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需要理論中的哲學問題

2021-01-07 李澤健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說,與所有的哲學概念,比如意識、真理等等一樣,需要也是一個說不清的概念,包括馬克思的需要理論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都沒能把這個問題說清楚。我們還說,人們之所以說不清什麼是需要,是因為人們不理解語言。人們不知道,如果我們沒有定義什麼是「需要」,那這個世界上就沒有需要;人們不知道,什麼是需要什麼不是需要是由我們自己規定的,是我們自己說了算。但同時我們又說,我們平時經常看到的這個定義不行:「需要是有機體感到某種缺乏而力求獲得滿足的心理傾向,它是有機體自身和外部生活條件的要求在頭腦中的反映,是人們與生俱來的基本要求。」 這個定義有很多問題,那我們又該如何定義需要呢?

怎樣定義需要

一、 不能用不清楚的概念來定義

定義的真正作用在於讓別人知道一個語詞到底指的是什麼。如果我們用一些人們都不知道的、甚至連我們自己都不清楚的概念來定義它,那不僅起不到應有的效果,而且有時還會起反作用——誤導人們的研究方向,把科學研究變成盲人摸象。

比如《基礎心理學》(張述祖、沈德立著)一書,在解釋需要,解釋生物的主動性、選擇性時是這樣說的:「凡屬生物都有一個複雜的、新陳代謝的一定平衡狀態。這個狀態一分解,它就死了。所以,有生命的東西對外界的影響,都有以維持這種平衡狀態為標準的選擇性,合則取,不合則拒。」這實際上就是在用「維持平衡狀態」來定義需要,可是這個平衡狀態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平衡呢?估計這個地球上沒有幾個人能夠說明白!這樣的定義不僅沒把需要說明白,而且還會把我們對需要的定義的研究,引向對人體的新陳代謝平衡狀態的研究,引向無邊無際的未知。更不用說,這種解釋還不夠合理,如果需要就是以維持平衡狀態、維持生命為標準,那我們又該如何解釋人類捨己救人、捨身取義的行為呢?

二、 不能用「缺乏」來定義需要

在很多地方,比如說在百度百科上,人們都把需要解釋為「有機體感到某種缺乏而力求獲得滿足的心理傾向」,這種解釋其實並不全面和準確,很多時候需要並不能解釋為「有機體感到某種缺乏」,比如說,一個人需要做手術切掉自己身上的腫瘤、我們需要清理垃圾等等,此類的需要還能說是有機體感到了某種缺乏嗎?當然了,你也可以辯證地解釋說這是有機體感到缺乏健康、缺乏衛生什麼的,但如此繞了一個大彎以後理論就會變得非常複雜,這將會給我們以後的工作帶來更大的麻煩。

如果我們不用「缺乏」來定義「需要」,那麼需要這個概念就變得簡單了,以後的問題就是 「缺乏」與「需要」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係了,而不再是「需要」這個概念本身就說不清的問題了。

三、 要細分各種概念

要想理論清晰,我們就必須要嚴格區分各種概念。

以飢餓為例,我們必須要區分開飢餓、需要、食物、需要食物等等這幾個概念,我們必須要知道它們是幾個不同的概念。我們不能把飢餓等同於需要或者是需要食物,也不能把食物和需要食物等同於需要。細分了這幾個概念以後,我們就能清晰地看出,需要既不是指飢餓,也不是指需要食物,更不是指食物,而是指介於飢餓和食物之間,由飢餓引起的想要得到食物的那種心理體驗。漢語字典上把需要解釋為願望和要求,也有人把需要解釋為「人對某種目標的渴求或欲望」,應該說還是比較合適的。

傳統的理論由於不注意細分概念,把各種概念混為一談,有時甚至把食物說成是需要,所以就導致了理論中的許多問題都根本說不清。比如說,有人是這樣解釋人的生理需要的:「生理的需要:食物、水分、空氣、睡眠、性的需要等,它們在人的需要中最重要,最有力量。」,這裡就是把需要食物、需要水分、需要空氣、需要睡眠、需要性等等這些概念與需要這個概念混為一談了。

釐清了需要這個概念的定義以後,我們就能比較容易地解釋清楚目前需要理論中存在的那些說不清的問題。

需要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

《基礎心理學》(張述祖、沈德立著)一書中說,關於這個問題有三種觀點:

一種是馬斯洛的觀點,他認為需要都是先天的。即人天生就有這些需要。從發生上看就是底層的需要,強度越大;越是上層的需要,強度越小。在下層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上層需要就被抑制了。只有滿足了下層的需要,才能把上層的需要釋放出來。

第二種是行為主義的觀點,認為高級需要來自「學習」,低級需要是先天的。高級需要是如何學會的呢?從原理上講,就是通過工具性條件作用,即操作性條件作用學會的。他們認為,只有生理需要是先天的,其它需要都是學會的。高級的需要都是作為滿足低級的需要的工具,都是受到低級需要滿足的強化而學會的。

還有一種是弗洛伊德的觀點,他認為高級需要就是生理需要與社會需要的妥協。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理需要,但如果大家都任性地去滿足它,那麼社會就亂了。因此,為了能夠維持社會秩序,必須對個人有所約束。個人應該在社會秩序的要求和自己生理需要之間找到妥協途徑。做到既能滿足生理需要,又不至於跟社會秩序相衝突。他認為高級需要就是這樣產生的。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

從前面的分析我們能夠看出,如果我們沒有定義什麼是「需要」,那世界上就沒有需要,當然也就不存在需要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問題了。因此,需要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並不是一個有沒有正確反映客觀世界的問題,而是一個概念的定義的問題,是要看我們原來是如何定義「需要」、「先天」和「後天」等等這些概念的。

如果我們原來把需要定義為「欲望,要求」,認為「需要總是指向某種東西、條件或活動的結果等等」,而把「先天」定義為「與生俱來的」、「先於實踐、先於經驗」等等(漢語詞典),那麼我們就不能說需要是先天的了,這是因為:

1、 不知道就沒有需要

我們還是以飢餓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說飢餓是先天的,是與生俱來的,因為我們生下來就知道餓。但是,我們還必須要知道,飢餓並不等於是需要。前面我們已經把需要定義為是一種欲望或要求,它必須是有指向的,在這裡它是指向食物的。

我們天生就知道世界上有食物嗎?我們天生就知道什麼是食物嗎?我們天生就知道餓了是要吃食物而不是吃別的什麼東西嗎?如果我們不知道有食物,那還能說我們天生就有對食物的需要嗎?還能說需要是天生的嗎?剛出生的孩子可是什麼都吃的,而不是只吃食物,他們是在吃了以後才知道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的。

需要是有指向的,不知道指向什麼,就沒有需要。這種說法不存在客觀還是不客觀的問題,這是由需要的定義所規定的。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什麼,我們就不能說有相關的需要,也可以說就沒有相關的需要。生理需要如此,社會需要更是如此。這是一個邏輯的問題。

如果人們不知道憋得難受,不知道排便以後的舒適,那人們就沒有大小便的需要。如果人們不知道食物能夠解決飢餓的問題,那就不會在飢餓的時候有對食物的需要。如果不知道有解決痛苦之道,那就沒有對解決痛苦之道的需要。

有個故事說,動物園裡有一頭大象,由於從小就被管理員用一根繩子拴住,不能自由活動,等它長大後,動物園裡發生了一場大火,大象不知道能夠掙脫拴著它的細繩,不知道逃跑,最後被活活燒死在拴它的柱子上。大象知道沒有被火燒時的感受,但是它不知道能夠逃跑,所以這個時候,它只有不被火燒的需要,而沒有逃跑的需要。不管被大火燒死是一種多麼巨大的痛苦,它也只能忍受,而不會嘗試逃跑。

如果不知道那就沒有需要,社會需要更是如此。如果你不知道有衣服,那你就沒有買衣服的需要;秦始皇不知道有飛機,所以他也就只知道建個阿房宮,而不會想著給自己弄一架專機;印度人不知道「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個道理,所以他們至今也都沒有徹底消滅種姓制度的需要……

這裡要強調的一點是,關於飢餓的這個例子,我們還必須要考慮到飢餓的定義,如果飢餓的定義也是有指向的,也是指向食物的,那問題就麻煩了。比如說,我們現在的漢語詞典上對飢餓的解釋就是「肚子很空,想吃東西」。很明顯,這樣的解釋與需要和食物這兩個概念是交叉重疊的,它沒有把飢餓、需要、食物這三個概念嚴格地區分開。當然了,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而言,這樣的解釋也就足夠了,我們已經能夠明白它是什麼意思了。但是,對於理論研究而言,這樣的解釋就根本行不通了,這等於是說,只要是飢餓那就必然有了對食物的需要,這樣,我們就很難再說清楚需要到底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了,就很難再說清楚以後的各種問題了。

現有的理論存在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使用語言不夠嚴謹,用自然語言來解釋各種理論問題。沒有對概念進行嚴格的細分,概念的定義之間相互交叉重疊,甚至充滿著各種各樣的矛盾,所以在解釋理論問題時,往往是乍看起來很有道理,但是經不住追問,只要一問立馬就露出了馬腳,追問到第三步那肯定就是怎麼說也說不圓了。

由此我們能夠看出,要想把需要理論中的各種問題都說明白,我們不僅要嚴格定義需要的概念,而且還需要嚴格定義其它的相關概念。

2、 沒有比較就沒有需要,需要是選擇的結果

不知道就沒有需要,但是知道了也未必就一定有需要。

我們知道人能夠停止呼吸,但是我們並沒有讓自己停止呼吸的需要;我們知道自己有重量,但是沒有讓自己沒有重量的需要;我們知道植物上長刺、長葉子,但是並沒有讓自己身上也長刺、長葉子的需要;我們知道印度人上廁所是用手而不是用衛生紙解決問題,但是我們並沒有也用手解決問題的需要……

決定有沒有需要的並不是知道不知道,而是有沒有比較。沒有比較就沒有需要。需要是在比較之後產生的,是我們在比較之後做出的一種選擇。這是一種後天的行為。

受到針刺,我們之所以有躲避的需要,那是因為我們知道在躲避之後就不會疼痛了。如果我們知道躲避以後是要挨刀刮的,那我們就不會再躲避了,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的就不是躲避而是忍受了;我們之所以在飢餓的時候需要食物而不是需要石頭,是因為我們知道飢餓的痛苦,知道吃了食物以後能夠消除這種痛苦,知道吃石頭不僅不解決問題,反而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痛苦;在寒冷的時候我們需要取暖,那是因為我們知道溫暖比寒冷舒服。我們之所以沒有跳進火爐取暖,那是因為我們知道那比寒冷更讓人無法忍受……

不管是哪種需要,不管是生理的還是社會的,必然都是人們在比較之後做出的一種選擇。

在這裡,我們還有必要把「需要」和「需要某種東西」這兩個概念區分開來,比如說「需要空氣」或「需要睡眠」等等。

有人可能會說,人們對空氣、睡眠等等的需要並不是在經過比較之後才產生的,這些應該都是先天的,是與生俱來的。其實,這是把「需要」和「需要空氣」、「需要睡眠」這兩種不同的概念混淆在一起了,「需要」指的是需要空氣或者睡眠的那種欲望,是一種心理狀態,我們甚至可以把它理解為是一種心理活動。這種心理狀態或者是心理活動是有時間性的,並不是時時刻刻都有,我們只有在呼吸困難的時候才「需要」空氣,只有在瞌睡的時候才「需要」睡眠,而這些必然都是比較的結果。而「需要空氣」和「需要睡眠」這兩個概念則強調時間性,它可以過去的需要也可以是將來的需要。如果我們把「需要空氣」等同於「需要」,那月底的時候給你發空氣而不給你發工資行不行?你不是需要空氣嗎?我們需要空氣、需要睡眠,但它可能不是我們現在的「需要」。

在隨後的文章中,我們將討論需要理論中的其它問題。

(註: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在此對作者表示感謝)

相關焦點

  • 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中的方位
    對於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中的方位問題,歷來經學家們爭論不休。有的認為先天八卦不存在方位,方位只存在於後天八卦中;有的認為方位既存在於先天八卦中,也存在於後天八卦中。如果後一種認識是正確的,那麼問題來了,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的位序並不一樣,比如乾,在先天八卦中位於南方,而在後天八卦中卻位於西北,那麼乾的方位到底是在南呢,還是在西北呢?持後一種認知的經學家們解釋不了這個問題,於是便轉而認同第一種看法,或乾脆避而不談這個問題。避而不談並不能解決問題,問題準是要解決的。
  • 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的特點
    這種排列的理論是依據《周易·說卦》中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這種排列將八卦中所具有的矛盾對立辯證的思想體現了出來,八卦的陰陽消長,順逆交錯,相反相成的內含在先天八卦圖中一覽無餘。
  • 探秘宇宙規律——簡說河圖洛書,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
    易經這本無字天書看起來難以理解,其實它包羅萬象,但它的奧秘也不是無從下手,只不過「道可道,非常道」,我們能說出來的都不足以概括它的所有,但我們還是儘可能的去詮釋它的意義,因為當今的數學,物理,生物,化學,哲學,藝術等科學,都能在易經裡有跡可循。
  • 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用法
    卦爻以「-」為陽爻,「--」為陰爻,「乾」是三個陽爻所組成,「坤」是三個陰爻所組成,所以先天八卦把「乾為天在上、坤為地在下」,從而確立了「天南地北」的「對待」關係---即(天和地對、男和女對)--「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搏、水火不相射」,這就是先天八卦「方位」的理論依據。
  • 「康德劃分問題」的理論啟示
    「先天綜合判斷」的提出,表現出康德哲學力圖克服唯理論和經驗論片面性的調和傾向。認識論的調和必須依賴本體論的建構。「康德劃分問題」隱含這樣一個與唯理論和經驗論都不一樣的本體論轉向:從原來的「世界是什麼」、「世界怎麼樣」,轉化為「人的世界是什麼」、「人的世界什麼樣」,最後落腳在「人能夠認識的世界是什麼」,「人能夠理解的世界怎麼樣」。
  • 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原理及區別
    八卦分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後天八卦為先天八卦演變而來,用法不同,後天八卦以先天八卦為基礎,先天八卦以後天八卦為應用,這應用就是用五行生剋的理論來制定法則,如曆法,命相,中醫,風水,佔卜等,多用後天八卦。
  • 破解易學千古之謎「一」,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的糾葛
    一、先天易與後天易的糾葛《周易》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許多人稱它是集古代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藝術等知識於一身的最重要的經典著作。《周易》誕生之後,研究者絡繹不絕,三千多年來研究《周易》的言論總和就構成了龐大的中國易學。同時,對《周易》的溢美之辭也不絕於耳。
  • 八卦中到底隱含著什麼奧秘?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有什麼區別?
    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八卦的影子,農村很多人喜歡把八卦後面鑲一塊鏡子掛在門上,據說可以闢邪,其實,有這種想法的人多半是不太了解八卦的含義。八卦嚴格意義上來說分為四種,其一是連山易中的八卦,始於神農氏,由艮卦開始,另外一個是歸藏易中的八卦,由坤卦開始,始於黃帝,另外兩種則是伏羲的先天八卦和周文王根據先天八卦推演的後天八卦,現在最常用的就是後天八卦。那麼,八卦裡到底藏著什麼樣的奧秘呢?
  • 泛說《易》的「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
    什麼是先天呢?換一種說法既是事物未形成之前的時期,叫作「先天」。而事物形成之後,則稱作「後天」。好比一個人,在母親肚子裡孕育成人的時候,叫作先天,等到這孩子呱呱落地之後,便叫作後天。這裡在娘胎裡是先天,出了娘胎就是後天,而這個先後天的觀念所代表的作用其實就是一個時期的分界,用以劃分事物的不同階段。先天八卦又稱「伏羲八卦」,是老祖宗伏羲氏時期流傳下來的。先天八卦的方位,乾卦代表天,天在上,坤卦代表地,地在下。而其方位跟我們如今的地圖剛好相反,我們現在的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而先天八卦則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
  • 關於八卦:究竟是先有「先天圖」,還是先有「後天圖」?
    我們知道,八卦圖有先天和後天之分。先天八卦又叫「伏羲八卦方位」,相傳是華夏人文始祖伏羲在發明八卦時所定;後天八卦又名「文王八卦方位」,據說是周文王在推演六十四卦時所立。從名稱來看,應該是先有伏羲八卦方位(先天圖),後有文王八卦方位(後天圖)。這也是傳統的主流看法。不過,現代有學者卻指出,從目前可見的文獻資料來看,應該是後天圖產生得更早。
  • 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原理
    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原理
  • 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的基礎介紹
    隨著時間流轉,坤卦的下面出現了一陽,但依然被兩個陰在上面壓著,所以就形成了震卦的卦象。時間繼續流轉,太陽繼續升起,當升到地平線的時候,雖然人們可以看到陽光,但整體氣溫還是冷的;由於大地經受了一夜的黑暗和陰冷,陰氣已入骨三分,太陽雖努力發光溫暖大地,但也是力不從心。
  • 連山易之根——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
    先天八卦八卦符號的形態與中國古代文字演變有著密切相關的聯繫。它伴隨著古代氏族社會數千年的文字演變和進化,逐漸使中華民族從上古水族文化演變到漢族農耕文化。這個過程是人類繁衍與社會進步的過程。先古人類從漫長的歷史演化中,為了生存繁衍,運用最樸素的唯物觀,對浩瀚宇宙自然現象進行不懈地觀察探索認知初步創建了先天八卦。開始探索天時運轉規律,以適應人類生存與發展。
  • 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演變
    八卦又分為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          先天八卦的卦序是:一乾、二兌、三離、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從方位來看,是乾南,坤北,離東,坎西,兌東南,震東北,巽西南,艮西北。先天八卦講究的是對立性,和後天八卦的順序性是不同的。          後天八卦也叫後天八卦圖,後天八卦講流行,形容周期循環,如水流行,用以表示陰陽的依存與互根,五行的母子相生。
  • 先天八卦,後天八卦,中天八卦.
    伏義氏發明了先天八卦後,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對人們的日常生活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後來,周文王將先天八卦做了些修改,在此基礎上衍化出了後天八卦。可是,有許多人要問了,為什麼要修改先天八卦呢?在先天八卦中,伏義氏認為,「天地這萬物之上下也」,因此,天在上,地在下。而按照「天地動靜」的觀點,動為陽,靜為陰。
  • 淺談朱熹論人先天氣質稟賦差異與後天改造路徑
    八百多年來,他的哲學思想之對人先天氣質參悟和後天改造,值得我們探研。人們先天氣稟清濁差別,必須通過後天教育歷煉改造,為社會培養智、仁、勇新儒家實踐型、率先垂範之社會實用型人才。也才能共達聖賢氣象。一:理對人們先天氣質的稟賦差異朱熹說:「宇宙之間,一理而己。
  • 怎樣區別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
    八卦代表八種基本物象:乾為天代表父,坤為地代表母,震為雷代表長子,巽為風代表長女,艮為山代表少男,兌為澤代表少女,坎為水代表中男,離為火代表中女,總稱為經卦,由八個經卦中的兩個為一組的排列組合,則構成六十四卦。
  • 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
    先天八卦,相傳來自於河圖。它是乾坤定南北,坎離定東西,是天南地北為序,上為天為乾,下為地為坤,左為東為離,右為西為坎。故先天八卦數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它的中間數為0,以代表五或十。0象徵著宇宙的元氣。
  • 頂級配音師把配音當做藝術:做頂級配音師取決於先天還是後天
    靠先天嗓音條件麼?很多人就覺得配音很簡單,是靠天生的,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很多知名的配音演員都是後期的,像是鼓吹那些「先天聲音論」的都是屬於一些妖魔鬼怪,因為雖然說聲音天生基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基因並不是起到全部的作用。
  • 先天八卦算法與後天八卦算法
    劃重點:河圖洛書是依據天文地理生成的圖形形態的算法,天文地理是由道法生成(道法自然,自然形成),而「道」是宇宙系統的設定,因此河圖洛書及衍生算法(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可以推算宇宙時空,這是最高級的逆向工程。例如,在科技對等的情況下,可以通過逆向工程知道隱形飛機是怎麼製造的,而在絕對的高科技下,是可以通過逆向工程知道(反向推算)一件事物甚至宇宙是怎麼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