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非常亮,視星等超過-14等或更亮的流星(在天文學稱之為火流星)。
每年到底會有多少顆流星光臨地球,這很難說。你在天空中看到的大部分流星都是豌豆大小的巖石塊,而這種大小的東西在太陽系中有很多,全都有可能闖入地球。通過對一塊區域內每日流星數量的仔細監測,我們可以估計出流星每年的數量。例如,在一個給定的地點使用全天候照相機拍攝可見流星,然後假設所有區域的流星數量大致相同,加總後便能得到一年流星的數量。
測量每年撞向地球的流星數量,另一種方法就是觀測乾旱地區的流星數量,在乾旱地區沒有太多的植物,也不存在土地侵蝕(就像沙漠一樣);在那裡你會發現大部分掉落在地上的流星。通過觀察流星的風化程度,或者是因地球的大氣層和當地氣候而變化的程度,我們可以估計出流星落到地球上有多長時間。於是我們就可以測算出每年有多少流星落到那片地區上。
然而,對於每年有多少固體塊撞擊地球,我仍然可以找到很多不同的估測,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對於大小不同的範圍進行了不同的研究,而所有的研究過程都存在一些錯誤。每年落在地球上的大量物質的質量估計在37000到78000噸之間,而這大部分的物質應該是來自於塵埃大小的粒子
1966年完成的一項研究(觀察一段時間內落在沙漠的流星數量)計算出,在10克到1千克的範圍內,每年有2900到7300千克的物質落到地球上。然而,不同於上文的數據,這組數據並不包括微小的塵埃顆粒。研究人員還估算出,在每年,每一百萬平方公裡就有36到166顆重量都超過10克的流星落在地球上。在整個地球表面上,這意味著每年有18000到84000顆重於10克的流星落下。但是大部分流星都太小,無法完全落到地球表面上。(這項研究由P.A.布蘭德(P.A.Bland)主導,由《皇家天文學會月報》出版。)
相關知識
流星是指運行在星際空間的流星體(通常包括宇宙塵粒和固體塊等空間物質), 在接近星球時由於受到星球引力的攝動而被星球吸引,從而進入星球大氣層,並與大氣摩擦燃燒所產生的光跡。
威拉姆特隕石
流星包括單個流星(偶發流星)、火流星和流星雨三種,比綠豆大一點的流星體進入大氣層就能形成肉眼可見亮度的流星。若流星體在摩擦中尚未完全燃燒盡而落在地面上,則成為隕石或隕鐵。而每年的一定時期,當地球進入環繞太陽運行的流星體時,晚上天空將看到少至數顆,多至數百顆流星在一個星座方向迸發出來,這就是流星群(一晚出現上百顆以上的流星群可稱流星雨)。
在納米比亞的霍巴隕鐵:已知最大的完好隕石,長2.7米,重60噸。
每天都有上百億顆流星體進入地球的大氣層,為我們帶來豐富的太陽系天體形成演化的信息。
隕石是小塊的固體碎片,它的來源是小行星或彗星,起源於外太空,對地球的表面及生物都有影響。在它撞擊到地表之前稱為流星。隕石的大小範圍從小型到極大不等。當流星體進入地球大氣層,由於摩擦、壓力以及大氣中氣體的化學作用,導致其溫度升高並發光,因此形成了流星,包括火球,也稱為射星或墬星。火流星即是與地球碰撞的外星天體,也是異常明亮的流星,而像火球這樣的流星無論如何最終都會影響地球的表面。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