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育優秀後備上市資源,為資本市場儲備優秀上市資源,這是最近一段時期備受關注的熱門話題。與此同時,對於優秀資源的引導,也逐漸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視,而與我們鄰近的港股市場,近期也有系列動作,擬為優秀上市資源的引入,而作出更大的改變及讓步。
實際上,這些年來,在國內資本市場中,即使是上交所與深交所之間,也長期上演著上市資源的爭奪之戰。受此影響,在滬深交易市場爭奪IPO資源異常激烈的背景下,實際上也不斷提升各自市場的核心競爭力,強化自身的競爭意識。
站在全球資本市場的角度來分析,這種市場資源,尤其是優秀上市資源的爭奪,就顯得更為激烈。其中,對於長期採取「同股同權」模式的港交所,也在大量流失優秀上市資源的背景下,不得不對相關規則進行了修改,且逐漸引入「同股不同權」的形式,以打破長期延續的一元制模式。至於更為成熟的美股市場,則更受益於國內資本市場以及港股市場的一元制模式,而憑藉其較為靈活的市場交易制度,卻吸引到不少的優秀上市資源。近年來,如阿里巴巴、京東等中概股企業,也因交易規則的約束以及制度的局限,而不得不遠赴海外上市,讓海外投資者享受著企業高速發展過程中的成果。至於國內投資者,則仍很難參與到這些優秀企業的股票投資,進而獲得企業高速發展下的發展成果。
時下,高速IPO的發行模式已經延續多時,但在高速IPO的發行模式下,不管是IPO發行數量還是IPO發行節奏等,都較以往有著較大程度上的變化。然而,從最近一段時期的情況來看,卻發生了些許的變化,如IPO審核趨嚴、IPO否決率的提升,再到發審委把關愈發趨嚴等,而這系列現象,也足以體現出當前的審核模式,則是從重量到重質的轉變,而企業質量的高低,也將會最終影響到市場整體的質量水平。
不可否認的是,對於國內資本市場逐漸注重質量的把關,無疑也是對以往過於注重數量與速度發行的一種反思。換一種角度思考,這也是為儲備優秀上市資源做好充分的準備,而未來國內資本市場加快引導優秀上市資源的回歸與上市,或許也將會成為一種趨勢。
那麼,對於儲備優秀上市資源,我們還差了些什麼呢?
首先,市場制度的約束,對於採取同股不同權模式的上市公司來說,無疑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關卡。但,針對這一問題,港交所已有作出相關的嘗試,至於港交所的舉動最終會否影響到國內資本市場,仍需要看港交所引導落實後的最終結果,而這也是一種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對於國內資本市場而言,也會在制度創新上更具謹慎性。
再者,則是需要優化企業排隊審核流程,並對真正意義上的優秀資源進行靈活的審核安排。
近年來,國內資本市場比較流行「扶貧」的工作,而對於股市扶貧,其很大的一個看點,則是在於對部分貧困地區尤其是特別偏遠的貧困地區給予相應的優惠條件,但其核心還是採取「即報即審、審過即發」的形式,其本質並未降低審核標準,僅僅屬於審核程序的簡化。同理,對於優秀上市資源尤其是特別優秀的上市資源,則可以採取相應的方式,在不降低審核標準前提下,簡化審核流程,提升優秀上市資源的上市效率。但,對於這一舉動,其核心還是在於對優秀企業的衡量與判斷,而其評估標準如何,仍是一個重點問題。
此外,最為關鍵的問題,則是國內資本市場的土壤培養問題。
儲備優秀上市資源,其核心並非讓優秀企業回到國內資本市場開啟轟轟烈烈的圈錢活動,也並非讓優秀企業的估值瞬間飆升,並實現千億乃至萬億級別的市值規模,從而上演新一輪的造富效應。
事實上,對於優秀上市資源的儲備,並引導優秀企業的加快上市,其核心還是在於讓優秀資源得以在國內資本市場中起到積極引導的作用,並把海外成熟經驗引導至國內資本市場,利於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與此同時,通過優秀企業的積極引導,可以點燃國內上市公司的奮鬥熱情,並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完成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一步步的發展與壯大。至於投資者,則通過長期投資這些上市公司股票,而獲得了企業高速發展的成果,這無疑也是多方共贏的局面。
然而,遺憾的是,在國內資本市場中,融資圈錢現象不少,但敢於回報股東,敢於長期現金分紅的上市公司卻為數不多,即使優秀企業得以回歸上市,也似乎很難從本質上改變當下的市場現狀,甚至可能產生出「劣幣驅逐良幣」的風險問題。歸根到底,還是市場發展土壤的問題,而土壤不成熟、不完善,終究還是很難起到本質上的影響作用。
由此可見,逐漸改善市場原本的功能定位,逐漸扭轉上市公司重融資、輕回報的狀況,並通過完善市場法律法規來為市場的健康持續發展創造出良好的法律根基,這也是逐漸完善市場發展土壤的重要前提之一。時下,對於中國資本市場而言,從高速度到高質量的轉變,從資本市場大國向資本市場強國的靠攏,也逐漸成為一個市場共識,這對於中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對優秀上市資源的儲備、為企業規範運作等,還是具有積極性的影響意義,這也是一個具有長期性的戰略目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