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0日,紀錄片《戰「疫」》在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的《國家記憶》欄目播出,向我們展示了中國歷史上人們不斷戰勝傳染疾病的事跡。
在漫長的歷史中,我們經歷過天花、霍亂、鼠疫等傳染病,直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依然一度為戰勝它們而努力。《戰「疫」》中提到的一種特殊的傳染疾病——血吸蟲病。
紀錄片《戰「疫」》截圖
它讓所向披靡的軍隊戰鬥力銳減,它讓昔日祥和的村莊變成「鬼村」,它讓數萬民眾聞聲色變,一個看不見的對手,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新中國成立後,全國上下是怎樣群策群力,送走貽害千年的「瘟神」血吸蟲病的?
1
1949年5月27日,解放戰爭進入最後階段。中國人民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解放上海。上海解放後,第三野戰軍第九兵團駐紮在松江、嘉定等滬郊一帶,為了解放中國臺灣加緊水上練兵。然而沒過多久,這支所向披靡的10萬人部隊卻突然發生了非戰鬥性減員的重大事件。
紀錄片《戰「疫」》截圖
大批戰士出現了皮膚瘙癢,疹子,發熱,腹瀉,發燒的症狀,許多戰士倒下了。
經查,致病的元兇來自戰士們練兵的湖水,湖水中隱藏著一種人的肉眼無法看見的寄生蟲,僅從它的名字上,人們就能感受到一種深入心底的恐懼:血吸蟲。
紀錄片《戰「疫」》截圖
血吸蟲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的寄生蟲病,血吸蟲在患病的人或動物體內產卵,隨糞便排出,然後在水中孵化為毛蚴,侵入釘螺,發育繁殖為尾蚴,人或動物接觸了有尾蚴的水,即被侵入體內導致血吸蟲病,嚴重時常常危及生命。
紀錄片《戰「疫」》截圖
據當時駐守在江、浙、滬流行區的兩個軍、七個師的統計,感染病例達到了三萬以上。
這時,第三野戰軍第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收到了一封信,信中詳細闡述了該怎麼防治血吸蟲,而寫信者是剛從英國留學歸來的科研人員——蘇德隆。
紀錄片《戰「疫」》截圖
據蘇德隆的女兒蘇竹君回憶,宋時輪將軍看了他的信,就邀請他來參加這個防治工作,不久,一個滬郊血吸蟲病防治委員會成立了。委員會由宋時輪任主任委員,蘇德隆和市衛生局的王希孟副局長任副秘書長。
1949年12月21日,根據陳毅的指示,華東軍政委員會宣布成立「上海市郊區血吸蟲病防治委員會」,上海各大醫院、醫學院迅速組織了2000餘名醫務工作者和學生奔赴滬郊部隊駐地,為解放軍戰士治療。
紀錄片《戰「疫」》截圖
在醫務人員的積極治療下,恢復健康的戰士們開赴了抗美援朝的前線。為表彰蘇德隆做出的貢獻,特意授予他名譽教育主任稱號。
但這只是剛剛成立的新中國與「瘟神」較量的第一個回合。
2
血吸蟲病在中國的流行已有很久的歷史。據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女屍和1975年湖北江陵鳳凰山男屍查到的血吸蟲卵來看,血吸蟲病在中國至少有2100多年的歷史。
20世紀50年代以前,血吸蟲病害流行地區遍及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和上海等12個省市的350個縣(市),患病人數約有1000多萬,受威脅的人口在1億以上。
紀錄片《戰「疫」》截圖
人得了血吸蟲病,會嚴重損害身體健康,造成勞動力下降,影響生產;急性或慢性病人若不及時治療或治療不徹底,血吸蟲在人體內不斷產卵,釋放毒素,使肝臟、脾臟受到損害,發展到晚期可危及生命;婦女得了此病,嚴重的會影響生育;兒童患了這種病,影響生長發育,嚴重者患「侏儒症」。
紀錄片《戰「疫」》引用的60-70年代紀錄片《送瘟神》片段,圖為上海郊區任屯村解放初期的合影
這張照片是上海市郊區青浦縣任屯村在解放初期拍的合影。根據當時的紀錄片的介紹,解放前,任屯村被叫做「鬼村」,很多人都病的肚皮大得像冬瓜,面孔黃的像南瓜,手臂細得像絲瓜。
據蘇德隆的學生、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員教授俞順章描述,當時,這個地方房屋倒塌,一家一戶,從老到少都死掉了,去的時候只看到一些成年人,看不到小孩。
紀錄片《戰「疫」》截圖
作為血吸蟲病流行最嚴重的村莊之一,在解放前的20年間,任屯村有499人被血吸蟲病奪去了生命,佔全村人口的一半。有121戶全家病亡,28戶死剩1人,活下來的461人中,97%感染血吸蟲病,連續七八年聽不到一個嬰兒的哭聲。
1953年,沈鈞儒在太湖療養時,發現在長江下遊各省血吸蟲病流行極為嚴重。9月16日,他給毛澤東寫信反映了這一情況,毛澤東當即覆信,指出血吸蟲病危害甚大,必須著重防治。
紀錄片《戰「疫」》截圖
1955年在杭州召開中央工作會議期間,毛澤東特地找來時任國家衛生部副部長的徐運北,向他了解血吸蟲病的流行情況。毛澤東當即指出:「防治血吸蟲病要當作政治任務」,並發出了「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的號召。
紀錄片《戰「疫」》截圖
中共中央根據毛澤東的提議,隨即成立了中央防治血吸蟲病領導小組,由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柯慶施擔任組長,上海市委副書記魏文伯、衛生部副部長徐運北擔任副組長,當時被稱為「九人小組」。蘇德隆是中央血防「九人小組」辦公室及血防局顧問。
紀錄片《戰「疫」》截圖
不久,流行地區的省、地、縣各級黨委紛紛成立了防治血吸蟲病領導小組,建立了許多防治血吸蟲病的醫院和防治站,在許多公社的生產隊設立了治療點,大批醫務人員響應黨和毛澤東的號召,深入疫區,為群眾診治血吸蟲病。
紀錄片《戰「疫」》截圖
一場與「血吸蟲」的戰爭打響了。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回憶道:「高中畢業,我到農村做赤腳醫生,上門一家一家去收大便,做大便孵化,發現大便孵化陽性的就是血吸蟲感染的病人,我們一個生產大隊1300多人,查出來有260多個人大便孵化陽性,國家醫療隊就下來,用門板把床鋪搭起來治療,但那會兒沒有特別好的藥,就是一種叫酒石酸銻鉀的,這個藥對血吸蟲(病)治療是有效的,但毒副作用很大。」李蘭娟說的毒副作用,主要是影響到病人心臟,嚴重的會導致心臟停跳。。
為了減少病人的治療風險,後來曾擔任中央血吸蟲病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兼臨床組組長的錢悳,積極改良治療方案,提出避免和解救銻劑導致心臟和肝臟中毒反應的措施,大大提高了治療的安全性。
紀錄片《戰「疫」》截圖
在科研人員的努力下,更多有效的治療藥物相繼問世,血吸蟲病的治療安全性和治癒率得到了不斷提高。
當時,身患血吸蟲病的晚期病人,由於肝臟、脾臟等受到了嚴重損壞,出現了腹水、巨脾和侏儒等症狀,僅依靠藥物已經難以改善患者健康,各地醫療人員開始對部分晚期病人施行外科手術。
蘇德隆學生、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姜慶五解釋道:「當時對那些晚期血吸蟲病,尤其是存在脾臟腫大的患者,醫生會切除脾臟。還有一部分患者,因為門靜脈的壓力很高,醫生會把門靜脈的血管接到腎靜脈,接到身體其他系統上面,減緩門靜脈的壓力,也就減緩了症狀。
對抗血吸蟲病,不僅僅要治療患者,更要做好預防工作。
3
1952年12月,第二屆全國衛生會議召開。毛澤東為大會題詞:「動員起來,講究衛生,減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這次會議,確立了「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的工作方針,一場轟轟烈烈的愛國衛生運動就此開啟。
紀錄片《戰「疫」》截圖
在廣泛開展的愛國衛生運動影響下,衛生事業不再僅僅是少量醫務工作者的工作,而是一項全民的事業。清除垃圾、疏通渠道、清潔水源、修建衛生廁所,消滅蒼蠅、蚊子、老鼠、蟑螂等害蟲,切斷疾病傳播途徑,規模空前的除害滅病群眾運動在廣袤的國土上全面展開。
紀錄片《戰「疫」》截圖
血吸蟲作為一種寄生病,對環境的要求極高。所以,減少血吸蟲病傳播,首先要斬斷其源頭,阻止含有血吸蟲卵的糞便進入水源。
在解放以前的血吸蟲病疫區,農村廁所大多簡陋,用生糞作肥料,蟲卵隨糞便擴散,汙染水源。
血防領導小組一方面通過各種座談會,深入淺出地宣傳教育群眾不在河塘裡洗馬桶,不用生糞施肥,推廣建造衛生廁所,後來又建造了無害化糞池。
與此同時,宣傳教育群眾不喝生水,發動群眾尋找泉水或者打井,推廣使用自來水,牲畜也規劃了專用池塘,避免血吸蟲尾蚴的感染。
紀錄片《戰「疫」》截圖
在長江流域,群眾日常及勞作生活當中常常需要下水活動,這就導致了大量的血吸蟲感染。顯然,不讓群眾下水是不可能的。據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餘金明介紹,蘇德隆在這種情況下,發明了「防蚴筆」,塗在皮膚上面,勞作時如果有尾蚴,也不會鑽進來,這樣就減少感染了;還有一個發明叫「防蚴襪套」,套在腳上,防止毛蚴鑽到人的皮膚裡。
紀錄片《戰「疫」》截圖
另一方面,在血吸蟲病的傳播環節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參與者——釘螺。
據中國疾控中心寄生蟲病所所長周曉農介紹,釘螺是血吸蟲的中間宿主,而且是中國血吸蟲病唯一的中間宿主。人體排放蟲卵後,蟲卵進入水體,孵化成毛蚴,毛蚴感染釘螺,一個毛蚴進去後,大量的尾蚴就出來,成千上萬的尾蚴就停留在水面上。當人體接觸水面,只要十秒鐘就會被感染。
所以,防治血吸蟲病的關鍵,就是儘可能地消滅自然界中的釘螺,這樣,血吸蟲病自然難以傳播擴散。
然而,釘螺的分布極其廣泛,且繁衍能力極強,一對釘螺一年可繁殖25萬隻,南方十幾個省、市、區面積廣闊,地貌複雜,要將其每一寸可能存在釘螺的空間都查遍,並將釘螺徹底消滅,談何容易?
紀錄片《戰「疫」》截圖
1956年2月17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發出了「全黨動員,全民動員,消滅血吸蟲病」的號召,一場規模宏大的滅螺運動拉開了帷幕。
各地的滅螺大軍們,沿著村裡的水道、河溝、湖泊、窪地、水塘等地仔細翻看、查找釘螺,在釘螺密集的地方,就噴灑藥物,將釘螺毒死。
科研人員們進行了大量的藥物檢驗與篩選,尋找更加有效的滅螺藥物,並制定了滅螺藥物的使用規範。
除了藥物滅螺,各地的疫區幹部和群眾也在實踐中發現,可以結合各地情況,有針對性的改變自然環境從而消滅釘螺。
江西省餘江縣,是當年血吸蟲病流行嚴重的又一地區。就在餘江的滅螺工作進展艱難時,江西省水利部門的一個偶然發現給所有人帶來了驚喜。
當時為了發展農業灌溉,江西省水利部門曾經在餘江縣獅子巖邊修建水渠,施工中開墾新溝的泥土把舊溝填平了。後來發現,新溝裡完全沒有釘螺,舊溝裡的釘螺也都成了空殼。針對這一發現,餘江縣血防人員進行了一項試驗,結果證明,土埋釘螺三個月後,釘螺減少接近四分之三。
有了科學依據之後,餘江人將水利建設與滅螺結合起來,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埋螺工程,主要方法就是開新溝填舊溝。
紀錄片《戰「疫」》截圖
從1956年到1958年,餘江人用兩臂雙肩,挑了416萬方土,填平了347條舊溝和520口水塘,既擴大了耕地面積,還消滅了釘螺,餘江縣的面貌煥然一新,餘江縣也成為了疫區中最先消滅血吸蟲病的縣。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報》以醒目標題發表了江西省餘江縣消滅血吸蟲病的消息。毛澤東主席和全國人民一樣,心情激動不已,欣然寫下不朽詩篇《送瘟神二首》——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
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
兩首七律詩的發表,再次極大鼓舞了人民群眾的鬥爭熱情,激勵著廣大人民奔赴疫區,圍殲「瘟神」,奪取更大的勝利。
紀錄片《戰「疫」》截圖
4
在藥物滅螺的同時,結合農田改造、水利建設、江河湖泊系統整治,改造釘螺孳生環境,加快了控制和消滅血吸蟲病的步伐。
上海市青浦縣,是當時的血吸蟲病嚴重流行區之一,1965年,受中共中央血吸蟲病防治領導辦公室的委託,蘇德隆帶隊研究城鎮地區消滅血吸蟲病的問題。他選青浦縣朱家角鎮作為試點,帶領師生深入第一線,從流行病學調查開始,了解居民感染血吸蟲病的特點和釘螺分布的規律。
紀錄片《戰「疫」》截圖
朱家角鎮是一個千年古鎮,居民住宅大多沿河而建,在調查過程中,蘇德隆發現了一個特別的現象。
紀錄片《戰「疫」》截圖
他的學生俞順章回憶:「朱家角有一個問題一直很困擾我們,朱家角的女性比男性發病高,這是什麼原因呢?後來我們才找到原因,就是因為這種特殊的地形。釘螺常在一些水碼頭下面,石駁岸破損之後,釘螺就在裡面作惡,一平方米就有幾百隻的釘螺。婦女常在石板、水碼頭一帶洗碗、洗衣服、洗馬桶,所以她們更容易被釘螺感染。」
石駁岸是什麼?就是把石頭打成長條,作為河水的第一道防線。我們從表面上看,石頭之間會有一條縫隙,可以進水,這條縫隙就成了釘螺完美的居住環境。
據此,蘇德隆提出了要改建石駁岸和水碼頭的設想,採取消滅釘螺和改造環境並舉的綜合措施。
紀錄片《戰「疫」》截圖
通過生態學研究,蘇德隆了解到乾燥的石面上不適宜釘螺爬行、尋找食物和產卵,於是就發動鎮上群眾,抽乾河水,剷除淺灘,噴藥滅螺,再用大石塊修砌鎮河兩岸,石塊接頭處用水泥抹縫,使釘螺接觸不到可以生存的土壤。所以在藥物滅螺的同時,結合農田改造、水利建設、江河湖泊系統整治,改造釘螺孳生環境,多管齊下,加快了控制和消滅血吸蟲病的步伐。
紀錄片《戰「疫」》截圖
經過人民群眾艱苦卓絕的戰鬥,1985年,上海市宣布全面消滅血吸蟲病,全國其他省、市、縣的血吸蟲病防治工作也取得了顯著成效。
紀錄片《戰「疫」》截圖,圖為上海郊區任屯村七十年代合影。此時的任屯村生育率上升,孩子多了,老人壽命也長了,年輕人身體強壯了,情況完全改變了
李蘭娟院士總結道:「一個是土埋和化學滅螺,一個是糞便管理,還有水的管理,治療病人這樣的措施來消滅血吸蟲病。後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後來有了新的吡喹酮的藥,治療很方便,口服3天就解決問題。所以,這樣一邊治療病人,一邊運用管理,我們很快把血吸蟲病控制下來,基本上做到了消滅血吸蟲病。」
紀錄片《戰「疫」》截圖
2004年,全國血吸蟲病人由新中國建立初期的1100餘萬人,下降到84萬人,12個流行省份已有5個省份先後消滅了血吸蟲病,434個流行縣(市、區)中有262個達到傳播阻斷標準,63個達到傳播控制標準。目前,全國12個血吸蟲病流行省份,已經全面實現了血吸蟲病傳播控制目標,有效控制了血吸蟲病的危害。
紀錄片《戰「疫」》截圖
70多年的砥礪奮進,中國血吸蟲病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績,血吸蟲病這一危害人民健康的「瘟神」終於逐漸遠去。
來源:健康四川