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蟲病(schistosomiasis)是由於人或牛、羊、豬等哺乳動物感染了血吸蟲所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我國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蟲(簡稱血吸蟲)病。我國第一例日本血吸蟲病是由美籍醫生Logan於1905年在湖南常德經蟲卵檢查確診。
生活史
日本血吸蟲的生活史包括成蟲、蟲卵、毛蚴、胞蚴、尾蚴和童蟲等6個階段。日本血吸蟲雌雄異體,成蟲寄生於人或哺乳動物的腸繫膜靜脈血管中,雌雄蟲交配產卵,每條雌蟲每天可產卵2000~3000個,一部分卵隨血流沉積於肝臟;另一部分沉積於腸壁血管內和周圍組織。腸壁組織中的蟲卵刺激宿主產生免疫反應,抗原抗體複合物致局部組織壞死,蟲卵隨破潰組織進入腸腔而隨糞便排出體外。蟲卵入水後在20~30℃經12~24小時孵化出毛蚴,遇到中間宿主釘螺能主動鑽入螺體內,再經母胞蚴、子胞蚴的無性繁殖發育成大量的尾蚴,尾蚴離開釘螺在水體的表層自由遊動。人、獸等終宿主接觸含有尾蚴的水體後,尾蚴便很快鑽進皮膚,進入皮膚後即轉變成童蟲,經過一定時間的生長發育,最終在肝、腸附近的血管內定居寄生,並發育成熟為成蟲。雌、雄成蟲結伴合抱,交配產卵。這樣一個周期即是血吸蟲的生活史。從尾蚴經皮膚感染至發育為成蟲交配產卵最短需23~35天,一般為30天左右。
中間宿主
釘螺是日本血吸蟲唯一的中間宿主。釘螺為雌雄異體、水陸兩棲的淡水螺類,外形很像螺絲釘,所以人們叫它釘螺。釘螺長度一般為1釐米左右,寬度不超過4毫米。釘螺有兩種:一種螺殼為褐色或灰褐色,表面有凸起的縱向條紋(叫做肋),這種有肋的釘螺叫肋殼釘螺,一般分布在湖沼地區;另一種比肋殼釘螺略小,螺殼為暗褐色或黃褐色,其表面比較光滑,這種沒有肋的釘螺叫做光殼釘螺,一般分布在山丘地區。
流行環節
1.傳染源 日本血吸蟲病為人獸共患病,凡是糞便中排卵的感染者或感染動物均為傳染源。血吸蟲的動物宿主有幾十種之多。在家畜中有黃牛、水牛、山羊、綿羊、馬、騾、驢、豬、犬、貓及家兔等;在野生動物中有溝鼠、黑家鼠、黃胸鼠、姬鼠、野兔、獐、猴、狐、豹等。其中,牛、羊、豬、犬及野鼠為主要傳染源。
2.傳播途徑與方式 血吸蟲病是通過接觸傳播,即當人、獸接觸含有血吸蟲尾蚴的水體,即可感染血吸蟲病。人感染血吸蟲病的途徑主要有生產性感染和生活性感染兩種類型。在易感環境從事插秧、田間管理、割運湖草、搶收早熟作物、捕魚捉蝦等生產活動均可引起感染;此外,抗洪搶險時由於人體接觸疫水的面積大、次數多、時間長,也易引起感染,甚至群體急性感染。從事洗衣、淘米洗菜、遊泳、嬉水等生活活動同樣可導致血吸蟲感染。有時因飲用疫水或漱口時被尾蚴侵入口腔黏膜而感染。
【來源:黑龍江日報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