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科學的技術是否可能!

2020-11-09 小黃雞139

上海交大科學史教授——江曉原

關於中國古代是否有科學,以及如何評價這個問題本身的意義,都和科學的定義直接相關,而願意使用哪一種對科學的定義,又涉及更為深層的問題,所以一直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爭議。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對於中國古代的技術成就,因為有目共睹,就很少爭議。但是在我們已經普遍接受的來自現代教育所灌輸的觀念體系中,我們習慣於認為,技術後面的理論支撐是科學。在當下的情景中,這一點確實是事實。但是,很多人在將這一點視為天經地義時,卻並未從理論上深入思考。

現代科學出現之前的技術靠什麼理論支撐?

例如,如果對「科學」採取狹窄的定義,那現代意義上的以實驗為特徵的科學,至多只有三四百年的歷史,那麼即使只看西方世界,在現代科學出現之前,那裡的種種技術成就如何解釋?那些技術成就背後的理論支撐又是什麼呢 ?舉例來說,歐洲那些古老的教堂,都是在現代力學理論出現之前很久就已經建造起來了,那些巨大的石質穹頂,當然可以視為技術奇蹟,但這種技術奇蹟顯然不是由以萬有引力作為基礎的現代力學理論所支撐的。

當我們將視野轉向中國時,這樣的問題就會變得更為明顯和尖銳。

比如都江堰,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公元前三世紀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引水灌溉成都平原,使四川成為天府之國,真正做到了「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兩千多年過去,都江堰至今仍發揮著巨大效益。都江堰這樣驚人的技術成就,背後支撐的理論是什麼呢?人們當然無法想像李冰父子掌握了靜力學、重力學、流體力學、結構力學。人們更容易也更有把握的猜想是,李冰父子熟悉陰陽五行周易八卦……

在今天很多人的觀念中,陰陽五行周易八卦當然是「迷信」和「糟粕」,我們許多教科書也是這樣說的。多年來,遭受這種「劃界」結果傷害最嚴重的,莫過於中醫了,因為中醫明確將陰陽五行作為理論支撐。

為中醫辯護的理論路徑

在20世紀上半葉,中醫幾乎已面臨滅頂之災。那時西醫界和「科學界」在「是科學則存,非科學則亡」的口號之下,發動了一波又一波廢除中醫的努力。而最令人驚奇的是,一些中醫的支持者居然也接受了這個荒謬的口號,因此他們的「救亡」路徑,就變成竭力證明「中醫也是科學」。

可是一旦試圖論證「中醫也是科學」,立刻就會面臨這樣的問題:中醫是用什麼理論來支撐的?如果答案還是「陰陽五行」,立刻就會遭遇更加氣勢洶洶的質問:難道陰陽五行也是作科學?科學和「迷信糟粕」還有沒有區別?正是在這樣進退維谷的理論困境中,中醫被一些「科學原教旨主義者」宣布為「偽科學」,讓中醫界人士痛心疾首。

這就需要從宏觀上回顧一下中醫的歷史了。這種宏觀的歷史回顧具有明顯的啟發意義,卻經常被人忽略。

在西醫大舉進入中國之前,毫無疑問,中華民族的健康就是由中醫呵護的,這種呵護持續了幾千年。若要問這種呵護的成效如何,我們只需注意到一個簡單的事實:晚清的中國人口已達四億。四億人口,這就是中醫呵護中華民族健康的成效。放眼當時的世界,這個成效也足以傲視群倫。更何況如同都江堰至今仍然在灌溉滋養著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一樣,中醫中藥至今仍然是許多國人面對疾病時的選項之一。

從理論上為中醫辯護,路徑有如下幾條:

一、為中醫爭取「科學」地位(目前許多中醫界人士和中醫支持者就是這麼做的),為此就要求承認陰陽五行也是「科學理論」,而這會遭到科學界的普遍反對。

二、堅持陰陽五行是「迷信」和「糟粕」,為此不惜將中醫視為「偽科學」,某些思想上奉行「科學原教旨主義」的人士就是這麼做的,但他們被中醫界視為兇惡的敵人——從客觀效果上看也確實如此。

如果採取更開放、更寬容的立場,就應該質疑「是科學則存,非科學則亡」這一原則。即使在科學技術已君臨天下的今天,我們生活中也仍然存在著許許多多「非科學」的東西。比如詩歌是科學嗎?崑曲是科學嗎?如果貫徹「是科學則存,非科學則亡」的原則,這些東西是不是都不允許存在?

詩歌崑曲都是隨意舉的例子,並無深意,但下面這個問題卻不是沒有意義的:為什麼從未見有人說詩歌或崑曲是「偽科學」?

一個「科學原教旨主義者」將會回答說,這是因為詩歌和崑曲從未宣稱過自己是「科學」呀,而中醫卻試圖將自己說成也是科學。

這個虛擬的回答,卻提示了中醫在理論上「救亡」的第三條道路:

不再宣稱自己是科學,而是理直氣壯地說:我就是我,我就是中醫。既然我沒打算將自己說成科學,也就沒有人能夠將「偽科學」的帽子扣到我頭上。至於你們願意將我視為「科學」與否,我無所謂。

我們描繪外部世界的圖像

現在我們不得不承認,並非所有的技術成就都是依靠現代科學理論來支撐的。至少有一些重要的技術成就是由非科學、甚至是由和現代科學格格不入的理論所支撐的。

一旦在理論上接納了這一點,我們眼中的歷史和世界,就會呈現出一番新面貌。

首先,現代科學理論不再是衡量古代和現代的各種技術成就的唯一標尺,我們不應該強制性地將技術成就區分成「科學的」和「非科學的」,甚至以此來決定我們對待某項技術成就是支持還是反對,是重視還是冷落。2015年屠呦呦以青蒿素而獲諾貝爾獎,應該有助於我們在這個問題上深入反思。

其次,我們有必要反思看待外部世界的現行方式——這種方式被許多人想當然地認為是看待外部世界最好、最「科學」的方式。在這種看待外部世界的方式中,我們不僅確信一個純粹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外部世界的存在,而且確信自己能夠認識和掌握這個世界的規律,還確信現代科學為我們描繪的這個世界的圖景是唯一正確的(這種信念實際上排除了科學進步的可能)。在這樣的觀念框架中,現代科學以外的任何其他理論(比如陰陽五行理論)對外部世界的描繪,都被認為是毫無意義的「迷信」或「糟粕」。

而事實上,舉例來說,我們對人類身體的認識就遠遠不夠,所以至今西方人並不像我們習慣的那樣將醫學視為科學的一部分,而是將科學、數學、醫學三者並列。用西方學者熟悉的話語來說,在中醫和西醫眼中,人體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故事」:一個有經絡和穴位,一個卻只看到肌肉、骨骼、血管、神經等等。由於我們的思想和意識寄居在其中,所以我們很難將人體視為一個純粹的「客觀存在」。

推而廣之,我們對整個外部世界的認識,其實存在著類似狀況。史蒂芬•霍金在堪稱他「學術遺囑」的《大設計》一書中,對我們如何認識外部世界的論述,是近年來最值得注意的哲學討論之一,極富啟發性。霍金表示,對於外部世界,他主張「依賴模型的實在論」(model-dependent realism),而所謂模型,就是我們用科學所描繪的外部世界圖像。他強調指出,從古至今,人類一直在使用不同的圖像描繪外部世界,而且這些圖像在哲學上具有同等的合理性。根據霍金的上述觀念,完全可以認為,支撐中醫體系的陰陽五行理論,就是人類用來描述外部世界的圖像之一,雖然這個圖像我們今天已經很少使用了,但它又何嘗沒有哲學上的合理性呢?

相關焦點

  • 《科學》:GOTI技術可靈敏檢測基因編輯是否脫靶
    《科學》:GOTI技術可靈敏檢測基因編輯是否脫靶 侯樹文,王春/科技日報 2019-03-01 07:32
  • 轉基因作物是否安全?是否有技術能力監管?
    答:沒有技術能力監管。問6:為什麼?答:新冠病毒有沒有找到源頭?!自然源?人工源(嵌合病毒即轉基因病毒)?50年代理工男:網友「微不足道」的自問自答並沒有任何的科學依據,屬於混淆視聽。「微不足道」提出了6個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早在科學界有定論,本無需討論,但為了避免更多網民的被帶偏,我這裡做一個扼要的解答。
  • 姆大陸是否真的存在,科學還是沒有辦法斷定
    傳說中的姆大陸是否真的存在過?為何在一夜之間消失了?關於姆大陸的概念,是有一個叫做勒普隆的英國人,在十九世紀初的時候提出來的,而後是被一位叫做詹姆斯的學者,推廣和擴大開來。詹姆斯是偶然間,在印度的一個寺廟中,發現了刻了很多字的黏土板。
  • 蒲慕明發問:顛覆性技術是否帶來倫理問題?人類終將被替代?
    蒲慕明發問:顛覆性技術是否帶來倫理問題?人類終將被替代?在AI時代人類是否將無用武之地?10月30日,在上海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前沿與顛覆性技術」論壇上,國際著名神經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蒲慕明向其他三位腦科學和AI領域的頂尖科學家拋出上述問題。
  • 數據科學專業是否會「被自動化」?
    我可以理解,Uber是否允許其員工使用預先構建的模型「按需」預測某些關鍵業務指標,這些模型已經過數據科學團隊的廣泛研究和完善。但是我不認為這就是弗朗茲卡·貝爾(Franziska Bell)的意思。看來她的目標是能夠通過按一下按鈕就幾乎可以預測所有事物。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問題。讓我們逐步完成預測過程的每個步驟,以更好地了解可以輕鬆實現哪些自動化。
  • 農業技術革新的機遇——基因編輯技術是否屬於轉基因範疇?
    因此當時國內外都在競相採用該技術在農作物改良中進行嘗試。隨著越來越多的編輯作物出現,關於編輯作物的監管就成為了相關部門擺在眼前的一個首要問題。一個新生事物的出現,無論是大眾還是人們對於其的界定可能都是模糊的,就比如彼時支付寶的線上支付。而編輯作物也同樣成為了一個監管界定難題。
  • 「科學與技術」,不完全是「科技」——科學與技術之間的關係
    科學與技術都是關於人與自然的關係,二者間有密切的相互依存關係。從現代詞彙看,很少有兩個名詞像「科學」與「技術」那樣聯繫緊密,人們講到科學常常要談及技術,提到技術幾乎同時必須提科學,或者索性把它們簡稱為「科技」,科學與技術之間的緊密聯繫由此可見一斑。
  • 基因編輯嬰兒有沒有可能成為「超人」或「怪胎」?
    好了,講到這裡,你應該明白了新聞中提到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原理了,這兩個英文縮寫拼在一起還沒有個正式中文叫法,用我的話說,就是,用9號手術刀編輯特定基因序列。而那個需要被編輯的基因,有可能是直接剪掉,也有可能是替換成其他基因,這個基因序列就被稱為標靶,那新聞中說的脫靶脫靶,就是沒有剪到標靶基因。
  • 恐龍之前可能存在的文明,對人類來說是未知的存在,是否存在呢?
    文/瑤堇雲詩恐龍之前可能存在的文明,對人類來說是未知的存在,是否存在呢?對於科學的探索能夠解決所有的事情,因為有很多事情太過神奇,而且科學家們也無從追究,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會在相信迷信之類的事情,認為一切都可以用科學來解釋,但是科學也解決不了的事情呢?那該怎麼辦呢?可能有人想的並不是這樣的問題,有人覺得科學到底是怎麼來的呢?雖然說科學能夠解決一些普通的問題,但是有一些事情,科學本身就是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 世界上是否有鬼 科學家研究真的沒有結果?
    在最近出版的一本名為《科學與心理現象》的書籍中,克裡斯·卡特堅持認為之所以精神力量還未被證實是因為科學家沒有覺察到研究的情況或者拒絕對此進行深入研究,顯然許多科學家認為超心理學的結論會令人不安。 科學界是否能接受超自然現象的發生呢?鬼魂、精神力量是否真的存在? 科學家們拒絕承認超自然現象的存在,比如精神力量,鬼魂等,因為倘若這些「東西」存在就會擾亂他們的世界觀。
  • 世界科學、技術、工業革命趨勢分析
    因此,物理學發生範式革命的影響有可能是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雖然生物學、化學等其他學科也有過可以看作是本學科領域範圍的範式革命,如熱力學革命、進化論革命等,但都只能算是「小革命」,沒有演變為廣泛傳播的、對所有學科產生顛覆式影響的「大革命」。總之,過去兩次大的科學革命都源於物理學。當前世界科學研究前沿,仍然處於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範式統治下。
  • 女生是否適合學習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首先,在當前的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女生選擇學習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是不錯的選擇,未來也有較多的就業機會。從技術體系結構來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涉及到數學、統計學和計算機三大塊內容,總體上的知識量和學習難度都相對比較大,所以女生選擇大數據方向之前,應該首先考慮一下自己的知識結構和學習能力。另外,學習大數據知識還需要進行大量的實踐,而實踐環節還涉及到很多行業領域的知識,包括經濟學、社會學、醫學等等,所以學習大數據技術還是比較辛苦的。
  • 科學養豬與「技術養豬」是天壤之別——豬知樂
    但是養豬技術和養豬科學是兩回事,技術是在科學的延伸下,單一方向的階段性需求。如果說科學是樹,那技術只是樹枝。真正到豬場的很多不能稱之為技術,因為很多高水平技術,已經成為公式化,又變換成產品或者形式。比如這個藥物是做什麼的,在產品上都有說明了,這種技術是研發的事,和下面的獸醫沒啥關係。終端的所謂技術養豬,只是為了說起來好聽點,甚至曲解了養豬的本質意義,養豬是科學框架下的細化延伸。我們為什麼要依靠科學?而不要總去學技術。
  • 訪談:專家解讀《2012》是否科學(組圖)
    從科學角度闡述《2012》到底有多少可信度,小行星撞地球、太陽爆發、九星連珠、地磁反轉究竟有沒有可能性,2012年到底會不會是世界末日等。首先請問一下王華寧研究員,從科學角度來講影片《2012》是否有一定的科學基礎呢?
  • 火星被證實有液態水,未來人類移民火星是否可能
    這一發現在國際上尚屬首次,有望引發對火星是否存在生命的新探索。這一研究成果於本月25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一直以來,科學家將穩定的液態水源視為生命存在的關鍵條件。研究人員表示,此次的發現可能是在火星上找到的首個可供生命棲息的地方。對於探索地球的天空人士來說,這一消息可謂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如果地球的生存環境逐漸變差,那麼人類是否有移民火星居住的條件?
  • 王貽芳:物質科學不強,其他科學不可能強
    未來科學大獎評委會說,「王貽芳的這項研究成果,將為超出標準模型的新物理研究,特別是解釋宇宙中物質與反物質不對稱性提供了可能。」對於未來的科學發展,最核心的就是你是否具有儀器設備的研製能力,這對我們的科學能不能走到世界的最前列具有極其核心關鍵的意義。所以我們在發展自己的實驗,實現科學目標的同時,也非常關注或者側重於核心技術能力的建設。一方面是我們自己的科研人員,我們的研究所,相關的實驗工廠必須要有這個能力,同時我們也關注於發展國內工業,跟他們一起開發一些相關的技術。
  • 硬幣試驗證明量子採樣,科學:沒有算法,那就是空談
    當科學提出量子技術,自從對外公布以後,世界各國都建立起了研究量子技術的發展問題,量子技術的突破主要都是在網絡方面的實現,最近Google對量子計算做出了重大的策略,展現出了自己量子技術的優勢,聲稱量子計算機可以執行任何當前的計算機都不能執行的任務,但是現在還沒有人真的做到這一點,目前的量子計算機只能運行少量的專門算法
  • 科學上有沒有可能?
    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如果人類因為某些原因必須要離開地球,可以有哪些方式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人類如果真的要移民去其他星球,在科學上有沒有可能?不知大家還記不記得2014年有一部電影叫做《星際穿越》,這部電影雖然不是十分出眾,但是在電影裡呈現的科技,絕大部分都是有些科學依據的。
  • 「生物轉基因」——誤入歧途沒有未來的科學邪路
    人類「現在的科學」進入了「病態發展」的邪路在人類沒有發明電燈前,近視眼遠比現在少。在沒有電視前,人們的業餘時間照樣很豐富。有了網絡後,人們的頭腦裡並沒有比從前儲存更多的有用信息。應該告訴人們,沒有必要用那麼快的速度發展,沒有必要讓動物和植物長得那麼快,因為動物和植物長得快了就不好吃,就沒有營養,就含有激素和其它毒藥。
  • 為什麼愛因斯坦說中國沒有科學?
    中華文明在愛因斯坦看來卻沒有科學,這是為什麼?希臘哲學家發明的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裡得幾何中),以及(在文藝復興時期)發現通過系統的實驗可能找出因果聯繫。舉個例子,蘋果為什麼會從樹上掉下來,這是科學,不研究它日子照過。原來點蠟燭,現在用電燈,這是科技,現在點蠟燭日子肯定不好過。不過,電燈需要電,電要怎麼用?電是什麼?電從哪來?如何生電?這些都源於科學。換而言之,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科學指導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