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村莊故事:與棲霞交界的榆科頂村,像是萊陽的「榆關」

2020-12-05 膠東故事會

一個帶「榆」字的地點,恰好位於兩個區劃的分界線上。看到這兩條信息,很多朋友或許會聯想到長城上的「榆關」(山海關)。而實際上,在膠東半島,也有類似的地方,那就是榆科頂。

「榆科頂」這個名字,對於萊陽北鄉和棲霞南鄉的人們來說,相當熟悉。即便是其他地方的朋友,如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常走煙青公路的話,對「榆科頂」也不會陌生。

(配圖均為榆科頂村的風光)

當時,煙青公路走的還是那條從棲霞城區經過的老線,從棲霞向南,過了楊礎鎮之後,就到達萊陽的地界,具體來說,就是榆科頂村了。其實,明清時期萊陽棲霞之間的官道,就大致是這個走向,那時的榆科頂,就設有萊陽最北端的急遞鋪。

後來,煙青公路雖然改到了南線,而老路仍作為萊陽和棲霞之間的一條重要省道保留。經過榆科頂的車輛是少了一些,但這裡的地標意義並無改變。向北過了榆科頂,就出了萊陽的地界,從這個意義來看,也可以把榆科頂看作萊陽的「榆關」。

不過,與榆關相比,榆科頂這個名字談不上文雅,甚至有些太直白。據說當初先民來此建村的時候,看到山頂有一棵大榆樹,就結合地理特點,把這裡命名為「榆科頂」,延續至今。

榆科頂村有門、張、孫、劉四大姓,具體是哪一姓先來建村,地名資料沒有詳細記載。而如今在村裡,也已經找不到傳說中建村時的那棵大榆樹,其他的榆樹倒是有不少。整個村莊綠樹成蔭,加之地勢較高,片片紅瓦點綴在簇簇綠樹當中,從遠處看,仿佛是一座「空中花園」。

承平時期,這裡像「空中花園」,而在戰爭年代,這裡就是一處「天然堡壘」了。

只要在榆科頂村的街上走一走,就會對這裡「兵家必爭」的地位有直觀感受:站在村莊東面,向北眺望,萊陽到棲霞的省道完全處在俯瞰視角之下,甚至棲霞大半個南鄉也可盡收眼底。如果在這裡修築碉堡、加上槍炮,方圓十數裡都在火力威懾下,其戰略意義,顯而易見。這一點,跟榆關又有相似之處。

而在抗戰時期,日偽軍為了控制煙青公路,也的確在此修過榆科頂據點。聽村裡的老人說,過去村莊四周都有用石塊築起來的圩子牆,牆上設有大門作為出口。當時的煙青公路,直接從榆科頂的兩個大門穿過,後來改線之後,原有的公路,就變成了村裡現在的北街。

提到抗戰的歷史,榆科頂村的老人都還能回憶起一些細節。有位七十多歲的大爺說,東門外有個大坡,日偽的汽車爬坡的時候相當吃力,當時還有燒木頭的汽車,為了上坡,拼命加料,才勉強通過。

日偽佔據的榆科頂,如同楔入膠東根據地的一顆釘子。為了拔出這顆釘子,孤立萊陽城的日偽軍,切斷其與煙臺、棲霞的聯繫,膠東軍區十六團與萊東獨立營,於1944年9月5日晚,攻克遲家溝、榆科頂日偽據點,200多名日偽軍全部被殲滅(《萊陽市志》)。

戰場的硝煙散去,進入和平年代之後,因為交通位置便利,榆科頂也先後成為公社和鄉駐地,有了中學,有了供銷社,有了商業街,村莊規模逐漸擴大。

不過,欣慰的是,榆科頂的新建築大多分布在公路的西側,而東側山頂上的老房子區域則基本保持了原貌,包括:帶過道的老胡同,傳說藏過小八路的大槐樹,留存一部分的圩子牆,還有煙青老路的舊址。走在村裡,依舊能感受到這個膠東村落的底蘊。

相關焦點

  • 萊陽、棲霞、招遠三個縣市交界的地方,是個什麼樣呢?
    觀看膠東半島的地圖不難發現,萊陽、棲霞和招遠,是三個相鄰的縣市,自然而然也就有一個「三縣交界」的 點。這個點,不僅存在於地圖上,而且也存在於現實中,用民政術語來說,叫做「三面樁」。這個「三面樁」是個什麼樣子呢?
  • 膠東鄉村遊記:萊陽榆科頂村大槐樹的樹齡之謎
    我們前往萊陽榆科頂村,原本是想尋找村莊命名由來的那棵大榆樹。但榆樹沒有找到,卻打聽到了村裡一棵很有名的大槐樹。大槐樹在膠東鄉村並不鮮見,相傳與明代的移民文化有關。就像移民的具體地點說不準一樣,在很多村莊,大槐樹的樹齡也是一個謎。如果詢問當地的老人,得到的通常是類似的答案:「樹齡很久,村裡人沒有知道的。」
  • 組圖:萊陽北面曾經有個「西留鄉」,當地趕集規模也不小
    此前帶大家看過不少萊陽鄉鎮駐地趕集的圖片,比如羊郡、照王莊、山前店、柏林莊、譚格莊等,這次要看的地方,現在雖然是個普通村莊,但在過去也曾經是個鄉鎮駐地,它就是「西留鄉」的駐地西留村。 從地圖上看,西留大致位於萊陽北部偏西一點的位置。
  • 煙臺威海青島都有哪些宋姓村莊,收錄在百年前的宋氏族譜裡?
    1918年,萊陽、文登等多個縣的宋姓村莊,就聯合編撰付梓了一本《宋氏族譜》,因其覆蓋範圍幾乎遍布膠東,後世多稱之為「膠東宋氏聯宗族譜」。按照族譜記載,這一大支宋姓尊奉宋信為始祖,宋信為元代人,原籍江西吉水縣,曾在般陽路(治所在淄川)任職,卸任後落戶文登宋村,後世子孫逐漸遷徙膠東各地。
  • 科普:膠東哪些地方容易下冰雹?冰雹雲是如何移動?
    今天下午,膠東不少地區下起了冰雹,在這櫻桃收穫、蘋果套袋的時節,突來雹災,頗令人心痛。在直觀的感覺上,今天的冰雹算是「突如其來」;但從歷史資料來看,五六月份,可謂膠東冰雹災害的一個高發期。此文即根據史志和氣象資料,盤點膠東過去的雹災情況。
  • 組圖:煙臺萊陽西留村今天趕山會,好吃的東西真不少
    冬季是農閒時節,膠東半島不少地方的山會都放在這個時間段舉辦。今天是農曆的十月二十一,煙臺萊陽的西留村趕山會(萊陽城裡的山會剛剛趕完),這組圖片就帶大家到西留的山會上逛一逛。西留村位於萊陽北鄉,以前是萊陽棲霞交界處的西留鄉的駐地,現在合併到了譚格莊鎮。
  • 棲霞和龍口之間的交界線是個什麼樣子?實地去探訪一下
    棲霞位於膠東半島腹地,是煙臺範圍內唯一不靠海的縣級市,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意味著棲霞的四周,完全被相鄰的縣市區所包圍,有著漫長的交界線:正北方向是蓬萊,東邊是開發區和福山,南面是海陽和萊陽,西面是招遠,東南角和西北角則分別與牟平和龍口相鄰,這篇故事,就與棲霞和龍口的交界線有關。
  • 訪央視春晚小品《站臺》編劇、萊陽作家黃勝
    「好時代給我講好故事的機會」訪央視春晚小品《站臺》編劇、萊陽作家黃勝「萊陽是膠東半島的交通樞紐,具有非常好的交通優勢。每天經萊陽站對開的有118列列車,我經常乘火車出門,特別是節假日時,看到勤勞的交通人堅守在崗,為人民服務,心中總是充滿感動,靈感就此迸發,劇本中的點睛之筆也有了。」就像黃勝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 膠東抗戰老電影《三進山城》,拍攝外景是艾山還是牙山?
    (圖為電影中的艾山遠景)說到情懷,因為這部戲的背景發生在膠東半島,外景的一部分也在膠東拍攝,再加上編劇作者賽時禮本身就是膠東人,使得膠東的觀眾在看電影視有很強的代入感,尤其是身在外地,再看這部電影,感覺十分親切。那下面,我們就重點介紹一下電影中的膠東元素。(圖為從蓬萊市村裡集鎮大柱村看艾山的情景,輪廓基本一致)首先介紹一下作者賽時禮。
  • 紅色與美麗互彰,歷史與村莊相融!棲霞全力推進黨性教育基地建設
    9月8日,棲霞市舉辦膠東抗大精神教育基地建設座談會暨「三同」教育基地揭牌儀式,進一步開拓視野,明晰思路,豐富教育基地功能,努力打造一流黨性教育基地,為建設最具膠東風情的綠色新城提供堅強組織保證。活動期間,來自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中央黨校、光明日報社、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中央電視臺的專家、學者10餘人,在煙臺市相關領導及該市主要領導陪同下,參觀了棲霞市膠東抗大精神教育基地,見證「棲霞市膠東抗大精神教育基地」石碑揭幕的歷史時刻。在隨後召開的座談會上,各級領導對棲霞市膠東抗大精神教育基地給予充分認可,並為如何打造建設好膠東抗大精神教育基地提出寶貴意見。
  • 煙臺棲霞有個地方自古產黃金,周圍不少村是淘金客的後代
    眾所周知,膠東半島是國內有名的黃金產地,招遠、萊州、牟平都有不少金礦。實際上,黃金都是有礦脈的,萊州、招遠、牟平有金礦,連接在它們之間的棲霞,自然也在這條金脈上。棲霞境內的蘇家店、金山(松山)、亭口、大莊頭(桃村)等鄉鎮,都有或曾有過金礦。
  • 膠東鄉村記憶:小時候在棲霞老家,一盤撲克就是一個年
    在傳說中,古人以結繩而記事;而小時候在棲霞老家,一盤撲克就是一個年。上學之前,懂事不多,也沒有寒假的概念。雖然大年三十那天因為好吃好喝又好穿而知道是個特殊的日子,但年關臘月是什麼?一年有多長?曾長期是兒時心中的迷惑。如今回想起來,自己初步有了「過了一年」的感受,大概是在五六歲時。
  • 膠東農村的特色石頭房:文登花崗巖,蓬萊玄武巖,海萊頁巖
    膠東半島作為一個整體,在這些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內部也有明顯的區別。方言的差異自不用說,而在民居方面,也有不同之處。民居的不同,主要體現在建材而非樣式上。膠東多山地丘陵,先民建屋,除了大戶用得起青磚之外,普通人家都習慣就地取材,用山上的石頭蓋房子。雖然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紅磚水泥房越來越多,但在膠東農村,石頭房還是很常見。
  • 膠東古建築:參觀一座老輩的張氏宗祠,在招遠市宅科村
    張姓,是傳統的大姓,在膠東地區也很多聚居村莊,其支派眾多,不一而足。總體來說,北方保存下來的祠堂數量都不算多。因此,張姓雖然是大姓,但在膠東地區的「張氏宗祠」卻不算多見。以筆者僅見,萊陽有之,萊西有之,即墨有之,榮成有之,文登有之,其他地方暫時沒有太詳細的了解。
  • 食肉食草恐龍聚集 煙臺萊陽曾是"白堊紀公園"(圖)
    棘鼻青島恐龍萊陽將軍頂棘鼻青島恐龍挖掘地    水母網11月20日訊(YMG記者唐壽銳攝影報導)  追溯煙臺這塊土地的歷史,要從數億年之前膠東半島形成說起。    從今天起,本報「最美煙臺」欄目推出「從文物看煙臺歷史」大型系列報導,採訪組將走進煙臺煙臺市博物館,在博物館文物專家的講解下,按照時間的順序,與您共同分享展陳珍貴文物背後的故事。    走進煙臺煙臺市博物館新館,在代表著煙臺古代史的「山海古韻」展廳,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在萊陽將軍頂發掘出土的恐龍蛋化石,恐龍蛋展臺的背後是將軍頂遺址的全貌。
  • 戲燈穿花起源於棲霞,很多人卻沒有見過
    在棲霞臧家莊泊子村一帶有一種集音樂、戲曲、舞蹈、民歌等為一體的綜合民間表演藝術——「穿花舞」又名「戲燈穿花」。「戲燈穿花」產生於元朝,發展於明清,清末民初興盛於泊子村,並輻射周圍十多個村莊。在泊子村,男女老少都玩「燈」,家家戶戶都會跳「燈」。「戲燈穿花」由24人組成。男女各12人,「頭燈」一人,是「戲燈穿花」的核心,另有不同角色的男女「燈花兒」各十餘名。「戲燈穿花」的舞蹈有「剪子股」、「八字」、「四門鬥」、「龍擺尾」、「雙菱花」、「蛇蛻皮」等。
  • 膠東清代書畫館:在俊彥國粹中感受人文的力量
    2002年初,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著名美術史史論專家薛永年收到魯東大學王樹春遠道送來的新著—《膠東清代書畫志遺》,這套頗有特色的美術史著作讓他既驚又喜。  薛永年判斷,這本王樹春殫精竭慮寫作的《膠東清代書畫志遺》,不愧為一部繼承了傳統美術史長處又有所發展的著作。
  • 綠水青山雲霧繚繞 航拍高清大美棲霞
    綠水青山雲霧繚繞 航拍高清大美棲霞 (齊魯網發 高發志攝) 棲霞屬山區丘陵地形,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說,又有「膠東屋脊」之稱。
  • 一位棲霞農村「90後」的過年記憶:小時候專吃棗餑餑上的棗
    (編者按:這篇故事仍是膠東年味記憶系列,講述者是來自煙臺棲霞的李建偉,他在棲霞東部的臧家莊鎮長大,看他描述自己兒時過年的場景,跟您是否有相似之處呢?)(配圖均為棲霞臧家莊臘月大集的場景)以下是正文——作為一個92年出生即將而立之年的我,現在過年的年味已經不是以前那麼有感覺了,一個原因是長大了煩惱越來越多,另一個便是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不是小時候那樣期盼過年買新衣服,吃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