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我們前往萊陽榆科頂村,原本是想尋找村莊命名由來的那棵大榆樹。但榆樹沒有找到,卻打聽到了村裡一棵很有名的大槐樹。
大槐樹在膠東鄉村並不鮮見,相傳與明代的移民文化有關。就像移民的具體地點說不準一樣,在很多村莊,大槐樹的樹齡也是一個謎。如果詢問當地的老人,得到的通常是類似的答案:「樹齡很久,村裡人沒有知道的。」
在榆科頂村,我們一開始聽到的,也是差不多的回答。但這棵大槐樹的不同之處在於,它不是長在空地,而是位於一戶人家的院落裡。起初,我們並不奢望探究這個大槐樹的精確樹齡。但長在院落中的這個信息,讓我們頗感振奮——能否從小院主人那裡獲取一點可以推斷的線索呢?
小院的主人是一對老兩口,老爺子九十多,老奶奶八十八。我們前去的時候,滿頭銀髮的老奶奶正好在街上乘涼。聽到我們想參觀大槐樹,她立馬熱情地帶路指引。
跟隨著老奶奶,穿過一段斷壁殘垣的胡同,我們來到了大槐樹所在的小院。老奶奶說,這是村裡的老胡同,以前住了不少人,大多是他們的同齡一輩,不過很多已經不在了。以前的老房子很多都是泥牆,沒人住之後,風吹雨淋,很容易破損,就形成了現在的樣子。
大槐樹所在的小院,也是老房子,包括三間正屋和一個廂房。而大槐樹就長在廂房的邊上,樹幹雖然有些滄桑乾裂的感覺,但枝葉仍很茂盛。
老奶奶今年八十八歲,但也說不上這棵大槐樹的年齡。她剛過門時,這棵大槐樹已經就矗立在這裡了。
但這棟老屋畢竟是一輩輩傳下來的,老奶奶雖然不知道大槐樹的年齡,可她多少從她的長輩那裡獲取了一些線索。老奶奶說,她聽她的婆婆講過,她婆婆的婆婆剛到這個家門的時候,大槐樹還不算太大,大約是水桶那麼粗。
槐樹生長比較緩慢,長成水桶粗細,估計也要幾十年的時間。而從老奶奶的年齡上推算,她婆婆的婆婆過門的時間,估計在一百二三十年前,兩者相加,這棵大槐樹的樹齡,可能是在一百五十年到兩百年之間。
在探訪的古樹當中,榆科頂的這棵大槐樹,是為數不多可以估計到大體樹齡的。但我們卻並無太激動的感覺。看著銀髮的老奶奶、蒼虯的大槐樹還有四鄰逐漸破敗的老屋,心中卻總有一種莫名的觸動,相信不少朋友都會有同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