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生態環境部,自2021年1月1日起,我國將禁止以任何方式進口固體廢物。「廢紙」也在禁止目錄中。作為國內造紙行業重要生產原料,「廢紙」的徹底「禁入」對國內造紙原料結構的優化升級無疑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在這一消息的刺激下,漿紙一體化龍頭晨鳴紙業股價應聲大漲。
限制政策加碼 外廢進口量遞減
2017年以來,「禁廢令」持續加碼。
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連續多年保持快速增長,但早期的粗放式增長也為環境和生態保護埋下了隱患。為切實改善環境質量、維護國家生態環境安全和民眾身體健康。2017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要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完善進口固體廢物管理制度。
同年12月,生態環境部下發《進口廢紙環境保護管理規定》和《限制進口類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環境保護管理規定》,對廢紙進口提出了明確的規範化要求。
2018年,國家再次強調「2020年全面禁止固體廢物進口」。
受上述環保政策影響,外國進口廢紙審批額度持續大幅壓縮。
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外廢進口配額2810.8萬噸,同比減少26.4%,2018年外廢進口配額1815.6萬噸,同比減少35.4%。2019年外廢進口量1075萬噸,同比減少41%。
據海關總署公布數據,今年1-10月,我國進口廢紙到港總量約509.81萬噸,同比減少約42.46%。
紙漿缺口待補 龍頭企業持續受益
造紙業是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關係密切的重要基礎原材料產業,在國民經濟各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原料自給能力的薄弱,一直是困擾整個行業發展的難題。
中國造紙行業原料以廢紙漿和木漿為主。廢紙漿的生產原料長期依賴外廢進口。
從2013年起,我國紙漿消耗量持續提升,2017年,全國紙漿消耗量突破1億噸,此後,便一直保持需求高位。「禁廢令」的持續加碼使「外廢」進口通道逐步收窄,而國廢的供給遠遠無法填補需求缺口。有機構預計,隨著「禁廢令」的落地,2021年國內造紙紙漿缺口至少在3000萬噸,而原料結構優化的需求,使得木漿供給缺口持續擴大。
在此背景下,紙漿自給能力,尤其是木漿自給能力一定程度上是衡量企業長期競爭力的一項重要指標。
報告顯示,晨鳴紙業自製漿產能約430萬噸,是全國唯一實現木漿自產自足、漿紙產能完全匹配的漿紙一體化企業。
晨鳴紙業的漿、紙一體戰略的提出始於2005年。從2005年位於廣東湛江的第一個木漿生產項目奠基開始,經過十餘年的發展,晨鳴紙業已整體實現木漿的自給。
在木漿的上遊,晨鳴紙業先後在廣東、湖北、江西等地建立了原料林基地。截至2019年底,原料林面積達100多萬畝。在林漿紙一體化的道路上,奠定了絕對優勢。
有分析師表示,在造紙行業,對於原料的掌控力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現行環保政策升級,行業集中度提升的行業背景下,擁有原料自給能力,甚至在未來可能有餘力填補行業原料缺口的企業,將會在轉方式、調結構的發展趨勢中持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