽鐵產品的典型性能對比。

表1國內外廠家生產的氮化矽鐵產品的性能

採用的合成方法不同,製備的氮化矽鐵物相組成、結構和性能有所不同。例如:採用閃速燃燒工藝合成的氮化矽鐵相組成為β-Si3N4、α-Si3N4、Fe3Si和少量SiO2,結構中存在大量長徑比較高的柱狀氮化矽晶體,FegSi位於柱狀結晶所包裹材料的內部,形成包裹體結構,且結構疏鬆,活性較強;而採用自蔓延高溫合成的氮化矽鐵由β-Si3N4、α-Si3N4、Fe3Si和Si2N2O組成,顯微結構為緻密的氮化矽塊體,在塊體表面覆蓋有氧氮化矽膜,塊體的間隙存在晶形細小的氮化矽晶體,含鐵組分鑲嵌在緻密的塊體中,且結構緻密,性質穩定。

Fe-Si3N4含有高溫氮化矽相而具有優異的高溫性能,還含有塑性Fe相,可促進燒結,提高Si3N4抗氧化性。Fe-Si3N4粉體在耐火材料中的應用大多是作為添加劑,一般使用的氮化矽鐵粉的粒度為≤0.074mm,少數要求氮化矽鐵粉的粒度為≤0.045mm。

2氮化矽鐵的製備方法

2.1直接氮化法

直接氮化法是將矽鐵粉和矽粉在氮氣中高溫長時間氮化來製備氮化矽鐵粉末。如文獻中發明的「氮化矽鐵的製造方法」就是以矽粉、矽鐵粉為原料,在氮氣氣氛下,溫度為1000~1400℃,升溫速率高於10℃·h-1,長時間氮化生成氮化矽鐵。直接氮化法溫度高,時間長。為了降低氮化溫度及縮短氮化時間,有採用機械化學法對原料進行處理;也有先將原料進行處理後,再進一步調整燒成制度。有研究表明:直接氮化過程中矽鐵粉的粒度對氮化效果影響很大,較細的矽鐵粉(d50=5.229μm)氮化時,反應速度快,反應劇烈,導致燒結嚴重,氮化效果差;而較粗的矽鐵粉(d50=13.41μm)氮化效果較好。

總的說來,直接氮化法製備Fe-Si3N4的優點是工藝簡單,所需設備少;缺點是氮化率低,氮化時間長,能耗高。此外,要得到高含量的β-Si3N4,必須長時間高溫氮化,使得能耗大增。

2.2自蔓延高溫合成法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將矽鐵粉(0.5~40μm)和氮化矽鐵粉(0.3~40μm,稀釋劑)按質量比(1~10):(1~6)或矽鐵粉、矽粉(0.3~30μm)和氮化矽鐵粉按質量比(~10)(~6)(1~6)混合,加入添加劑並通3~15MPa氮氣,在高壓容器中經自蔓延高溫合成製得氮化矽鐵粉末。該方法合成的氮化矽鐵中主要為Si3N4相,主晶相為β相,佔72%~80%(w),鐵含量為11%~14%(w),顏色為灰白色。添加一定量的稀釋劑、固體添加劑,可以將矽鐵合金的氮化率提高至100%。

該方法需要的隊壓力大,需要在高壓容器中進行。為了降低壓力,文獻中採用機械活化法減小粉體粒度,細化晶粒,提高反應活性,同時加入價格便宜的反應助劑,可將氮氣壓力降至0.01~1MPa。

相對於直接氮化法,該方法具有能耗低,除啟動燃燒合成反應需要消耗能量外,不需任何能量;效率高;不需要預先壓塊,反應是在碳氈制的直立環狀筒和盤狀容器中進行,外加的添加劑既有利於減緩反應速度,又可減少整個反應體系的雜質含量,提高矽鐵轉化率,還能促使燃燒產物結構疏鬆。但是其缺點是:需要的%壓力大,需要在高壓容器中進行;操作工藝嚴格,一旦點燃燃燒,氮化反應難於控制。

2.3閃速燃燒合成法

祝少軍等以粒度≤0.088mm的矽鐵細粉為原料,在0.2MPa的氮氣壓力與1400℃的溫度條件下,利用閃速燃燒合成法製備出了細蜂窩狀的氮化矽鐵。該方法通過調節原料與稀釋劑的配比、加料速度以及氮氣的壓力、流量與流速,把閃速燃燒合成溫度控制在1400℃左右,氮氣壓力控制在0.2MPa。該方法合成的氮化矽鐵主晶相是β-Si3N4相,為短柱狀晶體,並有α-Si3N4、SiO2、Fe3Si和少量的Al0.5FeSi0.5相存在。矽鐵原料對合成後的氮化矽鐵中鐵粒的大小及分布影響很大,要獲得鐵粒微細化、均勻分散的氮化矽鐵,就必須使用較細、均勻的矽鐵原料。

該方法的優點是可以在常壓下快速、連續和低成本、大批量地製備出高品質的氮化矽鐵,而且合成出的Fe-Si3N4中沒有游離Si。

2.4微波合成法

長沙隆泰科技有限公司將粒度小於0.5mm矽鐵粉置於微波合成反應腔體內,添加含銨添加劑,均勻混合後,在氮氣氣氛中進行微波合成(微波頻率為0.3~300GHz,壓力為0.1~0.12MPa,合成溫度為800~1800℃,合成時間為0.5~3h),所得合成物冷卻即為氮化矽鐵。該方法可以在較低的溫度、較短的時間內,在較低的氮氣壓力下合成氮化矽鐵。同時,該發明通過改進工藝,克服了常規方法需要添加較多稀釋劑和晶種的問題,提高了合成效率。該方法比較適合實驗室用小批量氮化矽鐵的合成。

2.5碳熱還原氮化法

中國地質大學的研究人員以鐵精礦粉、石英粉和焦炭粉等為主要原料(其粒度均小於0.3mm),外加常溫結合劑,按一定比例混合,在合適的溫度制度下進行碳熱還原氮化燒結,冷卻後將產物破碎和磨細,得到可應用於各種炮泥耐火材料的高性能Fe-Si3N4耐火原料。文獻中還發現,該方法的最佳工藝條件是焦炭過量50%(w),在1450℃保溫3h燒成,在此條件下製備的Fe-Si3N4復相材料主要物相為β-Si3N4、β-SiC和Fe3Si。如果燒成溫度高於1550℃,產物物相轉變為β-SiC和Fe3Si;焦炭加入量過多,生成的β-Si3N4反而減少;焦炭加入量低於50%(w),會造成還原氣氛不足而導致原料中的石英粉並未完全被氮化,而是生成了Si2N2O。另外,石英粉粒度越小,越有利於碳熱還原氮化產物中氮化矽的形成。

本方法中所採用的主要原料為成本較為低廉的石英粉、鐵礦粉和焦炭粉,且製備期間能量消耗少;但是由於使用的原料純度低,合成產物雜質多,該方法合成的Fe-Si3N4粉體只適用於炮泥耐火材料,在其他方面的應用還有待研究。

相關焦點

  • 氮化矽鐵的分類以及在耐火材料、煉鐵領域的應用
    尤其在發達國家的高爐炮泥中普遍使用,使炮泥的開堵性能得到明顯改善,滿足了高爐出鐵的需要,成為現代化大高爐炮泥不可缺少的部分。在鐵溝料中加入少量氮化矽鐵能極大地提高鐵溝的通鐵量,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即開始採用此方式。國內應用氮化矽鐵的時間較短。寶鋼於1994年首先在高爐炮泥中添加氮化矽,使炮泥性能得到改善,滿足了煉鐵生產的需要。
  • 氮化矽鐵都被用哪些耐火材料中?主要起到哪些作用?
    氮化矽鐵中的Si3N4具有不與渣和鐵完全潤溼的優點,可以改善鐵溝澆注料的抗侵蝕性;Si3N4的氧化產物會在試樣表面形成SiO2保護膜,阻礙了材料的進一步氧化,增強其抗氧化性能;金屬塑性相Fe具有助燒結作用,可以改善澆注料的力學性能。
  • 氮化矽鐵的主要成分及合成方法
    Si3N4是氮化矽鐵的主要成分,顏色為白色或灰白色,有雜質或過量矽時呈灰色,屬難熔化合物。α和β兩相是Si3N4最常見的型式,均可以在常壓下製備;γ相只有在高溫高壓下才能合成得到,硬度可達到35GPa。α-Si3N4呈白色或灰白色,六方密堆積結構,較容易生成。β-Si3N4顏色較深,呈似晶石結構。β-Si3N4摩爾體積較小,在1900℃以下是熱力學穩定相。1400-1800℃時,α-Si3N4會發生重建型相變,轉化為β-Si3N4。
  • 氮化矽質耐火材料及陶瓷製品的製備方法
    (3)熱壓燒結(HP)將氮化矽粉末與燒結助劑混合均勻,置於石墨模具中,在高溫下燒結的同時,對其單向加壓,外加壓力增大了液相燒結的燒結驅動力,加快了α-β的轉變和陶瓷製品的緻密化,可獲得強度高,密度高,性能好的優良的氮化矽陶瓷製品,其密度可達到氮化矽理論密度的95%以上。然而,這種方法成本較高,生產效率低,而且無法製備複雜形狀的製品。
  • 氮化矽鐵剛玉質複合耐火材料的製備與使用性能
    1.氮化矽鐵剛玉複合耐火材料的製備:根據原料配比配料,在混料機中混煉30min,壓製成型。採用了兩種不同的熱處理方法,200℃低溫烘乾、1450℃埋炭燒成對試樣進行處理。氮化矽鐵剛玉複合耐火材料的製備與性能將試樣按兩種熱處理方法分為兩組,氮化矽鐵含量為0%、4%、8%、12%、16%、20%的試樣,將200℃烘乾試樣依次標記命名,將1450℃埋碳燒成試樣同樣依次對應命名,分別測試兩種不同工藝試樣的顯氣孔率
  • 高爐炮泥的損毀機制以及氮化矽鐵在炮泥種的應用現狀
    圖1 高爐出鐵口剖面圖高爐出鐵口用炮泥要具備以下性能:a)易開孔,當出鐵口需要出鐵時,出鐵口孔內已經燒結的炮泥能較容易鑽通開孔,及時出鐵;(2)易堵口,當出鐵口出鐵完畢,能在較短的時間將出鐵口堵上,且確保足夠的打泥量,保持穩定的鐵口深度;(3)良好的粘合性,打入出鐵孔內的新炮泥要與孔內的舊炮泥有良好的粘合性,使新、舊炮泥形成整體,
  • 氧化鋁空心球的製備方法和製備機理
    由於這種特殊的結構,與相同粒徑的其他材料相比較,具有高比表面積,低密度,表面滲透性,熱絕緣性及其光散射能性能,空心球材料作為一種新型功能材料廣泛的應用於壓電轉換、材料科學及其催化學等領域同時,空心球材料由於其殼層折光指數遠高於核層的折光指數,便於形成反射電磁場及其「黑洞」隔離,基於這一性能,其可以應用於高性能的雷達隱身材料。
  • 多孔隔熱材料的製備方法
    成孔劑的選擇對材料的成型和服役過程中顯微結構的演變以及使用性能的優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多孔隔熱材料的製備方法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燃盡物加入法、發泡法、氣體發生法、冷凍乾燥法、凝膠注模法和多孔隔熱材料法等。其中,燃盡物加入法由於工藝簡單、孔結構可控和生產周期短等優點一直備受科研工作者和生產廠家的關注。
  • 超薄鋰電池負極材料製備方法
    超薄鋰電池製備陰極薄膜材料主要有兩種沉積工藝,即物理方法和化學方法。其中物理氣相沉積法又包括:磁控濺射(Magnetron sputtermg)、電子束蒸發沉積、脈衝雷射沉積(PLD)等。化學方法主要是溶膠凝膠方法。
  • 新型聚合物鋰離子電池的製備和性能研究
    一個是原位聚合法製備鋰離子聚合物電池,通常先配製一種含有液態電解質溶液、聚合物、交聯劑以及引發劑的混合溶液,然後把此混合溶液注入電池內部,並通過加熱、微波,或者輻射的方法引發聚合反應,在電池內部形成凝膠態聚合物電解質,製備得到聚合物鋰離子電池。另一方面是先製備多孔聚合物膜,然後以此為隔膜組裝電池製備聚合物鋰離子電池。
  • 必讀技術貼:超高純氧化鋁製備與性能控制
    在上海有色網(SMM)、中國再生資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共同舉辦的2020有色金屬行業年會暨長約嘉年華上,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包頭交大賽福爾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佼就高純氧化鋁的應用、超高純氧化鋁製備方法與性能控制等技術方面進行了講解。
  • 氧化鎂的製備和改性及絕緣性能
    製備絕緣性能較好的氧化鎂的工藝及條件,分析了氧化鎂的物理性質對其絕緣性能的影響,確定製備絕緣性能優良的氧化鎂的工藝條件。在此基礎上,河北鑫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鹽湖滷水為原料,結合前人研究結果,河北鑫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開發製備高絕緣性EP/氧化鎂複合材料的工藝技術路線。
  • 鍍銀導電纖維的製備和性能
    摘要:對短切聚酯纖維進行化學鍍銀,製備了用於導電高分子材料的導電填料,探討了氨水濃度、裝載量及穩定劑對纖維化學鍍銀的影響。實驗表明,φ=0.10的氨水有利於化學鍍銀;通過調整裝載量,可提高纖維的增重量率和硝酸銀的利用率;穩定劑的加入可阻止鍍液自分解,但對包覆層的均勻性和緻密性有影響。
  • 鋰離子電池隔膜的製備、性能測試、技術要求及研究基本現狀
    按照常規製備工藝可分為幹法和溼法工藝。1 幹法工藝幹法工藝是最常採用的方法,利用擠壓、吹膜的方法,將熔融的聚烯烴樹脂製成片狀結晶薄膜,並通過單向拉伸或雙向拉伸在高溫下形成狹縫狀多孔結構。2 測試標準及方法參考美國先進電池聯盟對鋰離子電池隔膜性能參數的規定,電池隔膜性能可以分為理化性能、力學性能、熱性能和電化學性能等。理化性能理化性能包括厚度、孔隙率、平均孔徑與分布、透氣性、曲折度、潤溼性、吸液率、化學穩定性。
  • 石墨烯複合纖維及紡織品的製備方法與研究進展
    石墨烯是目前發現的最薄、強度最大、導電導熱性能最強的一種新型納米材料,被稱為「新材料之王」。  作為具優異性能和獨特結構的新型碳材料—石墨烯在眾多科學領域的被廣泛關注和應用。近幾年,石墨烯在紡織領域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逐漸成為紡織纖維領域的研究熱點,特別是功能性紡織品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諸多應用。本文主要介紹了新型石墨烯複合纖維與石墨烯紡織品的製備方法,石墨烯紡織品的性能及其發展趨勢。
  • 氧化石墨烯的化學還原製備方法
    如圖1所示,石墨烯是一張碳碳雙鍵無限共軛組成的完美網絡,電子可以在這個網絡上暢通無阻,這是石墨烯優異性能的來源。氧化石墨烯則在這張網上點綴了大量含氧基團,這破壞了石墨烯的大共軛結構,並造成了孔洞破損。2007年,Ruoff團隊首先提出使用化學還原的方式由氧化石墨烯製備出石墨烯,這種方法容易批量生產、成本低,也便於實現石墨烯進一步功能化開發。  該方法的本意是消除氧化石墨烯的含氧基團、修復共軛結構和破損,最終恢復石墨烯完美的共軛網絡。
  • 韓國研究人員製備出超高性能碳納米管纖維
    韓國研究人員製備出超高性能碳納米管纖維 發表時間:2019/7/23
  • 科學網—旋塗新方法可製備高性能電子薄膜
    本報訊 近日,美國密蘇裡科技大學的研究者發現了一種製備薄膜的新方法,用這種方法生產的薄膜性能優異,可用於製造太陽能電池
  • 【SMM年會】必讀技術貼:超高純氧化鋁製備與性能控制
    SMM12月3日訊:在上海有色網(SMM)、中國再生資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共同舉辦的2020有色金屬行業年會暨長約嘉年華上,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包頭交大賽福爾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佼就高純氧化鋁的應用、超高純氧化鋁製備方法與性能控制等技術方面進行了講解。
  • 蓖麻油基水性聚氨酯的製備及性能研究
    儘管二羥甲基丁酸(DMPA)和二羥甲基丙酸(DMBA)在許多研究中被用作製備水性聚氨酯的親水單體,但關於蓖麻油基水性聚氨酯與這兩種親水單體之間的性能差異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同時乳化劑含量也對聚氨酯熱性能和機械性能的影響有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