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素材源於網絡,喜歡本文的朋友記得點讚,評論,收藏,關注!
導語: 從古代起,中國人就已經有本土出產的鸚鵡。這些鸚鵡棲息在古代的商道附近,卸位於今陝西、甘肅交界處的隴山之中。
這些古代的鳥因為具有說話的能力,所以有時又被稱作「西城神鳥」,隴山別的鸚鵡大多數是--種紫胸的綠色長尾小鸚鵡,這種鸚鵡又被稱作懲比安長尾小鸚鵡,現在它是四川、雲南以及西藏東部的土生鸚鵡,但是在北緯30度已經見不到這種鳥的蹤跡廣並遺態的是,在中世紀時,當地鸚鵡聚生之地不斷遭受動掠。被捕捉為籠鳥,因而這一品種以後便瀕於滅絕了。九世紀時,皮H休寫了一首哀憐隴山居民的詩歌: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捕捉作為「士貢」獻往朝廷「金臺」的隴山鸚鵡。詩歌中寫道:
隴山高千仞, 鸚鵡果其巔
窮危又極險. 其山猶不全。
蚩蚩隴山民, 懸度如登天。
空中覘其巢, 墮者爭紛然。
百禽不得一, 十人九死為。
隴川有戍卒, 成卒亦不閒。
將命提雕籠, 直到金臺前。
彼毛不自珍, 彼舌不自言。
胡為輕人命, 奉此玩好端。
吾聞古聖王, 珍禽皆舍旃。
今此隴民屬, 每歲泣連漣。從唐朝統治的第二個世紀起,新品種的鸚鵡,即「南鳥」(象徵與孔雀同類的鳥)就開始在唐朝北方地區出現了。這些鸚鵡是從唐朝新開發的嶺南、交趾地區送來的。這時候在唐朝本土的雷州半島和廣東西部地區,人們也可以見到玫瑰色環紋鸚鵡、紅胸鸚鵡以及藍頭(或花頭)鸚鵡。這些鸚鵡的外貌就象它們的名字一樣美麗動人。如同孔雀一樣,這些豔麗的小鳥為當地的土著人提供了一種不經常的食物,但是與那些被婆羅門作為高貴、神聖的食物的印度鸚鵡相比,或者與那些被人們帶到了羅馬,最後被埃拉加巴盧斯那樣的,真正稱得上是風雅、奢侈的美食家連同烤火烈鳥一起吃掉的鸚鵡相比,唐朝南方的鸚鵡之所以被食用,只是因為一「個不值一提的理由:即它們在當地太多了。但是也有-些鸚鵡被送進了北方的玩鳥人的鳥籠裡和庭園裡,這些「南鳥」在這裡與人們熟悉的隴山的鸚鵡比美爭寵。當時在北方必定還有許多地道的隴山鸚鵡,因為甚至到了十世紀時,在李肪的庭院裡的鶚鵡還被稱作「隴客」。
但是從唐朝統治的第三個世紀起,唐朝西北和南方地區的長尾小鸚鵡卻遇到了一個耀眼奪目的有力競爭對手。有錢的玩鳥人或達官貴人都對這種鳥寵愛有加,西北和南方的長尾小鸚鵡則受到了冷遇。這種新出現的鳥就是印度支那和印度尼西亞的鸚鵡。」這些光彩布目的駕兒或者由熱帶的大國作為獻給唐朝皇帝的貢禮,或者由遠航的水手和商人從地球的盡頭帶進(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輕易地捉到鸚鵡)唐朝的境內。這個事例生動地證明、與本土的出產相比,來自遠國絕域的物品往往經過人們的喧染而遠為絢麗多彩: 看,揭開了一東方的惟幕, 晨曦微紅,光芒閃爍, 金喇鸚鵡抖動鮮紅的羽毛,飛逐銀色的波濤。 以上詩句引自查特頓寫的「非洲之歌」,這首詩反映了異國他鄉具有的水恆光彩,但是金剛鸚鵡並不是非洲鳥,而是美洲鳥,直到現代,這種鳥才被東半球所知。由航海者和使臣帶進唐朝境內的鸚鵡是長尾小鸚鵡的一種新品種,即猩猩鸚鵡和白鸚。
猩猩鸚鵡和白鸚在唐代時被稱作「五色鸚鵡」,這兩種鳥在當時最負美麗的盛名。正是由於同樣的原因,在中世紀的印度也將摩鹿伽(譯按:即馬魯古的舊稱)的猩猩鸚鵡稱作無色鸚鵡,這種鸚鵡通身都閃爍著五彩繽紛的顏色。甚至漢語中的「五色鸚鵡」這個詞,也有可能是從印度翻譯過來的。 我的彎彎的小嘴,我的精靈的小眼,我的羽毛碧綠鮮豔, 我的脖頸就象那富麗華貴的寶石環,我的纖巧的小腿, 我的被拴住的潔淨的腳爪一呵,我是何奉女王的寵玩。 約翰.斯克爾頓的的(說話吧,鸚鵡》中的主人公就是如此。唐朝外來的長尾小鸚鵡很可能也是如此。「紅鸚鵡」在這時來到了唐朝的境內,這些紅鸚鵡肯定是稀有的猩猩鸚鵡和華萊士線一這條線將太平洋的兩個大的動物群系區別開來一以東的澳大利西亞紅鸚鵡。至f中國文學作品中出現的「白鸚鵡".則肯定是來自遙遠的九譯絕域的白鸚。

雖然「紅鸚鵡」在唐代之前就已經輸人了中國,但是在流傳下來的有關的唐朝文獻中,我們還沒有發現將紅鸚鵡作為貢品的記載。可是在720年(開元八年),「南天竺」的使臣曾經向唐玄宗貢獻過一隻「五色能言」的鸚鵡。文獻中關於這位使臣的記載是比較詳細的。據說是因為大食、吐蕃的大量暴行,這位使臣米到了唐朝,乞求唐朝皇帝出師徵討大食和吐蕃。這位使臣顯然是個非常機敏的人,他對玄宗說:「蕃夷唯以抱帶為寵」,於是玄宗就賜給了他「錦抱、金革帶」等物。在此之前,即在上一個世紀,林邑國曾經向太宗朝貢獻過一隻五色鸚鵡,「太宗異之,詔太子右庶子李百藥為之賦。」這隻五色鸚鵡與另外一隻一起送來的白鸚鵡屢屢訴說寒冷難耐,為此太宗特意下詔,將這聰明的烏釋放,送回了本國。655年(永徽六年),位於馬來半島的一個盛產大象的山國●也向唐朝貢獻過只五色鸚鵡。因八世紀時,貢獻過鸚鵡的國家還有尸利佛誓、的吐火羅這次是由吐火羅大酋「摩羅」代表其鄰國訶毗鄰貢獻的。九世紀初年,訶陵國也曾經兩次向唐朝貢獻鸚鵡。偉大的唐玄宗本人就有一隻色彩豔麗,聰慧能言的鸚鵡,這隻鸚鵡一直是玄宗心愛的寵物。張說在獻給唐玄宗的表文中,甚至認為這隻鳥就是傳說中預示吉祥的「時樂鳥」。在一本古代的圖冊中,表現一時樂鳥的形象特徵:這是一種「丹首、紅臆、朱冠、綠翼」的鳥。 在上文中,我們已經提到了由林邑貢獻的白鸚鵡(但是白鸚鵡並不是林邑的土產,它肯定是在印度尼西亞的最邊遠的地區捕獲的)。由於這隻鸚鵡「精誠辯慧,善於應答。」於是:「太宗憫之,並付其使,令放歸林藪。」這隻白鸚鵡與另外一隻一同貢獻的五色鸚鵡,當時都由閻立本畫了下來。宋代批評家周密稱他本人家裡就收藏了這幅畫。據周密本人記載:

餘家舊藏「林邑進鸚雞圖」,蓋唐貞觀中經獻太宗。以其思歸,並二女送還國。乃闊立本真跡也。另外-只在繪畫中流傳下來的白鸚鵡是楊貴妃的寵物「雪衣女」。根據一則廣為流傳的軼事記載,當唐玄宗在「雙陸」中快要輸的時候,貴妃就使雪衣女飛入局中,「鼓翼以亂之」,從而避免天子將要遇到的窘境。這個動入的場景(另一次發生在康國的獨子身上)是由周盼大師畫下來的。「比這些鸚鵡更引人注意的是一種「首有十紅毛,齊於翅」的白鸚鵡,這砷鸚鵡必定是塞蘭和安波那出產的,長著玫瑰色鳥冠的白鸚,「它們是遠隔海洋的一個島國的貢禮。這個島國距離廣州有五個月的路程,它很可能是摩鹿伽群島中的一個島。書這個國家的使臣帶來了婆律膏、白鸚鵡,「仍請馬及銅釧,詔並許之。」這一般說來,在有關鸚鵡的口頭傳說中,有一種古老的說法,認為撫摩鸚鵡會導致--種致命的疾病,其實就種病就是鸚鵡熱,它是通過汙染了鸚鵡糞便的粉塵進入人的肺部而引起的。等有不少廣為流傳的故事,內容是說主人將鸚鵡作為密探,監視家裡的僕人和紅杏出牆的妻子。這種故事很可能來源於印變書最後,鸚鵡又象徵籠子裡的智慧雖稱極佳,卻非明睿。不過,當鸚鵡象徵了為丈夫的利益而犧牲自己利益的新娘,或者是為了主人的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的僕入時,犧牲自由或許就是自願的或是出於利他的目的。從另一方而來說,美麗的羽衣這是其主人的虛榮心的根源一會使它被捕捉,被禁閉,而這也正是它的大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