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鄉村記憶:小時候在棲霞老家,一盤撲克就是一個年

2021-01-10 膠東故事會

歲末年關將至,思緒不免又回到了從前。

在傳說中,古人以結繩而記事;而小時候在棲霞老家,一盤撲克就是一個年。

上學之前,懂事不多,也沒有寒假的概念。雖然大年三十那天因為好吃好喝又好穿而知道是個特殊的日子,但年關臘月是什麼?一年有多長?曾長期是兒時心中的迷惑。

如今回想起來,自己初步有了「過了一年」的感受,大概是在五六歲時。

那個年代,生活水平雖然比之前有所提高,但鄉村的娛樂方式還是有限,電視沒有幾個臺,播放節目還時斷時續。因此,很多人家裡都會備上一副撲克牌。晚飯過後,相熟的人們就會串門寒暄,在暗淡的白熾燈泡下,打上一陣兒。

三兩塊錢一副的撲克牌,現在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在那時,多數人家並不捨得一下子買四副用來打「保皇」,通常就買「一盤」打打「手把一」、「爭上遊」。

關於撲克的「量詞」,通用的應該是「一副」,不過在膠東民間,人們多習慣稱呼為「一盤」、「一把」。與「一副」相比,「一盤」、「一把」還有一語雙關的含義,既可以形容一套54張牌的撲克,又可以指代一局撲克遊戲。因此,在本文中,還是採用了「一盤撲克」的敘述方式。

老一輩人都經歷過條件艱苦的年代,即便在生活水平提高之後,他們大多仍保持了簡樸的本色。我的爺爺,就是如此。一副撲克被他買回家之後,都會用很長時間。

「很長時間」是多長?一開始我沒有概念,到了五六歲才恍然明白,那就是「一年」。

筆者老家所在的村莊規模較大,也開設了集市。雖然小商店裡平時有撲克賣,但爺爺似乎更習慣在臘月的集市上買新牌。那時,每當歲末的集市過後,我爬上爺爺家的炕頭,就會在摸著有點涼的窗臺上看到一副嶄新的撲克牌。

在親友出門頻繁的正月,這副新撲克牌就會派上大用場,與沏茶倒水一樣,儼然成為「張羅客人」禮儀中的一部分。這時,與撲克落地簌簌聲相伴的,則是大家的歡聲笑語。

出了正月,春種秋收,這兩個季節,撲克牌會被稍微「冷落」一陣兒。但在夏日的午後和冬季的夜晚,它又會「落地生響」,給人們帶來歡樂。

除了娛樂之外,對於我而言,爺爺家的撲克牌也多少起到了數字啟蒙的作用。只可惜現在再怎麼努力回憶,也想不起爺爺當時到底是如何教我認牌了。

認牌、打牌,冬去,冬來。就這樣,不知不覺當中,一年過去了。上一個歲末還嶄新的撲克牌,到了下一個歲末就會磨得很舊。此時,爺爺就又會到臘月的集市上去買一副新牌,周而復始,一年又一年。

今天是農曆的冬月十五,元旦近在眼前,臘月也只有半個月的時間。倘若爺爺尚在,或許又要準備去買撲克牌了吧?但是,他離開我們,已十有五年矣。(本文作者:耳左月)

相關焦點

  • 一位棲霞農村「90後」的過年記憶:小時候專吃棗餑餑上的棗
    (編者按:這篇故事仍是膠東年味記憶系列,講述者是來自煙臺棲霞的李建偉,他在棲霞東部的臧家莊鎮長大,看他描述自己兒時過年的場景,跟您是否有相似之處呢?)(配圖均為棲霞臧家莊臘月大集的場景)以下是正文——作為一個92年出生即將而立之年的我,現在過年的年味已經不是以前那麼有感覺了,一個原因是長大了煩惱越來越多,另一個便是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不是小時候那樣期盼過年買新衣服,吃好吃的……
  • 膠東村莊故事:與棲霞交界的榆科頂村,像是萊陽的「榆關」
    一個帶「榆」字的地點,恰好位於兩個區劃的分界線上。看到這兩條信息,很多朋友或許會聯想到長城上的「榆關」(山海關)。而實際上,在膠東半島,也有類似的地方,那就是榆科頂。「榆科頂」這個名字,對於萊陽北鄉和棲霞南鄉的人們來說,相當熟悉。
  • 膠東抗戰老電影《三進山城》,拍攝外景是艾山還是牙山?
    (三進山城劇照,遠處就是艾山)相信中年以上的膠東人,對這部電影應該很熟悉,很多人不僅兒時在自己村的「大場」上看過,上學的時候也很有可能還寫過觀後感,即便過去多年,也應該能記得影片中的經典臺詞和橋段。隨著時間的推移,不變的是對電影的喜愛,變化的是看電影的感受。很多人小時候看的是熱鬧,年紀大了之後看的是情懷。
  • 記憶:那些年,伴隨膠東農村孩子一起長大的「童謠」
    本文仍是棲霞農民作家北芳講述的系列故事,這次的主題是「童謠」,以下是正文——我 的童年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膠東農村度過,沒有電視電腦手機,沒有印著圖畫兒歌的書籍,就是聽見廣播的聲音。當時還讓我整天納悶,那麼一個小喇叭裡怎麼能藏進個人在說話呢?居然還有個叫劉蘭芳的天天藏在裡面說《楊家將》?!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日子是拮据的,但小孩們的精神生活一點不單調,除了五花八門的各種遊戲外,編唱童謠順口溜是孩子們不自覺的一種口語創作。
  • 棲霞翠屏街道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屏」上精繪「工筆畫」
    村裡的百姓每每提起這一變化無不由衷地大聲讚一個「美」!談起這一翻天覆地的變化,棲霞市翠屏街道黨工委書記蔣曉峰高興地說:「在棲霞市委和市委組織部的指導下,翠屏街道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僅用兩個月的時間,集中打造『黃燕溪谷』美麗鄉村片區,形成了示範引領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新格局。」
  • 棲霞和龍口之間的交界線是個什麼樣子?實地去探訪一下
    棲霞位於膠東半島腹地,是煙臺範圍內唯一不靠海的縣級市,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意味著棲霞的四周,完全被相鄰的縣市區所包圍,有著漫長的交界線:正北方向是蓬萊,東邊是開發區和福山,南面是海陽和萊陽,西面是招遠,東南角和西北角則分別與牟平和龍口相鄰,這篇故事,就與棲霞和龍口的交界線有關。
  • 【龍口鄉村記憶①】這裡有座山,與泰山華山一起寫入史記,秦皇漢武...
    龍口鄉村記憶——七甲鎮編者按:  為傳承鄉村歷史,助力文化發展,受市委市政府委託,今年起,龍口市政協啟動編撰《龍口鄉村記憶》一書。  大眾網龍口受權連載發布《龍口鄉村記憶》部分內容(初稿)。  首篇刊發鎮級稿件,走進水果之鄉七甲鎮。
  • 科普:膠東哪些地方容易下冰雹?冰雹雲是如何移動?
    今天下午,膠東不少地區下起了冰雹,在這櫻桃收穫、蘋果套袋的時節,突來雹災,頗令人心痛。在直觀的感覺上,今天的冰雹算是「突如其來」;但從歷史資料來看,五六月份,可謂膠東冰雹災害的一個高發期。此文即根據史志和氣象資料,盤點膠東過去的雹災情況。
  • 萊陽、棲霞、招遠三個縣市交界的地方,是個什麼樣呢?
    觀看膠東半島的地圖不難發現,萊陽、棲霞和招遠,是三個相鄰的縣市,自然而然也就有一個「三縣交界」的 點。這個點,不僅存在於地圖上,而且也存在於現實中,用民政術語來說,叫做「三面樁」。這個「三面樁」是個什麼樣子呢?
  • 棲霞「巨著」,棲霞的這些讀法,你能讀懂多少!
    其實,棲霞這本「巨著」,就足以讓我們品讀一生。在棲霞生活或者旅行,它的風景有多樣的解讀方式!一起走進棲霞,讀懂棲霞吧!讀懂棲霞藍天白雲有一種藍,叫棲霞藍,藍天,乾淨而澄澈!一望無際的藍天上,時而有放飛的風箏,時而有白雲朵朵!
  • 煙臺棲霞有個地方自古產黃金,周圍不少村是淘金客的後代
    眾所周知,膠東半島是國內有名的黃金產地,招遠、萊州、牟平都有不少金礦。實際上,黃金都是有礦脈的,萊州、招遠、牟平有金礦,連接在它們之間的棲霞,自然也在這條金脈上。棲霞境內的蘇家店、金山(松山)、亭口、大莊頭(桃村)等鄉鎮,都有或曾有過金礦。
  • 綠水青山雲霧繚繞 航拍高清大美棲霞
    綠水青山雲霧繚繞 航拍高清大美棲霞 棲霞市是中國山東省煙臺市所轄的一個縣級市,境內山嶺較多,故稱山城。
  • 小時候用來製作涼粉的薜荔,現在爬滿了老家的牆壁
    薜荔是一種很具有童年記憶的爬藤類觀賞植物,它還有一個很知名的名字,就是叫涼粉子,也叫木蓮,它是一種攀援生長的匍匐灌木植物。它的枝條上會長出不定根,會攀爬生長,一般都會附生在樹上或牆壁上生長。小時候老人們就喜歡用薜荔的果子來製作涼粉,它的葉子還可以用來藥用,現在老家的屋子牆壁上爬滿了薜荔,結滿了果子,但是現在知道它的果子能製作涼粉的人卻不多了,而且製作的工藝也基本沒人知道,所以才會說它是一種充滿童年記憶的植物。
  • 柿子紅了,陽光下的鄉村果實掛滿枝頭,記憶中難忘的老家風光
    柿子紅了,陽光下的鄉村果實掛滿枝頭,記憶中難忘的老家風光。拍植物、拍農村、拍老屋、拍古建築古村鎮這些我們身邊親切的存在,生活中的風景無需華麗只需熟悉。 歡迎關注、收藏、轉發、留下你的隻言片語。
  • 棲霞全力推進黨性教育基地建設
    9月8日,棲霞市舉辦膠東抗大精神教育基地建設座談會暨「三同」教育基地揭牌儀式,進一步開拓視野,明晰思路,豐富教育基地功能,努力打造一流黨性教育基地,為建設最具膠東風情的綠色新城提供堅強組織保證。活動期間,來自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中央黨校、光明日報社、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中央電視臺的專家、學者10餘人,在煙臺市相關領導及該市主要領導陪同下,參觀了棲霞市膠東抗大精神教育基地,見證「棲霞市膠東抗大精神教育基地」石碑揭幕的歷史時刻。在隨後召開的座談會上,各級領導對棲霞市膠東抗大精神教育基地給予充分認可,並為如何打造建設好膠東抗大精神教育基地提出寶貴意見。
  • 聊聊膠東幾個常見的葡萄品種,你種過幾個
    膠東作為經濟作物主產地,葡萄栽培面積和品種逐年擴大,行成了幾個有代表性的品種:萊西的暖棚藤稔、巨峰、克瑞森,平度的玫瑰香澤山一號、海陽的紅提,龍口的巨峰、克瑞森,蓬萊的紅寶石和釀酒葡萄,棲霞的紅寶石等等。我們今天聊聊幾個比較穩定收益較高的品種:一、暖棚藤稔,以萊西南部孫受鎮為代表,走精品路線,通常比河北的藤稔貴三五塊錢。
  • 探秘最強大腦速成法 如何煉成記憶大師技巧(圖)
    記憶訓練如何進行和突破?記憶優勢又給他們生活學習帶來哪些影響?有何天賦一個邏輯思維強 一個擅長記人臉  鄭愛強是第23屆世界腦力錦標賽中國總決賽成年組的冠軍,國內歷史排名第三。  鄭愛強來自泉港,現在是武漢大學的一名應屆畢業生。
  • 固始老家的菜園子
    「菜籃子」對於我們,是一個揪心的詞。小時候,小孩子也參與到菜園子的打理,比如拿菜鏟子除草,用小桶澆水,幫著大人抬糞水施肥,順便逮逮菜幫子內外的害蟲。換來的錢一半交給了大人,一半都買了冰棒,留給我一個甜不拉嘰的童年。那時候種的最多的就是臘菜,至少種兩三墒,秋天收割之後,洗淨晾曬,再切碎,用醃缸或大罈子一層一層碼好碎鹽,用棒槌搗實,往往可以吃對頭一年。我上高中的時候,帶的就是臘菜,一小罐可以吃一個星期。莊上楊大娘和柳溝的三妗子都是醃臘菜的高手,酸酸的,勁道,有嚼頭。不會醃臘菜的,菜缸會生蛆。
  • 戲燈穿花起源於棲霞,很多人卻沒有見過
    在棲霞臧家莊泊子村一帶有一種集音樂、戲曲、舞蹈、民歌等為一體的綜合民間表演藝術——「穿花舞」又名「戲燈穿花」。 2002年9月藝人們在夜間表演戲燈穿花正月裡是什麼花人人所愛?什麼人手扯手走下山來?正月裡是迎春花人人所愛,梁山伯祝英臺走下山來。
  • 回秀山老家打柿子切!
    說到柿子,秀山人最深的印象應該是小時候打柿子的記憶了吧。 小時候最愛的事情莫過於爬樹,而爬樹,就是打柿子的必備技能。有的時候柿子樹太高爬不上去,就只能選一根頂端開叉的樹枝在下面把柿子「絞」下來。更多的情況是一個小夥伴順著樹爬上去打,然後下面的人用衣服或是憑手去接。一般剛開始配合不默契的時候會摔破幾個,然後就越來越熟練,用不了多久就能滿載而歸。打下來的柿子放在「矩子」裡裝的穀子中間漚起,等個幾天就能吃到熟透的柿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