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想到心碎裂,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多棘的海膽和長腕海蛇尾。
多棘的海膽
海膽,像略扁的圓球,又像盤、像心、像餅乾,渾身長刺,活像一個帶刺的紫色仙人球,俗稱海刺蝟或刺鍋子。全世界有850多種,我國沿海有100多種,常見的如馬糞海膽、大連紫海膽、心形海膽、刻肋海膽等。它們喜棲息在暖水區域,海藻叢生的潮間帶以下的海區,躲在石縫中、礁石間、泥沙中或珊瑚礁中。海膽的整個身體被關閉在堅硬的上千片整齊排列的石灰質骨殼中,以身外向四周突起的許多棘刺防禦敵害。
它們安靜地生活在海底,晝伏夜出,五行細微透明的管足由殼上的小孔伸出來,沿著海底緩慢地爬行,如心形海膽每小時可移動8釐米,口部朝下覓食各種藻類或浮遊生物。民間有一謎語稱:「身披褐針毯,貌奇甚小膽,遇到敵害來,慌忙把身潛。」反映出海膽的特性。海膽的棘有長有短,有尖有鈍,種類不同,棘的結構也不一樣。海南島珊瑚礁中盛產一種石筆海膽,狀如盛開的花,俗稱菸嘴海膽,因其棘甚粗壯,可做菸嘴用。有的種類棘甚長,可達20多釐米。
生長3年的海膽達到了它的成熟階段,開始履行繁殖後代的重任。它們是群居性動物,一旦有一隻海膽把生殖細胞,無論精子或卵子排到水裡,就會像廣播樣把信息傳給附近的每一個海膽,刺激這區域所有成熟的海膽都排精或排卵。這種習性被人形容為生殖傳染病。海膽的繁殖能力相當驚人,一隻成熟的雌海膽能產4億個卵,雄海膽能排上千億精子。卵子在水中受精後成為合子,像浮遊生物一樣隨水漂動,幾天以後發育成早期長腕幼蟲,有著長長的纖毛狀腕,用來運動和捕捉浮遊植物吃;
經過幾天或幾個月,不同的種時間長短不同,變態發育成後期長腕幼蟲,長腕漸被身體吸收,以後發育成幼海膽,只有1毫米大,有少數棘和管足,但它生長發育很快,不久就發育得像一個成體海膽的雛形了。海膽是雌雄異體。雖然雌海膽能終年懷卵,一年產卵數次,但以夏秋季節生殖腺最成熟飽滿,生殖腺在殼裡排列成五角星形,這是可供人們食用的美味食品,尤以馬糞海膽、光棘球海膽和大連紫海膽的生殖腺為佳,稱作海膽黃或海膽膏。海膽黃約佔海膽全身重量的8%~15%,每100克海膽黃含41克蛋白質,32.7克脂肪及大量維生素A、D,多種胺基酸等,營養豐富。
日本、地中海沿海地區和南美等地習慣用海膽卵製成海膽醬,在國際市場上一噸海膽醬價值一兩萬美元。在日本每千克海膽卵約值5000日元,價值居海產品之冠。海膽卵可用做實驗生物學的材料。有人將海膽卵放到宇宙飛船上去太空遨遊,以探索宇宙射線及宇宙空間對有機體的影響。海膽還有廣泛的藥用價值。當然並非所有海膽都是美味佳餚,能吃的僅10多種。還有一些海膽棘有毒,如環刺海膽等,人若不慎被刺,會引起皮膚紅腫、心跳加快、全身痙攣等,需加注意。
儘管海膽渾身有刺,但有些海洋動例如綠鱗純還是願以海膽為食。這種魚只有26釐米長很小。吻頗鈍,上下頜各有8個門齒狀大牙,用以對付軟體動物的堅硬部分和把大的食物切成小塊吃,它的臉頰是粗糙的革質,可以抵禦海膽的棘刺。在捕食時先是用口叼著海膽的一根棘,把它從海底提起來然後再扔下去。海膽一般是口面朝下的,但經鱗純一提一扔,很容易將身體翻轉過來,口面朝上,鱗純立即咬住海膽柔軟的口區,由外而內一口一口吃掉。一種嘴呈鉗狀的蝴蝶魚有著長長的嘴巴,也很愛吃海膽。
海膽的再生能力也很強,無論棘刺斷脫,外殼破損或其他外部器官傷殘,它都能一一修復。
長腕海蛇尾
海蛇尾雖在外形上與海星相似,但它的腕更細長而易彎曲,且動作更為靈活,運動本領很強。海蛇尾沿著海底爬行時,有的腕前伸,有的腕隨後,像蠕蟲彎曲蠕動,又似蛇蜿蜒前行,因此取名海蛇尾。海蛇尾種類很多,有2000多種,是棘皮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個綱,如真蛇尾、筐蛇尾陽遂足等。它們以海底淤泥中的有機碎屑為食。
海蛇尾腕細而脆,受到攻擊或感知有危險時,很容易將部分或整個腕斷去,因此又稱脆海星。它的再生能力比海星還強,也是對這一特徵的適應,斷去的腕可以長成新個體,失去腕的個體又可添新腕。海蛇尾常有集群現象,如愛爾蘭西海岸的脆刺蛇尾每平方米達1000個,我國黃海的紫蛇尾每平方米380個,數量相當大,而且這種現象可以維持較長時間,有人統計,甚至可以穩定20年。海蛇尾能活25年之久,可算得是長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