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PI 人物專訪|Sensors期刊特約客編清華大學周斌博士

2020-12-07 騰訊網

期刊 · 介紹

Sensors (ISSN 1424-8220) 於2001年創刊,2019年影響因子為3.275,在JCR 'Instruments & Instrumentation'學科分類中排名居Q1(15/64);2019年CiteScore為5.0,在Scopus 'Physics and Astronomy: Instrumentation'學科分類中排名居Q1(17/129)。作為一個國際型開放獲取期刊,Sensors主要刊載傳感器科學和技術研究領域的學術文章,採取單盲同行評審,一審周期約為15天,文章從接收到發表僅需2.6天。

受訪人介紹

周斌博士,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導航技術工程中心副研究員。於1998年獲得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學士學位;之後直接攻讀博士學位,於2004年獲得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博士學位。2001年10月至2002年10月間,留學德國HSG-IMIT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後,加入清華大學精儀系導航技術工程中心。

主要研究領域為高性能MEMS慣性儀表及系統技術、集成化小型化容柵角位移測量技術等。自1998年起長期從事MEMS慣性技術研究工作,以項目負責人的身份主持了創新特區/八六三、預先研究、973子課題/專題、預研基金、教育部支撐、航天支撐等十餘項國家項目。同時,作為核心骨幹管理和參與了核高基重大專項、973專項、瓶頸技術、預先研究等二十餘項MEMS慣性技術相關科研項目。已累計發表論文40餘篇 (其中JCR Q1和中科院一區論文累計18篇),獲得發明專利授權28項,相關研究成果已成功應用於多個領域。周斌博士是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核心成員 (2020年),並先後獲北京市科技發明一等獎 (2018,排名5)、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019,排名5)、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 (2019,排名5)。

訪談內容

Q:您能介紹一下您所在的精密儀器系導航技術工程中心的整體情況嗎?

周斌:我們實驗室從1993年開始就一直從事MEMS慣性技術方面的研究工作,實驗室團隊成員由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教師組成,同時實驗室也是清華大學導航技術工程中心 (校級) 的組成部分,具體研究工作涉及MEMS陀螺儀、MEMS加速度計、各類微慣性系統相關技術。實驗室是國內最早開展MEMS慣性技術研究的單位之一,並率先研製成功具有陀螺效應的MEMS陀螺儀實驗室樣機,在MEMS慣性器件誤差機理、結構設計、ASCI電路、導航算法、誤差補償等方面積累了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技術,器件性能水平長期處於國內前列,相關成果在多個領域獲得應用。近年來,實驗室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高性能MEMS慣性儀表及系統技術、單片多軸集成化MEMS慣性技術、自主導航微系統技術等方面。參與研究工作的團隊組成包括:高級職稱教師6人,博/碩士研究生31人,工程師8人。

Q:在MEMS研究領域,清華大學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您對MEMS的應用前景有何展望?目前MEMS技術的突破在哪些方面存在瓶頸?

周斌:MEMS技術的核心思想是通過微電子加工工藝替代傳統加工技術,實現傳感器、執行器、結構件、光學器件、真空電子器件、電力電子器件、微波通信器件等的製造革命,屬於先進位造領域的最前沿技術之一。由於MEMS器件具有體積小、集成度高、重量輕、功耗低、可批量製造、成本低等突出優點,在航空、航天、汽車、生物醫學、環境監控、軍事等絕大多數領域中都有著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MEMS技術正在發展成為一個巨大的產業,是當前萬物互聯、5G通信、AI等熱點領域的關鍵支撐技術之一,正在引起人類社會的新一輪技術變革,因此未來十年是MEMS技術發展的黃金時期,特別是高端MEMS器件技術相關研究。

從技術突破的角度來看,MEMS技術的瓶頸主要集中在高水平MEMS加工工藝技術和高性能ASIC集成電路技術兩個方面。

Q:您在MEMS技術上深耕10多年,在科研選題上,有什麼建議給青年學者?

周斌:MEMS技術產業鏈很長,對於剛進入領域的青年學者,其研究工作極具挑戰性,因此在科研選題過程中,大致有兩個建議:(1)考慮加入大團隊的青年學者可以結合自身優勢和團隊情況,重點選擇某個細分技術層面進行選題突破,充分考慮團隊協作,加速成果產出;(2)獨立從事科研工作的青年學者,可優先考慮選擇新原理/新效應器件開展機理研究,並考慮研究工作是否可以通過不同領域的團隊合作來提升技術可行性,降低研究工作的技術門檻,不追求面面俱到,在單一點上形成突破。

Q: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很多學校和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工作被迫推遲或暫停。您認為面對這種不可抗力,科研工作者最需要具備什麼品質?

周斌:看待疫情的發展既要保持樂觀的心態也要做好最差情況的應對措施,及早調整自己原來的科研工作方式和進度安排,以變應變,力爭在特殊時期保持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

Q:科研是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的。您獲得過多次發明獎,也負責多個項目的研究工作,同時也需要照顧家庭。從個人時間管理與平衡的角度,您有什麼可以和我們分享?

周斌:國內科研普遍工作量很大,加班肯定是常態,從時間管理角度來說,每個人每天能夠支出的時間是有上限的,因此建議大家對家庭生活、科研工作、社會交流、個人活動等時間支出進行優先級排序,排序要符合自身的情況,按照優先級順序合理安排時間,過度加班其實不利於長期成果產出。建議大家多考慮一點家庭時間支出,咱們中國有句古話,家和萬事興,只有獲得家庭成員的理解和支持的加班才是好的加班。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Q:今年是Sensors20周年,Sensors2019年的IF和CiteScore相比2018均有所提升,目前已經成為傳感領域最重要的期刊之一。作為Sensors特約客編,請評價一下Sensors的表現。

周斌:Sensors期刊是傳感器領域最重要的核心期刊之一,也是我們實驗室研究成果發表時最優先選擇的期刊之一。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個人認為Sensors期刊審稿周期短、期刊文章質量高、文章開放獲取、發表文章便捷、期刊內容定位準確。隨著近年來MEMS傳感器發展進入快車道,未來Sensors期刊的IF和CiteScore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Q:前面提到今年是Sensors20周年慶,您之前也為我們錄製視頻祝福語。在這個特殊的時刻,請您分享一下最想對Sensors說的話。

周斌:衷心祝願Sensors期刊越辦越好,長盛不衰,能夠為廣大科研工作者繼續提供高質量高水平的開放交流平臺!

相關焦點

  • Light人物:專訪清華大學龍桂魯教授
    圖1. 2020年12月12日,龍桂魯教授在「我是科學家」演講龍桂魯教授,1978年在高中一年級跳級考入山東大學,1982提前半年畢業,獲得山東大學理學學士,並考入清華大學讀研,分別於1985、1987年獲得清華大學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 MDPI Awards | Metals 2019 Highly Cited Paper Award獲獎團隊公布
    為了鼓勵和宣傳高質量的學術研究,Metals舉辦了2019 Highly Cited Paper Award,該獎項旨在獎勵2017年和2018年發表在Metals期刊上,且在Web of Science中統計為引用次數最多 (2019年) 的文章。
  • 博士論文新規,清華大學這一舉措或將成為研究生教育改革風向標!
    最新消息,2019年4月22日,也就是昨日,清華大學公布了2018~2019學年度第16次校務會議修訂的《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該《規定》是清華大學博士生培養的指導性文件,明確了博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以及學習年限、培養方案、培養過程等基本要求。
  • Circulation:中科院周斌課題組發現成體心臟幹細胞並不存在
    一些科學家如今認為一項發表在Circulation期刊上的最新研究的結果是「不可否認的證據」,足以駁斥常駐的幹細胞(resident stem cell)能夠產生新的心肌細胞的觀點。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和研究組長周斌(Bin Zhou)說,儘管如此,內源性心臟幹細胞的概念仍然是一個主流觀點,直到Molkentin及其同事在2014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報導,成年小鼠心臟中的c-kit細胞幾乎從未產生新的心肌細胞。周斌是這項新研究的通信作者。
  • ACS Sensors:20分鐘即可檢測COVID-19
    Simon Corrie博士,Gil Garnier教授和Mark Ba​​naszak Holl教授(莫納什大學BioPRIA和化學工程)和Timothy Scott副教授(莫納什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科學和工程的BioPRIA)領導了這項研究,莫納什大學化學工程高級講師兼CBNS首席研究員Corrie博士表示,這一發現對於阻止COVID-19傳播而言是十分有價值的,可以在此基礎上升級目前的血液檢測方法
  • 專業第一保送清華,90後美女博士8篇論文榮登頂級期刊「CNS」
    2019年3月15日,生命科學領域世界頂級雜誌期刊《細胞》,刊登了一篇重大研究成果。此次發表於《細胞》上的論文,是由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的團隊研究所作,而其中不可或缺的骨幹人物就是團隊中的白蕊和她的師姐萬蕊雪。兩人共同發表了這篇對於生命科學有重大意義的文章。而白蕊,也終於將自己的實力完美的展現在了世人的面前。
  •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最新學術期刊《建築史學刊》創刊發布
    《建築史學刊》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王貴祥教授擔任主編,以建築學院現有《建築史》和《中國建築史論彙刊》兩本學術集刊編輯部的多位教師、博士為核心編輯團隊,並組成了由中國工程院莊惟敏院士、中國建築學會李存東秘書長和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張利教授領銜,國內外建築史學領域多位知名學者加盟的編輯委員會。
  • 這本MDPI的6分期刊,2020年收稿暴增,主要稿源來自美國
    想了解更多關於科研工作、碩博生活、論文寫作和投稿技巧、最新科研政策解讀、學術出版趨勢、期刊解析等原創文章
  • 「IJMS」(國際分子科學雜誌):為你精選開眼界、拓認知的高質量期刊
    官網連結期刊網站: https://www.mdpi.com/journal/ijms投稿連結: https://login.mdpi.com_target_path=https%3A%2F%2Fsusy.mdpi.com%2Fuser%2Flogin%3FauthAll%3Dtrue
  • 入職清華大學!阜陽師範大學一畢業生論文在Nature發表!
    作為老牌本科,該校在人才培養上也有一定經驗,據安徽省教育廳官網的新聞報導,該校生物學一碩士畢業生順利被清華大學錄取,成為了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老師,注意哦,不是錄取博士,是直接入職清華大學,那麼,作為一所四非高校的普通碩士研究生,他憑什麼能進清華大學呢。
  • 清華大學學生年度人物揭曉 他們說成功的秘訣只是厚積薄發
    導讀  在清華大學新年聯歡晚會上,清華大學2017年學生年度人物揭曉。他們成功的秘訣是什麼?答案你可能想不到!  據了解,2017年清華大學學生年度人物評選活動自11月13日正式啟動,經過前期推薦及評選委員會材料初篩,共產生20名「學生年度人物」提名候選人,經網絡投票後,在新年晚會上,清華大學校領導為2017清華大學學生年度人物頒獎。  清華年度學生人物都有誰?
  • 清華大學一論文被指抄襲 涉事期刊:有2千字雷同
    清華大學馬津卓的論文(左)和楊雲成、張希賢的論文(右)正文內容對比(截圖)兩篇論文對比顯示,約有六個段落、兩千餘字高度雷同。清華大學馬津卓論文中的第三章節的第2小節與楊雲成、張希賢的論文相關段落的內容僅有細微差別幾乎一字不差。
  • 清華大學回應博士論文造假: 撤銷學位、問責導師,對學術不端零容忍
    記者22日從清華大學獲悉,學校已於2017年4月撤銷了涉事論文作者、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2010級博士生葉肖鑫的博士學位,並就處理結果在校內進行了公告;2017年6月,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停止了葉肖鑫導師唐國翌教授的研究生招收資格,撤銷其材料學科負責人和新材料研究所副所長職務,目前唐國翌已辦理退休手續。
  • MDPI Biology&Life學科分類期刊影響因子速覽
    點擊播放 GIF 0.0MBiology & Life生物及生命科學學科類影響因子合集2020年6月29日,科睿唯安發布2019年《期刊引證報告MDPI出版的250本期刊中,共有71本期刊被SCIE收錄,4本期刊被SSCI收錄,其中3本為SCIE和SSCI 雙收錄。同時,小編也第一時間根據Web of Science的數據,統計了MDPI 分學科領域的期刊影響因子信息,今日為大家推送生物及生命科學(Biology & Life)學科類,快來一睹為快,Pick屬於你的期刊!
  • 【文明創建】周斌:像蠟燭一樣點燃自己照亮別人
    周斌,2001年畢業於山東中醫藥大學,本科學歷,是沂水中心醫院的一名主治中醫師。周斌熱心公益事業,熱忱於投身志願者的各項行動中。  勤奮的工作態度也使周斌獲得了領導和同事的肯定,得到了多項榮譽,在2006年臨沂市中醫藥傳統技能大賽上獲推拿組二等獎,並獲「專業技術能手」稱號。
  • Circ Res: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周斌研究組利用譜系示蹤技術揭示心臟內...
    12月9日,心血管領域雜誌《Circulation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心臟發育與再生實驗室周斌研究員的研究論文:「Endocardium Contributes to Cardiac Fat」。研究利用遺傳譜系示蹤技術揭示心臟心內膜細胞形成心肌內脂肪,為部分脂肪過多的心肌病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新的思路。
  • MDPI 會議信息 | 第一屆毒素學電子會議 (IECT 2021) 正在進行中,邀您一起探討毒素學前沿進展
    由Toxins (ISSN 2072-6651, IF 3.531) 期刊主導的第一屆毒素學電子會議 (The 1st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Conference on Toxins,IECT 2021) 於2021年1月16日至31日在MDPI會議平臺Sciforum在線舉辦。
  • EnergyChem 期刊人物專訪~華中科技大學王成亮教授
    王成亮 人物簡介「做有用、有趣、有新意的事情,探索未知、創造新的可能!2005年本科畢業於南京大學,2010年博士畢業於中科院化學所。隨後依次在香港中文大學、德國明斯特大學和伊爾梅瑙理工大學從事研究工作。2016年通過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加入華中科技大學。一直從事於有機高分子材料及其在有機電子學和儲能電池中的應用研究。發表第一和通訊論文30餘篇,包括Chem. Rev.,Chem.Soc. Rev.,Chem,Adv.
  • 清華大學創新領軍工程博士項目新增西南地區項目
    人民網成都11月3日電 (王波)11月3日,記者從清華四川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了解到,為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戰略,從2021年起,清華大學創新領軍工程博士項目將首次開設清華大學創新領軍工程博士西南地區項目,首批招生規模在30人左右。
  • 成就最美的科技之旅——專訪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籌)館長吳國盛
    來源:「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TUEF」公眾號編者按:偉大之大學必有偉大之博物館,在科學日益發達的現代,科學博物館將變得越來越重要。清華大學將誕生第一座綜合類科學博物館,這也是中國大學的第一座。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自宣布籌備之初便引起了廣泛關注。適逢清華大學109周年校慶,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館長吳國盛接受了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的專訪,揭開了科學博物館的神秘面紗。吳老師學識淵博,是著名科學史家,也是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就在前不久在「人文清華雲講壇」登壇講授《瘟疫之年:重新認識牛頓》,引起廣泛關注和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