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帶「榆」字的地點,恰好位於兩個區劃的分界線上。看到這兩條信息,很多朋友或許會聯想到長城上的「榆關」(山海關)。而實際上,在膠東半島,也有類似的地方,那就是榆科頂。
「榆科頂」這個名字,對於萊陽北鄉和棲霞南鄉的人們來說,相當熟悉。即便是其他地方的朋友,如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常走煙青公路的話,對「榆科頂」也不會陌生。
(配圖均為榆科頂村的風光)
當時,煙青公路走的還是那條從棲霞城區經過的老線,從棲霞向南,過了楊礎鎮之後,就到達萊陽的地界,具體來說,就是榆科頂村了。其實,明清時期萊陽棲霞之間的官道,就大致是這個走向,那時的榆科頂,就設有萊陽最北端的急遞鋪。
後來,煙青公路雖然改到了南線,而老路仍作為萊陽和棲霞之間的一條重要省道保留。經過榆科頂的車輛是少了一些,但這裡的地標意義並無改變。向北過了榆科頂,就出了萊陽的地界,從這個意義來看,也可以把榆科頂看作萊陽的「榆關」。
不過,與榆關相比,榆科頂這個名字談不上文雅,甚至有些太直白。據說當初先民來此建村的時候,看到山頂有一棵大榆樹,就結合地理特點,把這裡命名為「榆科頂」,延續至今。
榆科頂村有門、張、孫、劉四大姓,具體是哪一姓先來建村,地名資料沒有詳細記載。而如今在村裡,也已經找不到傳說中建村時的那棵大榆樹,其他的榆樹倒是有不少。整個村莊綠樹成蔭,加之地勢較高,片片紅瓦點綴在簇簇綠樹當中,從遠處看,仿佛是一座「空中花園」。
承平時期,這裡像「空中花園」,而在戰爭年代,這裡就是一處「天然堡壘」了。
只要在榆科頂村的街上走一走,就會對這裡「兵家必爭」的地位有直觀感受:站在村莊東面,向北眺望,萊陽到棲霞的省道完全處在俯瞰視角之下,甚至棲霞大半個南鄉也可盡收眼底。如果在這裡修築碉堡、加上槍炮,方圓十數裡都在火力威懾下,其戰略意義,顯而易見。這一點,跟榆關又有相似之處。
而在抗戰時期,日偽軍為了控制煙青公路,也的確在此修過榆科頂據點。聽村裡的老人說,過去村莊四周都有用石塊築起來的圩子牆,牆上設有大門作為出口。當時的煙青公路,直接從榆科頂的兩個大門穿過,後來改線之後,原有的公路,就變成了村裡現在的北街。
提到抗戰的歷史,榆科頂村的老人都還能回憶起一些細節。有位七十多歲的大爺說,東門外有個大坡,日偽的汽車爬坡的時候相當吃力,當時還有燒木頭的汽車,為了上坡,拼命加料,才勉強通過。
日偽佔據的榆科頂,如同楔入膠東根據地的一顆釘子。為了拔出這顆釘子,孤立萊陽城的日偽軍,切斷其與煙臺、棲霞的聯繫,膠東軍區十六團與萊東獨立營,於1944年9月5日晚,攻克遲家溝、榆科頂日偽據點,200多名日偽軍全部被殲滅(《萊陽市志》)。
戰場的硝煙散去,進入和平年代之後,因為交通位置便利,榆科頂也先後成為公社和鄉駐地,有了中學,有了供銷社,有了商業街,村莊規模逐漸擴大。
不過,欣慰的是,榆科頂的新建築大多分布在公路的西側,而東側山頂上的老房子區域則基本保持了原貌,包括:帶過道的老胡同,傳說藏過小八路的大槐樹,留存一部分的圩子牆,還有煙青老路的舊址。走在村裡,依舊能感受到這個膠東村落的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