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行星布局,是什麼讓其發現成為可能

2020-12-05 天文在線

迄今為止,天文學家們已經證實了3077個恆星系統中4152顆系外行星的存在,雖然他們之中的大部分只擁有一顆行星,但擁有多顆行星的系統也有好幾百例,這種情況並不少見。不過,一個恆星系統如果擁有六顆或者以上數量的系外行星的情況卻非常罕見,至今只有十幾例。

這就是天文學家結合在過去的七年中通過索菲攝譜儀觀測HD158259得到的結果和從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任務得到的最新數據以後取得的重大發現。HD158259是一顆類太陽恆星,距離地球約88光年,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任務則是報導了這個相互之間擁有近乎完美韻律的六顆行星的系統的國際團隊。

這個取得重大發現的團隊負責人是日內瓦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內森教授,同時他也是瑞士行星研究所的成員和歐洲航天局系外行星特性探測衛星任務的參與者。最近,這項研究的最終成果以論文形式發表在了《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在HD158259恆星系統中,所有之後成對的行星幾乎都處於比例約為3:2的共振關係中,即每一顆行星的公轉周期和它軌道內側的那一顆之間的比例約為3:2。歸功於日內瓦大學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觀測研究,天文學家們已經對北半球的許多恆星進行了測速,以此來檢驗是否有系外行星繞著他們運行。這個方法一般被叫做徑向速度法(也被稱為都卜勒光譜法),即通過測量恆星的光譜來判定它是否在正常運行—這說明一顆或者多顆行星的重力作用正在生效。

有趣的是,恰恰是索菲攝譜儀的前代(艾洛蒂攝譜儀)在1995年促成了最早的系外行星探索—被稱為「熱木星」的飛馬座51b(迪米特),在對HD158259進行了七年檢測以後,索菲攝譜儀成功獲取了高度精確並足以揭示這由六顆行星構成的系統的存在的徑向速度測量數據。

這個系統由最內的巨大巖質行星(超級地球)和五個稍小一點的巨型氣態行星(迷你海王星)組成,它們擁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完美布局,就像兼任日內瓦大學的天文與科學教授和此次觀測項目協調者的弗朗索瓦·布赫教授在日內瓦大學的新聞發布會上闡釋的一樣:「是大量測量數據的成功獲取,儀器的巨大進步和信號處理技術的大幅提高才使這個特殊系統的發現成為可能。」

攝影師作品:飛馬座51的行星(柏勒羅豐),一顆由索菲光譜儀探測到的熱木星,在距地球50光年外環繞恆星運動。圖片來源:ESO/M. Kornmesser/Nick Risinger(skysurvey.org) 這些行星的體積為地球的2-6倍(最裡面的「超級地球」為2倍、「迷你海王星」為6倍)。此行星系統十分緊湊,所有六顆行星緊密圍繞著恆星運行,最遠的一顆行星到恆星的距離也只有水星到太陽距離的0.38倍。這就造成六顆行星全部脫離恆星的宜居帶,存在於更靠近恆星的地方,也就是說沒有一顆行星上有可能存在液態水,和厚度足夠支持生命存在的大氣層。

與此同時,TESS衛星探測器也在監控著恆星HD 158259的凌星現象又稱為行星凌星法),並觀測到最裡面的行星從恆星前面穿過時,恆星的亮度降低了。馬賽天體物理實驗室的研究員,也是此項研究的合作作者伊莎貝爾·博伊斯表示,TESS測得的數據(結合星體運行速度相關數據),能夠讓他們更加確切地研究出行星的特性。

她說:「TESS的測量數據是對其觀測結果的強有力支撐,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數據估算出行星的半徑,這為分析行星內部結構提供了極其寶貴的信息。」但之前提過了,這個系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徵還是它的規律性。該系統中行星的軌道共振比基本上都是相同的3:2。

這意味著,最內部的行星完成三個周期的運行,距恆星第二遠的行星可大約完成兩個周期。第二遠的行星完成三個周期,第三遠的行星可以大約完成兩個周期。這個比例適用於系統中的全部六顆行星,這令Hara和他的同事十分驚訝。

Hara在描述行星系統運行軌跡時,將其比作樂團演奏音樂,儘管改編得不那麼完美。他說:「這有點類似於幾位音樂家各自打著不同的節拍,在每小節開頭一起演奏。這裡近似的概念很重要,加之3:2的周期比普遍存在於系統中,這都是這個系統的獨特之處。」

六行星之間的共振並不完美,但由於它們為星系的形成和演變提供的線索,天文學家對此依然很感興趣。要知道,天文界中仍存在著大量關於星系如何隨著時間而集聚和變換的爭議。其中,一個極易引發爭論的論點是,行星是誕生時便接近其在星系中的最終位置,還是之後改變了它們的運行軌道。

近年來,由於發現了類似「熱木星」的系外行星,這個近期(被稱為行星遷移)的設想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並導致許多天文學家質疑是否發生了行星「改組」。瑞士日內瓦大學天文科學的教授Stephane Udry表示,這一理論似乎解釋了HD 158259星系中六顆行星的產生。

已知的擁有數個行星本身屬於或接近共振的密集星系,如TRAPPIST-1或克卜勒-80,人們認為,它們在向恆星遷移之前形成於距恆星十分遙遠的地方。這種假設下,共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種藝術概念圖基於它們的大小、質量和軌道距離等現有數據,展現出每一個TRAPPIST-1行星外觀上可能有的樣子。(圖片來源於美國宇航局和加州噴氣推進實驗室)

事實上,HD 158259中的行星接近3:2的共振,但不完全在一個範圍內,這表明它們曾經被困在一個共振範圍中。然而,它們後來應該經歷了同步遷移並遠離了這個共振範圍。而這些,根據Hara的說法,並不是這個系統能告訴我們的全部。

他說,「此外,當前從3:2開始的周期比率的偏離包含了豐富的信息。在未來的研究中,有了這些數值再加上潮汐效應模型,我們可以約束行星的內部結構。總之,這個星系當前的狀態為我們研究其形成提供了一個窗口。」

我們對這個多行星系統或類似星系了解越多,就越能了解我們所在的星系如何產生的。解決了這些以及其他關於星系的形成和演變的問題,我們將更接近於生命是如何產生的奧秘(也或許會知道去哪裡探索生命!)

資料:

熱木星:是指其公轉軌道極為接近其宿主恆星的類木行星,這類行星在其他的星系可以找到。它們的大小可以比木星大,而軌道可比水星到太陽的距離更近,可達0.05天文單位。

行星遷移:是行星或其他恆星旁的天體和恆星周圍的盤內的氣體或微行星交互作用時發生的現象,該現象會改變行星等天體的軌道半長軸等軌道參數。

作者:universetoday

FY:Astronomical volunteer team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完美布局的恆星系統,6顆行星共振,六星連珠每10個月上演一次
    對於現在的天文學家來說,發現一顆擁有系外行星的恆星已經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了,即使是擁有多顆系外行星也不算什麼奇聞,畢竟我們已經找到了幾百顆不止擁有一顆行星的恆星。
  • 為什麼太陽系行星布局如此的與眾不同?可能是木星背後引導的結果
    其它方面,太陽系跟其它的恆星系沒什麼不同,太陽系的行星布局,空間情況等跟其它恆星系應該也是非常相似的。可是隨著人類觀測技術的不斷提升,我們觀測發現了不少的恆星,在這些恆星的周圍也看到了行星系統。科學家發現,大部分的恆星系統中的行星布局都跟太陽系有很大的不同,我們的太陽系是屬於特立獨行的那種行星結構。太陽系的行星結構非常有特點,八大行星中四顆是巖質行星,四顆是氣態行星。
  • 可能已經發現了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的行星
    太陽系之外,至少有二十多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  研究人員在9月18日的《天體生物學》雜誌上寫道,這些行星比地球稍微古老一些、溼潤一些、溫暖一些以及稍微大一點點。所有這些因素可能意味著,其中的一些行星將成為尋找外星生命的最佳目的地。
  • 地球不完美了?繼發現24顆「超宜居」行星後,又發現超級地球
    看起來,宜居的條件是極為苛刻的,外星球需要具備這些條件,才可能會成為我們的潛在家園,所以很多已知的外星球都被排除宜居星球行列之外。科學家認為,這些「超宜居」行星環繞的主恆星比太陽更溫和,所以太陽活動相對較弱,在這些「超宜居」行星上面生活,可能比地球更舒適。看起來,地球可能不是最完美的宜居家園了,這些「超宜居」行星可能比地球更完美。現在科學家又發現了一顆超級地球,這是什麼星球呢?
  • 科學家可能已經發現了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的行星
    太陽系之外,至少有二十多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研究人員在9月18日的《天體生物學》雜誌上寫道,這些行星比地球稍微古老一些、溼潤一些、溫暖一些以及稍微大一點點。所有這些因素可能意味著,其中的一些行星將成為尋找外星生命的最佳目的地。
  • NASA行星獵人發現首個宜居行星:被潮汐鎖定,可能有外星生命
    【ALENG 自媒體】1月13日晚間自媒體專稿,剛剛發射升空不足兩年,美國宇航局的過境系外星系探測器(TESS)就傳來了令人興奮的消息:距離地球101.5光年外,發現一個圍繞紅矮星運行的類地行星,位於該紅矮星的宜居地帶,表面能夠存有液態水,可能會有外星生命誕生。
  • 科學家繪製出完美「超宜居行星」輪廓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近日報導,美國和德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表明,太陽系外可能有24顆行星比地球更宜居。這些行星比地球更「年老」、更溫暖溼潤、「塊頭」也更大一點,其中一些行星可能是尋找外星生命的絕佳場所。宜居帶指行星與恆星間的距離恰到好處,使其表面溫度對我們所熟知的生命而言不冷不熱。馬庫奇團隊的目標是找出這些最有潛力的「超級宜居」系外行星,它們不僅位於恆星的宜居帶,還擁有其他特徵,可能比地球更宜居。
  •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美麗的六顆行星系統,軌道幾乎是完美的和諧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發現了數百顆恆星,它們周圍有多個行星圍繞著它們,分散在銀河系各處。每一顆行星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一個環繞88光年外的HD 158259恆星運行的系統確實很特別。它由六顆行星環繞:「一顆超級地球和五顆迷你海王星」。經過7年的觀測,天文學家發現這6顆行星都在HD 158259軌道上以近乎完美的軌道共振運行。這一發現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行星系統形成的機制,以及它們如何最終形成我們看到的配置。
  • 地球不再完美?科學家發現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居住
    地球,是目前唯一一顆被確認存在生命的天體,在我們的常識中,只有地球適合生命居住,因為地球環境穩定,擁有四季變化和多樣性的生態系統,但是有科學家提出,地球可能並不是人類的最佳選擇,進行對比篩選後發現,在銀河系中存在24顆比地球還要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地球不再是人類的最佳選擇了嗎?
  • 24顆「超宜居星球」被發現!比地球更完美,其上或已存在生命
    據報導,來自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團隊,近年來與來自於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的科研團隊展開合作,在目前已知的4500顆地外行星中,選出了24顆「超宜居」行星,這些行星上的條件要比地球還要完美。,除了地球這種宜居行星之外,宇宙中還有一些比地球要完美的星系,這些星球無論是和恆星之間的距離,還是本身的質量體積、表面溫度、資源豐度、行星年齡等等,都要比地球更加宜居。
  • 在旅程中發現的新的珊瑚可能成為海缸中的完美變體
    首先,我們發現Paraclavarinatriangularis珊瑚認為這是一種鹿角珊瑚,經過仔細觀察,發現他與鹿角珊瑚大不相同。根據我們的觀察,有些團隊成員認為他屬於珊瑚模式,但大多數團隊成員不同意,因為Paraclavarinatriangularis方向容易誤導人們,他可能是同一物種,但他獨特的形狀和特徵註定了他是與眾不同。
  • 什麼是行星齒輪電機,行星齒輪電機主要優點是什麼?
    典型行星齒輪的結構行星齒輪頭由太陽齒輪、齒圈和使用三到五個行星齒輪的行星架總成組成,太陽齒輪通常是電機小齒輪,而齒圈通常在殼體中,行星載體通常是一個鑄造或粉末冶金製成,上面有許多螺杆,行星在上面旋轉。行星齒輪的優點提高重複性:其較大的速度徑向和軸向負載提供了可靠性和魯棒性,最大限度地減少齒輪的不對中,此外,在不同負載下均勻的傳輸和低振動提供了完美的重複性。
  • 天文學家在地球「隔壁」發現了一顆可能存在生命體的行星!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人類已經發現了超過4000個系外行星。科學家們甚至發現了一些圍繞著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運行的行星。
  • NASA發現了一顆新行星,很可能是外星人的家園(雙語)
    你有沒有想過,這個世界上可能真的有外星人的存在?   最近,NASA就發現了可能是外星人的家園--一顆和地球大小相仿的行星。一起來看看吧!衛星發現的,是迄今為止在恆星的宜居帶發現的為數不多的與地球大小相仿的行星之一。
  • 太陽系最大小行星,用數學方法發現,其表面發現多個神秘「亮斑」
    天文學家們對皮亞齊發現的第5顆行星穀神星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對此表示贊同,但也有人認為這可能只是一顆彗星,不然的話為什麼它只露一面就不見了呢1801年12月31日夜,德國天文愛好者奧博斯在高斯預言的時間裡,用望遠鏡對準了指定的天空區域,果然不出所料,穀神星又被重新發現了。高斯的計算方法發揮了重要作用,人們通過高斯的計算方法重新發現了這顆行星。
  • 冥王星為什麼會從行星降級為矮行星?行星的定義又是什麼呢?
    冥王星早就被發現在其他柯伊伯帶天體之前(在相同區域內環繞太陽軌道運行的大型矮行星),而那個時候「行星」是唯一可以給冥王星這樣星體的稱呼,所以人們所以人們認為降級冥王星並沒有什麼好處,我們應該維持原狀。這個論點存在的弱點是如果一個重要的觀測結果被證實是錯誤時,降級是十分必要的(即天體實際上比我們想像的要小)。
  • 科學家意外發現金星可能是成為生命宿主
    科學界最新發現:金星有望成為生命居住地!眾所周知,金星被稱為太陽系的地獄行星,其表面和地球完全相反。但是一項新發現表明,金星可能是生命的宿主,這是什麼情況呢?儘管這種分子對許多生物體有毒,但由於很難通過普通的地質或大氣作用使其成為一種潛在的、明確的生命特徵。
  • 科學新發現,消失的「九號行星」,其軌道或許超越了柯伊伯帶
    近日,科學家公布了一顆軌道奇異的行星,該行星在距離宿主雙星系統336光年遠的軌道上運行,而這是一個看似不太可能的軌道,因為這顆行星的運行軌道距離其宿主恆星和星盤很遠。這不由讓科學家想到太陽系「隱形」的「九號行星」。圖註:HD 106906b行星,它繞著336光年遠的雙星系統運動,該行星的運行軌道其宿主恆星和可見的星盤很遠。
  • 第九大行星可能是原初黑洞科學家的新發現,暗示了這種可能
    一群尋找暗物質的天文學家,卻無意間發現了一些可能與第九大行星相關的蛛絲馬跡,結果卻可能指向了黑洞。宇宙中的三大未解之謎竟然這樣錯綜複雜地搞在了一起,令人大跌眼鏡……外海王星天體1846年,人類發現了海王星,將太陽系的行星數量提升到了8顆。隨即,人們開始尋找第九顆行星。雖然冥王星的發現一度讓人們感到滿足,但它在2006年被踢出行星行列,降級為矮行星。
  • 若地球成為一顆「流浪行星」,人類還有生存的可能嗎?
    不過,當某個流浪行星從恆星面前經過時,其引力會影響周圍的空間,產生和放大鏡非常相似的效果,背後恆星的光芒經過時會被扭曲變形,這種奇妙的變化被科學家們稱為「引力透鏡效應(gravitational len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