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龍洞」及周邊1海裡嚴禁捕魚及觀光

2020-11-23 海南日報
  本報永興島10月17日電 (記者劉操 通訊員王蓓蓓)作為世界已知最深的海洋藍洞,「三沙永樂龍洞」經三沙市政府正式命名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為進一步加強「永樂龍洞」的管理,永樂群島管理委員會近日專門出臺相關文件。

  在三沙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永樂工委自成立以來就大力開展海洋生態環境和珊瑚礁生態系統的保護。為進一步加強管理和完善「龍洞」及周邊珊瑚生態系統的保護,今年7月,永樂群島管理委員會向三沙市政府提出正式命名「三沙永樂龍洞」並授權永樂工委制定相關管理規定的建議得到了批准。

  近日,永樂群島管理委員會正式發出《關於加強「三沙永樂龍洞」管理的通知》,明確由市綜合執法、邊防部門、各居委會、相關旅遊公司及有關單位加強對所屬及到「龍洞」周邊人員的海洋環保教育,提高「龍洞」的保護意識;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龍洞」及周邊1海裡範圍內從事漁業生產、旅遊觀光等活動;有關「龍洞」的科學考察、生態環保等工作要經三沙市政府批准後方可實施。

  同時,永樂管委會負責對「龍洞」及周邊海域進行監測並協調相關人員(綜合執法、邊防、民兵)對「龍洞」及周邊地區實施管控。

  「龍洞」位於永樂群島環礁晉卿島與石嶼之間的礁盤中,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傳說,還具有極高的主權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是國家和三沙市長期堅持生態環境保護的真實見證。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期間,三沙航跡珊瑚礁保護研究所先後4次採用先進的科學方法和設備對「龍洞」進行科學探查,獲取大量可靠的科學數據,認定其深度為300.89米,位居世界第一。

  三沙加強對「龍洞」的管理

  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龍洞」及周邊1海裡範圍內從事漁業生產、旅遊觀光等活動

  有關「龍洞」的科學考察、生態環保等工作要經三沙市政府批准後方可實施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尋訪「坡棉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更路簿》是海南漁民世代在南海諸島生產作業的航海指南,其中蘊藏的歷史密碼涉及南海歷史、造船、航海技術、法律、自然地理、經濟等多個學科。
  • 海南日報數字報-春來蛇橋浮水面
    文\海南日報記者 葉媛媛  圖\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特約記者 龍泉  它是一座古橋,卻如同一位隱匿於深閨的姑娘,每年只有短短兩三個月願意露出「嬌容」;它的芳名聽起來不那麼溫柔,名曰蛇橋;它靜靜地佇立在海口龍塘鎮國倉村,因其獨特性漸漸吸引了不少關注
  • 海南日報數字報-風吹浪打漁歌歡
    在長期的海洋生產、生活中,海南人民用漁歌表達著對海洋的感情。這些漁歌就題材、形式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漁歌,一種是船歌。海南漁歌的內容比較廣泛,涉及了漁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反映了海南漁民的思想、生活、情感與願望,曲調豐富而抒情。而船歌是漁民在海上拉網、捕撈、收網等時候唱的,具有一定的勞動號子的功能性,故而韻律強勁,富有節奏感。
  • 海南日報數字報-沙蟲開闢致富路
    過去,全家的生活來源主要依靠妻子去海裡撿海螺以及閒散時打零工。家中的4個孩子,2個在上初中,2個在上小學,每年的開學季成為了王德剛最犯難的時刻。「我們家每年的總收入大概有三四千元,這些錢既要用來維持日常的開銷,還要供小孩上學,根本不夠用。」遇到困難時,王德剛只有向村裡人借錢度過難關。對於這樣的窘迫,王德剛既無奈又心酸。  生活總會出現轉機。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細心做防護 有序推復工
    ■ 本報記者 李佳飛  特約記者 黃良策  「轟……」2月13日下午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見血封喉樹守護懸崖古村
    無論是端午節舉行賽龍舟,還是平日裡出船捕魚,龍江烏什村的村民都會來龍皇廟裡拜拜龍皇,祈求平安。如今,雖然村民們的生產生活和觀念改變了,可節日祭拜龍皇廟作為龍江烏什村的一項傳統,沿襲流傳了下來。  在龍江烏什村,曾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嫁女不嫁龍江村,上個山嶺如上梯。」這座坐落在南渡江邊的小村落,地勢高低不齊,土地貧瘠,在解放前是周邊地區最窮困的村莊。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日本血色海豚灣
    許多動物保護團體指責這種捕魚方式殘忍,而當地漁民則堅持認為這是傳統,拒絕改變。  甘迺迪17日在微博上批評這種「圍捕」方式「不人道,我深感憂慮。美國政府反對以圍捕方式捕魚」。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20日反駁稱,圍捕是日本漁業傳統的一部分,根據日本法律妥善進行。  日本和歌山縣太地町一年一度的「捕豚季」漸入尾聲。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珍稀瀕危植物知多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物華天寶,資源豐富,植物資源尤其令人嘆為觀止。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單人單座、小班雙語教學、全觸屏黑板……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國際旅遊學院)採訪時發現,這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備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不太一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綠海龜:我們出生在西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操 圖\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美麗的西沙群島,在繁星點點的夜空下,秀美的島礁除了海潮拍岸的聲音外,萬籟俱寂。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天生麗質亞龍灣
    不久前,省委宣傳部、省作協舉辦了「走進陽光地帶———著名作家海南行」活動,邀請劉恆、陳世旭、葉永烈、林白等二十多名國內文壇深具影響力的作家,分別赴海南東線和西線開展採風活動。作家們對海南自然風光及風俗民情、歷史文化進行了深度體驗,為大美海南撰文立言。從今天開始,本版開設「走進陽光地帶———著名作家海南行」專欄,陸續刊發這些名家佳作,敬請關注。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口啟動溼地公園鳥類監測
    本報海口8月21日訊 (記者葉媛媛)海南日報記者從海口市溼地保護管理中心獲悉,8月19日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園一業深化三產融合
    近日,海南日報記者走進澄邁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探究澄邁現代農業發展特色。  立體植物園 增產又吸睛  10月20日,在澄邁縣金棕櫚特色景觀植物產業園,工人們正背著噴壺穿梭在苗圃地噴藥除草。放眼望去,立體種植的高大貝葉棕、大葉龍船花、九裡香交相輝映,鋪成一幅巨大的彩色熱帶植物景觀圖。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棠樹還在結子
    文昌就是龜頭所在,而樂東則是尾閭一端,二者皆為海南人文興盛的地方。這在堪輿學上可能有些說法,但我不懂得玄空的知識。其實,樂東作為地名,沿用的時間不到百年。自唐代以來,此地基本上屬于振州、崖州的範疇。除了千裡長沙,萬裡石塘,它就是海南最荒遠的邊緣。海南古稱瓊崖,北為瓊州,南為崖州,樂東是崖州文化積澱最為深厚的區域。格調蒼涼的崖州民歌,就是從這裡隨處可見的酸梅樹下唱出來的。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 海南日報數字報-鸚哥嶺經驗播灑四方
    2008年,鸚哥嶺保護區首次推出了自己的統一服裝,並設計了特有的「三重山」LOGO,成為海南保護區發展史上的一大創新,引來了其他保護區的高度關注。  「這其實是我們自己摸索出來的TMC模式的一部分。」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將編制方案整治東水港海岸線蝕退
    本報金江9月19日電 (記者陳卓斌)9月18日海南日報刊發報導《「誰來呵護我們的避風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